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擅长:专注于小儿微创外科,先天性巨结肠,胆总管囊肿,小儿直肠肛门畸形,小儿腹腔镜,肿瘤,腹股沟斜疝、鞘膜积液、胆道闭锁,肠道畸形,肝脏移植等。
向 Ta 提问
教授,主任医师,广州市妇女儿童医疗中心胃肠外科副主任,中山医科大学医学博士,中山大学硕士研究生导师,中华医学会小儿外科分会青年委员,中国医师协会肛肠医师分会委员,中国妇幼保健协会妇幼微创专业委员会委员,广东省妇幼保健协会小儿外科分会常务兼秘书,有19年的外科临床工作经验,曾在美国著名的费城儿童医院、辛辛那提儿童医院医学中心任访问学者,系统学习了小儿腹腔镜、机器人和先天性直肠肛门畸形的系统治疗,师从著名的Alberto Pena教授、Shakula教授等。 他专注于儿童微创外科手术,有相当丰富的临床经验,带领的团队每年完成胃肠疾病、肝胆疾病、儿童肿瘤及小儿微创手术超过900余例;近5年负责国家自然科学基金1项,发表SCI高水平文章2篇(IF:13.314,IF:6.359),省级医学科研课题5项,在中华和中国系列杂志以第一作者发表论著18篇,作为主要编写人员和编委会秘书主持编写了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的《儿科常见疾病临床诊疗路径》和人民军医出版社出版的《小儿外科诊疗流程》2部著作,连续两年被评为医院“服务之星”。
展开-
管状直肠腺瘤切除还癌变吗
管状直肠腺瘤切除后仍有癌变可能,其癌变受腺瘤大小、绒毛状成分比例、患者年龄和基础病史等因素影响,术后需定期肠镜复查、调整生活方式、关注自身症状,特殊人群如老年、年轻患者也有不同监测预防要求。 影响癌变的相关因素 腺瘤的大小:一般来说,腺瘤体积越大,癌变的可能性相对越高。研究表明,直径大于2厘米的管状直肠腺瘤,其癌变几率明显高于较小的腺瘤。 腺瘤的绒毛状成分比例:管状直肠腺瘤中如果绒毛状成分比例较高,癌变风险也会增加。绒毛状成分越多,细胞的异型性等恶变相关特征越明显。 患者的年龄和基础病史:年龄较大的患者相对更易出现癌变情况,同时如果患者本身有其他肠道疾病史或遗传易感性相关疾病,也会影响癌变的发生概率。比如有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家族史的患者,即使切除了管状直肠腺瘤,其整体肠道癌变的风险也高于普通人群。 术后监测与预防癌变的措施 定期肠镜复查:术后需要按照医生的建议定期进行肠镜检查。一般来说,术后1年内建议进行首次复查肠镜,如果肠镜检查结果正常,可适当延长复查间隔,但通常需要每1-3年进行一次肠镜随访,以便及时发现可能出现的复发或新的病变情况。通过定期肠镜复查,可以早期发现可能出现的癌变迹象,及时进行干预处理。 调整生活方式:患者需要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如合理饮食,增加膳食纤维的摄入,多吃蔬菜、水果等,减少高脂肪、高蛋白、低纤维食物的摄入;适度运动,保持合适的体重,这些都有助于维持肠道健康,降低癌变的风险。对于有吸烟、酗酒等不良生活习惯的患者,需要戒烟限酒,因为吸烟和过量饮酒会对肠道黏膜等造成不良影响,增加癌变的可能性。 关注自身症状:患者要关注自身是否出现肠道相关的异常症状,如便血、排便习惯改变(如便秘与腹泻交替出现、排便次数增多或减少等)、腹痛等。