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擅长:专注于小儿微创外科,先天性巨结肠,胆总管囊肿,小儿直肠肛门畸形,小儿腹腔镜,肿瘤,腹股沟斜疝、鞘膜积液、胆道闭锁,肠道畸形,肝脏移植等。
向 Ta 提问
教授,主任医师,广州市妇女儿童医疗中心胃肠外科副主任,中山医科大学医学博士,中山大学硕士研究生导师,中华医学会小儿外科分会青年委员,中国医师协会肛肠医师分会委员,中国妇幼保健协会妇幼微创专业委员会委员,广东省妇幼保健协会小儿外科分会常务兼秘书,有19年的外科临床工作经验,曾在美国著名的费城儿童医院、辛辛那提儿童医院医学中心任访问学者,系统学习了小儿腹腔镜、机器人和先天性直肠肛门畸形的系统治疗,师从著名的Alberto Pena教授、Shakula教授等。 他专注于儿童微创外科手术,有相当丰富的临床经验,带领的团队每年完成胃肠疾病、肝胆疾病、儿童肿瘤及小儿微创手术超过900余例;近5年负责国家自然科学基金1项,发表SCI高水平文章2篇(IF:13.314,IF:6.359),省级医学科研课题5项,在中华和中国系列杂志以第一作者发表论著18篇,作为主要编写人员和编委会秘书主持编写了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的《儿科常见疾病临床诊疗路径》和人民军医出版社出版的《小儿外科诊疗流程》2部著作,连续两年被评为医院“服务之星”。
展开-
小儿肠梗阻的早期症状
小儿肠梗阻早期有腹痛、呕吐、腹胀、停止排气排便等症状,腹痛多为阵发性剧烈绞痛,婴幼儿表现为哭闹不安等;呕吐初期为胃内容物,随病情进展依梗阻部位不同有不同表现;腹胀程度因梗阻情况而异;停止排气排便也是重要表现,早期可能有少量排气排便但仍需结合其他症状判断,家长需重视小儿异常表现,及时就医,尤其要细致观察婴幼儿。 一、腹痛 小儿肠梗阻早期常见的症状之一是腹痛,多表现为阵发性的剧烈绞痛。这是因为肠道梗阻后,梗阻部位以上的肠管强烈蠕动以试图克服梗阻,从而引起疼痛。对于婴幼儿来说,可能会出现哭闹不安、双腿蜷曲等表现,由于婴幼儿不能准确表达疼痛,家长需密切观察其异常行为。不同年龄阶段的小儿,腹痛的表现可能略有差异,但本质都是肠道梗阻导致的蠕动异常引发的疼痛。 二、呕吐 也是早期常见症状。梗阻发生后,肠管逆蠕动使患儿出现呕吐。初期呕吐物多为胃内容物,随着病情进展,若梗阻部位较高,呕吐频繁,呕吐物可能含有胆汁;若梗阻部位较低,呕吐物会有粪臭味。例如,高位小肠梗阻时,呕吐出现较早且频繁;低位肠梗阻时,呕吐出现相对较晚,呕吐物性状的变化是判断肠梗阻部位的一个重要依据,不同年龄小儿的呕吐情况也因肠道解剖等因素有所不同。 三、腹胀 一般在梗阻发生一段时间后逐渐出现。腹胀程度因梗阻的严重程度和部位而异。如果是完全性肠梗阻,腹胀会比较明显;不完全性肠梗阻腹胀相对较轻。婴幼儿由于腹壁较薄,腹胀可能更易被观察到,家长可通过观察患儿腹部是否膨隆来初步判断。不同年龄小儿的腹壁厚度等因素影响腹胀表现的明显程度。 四、停止排气排便 这也是小儿肠梗阻早期的重要表现之一。正常情况下,小儿会有排气和排便,而肠梗阻发生后,梗阻部位以下的肠管内气体和粪便无法通过梗阻部位,所以会出现停止排气排便的情况。但需要注意的是,在肠梗阻早期,尤其是不完全性肠梗阻时,可能仍有少量排气或排便,但这并不意味着没有肠梗阻,仍需结合其他症状综合判断。不同年龄小儿的肠道功能等因素会影响排气排便停止的表现及判断。 小儿肠梗阻早期症状可能单独出现或同时出现,家长需高度重视小儿的异常表现,一旦发现小儿有上述类似症状,应及时就医,以便早期诊断和治疗,避免病情延误导致严重后果。对于婴幼儿,家长要更加细致地观察其行为和身体状况,因为婴幼儿自身表达不适的能力有限,早期识别肠梗阻症状对于保障小儿健康至关重要。
