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擅长:专注于小儿微创外科,先天性巨结肠,胆总管囊肿,小儿直肠肛门畸形,小儿腹腔镜,肿瘤,腹股沟斜疝、鞘膜积液、胆道闭锁,肠道畸形,肝脏移植等。
向 Ta 提问
教授,主任医师,广州市妇女儿童医疗中心胃肠外科副主任,中山医科大学医学博士,中山大学硕士研究生导师,中华医学会小儿外科分会青年委员,中国医师协会肛肠医师分会委员,中国妇幼保健协会妇幼微创专业委员会委员,广东省妇幼保健协会小儿外科分会常务兼秘书,有19年的外科临床工作经验,曾在美国著名的费城儿童医院、辛辛那提儿童医院医学中心任访问学者,系统学习了小儿腹腔镜、机器人和先天性直肠肛门畸形的系统治疗,师从著名的Alberto Pena教授、Shakula教授等。 他专注于儿童微创外科手术,有相当丰富的临床经验,带领的团队每年完成胃肠疾病、肝胆疾病、儿童肿瘤及小儿微创手术超过900余例;近5年负责国家自然科学基金1项,发表SCI高水平文章2篇(IF:13.314,IF:6.359),省级医学科研课题5项,在中华和中国系列杂志以第一作者发表论著18篇,作为主要编写人员和编委会秘书主持编写了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的《儿科常见疾病临床诊疗路径》和人民军医出版社出版的《小儿外科诊疗流程》2部著作,连续两年被评为医院“服务之星”。
展开-
年轻人肠癌的早期症状及表现
年轻人肠癌早期可能出现排便习惯改变(如腹泻与便秘交替)、大便性状改变(如变细、带黏液脓血)、腹痛(腹部隐痛、位置不固定)、部分患者可摸到腹部肿块以及全身症状(如乏力、消瘦、不明原因贫血),有相关高危因素的年轻人出现这些症状应警惕肠癌,及时就医检查。 一、排便习惯改变 年轻人肠癌早期可能出现排便习惯的改变,比如原本规律的排便周期变得紊乱,可能出现腹泻与便秘交替的情况。有研究表明,约有一定比例的肠癌患者早期会出现此类排便习惯的异常。这是因为肿瘤生长可能会影响肠道的正常蠕动和消化功能,从而导致排便规律被打破。例如,肿瘤刺激肠道黏膜,使得肠道蠕动加快,可能引发腹泻;而肿瘤造成肠道部分梗阻时,又会出现便秘的症状。 二、大便性状改变 大便的性状也可能发生变化,比如大便变细、变扁,或者大便中带有黏液、脓血等。当肠道内有肿瘤生长时,肿瘤会占据肠道空间,挤压大便,导致大便形态改变。如果肿瘤表面发生溃烂、出血等情况,大便中就可能出现黏液、脓血。有临床观察发现,部分年轻肠癌患者早期会出现这种大便性状改变的情况,通过对大便的显微镜检查等可以发现其中的异常成分。 三、腹痛 早期可能会有腹部隐痛的情况,疼痛位置并不固定。这是由于肿瘤在肠道内生长,刺激肠道神经或者引起肠道痉挛等所致。年轻人可能因为对腹痛不够重视而容易忽略,但如果经常出现不明原因的腹部隐痛,就需要引起警惕。比如肿瘤导致肠道局部炎症反应或者肠道蠕动不协调时,都可能引发腹部的隐痛不适。 四、腹部肿块 部分患者可能在腹部摸到肿块,但这种情况相对较少见,不过也是早期可能出现的表现之一。当肠道内的肿瘤生长到一定大小,并且位置比较表浅时,有可能被触摸到。然而,年轻人往往对自身腹部情况关注不够,所以发现腹部肿块的情况相对较少,但一旦发现应及时就医检查。 五、全身症状 早期可能会出现一些全身症状,比如乏力、消瘦等。这是因为肿瘤属于消耗性疾病,会消耗人体的营养物质,并且影响患者的消化吸收功能,长期下来就会导致患者出现乏力、体重逐渐减轻等表现。还有部分患者可能会出现不明原因的贫血,这也是由于肿瘤导致慢性失血等原因引起的。 对于年轻人来说,如果出现上述早期症状中的一种或多种,尤其是有肠癌家族史、长期不良生活方式(如长期高脂低纤维饮食、缺乏运动等)的年轻人,应高度警惕肠癌的可能,及时到医院进行相关检查,如结肠镜检查等,以便早期发现、早期诊断、早期治疗肠癌。