如果出现这些症状,应及时就医进行相关检查,以排除癌变等不良情况。 对于特殊人群,如老年患者,由于其身体机能相对较弱,术后恢复可能相对较慢,在监测和预防癌变方面需要更加密切关注,严格按照医生制定的复查计划进行肠镜等检查,并且要特别注意生活方式的调整要循序渐进,确保患者能够耐受。而对于年轻患者,虽然相对癌变风险可能相对低一些,但也不能放松警惕,同样需要遵循定期复查等相关要求,因为年轻患者如果存在遗传等因素,也可能在较年轻时出现癌变情况。
2025-10-13 11:05:39 -
胃癌痛吗
胃癌患者可能出现疼痛,早期少数有上腹部不适隐痛等易被忽视,进展期疼痛常见且加重,性质多样部位不定,疼痛与病情(肿瘤大小、位置等)及个体因素(敏感度、基础疾病等)相关,胃癌疼痛非特有,有胃部不适疼痛持续不缓解等应及时查胃镜明确诊断。 疼痛出现的阶段及表现 早期胃癌:多数患者无明显症状,部分人可能仅有消化不良等非特异性表现,疼痛症状较少出现。但也有少数早期胃癌患者会有上腹部不适、隐痛等情况,疼痛程度较轻,容易被忽视,常与胃炎、胃溃疡等疾病的症状相混淆。这是因为早期胃癌病变局限,对胃黏膜及周围组织的影响相对较小,所以疼痛表现不典型。 进展期胃癌:随着病情进展,肿瘤侵犯胃壁深层结构,疼痛症状较为常见且逐渐加重。疼痛性质多样,可为隐痛、胀痛、刺痛、烧灼样痛等。疼痛部位多在上腹部,可能有一定的规律性,比如进食后疼痛加重,也可能无明显规律。肿瘤侵犯胃周神经或转移至其他部位时,疼痛范围可能扩大,还可能出现腰背部牵涉痛等。例如肿瘤侵犯胃小弯近贲门处,可能会引起胸骨后疼痛;若肿瘤转移至肝脏,可能导致右上腹疼痛等。 疼痛与病情及个体因素的关系 病情因素:肿瘤的大小、位置、生长方式以及是否发生转移等都会影响疼痛情况。肿瘤越大、侵犯胃壁越深、发生周围组织浸润或远处转移时,疼痛往往更明显且持续时间更长。比如弥漫浸润型胃癌,癌组织向胃壁各层弥漫性浸润,胃壁增厚变硬,胃腔缩小,患者疼痛症状通常较为严重且持续。 个体因素:不同患者对疼痛的敏感度不同,年龄、性别等也有一定影响。一般来说,老年患者对疼痛的感知可能相对迟钝,但病情可能已经较为严重;年轻患者对疼痛的敏感度相对较高,但也存在个体差异。女性患者在疼痛表现上可能与男性有所不同,但这不是绝对的,主要还是取决于肿瘤本身的情况。生活方式方面,长期饮食不规律、吸烟、酗酒等不良生活方式可能会加重胃部不适,从而影响对胃癌疼痛的感知和判断。有胃部基础疾病病史的患者,如既往有胃溃疡、萎缩性胃炎等,发生胃癌时疼痛表现可能与基础疾病的疼痛有叠加或变化,需要仔细鉴别。 总之,胃癌患者有可能出现疼痛,但疼痛不是胃癌特有的症状,多种胃部疾病都可能有类似表现,对于出现上腹部不适、疼痛等症状持续不缓解或有加重趋势的人群,应及时进行胃镜等相关检查以明确诊断,以便早期发现胃癌并进行治疗。
2025-10-13 11:05:37 -
结肠低级别上皮内瘤变什么意思