2025-10-13 11:15:04 -
腺瘤性结肠息肉是什么
腺瘤性结肠息肉是结肠黏膜表面突出的异常生长组织,病理属腺瘤,发病与年龄、生活方式、遗传有关,多数无症状,部分有便血、肠梗阻等表现,靠肠镜等诊断,发现后多内镜下切除,预后视情况而定,儿童和老年人有特殊注意事项,不及时治疗有恶变可能,术后需定期复查。 一、发病因素 年龄:随着年龄增长,发病风险逐渐增加,多见于40岁以上人群,但近年来也有年轻化趋势。 生活方式:长期高脂、低纤维饮食的人群,患腺瘤性结肠息肉的风险较高;吸烟、过量饮酒也可能增加发病几率。 遗传因素:某些遗传性综合征如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与基因突变有关,有明显的家族遗传倾向,患者从青少年时期就可能陆续出现大量结肠息肉。 二、临床表现 一般无症状:多数患者没有明显症状,往往是在体检或因其他肠道不适就诊时通过肠镜检查发现。 出现症状时的表现:部分患者可能出现便血,多为大便表面带血;若息肉较大,可能引起肠道梗阻,出现腹痛、腹胀、排便习惯改变等,如腹泻或便秘次数增多、腹泻与便秘交替等。 三、诊断方法 肠镜检查:是诊断腺瘤性结肠息肉的主要方法,通过肠镜可以直接观察结肠黏膜情况,发现息肉,并可取组织进行病理活检,以明确息肉的性质。 影像学检查:如钡剂灌肠检查,可间接显示结肠内息肉的情况,但不如肠镜准确。 四、治疗及预后 治疗:一旦发现腺瘤性结肠息肉,通常需要在内镜下进行切除,如内镜下黏膜切除术(EMR)、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等。对于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患者,可能需要根据病情考虑手术切除部分或全部结肠。 预后:及时切除腺瘤性结肠息肉后,预后一般较好。但如果不及时治疗,部分腺瘤性息肉有恶变倾向,可能发展为结肠癌,尤其是一些高级别上皮内瘤变的腺瘤性息肉,恶变风险较高。术后需要定期进行肠镜复查,监测是否有新的息肉生长。 五、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儿童:儿童患腺瘤性结肠息肉相对较少,但如果有家族遗传因素等情况,也需要密切关注。儿童患者在进行肠镜检查及治疗时,需特别注意操作的轻柔,减少对儿童肠道的刺激和损伤,并且要加强术后护理,观察有无出血、穿孔等并发症。 老年人:老年人患腺瘤性结肠息肉时,往往同时合并其他基础疾病,如心血管疾病、糖尿病等。在进行相关检查和治疗时,要充分评估患者的全身状况,选择合适的检查方式和治疗方案,术后要注意预防感染等并发症,密切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和肠道恢复情况。
2025-10-13 11:13:50 -
恶性结直肠肿瘤可以治好吗