2025-10-13 11:23:47 -
治胃肿瘤的药
胃肿瘤的治疗药物包括化疗药物(氟尿嘧啶类、铂类药物)、靶向药物(抗HER-2靶向药物、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受体抑制剂)、免疫治疗药物(程序性死亡受体-1/程序性死亡受体配体-1抑制剂),特殊人群用药需谨慎,老年患者要评估肝肾功能调整用药,儿童罕见且一般不优先用相关系统治疗药物,孕妇及哺乳期女性需权衡母婴利弊谨慎决策。 一、化疗药物 1.氟尿嘧啶类:5-氟尿嘧啶是临床上治疗胃肿瘤常用的药物,通过干扰DNA和RNA的合成发挥抗肿瘤作用,可用于胃肿瘤的辅助化疗及姑息治疗等,有大量临床研究证实其对抑制胃肿瘤细胞生长、延长患者生存期有一定效果。 2.铂类药物:奥沙利铂是常用的铂类化疗药,作用机制是与DNA结合形成交叉联结,阻碍DNA复制和转录,常与氟尿嘧啶类药物联合用于胃肿瘤的化疗方案中,如FOLFOX方案(奥沙利铂、亚叶酸钙、氟尿嘧啶),多项临床试验表明该方案能提高胃肿瘤患者的治疗有效率等。 二、靶向药物 1.抗HER-2靶向药物:曲妥珠单抗,若胃肿瘤患者存在HER-2基因过表达情况,曲妥珠单抗可发挥作用,通过特异性结合HER-2受体,阻断肿瘤细胞的生长信号传导等,临床研究显示曲妥珠单抗联合化疗能改善HER-2阳性胃肿瘤患者的预后。 2.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受体抑制剂:雷莫西尤单抗,可抑制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受体,阻止肿瘤血管生成,从而限制肿瘤的生长和转移,对于晚期胃肿瘤患者有一定的治疗作用,相关研究证实其能延长患者的无进展生存期等。 三、免疫治疗药物 1.程序性死亡受体-1(PD-1)/程序性死亡受体配体-1(PD-L1)抑制剂:纳武利尤单抗等,通过阻断PD-1/PD-L1通路,重新激活患者自身的免疫系统来攻击肿瘤细胞,对于部分晚期胃肿瘤患者,尤其是经过前期治疗后进展的患者,免疫治疗能带来生存获益,多项临床试验表明其能提高患者的客观缓解率等。 特殊人群方面,老年胃肿瘤患者在用药时需更谨慎评估肝肾功能等情况,因为老年患者肝肾功能可能减退,影响药物代谢,应根据个体情况调整用药;儿童胃肿瘤患者极为罕见,一般不优先使用上述系统化疗、靶向及免疫治疗药物,优先考虑非药物干预等合适的治疗方式,且儿童对药物的耐受性和不良反应的发生与成人有较大差异,需特别谨慎;孕妇及哺乳期女性使用治胃肿瘤的药物需权衡母婴利弊,一般此类药物对胎儿或婴儿可能有不良影响,应避免使用相关药物,必要时需在多学科评估后谨慎决策。
2025-10-13 11:23:26 -
大便变细经常放屁是肠癌吗
