-
擅长:专注于小儿微创外科,先天性巨结肠,胆总管囊肿,小儿直肠肛门畸形,小儿腹腔镜,肿瘤,腹股沟斜疝、鞘膜积液、胆道闭锁,肠道畸形,肝脏移植等。
向 Ta 提问
教授,主任医师,广州市妇女儿童医疗中心胃肠外科副主任,中山医科大学医学博士,中山大学硕士研究生导师,中华医学会小儿外科分会青年委员,中国医师协会肛肠医师分会委员,中国妇幼保健协会妇幼微创专业委员会委员,广东省妇幼保健协会小儿外科分会常务兼秘书,有19年的外科临床工作经验,曾在美国著名的费城儿童医院、辛辛那提儿童医院医学中心任访问学者,系统学习了小儿腹腔镜、机器人和先天性直肠肛门畸形的系统治疗,师从著名的Alberto Pena教授、Shakula教授等。 他专注于儿童微创外科手术,有相当丰富的临床经验,带领的团队每年完成胃肠疾病、肝胆疾病、儿童肿瘤及小儿微创手术超过900余例;近5年负责国家自然科学基金1项,发表SCI高水平文章2篇(IF:13.314,IF:6.359),省级医学科研课题5项,在中华和中国系列杂志以第一作者发表论著18篇,作为主要编写人员和编委会秘书主持编写了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的《儿科常见疾病临床诊疗路径》和人民军医出版社出版的《小儿外科诊疗流程》2部著作,连续两年被评为医院“服务之星”。
展开-
胃穿孔术后多长时间能恢复正常
胃穿孔术后恢复正常时间因人而异,一般多数患者2-4周左右基本恢复正常,受患者自身状况(年龄、基础健康状况)、手术方式(单纯穿孔修补术、胃大部切除术)、术后护理情况(伤口护理、饮食护理)影响,2周左右可基本恢复日常轻度活动,3-4周左右多数可恢复正常工作生活,特殊人群需特殊护理与推进康复。 影响恢复时间的因素 患者自身状况 年龄:年轻、身体素质较好的患者恢复相对较快,因为其身体的修复能力较强;而老年患者身体机能下降,恢复时间可能会延长。例如,一项针对不同年龄段胃穿孔术后患者的研究显示,年轻患者术后胃肠道功能恢复时间平均为3-5天,而60岁以上老年患者可能需要5-7天甚至更长时间来恢复胃肠道蠕动等功能。 基础健康状况:本身患有其他基础疾病如糖尿病、心脏病等的患者,恢复时间可能会受影响。若患者有糖尿病,血糖控制不佳会影响伤口愈合,从而延长恢复时间。研究发现,合并糖尿病的胃穿孔术后患者伤口愈合时间比血糖控制良好的患者平均延长1-2周。 手术方式 单纯穿孔修补术:相对简单,患者恢复时间相对较短,一般术后1-2周可基本恢复日常轻度活动,2-3周左右可基本恢复正常饮食等,从而接近正常状态。 胃大部切除术:手术创伤较大,恢复时间较长,可能需要3-4周甚至更长时间才能基本恢复正常。因为胃大部切除后,胃肠道的结构和功能需要较长时间来适应新的消化状态。 术后护理情况 伤口护理:若术后伤口恢复良好,无感染等并发症,患者恢复会比较顺利。反之,若出现伤口感染、脂肪液化等情况,恢复时间会明显延长。例如,伤口感染的患者可能需要额外的抗感染治疗以及伤口换药等处理,恢复时间可能比无感染患者延长2-3周。 饮食护理:术后合理的饮食管理有助于恢复。早期遵循少食多餐的原则,逐渐从流质饮食过渡到半流质饮食、正常饮食,如果能严格按照饮食计划进行,患者胃肠道功能恢复会更顺利,从而加快整体恢复进程;若过早进食不易消化的食物或饮食不规律,可能导致腹胀、腹痛等不适,影响恢复。 一般来说,在术后2周左右,患者可基本恢复日常轻度的活动,如短时间散步等;术后3-4周左右,多数患者可恢复正常的工作和生活,但仍需注意避免剧烈运动和重体力劳动。对于特殊人群,如老年患者,需要更加精心的护理,密切关注其身体状况,包括生命体征、伤口愈合情况等,并且要缓慢推进康复进程,逐步增加活动量和调整饮食;对于合并基础疾病的患者,要在治疗胃穿孔的同时积极控制基础疾病,以促进整体恢复。