恶性结直肠肿瘤能否治好需综合多因素判断,早期局限未转移者有治好可能,年轻、生活方式健康者更有利;中晚期常需综合治疗,虽难完全治愈但能缓解症状等,老年、有基础病患者也可通过调整方案改善预后,预后受多因素影响,患者应积极配合规范诊疗。 一、早期恶性结直肠肿瘤 1.病情特点 早期恶性结直肠肿瘤通常病灶局限,未发生远处转移。此时通过手术切除有可能将肿瘤完整切除,达到临床治愈的效果。例如,一些肿瘤体积较小且局限于黏膜层或黏膜下层的结直肠癌患者,经规范的手术治疗后,5年生存率较高。 2.年龄因素影响 对于年轻患者,若身体状况良好,能够耐受手术等治疗,早期发现并治疗的话,治愈的可能性相对较高。而老年患者可能合并多种基础疾病,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手术耐受性等,但也并非绝对不能治愈,需要综合评估患者的整体健康状况来制定治疗方案。 3.生活方式影响 在治疗前后保持健康生活方式的患者可能更有利于康复。比如,戒烟限酒、保持均衡饮食、适度运动等,有助于提高身体抵抗力,配合治疗促进恢复。 二、中晚期恶性结直肠肿瘤 1.病情特点 中晚期恶性结直肠肿瘤往往已经发生局部浸润或远处转移,单纯手术切除难以完全清除病灶,通常需要综合治疗,包括手术、化疗、放疗、靶向治疗等。虽然难以达到完全治愈,但通过综合治疗可以缓解症状、延长患者生存期、提高生活质量。例如,对于有肝转移等远处转移的结直肠癌患者,在评估合适的情况下,通过手术联合化疗等综合治疗,部分患者也能获得较长的生存时间。 2.年龄因素影响 老年中晚期患者可能更易出现治疗相关的不良反应。但随着医疗技术的进步,会根据老年患者的具体情况调整治疗方案,尽量在控制肿瘤的同时减少对身体的不良影响,仍有机会通过综合治疗改善预后。 3.生活方式影响 中晚期患者在治疗过程中保持良好生活方式也很重要。适当的营养支持有助于维持患者体力,更好地耐受治疗。同时,积极乐观的心态也有利于提高治疗的依从性和整体预后。 4.病史影响 如果患者既往有其他严重基础疾病,会增加治疗的复杂性和风险。但医生会在充分评估患者整体情况后,权衡利弊制定个体化治疗方案,以最大程度争取改善患者预后。 总之,恶性结直肠肿瘤能否治好不能一概而论,早期发现、规范治疗以及综合考虑患者的年龄、生活方式、病史等多方面因素是影响预后的关键,患者应积极配合医生进行规范诊疗。
2025-10-13 11:13:48 -
引起小儿肠梗阻的常见原因有哪些
小儿常见的肠梗阻相关疾病包括先天性肠道畸形(如肠闭锁、肠狭窄、肠旋转不良)、肠套叠、蛔虫性肠梗阻、腹外疝嵌顿、粘连性肠梗阻、肠道炎症性疾病(如坏死性小肠结肠炎、肠炎),不同疾病有不同病因、表现及治疗方式,如肠闭锁需手术,肠套叠可先空气或钡剂灌肠复位等。 肠狭窄:可能是在胚胎时期肠管的某一部分发育障碍引起,程度较轻时可能仅有不完全性肠梗阻表现,严重时也可出现完全性梗阻症状,常需通过手术解除狭窄。 肠旋转不良:胚胎期肠管以肠系膜上动脉为轴心的旋转运动发生障碍,导致肠道位置异常及肠系膜附着不全,易引发肠梗阻,患儿可出现呕吐、腹胀、停止排气排便等表现,部分患儿可通过非手术方法缓解,但多数需手术矫正。 肠套叠 多见于婴幼儿,尤以4-10个月婴儿多见,是婴幼儿肠梗阻最常见的原因之一。其发生可能与饮食改变、肠道感染等因素有关,典型表现为阵发性哭闹、呕吐、腹部包块和果酱样血便。可通过空气或钡剂灌肠等非手术方法复位,若复位失败或病情严重则需手术治疗。 蛔虫性肠梗阻 多见于儿童,因蛔虫聚集成团堵塞肠腔引起梗阻,多为不完全性肠梗阻。患儿常有腹痛、呕吐、腹胀、停止排气排便等表现,可先尝试禁食、胃肠减压、解痉止痛等保守治疗,如保守治疗无效或出现完全性肠梗阻表现则需手术治疗。 