大便变细经常放屁不一定是肠癌,其可能由饮食因素(高纤维或易产气食物摄入过多)、肠道功能紊乱(功能性消化不良、肠易激综合征等)引起,而肠癌有排便习惯改变、腹痛、腹部肿块、全身症状等典型表现,出现相关情况应及时就医检查,以明确病因并进行相应干预或治疗。 一、其他可能的原因 饮食因素 高纤维食物摄入过多:如果近期大量食用玉米、芹菜等富含膳食纤维的食物,可能会导致大便性状改变,出现变细情况,同时膳食纤维在肠道被细菌分解发酵会产生较多气体,引起放屁增多。不同年龄人群对高纤维食物的耐受不同,一般成年人适量摄入高纤维食物有益,但儿童消化系统发育尚未完善,过量高纤维食物可能加重胃肠负担。 进食易产气食物:像豆类、洋葱、土豆等食物,其中含有的某些糖类不易被人体消化吸收,在肠道被细菌分解后会产生大量气体,导致放屁频繁,而食物消化后形成的粪便性状也可能受影响出现变细。对于有基础胃肠疾病的人群,如患有胃炎、胃溃疡的患者,进食这类食物可能会加重胃肠不适,影响消化功能。 肠道功能紊乱 功能性消化不良:精神压力大、作息不规律等因素可能导致肠道功能紊乱,出现消化不良,食物不能充分消化吸收,大便可能变细,同时肠道内气体产生增多,放屁频繁。不同年龄段人群受精神压力影响不同,年轻人可能因工作学习压力大更易出现,老年人则可能因生物钟改变、身体机能下降等因素引发。 肠易激综合征:这是一种常见的功能性肠病,与胃肠动力异常、肠道菌群失调、精神心理因素等有关,患者会出现腹痛、腹胀、大便习惯改变(如大便变细、腹泻或便秘等)、放屁增多等症状。不同性别发病率有一定差异,女性相对更易患病,且不同年龄阶段均可发病,儿童患者可能与饮食、心理因素等相关。 二、肠癌的相关表现 肠癌的典型症状 排便习惯改变:除了大便变细,还可能出现腹泻与便秘交替、便血等情况,便血多为暗红色,混有黏液或脓液。 腹痛:多为隐痛或胀痛,随着病情进展,疼痛可能加剧且定位不明确。 腹部肿块:部分患者可在腹部摸到肿块,质地较硬,表面不光滑。 全身症状:可有消瘦、乏力、贫血等表现,晚期患者还可能出现肠梗阻等严重并发症。 如果出现大便变细经常放屁的情况,建议及时就医,进行相关检查,如大便潜血试验、肠镜检查等,以明确病因。如果是肠道功能紊乱等良性疾病引起,可通过调整饮食、改善生活方式等进行干预;如果怀疑肠癌,需进一步通过肠镜活检等明确诊断,以便早期进行相应治疗。
2025-10-13 11:23:06 -
胃癌的五大早期症状
胃癌早期有多种症状,包括消化不良、食欲减退与体重减轻、呕血与黑便、贲门部位肿瘤可致吞咽困难、贫血等,40岁以上、有胃癌家族史等特定人群出现相关症状应及时做胃镜等检查早期发现胃癌提高治愈率。 一、消化不良相关症状 胃癌早期可能出现消化不良的表现,如上腹部隐痛、胀满不适等。研究表明,约50%的早期胃癌患者有类似消化不良的症状,这种疼痛一般没有明显的规律性,与进食的关系也不明确,可能在进食后加重或减轻,但患者往往容易忽视,误以为是普通的胃部不适。例如一些中年患者,长期感觉上腹部隐隐作痛,伴有饱胀感,进食少量食物就觉得饱腹,却未及时就医检查,从而延误了胃癌的早期发现。 二、食欲减退与体重减轻 早期胃癌患者常出现食欲减退的情况,对以往喜爱的食物兴趣降低。同时,可能会伴有体重逐渐减轻。这是因为胃部功能受到影响,食物的消化和吸收出现障碍,机体摄入的营养物质不足。比如一位原本饮食正常、体重稳定的老年人,在短时间内食欲明显下降,体重在1-2个月内减轻5-10斤,就要警惕胃癌的可能。 三、呕血与黑便 部分早期胃癌患者会出现少量呕血或黑便的现象,这是由于肿瘤表面糜烂、溃疡导致血管破裂出血引起的。呕血一般表现为呕吐物中带有少量鲜血或咖啡色样物质;黑便则是大便颜色发黑,像柏油样,这是因为血液在肠道内被消化分解后形成了黑色的硫化铁。例如有的患者发现大便颜色异常发黑,去医院检查后发现是早期胃癌导致的消化道出血。 四.吞咽困难相关表现 少数早期胃癌可能发生在贲门部位,会引起吞咽困难的症状。