2025-10-13 11:29:46 -
乙状结肠病变是癌症么
乙状结肠病变不一定是癌症,其包含炎症性病变、息肉、乙状结肠癌等多种情况。炎症性病变成因与感染、自身免疫等有关,表现为腹痛、腹泻等;乙状结肠息肉成因与遗传、肠道慢性炎症刺激等有关,部分有便血等表现;乙状结肠癌与遗传、环境等有关,有排便习惯改变等症状。明确乙状结肠病变是否为癌症靠结肠镜下病理活检,不同病变处理方式不同,出现相关症状应及时就医检查以采取合适诊疗方案。 一、炎症性乙状结肠病变 成因:可能与感染(如细菌、病毒感染等)、自身免疫因素等有关。例如,一些肠道细菌感染可引发乙状结肠的炎症反应,在年龄方面,各年龄段都可能发生,生活方式上如饮食不规律、长期精神紧张等可能增加患病风险,有肠道感染病史的人群相对更易出现此类病变。 表现:患者可能出现腹痛、腹泻、黏液便等症状,通过结肠镜检查及病理活检可发现乙状结肠黏膜充血、水肿等炎症表现,病理结果显示主要是炎症细胞浸润等非肿瘤性改变。 二、乙状结肠息肉 成因:可能与遗传因素、肠道慢性炎症刺激等有关。在年龄上,中老年人群相对更常见一些,生活方式中长期高脂、低纤维饮食等可能是诱发因素,有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家族史的人群患病风险较高。 表现:大部分患者可能没有明显症状,部分人会出现便血、腹痛等表现,通过结肠镜检查可发现乙状结肠黏膜上的隆起性病变,病理活检可明确其是腺瘤性息肉还是增生性息肉等,其中腺瘤性息肉有一定癌变潜能,但并非所有息肉都是癌。 三、乙状结肠癌 成因:与多种因素相关,如遗传易感性(某些基因突变与结肠癌发生相关)、环境因素(高脂肪、低纤维饮食、肠道慢性炎症长期不愈等)。在年龄分布上,中老年人群发病相对较多,男性和女性在整体发病率上有一定差异,生活方式不健康如长期酗酒、缺乏运动等会增加患病风险,有结肠癌家族病史的人群属于高危人群。 表现:患者可能出现排便习惯改变(如便秘与腹泻交替)、便血、腹痛、腹部肿块等症状,通过结肠镜及病理活检可确诊,病理结果显示癌细胞的形态、结构等符合恶性肿瘤特点。 要明确乙状结肠病变是否为癌症,主要依靠结肠镜下取病变组织进行病理活检,这是诊断的金标准。不同性质的乙状结肠病变处理方式不同,炎症性病变多采取抗炎等对症治疗;息肉根据情况可能需要内镜下切除等;而乙状结肠癌则需要根据分期等采取手术、化疗、放疗等综合治疗措施。对于不同年龄、性别等人群出现乙状结肠病变相关症状时,都应及时就医进行规范的检查以明确病变性质,从而采取合适的诊疗方案。
2025-10-13 11:28:35 -
胃癌b超能看到吗
胃癌B超有一定局限性,早期较难发现,中晚期胃壁明显增厚形成较大肿块时可能发现,但受气体干扰大且对胃癌与周围组织器官关系判断准确性低,胃镜是诊断胃癌重要手段可直接观察取活检,CT对胃癌诊断价值更高能清晰显示胃壁等情况。 一、B超对胃癌的初步探查 1.胃癌较早期时 B超一般难以发现较早期的胃癌,因为早期胃癌病灶较小,且胃壁增厚不明显等情况,B超的分辨率相对有限,对于胃内小的病变难以清晰显示。例如,当胃癌处于黏膜层或黏膜下层的早期阶段时,胃壁厚度变化不显著,B超可能无法准确识别出病变。 