结肠低级别上皮内瘤变是结肠黏膜上皮的癌前病变,具组织学轻度异型性特征,与肠道慢性炎症刺激、不良生活方式等有关,虽恶变进程缓慢但有进一步发展可能,临床需据具体情况处理,如伴症状可内镜下干预,无症状者定期复查,同时有肠道病史者要注意肠道养护调整生活方式 1.病理特征方面 从组织学角度来看,低级别上皮内瘤变表现为结肠黏膜上皮细胞的轻度异型性。细胞的形态、排列等方面有一定程度的异常,但还没有达到高级别上皮内瘤变那样明显的恶性倾向。例如,细胞的大小、形状轻度不规则,核质比轻度增加等,但与正常细胞相比,这种异型性相对较轻,细胞的分化程度相对较好,增殖能力也相对较温和。 2.发生机制相关 其发生通常与多种因素有关。长期的肠道慢性炎症刺激是常见的诱因之一,如溃疡性结肠炎等慢性肠道炎症疾病,炎症长期存在会不断刺激结肠黏膜上皮细胞,导致细胞发生异常增殖和分化,逐渐发展为低级别上皮内瘤变。另外,不良的生活方式也可能有影响,比如长期高脂、低纤维饮食的人群,肠道的正常生理功能受到影响,也可能增加结肠低级别上皮内瘤变的发生风险。对于有肠道息肉病史的人群,息肉在长期发展过程中也可能逐渐演变为低级别上皮内瘤变。 3.临床意义及处理建议 临床意义:虽然低级别上皮内瘤变还不是癌症,但如果不加以重视和处理,有进一步发展为高级别上皮内瘤变甚至结肠癌的可能。不过相对来说,其恶变的进程相对缓慢。 处理建议:一般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处理。如果患者同时合并有明显的肠道症状,如腹痛、腹泻等,可能需要进一步进行内镜下的干预,如内镜下息肉切除术等,将病变的黏膜组织切除,以防止其进一步发展。对于没有明显症状的患者,需要定期进行肠镜复查,密切观察病变的变化情况。在复查过程中,如果发现病变有进展趋势,如向高级别上皮内瘤变转化等情况,则需要及时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对于不同年龄、性别等因素的人群,处理上也有一定的考虑。例如,老年患者身体机能相对较弱,在处理时需要更加谨慎评估手术等治疗方式的风险;女性患者在考虑治疗方案时可能还需要兼顾一些特殊的生理因素等。同时,有肠道慢性病史的人群在日常生活中需要更加注意肠道的养护,调整生活方式,如保持合理的饮食结构,增加膳食纤维的摄入,避免长期高脂、低纤维饮食等,以降低肠道病变进一步发展的风险。
2025-10-13 11:05:13 -
大肠癌致命吗
大肠癌致命性与分期、病理类型、患者身体状况、治疗依从性等因素相关,早期致命风险低,中晚期及恶性程度高的病理类型等致命风险高,特殊人群如老年、儿童、女性大肠癌患者治疗需特殊考量,患者治疗依从性也影响致命风险。 影响大肠癌致命性的因素 肿瘤分期:肿瘤发现时的分期是关键。早期(Ⅰ期)大肠癌,癌细胞局限于肠壁内,通过手术等治疗后预后较好,对生命威胁相对较小;随着分期进展到中期(Ⅱ、Ⅲ期),肿瘤侵犯深度增加,可能伴有区域淋巴结转移,此时手术联合辅助治疗等综合治疗后仍有一定复发转移风险,会影响患者生存;到了晚期(Ⅳ期),肿瘤常发生远处转移,如肝转移、肺转移等,治疗难度增大,患者生存时间明显缩短,致命风险大大提高。 病理类型:不同的病理类型生物学行为不同,也会影响致命性。例如,腺癌是大肠癌最常见的病理类型,而黏液腺癌、未分化癌等恶性程度相对较高,更易出现侵袭和转移,进而增加致命风险。 患者身体状况:患者自身的身体基础状况也很重要。如果患者本身合并有严重的心脑血管疾病、糖尿病等基础疾病,在面对大肠癌治疗时,耐受性较差,可能会影响治疗的顺利进行,也会增加死亡风险。比如,合并严重心脏病的大肠癌患者,在手术过程中发生心脑血管意外的风险更高;有严重糖尿病的患者,伤口愈合可能受到影响,增加术后感染等并发症的发生几率,从而影响预后,提高致命可能性。 治疗依从性:患者对治疗的依从性也与大肠癌的致命性相关。