患者在进食固体食物时,会感觉有梗阻感,好像食物下不去,这种情况容易被误认为是食管方面的疾病,但实际上可能是胃癌累及贲门所致。比如一些患者在进食馒头、米饭等固体食物时有明显的吞咽不畅,需要警惕胃癌的可能。 五、贫血表现 由于胃癌导致的慢性出血,患者可能会出现贫血的症状,如面色苍白、乏力、头晕等。长期的慢性失血会使体内血红蛋白含量降低,影响氧气的运输功能,从而导致患者出现一系列贫血相关的表现。例如老年患者长期面色苍白,伴有乏力,经检查发现有贫血,进一步检查发现是早期胃癌引起的出血导致的贫血。 对于有上述早期症状的人群,尤其是年龄在40岁以上、有胃癌家族史、长期幽门螺杆菌感染、长期吸烟饮酒、饮食习惯不良(如长期高盐饮食、喜食腌制食物等)的人群,应提高警惕,及时到医院进行胃镜等相关检查,以便早期发现胃癌,提高治愈率。
2025-10-13 11:22:46 -
结肠癌它会遗传的吗
结肠癌具遗传倾向,家族性结肠息肉病、林奇综合征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有家族史人群患病概率高2-3倍;基因层面特定基因突变致发病,非遗传因素如不健康生活方式也影响发病,二者有交互作用;有家族史人群应定期筛查,40岁起或早于家族最早发病者10年做结肠镜检查,调整生活方式,基因检测明确是否携突变基因,儿童有高危遗传背景也需关注肠道健康并适当管理监测。 遗传因素在结肠癌发病中的作用机制 从基因层面来看,一些特定的基因突变会增加结肠癌的发病风险。例如,APC基因(腺瘤性息肉病基因)的突变在家族性结肠息肉病中起重要作用,该基因的突变使得结肠上皮细胞异常增殖,逐渐形成息肉并可能恶变。而林奇综合征相关的错配修复基因(如MLH1、MSH2等)突变会导致DNA修复功能异常,使细胞内的基因突变积累,进而引发结肠癌。 非遗传因素对结肠癌发病的影响及与遗传因素的交互作用 除了遗传因素外,非遗传因素也对结肠癌的发病有重要影响。不健康的生活方式就是其中之一,长期高脂、低纤维饮食会增加结肠癌的发病风险。例如,高脂肪饮食会使胆汁酸分泌增加,胆汁酸及其代谢产物可能具有致癌作用;而低纤维饮食会导致粪便在肠道内停留时间延长,有害物质与肠黏膜接触时间增加。另外,吸烟、酗酒等不良生活习惯也会增加结肠癌的发病风险。遗传因素和非遗传因素之间存在交互作用,有结肠癌遗传易感性的人群如果同时具有上述不良生活方式,患结肠癌的概率会进一步升高。 有结肠癌家族史人群的预防建议 对于有结肠癌家族史的人群,首先要注重定期进行筛查。一般建议从40岁开始,或者比家族中最早发病者的年龄提前10年开始进行结肠镜检查,因为家族性结肠息肉病通常在青少年时期就开始出现息肉,而林奇综合征相关结肠癌发病年龄相对较早。同时,要调整生活方式,保持健康的饮食,增加膳食纤维的摄入,多吃蔬菜、水果、全谷类食物等;减少高脂肪、高动物蛋白食物的摄入;戒烟限酒;保持适量的运动,每周至少进行150分钟的中等强度有氧运动,如快走、慢跑等。此外,还可以通过基因检测来明确自己是否携带相关的结肠癌遗传突变基因,如果携带,能够更有针对性地进行监测和预防。对于儿童来说,如果家族中有结肠癌遗传病史,家长要关注孩子的生长发育情况,在孩子青少年时期就开始关注肠道健康相关的表现,虽然儿童患结肠癌相对较少,但对于有高危遗传背景的儿童,也需要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适当的健康管理和监测。
2025-10-13 11:22: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