从年龄因素来看,不同年龄段人群患胃癌的概率不同,但B超对于早期胃癌的诊断价值在各年龄段差异不大,主要是因为其本身的技术局限性。对于有胃癌家族史等高危因素的人群,即使年龄较小,B超也不能作为早期筛查胃癌的主要手段。 2.胃癌进展到一定程度时 当胃癌发展到中晚期,胃壁明显增厚、形成较大的肿块时,B超有可能发现异常。此时可以观察到胃壁的层次结构紊乱,胃内出现异常的团块状回声等。例如,胃癌病灶较大时,在B超下可表现为胃壁局部的增厚,回声不均匀等情况。 对于男性和女性来说,在胃癌中晚期B超的观察情况类似,但由于男女的生理结构等差异,在一些特殊情况下可能会有细微差别,不过总体上B超对中晚期胃癌胃壁病变的观察主要还是基于病变本身的形态等特征。生活方式方面,长期吸烟、饮酒、高盐饮食等生活方式因素会增加胃癌的发病风险,但这些因素主要是影响胃癌的发生概率,对于B超观察胃癌的具体表现并无直接的特殊影响。 二、B超在胃癌诊断中的局限性及辅助检查 1.局限性 B超受气体等因素干扰较大,胃内气体较多时会影响超声波的穿透,导致胃壁的显示不清。比如患者检查前未空腹,胃内存在较多气体,就会影响B超对胃壁病变的观察。 对于胃癌与周围组织器官的关系,B超有时也不能清晰准确地判断,例如胃癌是否侵犯周围肝脏、胰腺等组织,B超的判断准确性相对CT等检查方法要低。 2.辅助检查 胃镜检查是诊断胃癌的重要手段,胃镜可以直接观察胃内病变的形态、部位等,并可取组织进行病理活检,明确病变的性质。例如,通过胃镜能清晰看到胃黏膜的病变情况,对于可疑病变直接取组织检查,这是确诊胃癌的金标准。 CT检查对于胃癌的诊断价值更高,它可以更清晰地显示胃壁的层次结构、胃癌病灶的大小、与周围组织器官的关系等。例如,CT能准确判断胃癌是否有远处转移等情况,对于胃癌的分期等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2025-10-13 11:28:34 -
升结肠憩室炎一般要禁食几天
升结肠憩室炎禁食时间因病情严重程度、年龄、生活方式、病史等因素而异,轻度者禁食1-3天左右,中重度者可能延长至1周甚至更久,其中年龄、生活方式、病史等对不同严重程度患者的禁食时间有影响。 年龄因素:儿童发生轻度升结肠憩室炎相对少见,若发生,禁食时间可能相对较短且需密切关注儿童营养及水电解质情况,因为儿童身体机能相对较弱,恢复可能相对成人有不同特点,需更谨慎把控禁食时长以保障其正常生长发育所需营养供应。成年患者轻度升结肠憩室炎,禁食1-3天左右,通过静脉补充营养等支持治疗,炎症多可逐渐控制,肠道功能开始恢复后可逐渐开始进食流质饮食等。 生活方式:平时生活方式健康、无其他基础疾病的成年轻度升结肠憩室炎患者,禁食时间可能相对较短,因为身体状况较好,恢复能力相对较强。而有不良生活方式如长期吸烟、酗酒等的患者,可能恢复相对慢些,但轻度炎症时禁食1-3天基础上,后续恢复进食后也需注意调整生活方式促进康复。 病史因素:既往无肠道相关严重疾病病史的轻度升结肠憩室炎患者,禁食1-3天通常可使肠道得到较好休息,炎症得到控制后能较好恢复肠道功能开始进食。若既往有肠道慢性炎症等病史,可能禁食时间会根据病情评估适当调整,但一般也多在1-3天左右基础上调整。 中重度升结肠憩室炎 年龄因素:老年患者发生中重度升结肠憩室炎时,禁食时间可能相对延长,因为老年人各器官功能衰退,恢复能力较弱,禁食时间可能达1周甚至更久,同时要更严格监测水电解质平衡等情况,因为老年人对水电解质紊乱耐受更差。