腹外疝嵌顿 小儿腹股沟疝较为常见,当疝内容物(多为肠管)嵌顿不能回纳时,就会引起肠梗阻。患儿表现为疝块突然增大、变硬,伴有疼痛,若嵌顿时间较长还可能出现肠梗阻的其他症状,如呕吐、腹胀等,需紧急手术治疗,将嵌顿的肠管复位并处理疝环。 粘连性肠梗阻 多因腹部手术、腹腔感染、外伤等引起肠粘连所致。在小儿中,腹部感染(如阑尾炎、腹膜炎等)后引起粘连性肠梗阻较为常见。患儿可出现腹痛、呕吐、腹胀、停止排气排便等症状,轻者可通过禁食、胃肠减压等保守治疗缓解,重者需手术松解粘连。 肠道炎症性疾病 坏死性小肠结肠炎:多发生于早产儿或有围生期窒息等情况的新生儿,病因可能与肠道缺血、感染等有关,可引起肠道黏膜坏死、脱落,导致肠梗阻,患儿表现为腹胀、呕吐、血便等,病情严重,需积极抗感染、禁食、胃肠减压等治疗,必要时手术。 肠炎:某些感染性肠炎可导致肠道蠕动功能紊乱,进而引起肠梗阻,如细菌性痢疾等,患儿除有肠道感染的一般表现外,还可出现肠梗阻症状,需针对感染进行治疗,同时处理肠梗阻相关表现。
2025-10-13 11:13:09 -
右腹部长期隐痛是结肠癌吗
右腹部长期隐痛不一定是结肠癌,可能由肠道炎症性疾病(如阑尾炎、克罗恩病)、右侧泌尿系统疾病(如右侧输尿管结石、右侧肾盂肾炎)、肠道寄生虫感染、右腹部肌肉软组织劳损等多种原因引起,出现右腹部长期隐痛应及时就医做详细检查明确病因针对性治疗,不同人群需注意相应情况,如儿童防肠道寄生虫、老年警惕肿瘤等。 肠道炎症性疾病 阑尾炎:急性阑尾炎典型表现为转移性右下腹痛,但慢性阑尾炎也可表现为右腹部长期隐痛,可伴有消化不良、食欲减退等症状。有研究显示,慢性阑尾炎在人群中的发生率有一定比例,其发病与阑尾腔梗阻、细菌感染等因素相关,不同年龄均可发病,青少年及中青年相对多见。 克罗恩病:是一种慢性炎性肉芽肿性疾病,可累及胃肠道任何部位,以末端回肠和右半结肠多见,表现为右腹部隐痛、腹泻、体重下降等,该病多见于青壮年,发病与遗传、免疫及环境等因素有关。 右侧泌尿系统疾病 右侧输尿管结石:可引起右腹部隐痛,多为绞痛性质,但有时也表现为隐痛,同时可伴有血尿、尿频、尿急等症状,结石的形成与代谢、尿路梗阻等因素有关,各年龄段均可发生,男性相对多见。 右侧肾盂肾炎:属于泌尿系统感染性疾病,也可出现右腹部隐痛,常伴有发热、尿频、尿急、尿痛等症状,多见于女性,尤其是育龄女性,主要是由于细菌感染引起,机体抵抗力下降时易发病。 其他原因 肠道寄生虫感染:如蛔虫感染,若蛔虫在肠道内活动异常,可引起右腹部隐痛,多见于卫生条件较差、儿童时期感染过蛔虫的人群。 右腹部肌肉、软组织劳损:长期从事重体力劳动、剧烈运动或不良姿势等,可导致右腹部肌肉、软组织劳损,引起隐痛,各年龄段均可发生,与职业、生活习惯等有关。 如果出现右腹部长期隐痛,应及时就医进行详细检查,如血常规、粪便常规、结肠镜、腹部超声或CT等检查,以明确病因,针对性进行治疗。例如,结肠镜检查可以直接观察肠道黏膜情况,有助于明确是否存在结肠病变;腹部超声可以初步了解泌尿系统等器官的情况。对于不同病因导致的右腹部长期隐痛,治疗方法截然不同,如肠道炎症性疾病可能需要抗炎等治疗,泌尿系统结石可能需要根据结石情况采取相应的排石或手术治疗等。对于儿童患者,出现右腹部长期隐痛时要特别注意排除肠道寄生虫等原因,因为儿童相对更容易发生肠道寄生虫感染;对于老年患者,要警惕肿瘤等严重疾病的可能,需更加细致全面地进行检查评估。
2025-10-13 11:12: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