如果患者不能严格按照医生制定的治疗方案进行治疗,如不按时完成化疗疗程、不重视术后的康复随访等,可能导致肿瘤复发转移,进而危及生命。例如,不按时化疗的患者,肿瘤复发的概率会明显增加,一旦复发转移到重要脏器,就会严重威胁患者生命。 对于特殊人群,如老年大肠癌患者,往往合并多种基础疾病,身体机能下降,治疗上需要更加谨慎权衡利弊。在治疗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其心、肝、肾等重要脏器的功能状况,选择相对温和但有效的治疗方式。对于儿童大肠癌患者,虽然较为罕见,但治疗上需要特别考虑儿童的生长发育特点,治疗方案的选择要尽量减少对儿童未来生长发育的影响,同时密切监测治疗相关的不良反应等。女性大肠癌患者在治疗时还要考虑到生育等问题对心理和生理的影响,给予更多的人文关怀和心理支持,以提高患者的治疗依从性和生活质量,降低致命风险。
2025-10-13 11:04:50 -
胃癌的三大症状是什么
胃癌会引发上腹部不适或疼痛,疼痛无明显规律且与饮食关系不明,长期胃部疾病史者出现持续不适需警惕;可导致消化道出血,表现为呕血、黑便及贫血,老年人消化道出血易加重基础疾病;还会使患者消瘦、乏力,肿瘤消耗及消化吸收功能受影响所致,不良生活方式者症状可能更明显,儿童胃癌消瘦乏力会影响生长发育。 一、上腹部不适或疼痛 具体表现及相关情况:胃癌患者常出现上腹部不适,这种不适可能表现为隐痛、胀痛等。疼痛没有明显的规律性,与饮食的关系也不明确,有的患者在进食后可能会加重疼痛,有的则在空腹时感觉更明显。例如,部分患者会描述上腹部有饱胀感,尤其是进食少量食物后就觉得饱了,还可能伴有嗳气等症状。从年龄角度看,不同年龄段的胃癌患者都可能出现上腹部不适,但老年人对疼痛的感知可能相对不敏感,容易被忽视。对于有长期胃部疾病病史的人群,如患有慢性胃炎、胃溃疡等,出现上腹部不适持续不缓解时,更要警惕胃癌的可能。 二、消化道出血相关表现 具体情况:胃癌可能导致消化道出血,表现为呕血和黑便。呕血多是因为胃内出血较多,血液经食管呕出,颜色可能为暗红色或咖啡色;黑便则是由于血液在肠道内被消化,血红蛋白中的铁与肠道内的硫化物结合形成硫化铁,使大便呈黑色,且大便形状可能变细。长期慢性出血可能会导致患者出现贫血症状,如面色苍白、乏力、头晕等。在性别方面,男性和女性患胃癌出现消化道出血的概率没有明显的性别差异,但不同性别患者的整体身体状况应对出血的能力有所不同。对于老年人来说,本身可能存在心脑血管等基础疾病,消化道出血可能会加重这些基础疾病的病情,需要更加密切地观察和处理。 三、消瘦和乏力 具体情况:胃癌患者往往会出现消瘦和乏力的症状。这是因为肿瘤细胞生长需要消耗大量营养物质,同时胃癌可能影响患者的消化吸收功能,导致患者摄入的营养物质不足。患者会逐渐出现体重下降,即使没有刻意减少饮食,体重也会明显减轻。同时,由于营养缺乏和肿瘤消耗,患者会感到全身乏力,活动耐力明显下降,日常生活受到影响。在生活方式方面,如果患者原本就有不良的生活方式,如长期熬夜、缺乏运动等,患胃癌后消瘦和乏力的症状可能会更加明显。对于儿童胃癌患者相对较少,但一旦发生,消瘦和乏力的表现可能会对其生长发育产生严重影响,需要特别关注其营养支持等综合治疗。
2025-10-13 11:04: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