儿童中重度升结肠憩室炎极为罕见,若发生需极为谨慎评估禁食时间等,因为儿童生理特点特殊,禁食过久易导致营养不良等问题,需在保障营养基础上控制炎症来确定合适禁食时长。 生活方式:有基础疾病且生活方式不健康的中重度升结肠憩室炎患者,如合并糖尿病等,禁食时间可能需延长,因为这类患者恢复相对更慢,需要更长时间让肠道充分休息以控制炎症,同时要兼顾基础疾病的控制。生活方式相对健康但合并中重度升结肠憩室炎的患者,禁食时间也会根据炎症控制情况评估,一般也多在1周左右,待炎症明显缓解、肠道功能恢复较好时才逐渐恢复进食。 病史因素:既往有严重肠道疾病病史的中重度升结肠憩室炎患者,禁食时间会明显延长,可能需1周以上,因为既往疾病可能影响肠道的正常结构和功能,需要更长时间让肠道得到充分休息来控制当前的炎症,同时要综合评估既往病史对本次疾病恢复的影响来精准确定禁食时长。
2025-10-13 11:27:54 -
大肠癌的早期症状及表现有哪些
大肠癌早期会出现排便习惯改变,如排便次数紊乱、腹泻或便秘;粪便性状改变,包括粪便变细、带血、有黏液;腹部隐痛且部位不固定;部分患者可摸到质地硬、表面不光滑、活动度差的腹部肿块,不同年龄人群及不同生活方式人群在这些表现上有不同特点及需注意事项。 一、排便习惯改变 表现:大肠癌早期可能出现排便次数的改变,比如原本规律的排便周期变得紊乱,有些人会出现腹泻,即排便次数增多,粪便稀薄;也有些人会出现便秘,排便困难,粪便干结。这是因为肿瘤刺激肠道,影响了肠道的正常蠕动和排便功能。对于不同年龄人群,儿童若出现不明原因的排便习惯改变需警惕,老年人本身肠道功能逐渐衰退,若出现新的排便习惯改变更要重视,可能是大肠癌的早期信号。 二、粪便性状改变 表现:粪便的形状、颜色等会发生变化。可能出现粪便变细,这是由于肿瘤在肠道内生长,占据了部分空间,使得粪便通过时受到挤压而变细;粪便中可能带血,多为暗红色或鲜红色血迹,与粪便混合不均匀;有的还可能出现黏液便,粪便中带有黏液。性别方面一般无明显差异,但不同年龄人群对粪便性状改变的感知和重视程度不同,年轻人可能较易忽视,老年人应更关注自身粪便情况。生活方式方面,长期高脂低纤维饮食的人群更易出现肠道问题,粪便性状改变的风险相对较高,有肠道疾病病史的人群则需密切观察粪便性状变化,因为这可能是大肠癌早期的重要表现。 三、腹痛 表现:早期可能出现腹部隐痛,疼痛部位不固定,程度较轻,容易被忽视。这是因为肿瘤生长过程中刺激肠道,引起肠道痉挛或肠道功能紊乱所致。对于儿童,腹痛可能表现为哭闹不安等,需仔细排查;老年人腹痛可能因机体反应不敏感而被忽略,所以老年人出现不明原因的腹痛要引起重视。不同生活方式下,经常久坐、缺乏运动的人群肠道蠕动相对缓慢,更易出现肠道相关问题导致腹痛,有大肠癌家族病史的人群本身患病风险高,出现腹痛更要警惕是否为大肠癌早期表现。 四、腹部肿块 表现:部分患者可在腹部摸到肿块,质地较硬,表面不光滑,可能活动度较差。这是肿瘤逐渐生长到一定大小后可被触及的表现,但一般腹部肿块出现时病情可能已不是早期,不过早期也有少数患者能摸到。不同年龄人群摸到肿块的情况不同,儿童腹部肿块需高度警惕恶性肿瘤可能,老年人腹部触及肿块要进一步检查明确性质。生活方式中经常接触致癌物质的人群,腹部肿块出现的风险相对增加,有肠道炎症等病史的人群,腹部肿块出现可能提示病情向不良方向发展,需排查大肠癌。
2025-10-13 11:27: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