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擅长:专注于小儿微创外科,先天性巨结肠,胆总管囊肿,小儿直肠肛门畸形,小儿腹腔镜,肿瘤,腹股沟斜疝、鞘膜积液、胆道闭锁,肠道畸形,肝脏移植等。
向 Ta 提问
教授,主任医师,广州市妇女儿童医疗中心胃肠外科副主任,中山医科大学医学博士,中山大学硕士研究生导师,中华医学会小儿外科分会青年委员,中国医师协会肛肠医师分会委员,中国妇幼保健协会妇幼微创专业委员会委员,广东省妇幼保健协会小儿外科分会常务兼秘书,有19年的外科临床工作经验,曾在美国著名的费城儿童医院、辛辛那提儿童医院医学中心任访问学者,系统学习了小儿腹腔镜、机器人和先天性直肠肛门畸形的系统治疗,师从著名的Alberto Pena教授、Shakula教授等。 他专注于儿童微创外科手术,有相当丰富的临床经验,带领的团队每年完成胃肠疾病、肝胆疾病、儿童肿瘤及小儿微创手术超过900余例;近5年负责国家自然科学基金1项,发表SCI高水平文章2篇(IF:13.314,IF:6.359),省级医学科研课题5项,在中华和中国系列杂志以第一作者发表论著18篇,作为主要编写人员和编委会秘书主持编写了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的《儿科常见疾病临床诊疗路径》和人民军医出版社出版的《小儿外科诊疗流程》2部著作,连续两年被评为医院“服务之星”。
展开-
新生儿肠梗阻的原因有哪些
新生儿肠梗阻的原因包括先天性肠道畸形(如肠闭锁、肠狭窄、肠旋转不良、先天性肛门直肠畸形)、胎粪性肠梗阻(多见于早产儿,因胎粪黏稠不能正常排出致肠梗阻)、腹腔内感染及粘连(如新生儿腹膜炎、胎粪性腹膜炎致肠管粘连引发肠梗阻)、肠道外压迫(如肠扭转、腹腔内肿瘤压迫肠道致肠梗阻)。 肠狭窄:比肠闭锁少见,多因胎儿肠道内在发育异常或外压因素所致,如胎儿时期肠管的炎症、粘连等,使肠腔形成狭窄段,导致肠道内容物通过受阻,引发肠梗阻。 肠旋转不良:是由于胚胎期肠旋转异常,导致肠道位置发生变异,肠系膜附着不全,使十二指肠被压迫或小肠系膜根部缩短,从而引起肠梗阻。在胚胎发育过程中,肠管的正常旋转过程出现偏差,就会出现这种肠道位置和系膜附着异常的情况,进而影响肠道的通畅性。 先天性肛门直肠畸形:是常见的消化道畸形,包括肛门闭锁、直肠闭锁等,由于肛门或直肠不通,导致粪便无法正常排出,引起肠梗阻。这是因为胚胎发育到一定阶段时,肛门直肠的发育出现异常,导致通道不通畅。 胎粪性肠梗阻 多见于早产儿,由于胎儿肠道内缺乏正常的消化酶或其他原因,导致胎粪黏稠,不能正常排出,从而引起肠梗阻。早产儿的肠道功能相对不成熟,消化酶分泌可能不足等,使得胎粪在肠道内积聚,形成黏稠的团块,堵塞肠道,引发肠梗阻。 腹腔内感染及粘连 新生儿腹膜炎:如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可导致腹腔内炎症,引起肠管粘连,进而造成肠梗阻。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是新生儿期严重的肠道疾病,炎症会使肠管之间发生粘连,影响肠道的正常蠕动和内容物通过,导致肠梗阻。 胎粪性腹膜炎:多因胎儿期肠管破裂,胎粪流入腹腔引起无菌性化学性腹膜炎,以后发生粘连,造成肠梗阻。胎儿时期肠管破裂后,胎粪刺激腹膜,引起一系列的病理变化,最终导致腹腔内粘连,阻碍肠道通畅。 肠道外压迫 肠扭转:由于肠系膜过长等原因,新生儿容易发生肠扭转,导致肠道血液循环障碍和梗阻。新生儿的肠系膜相对较长,固定不够牢固,在一些因素的影响下,如体位突然改变等,容易发生肠扭转,使肠道扭转打结,影响肠道内容物的通过和血液供应。 腹腔内肿瘤:虽然较少见,但也可能压迫肠道引起肠梗阻。在新生儿时期,腹腔内肿瘤相对罕见,但一旦存在,就可能对周围肠道产生压迫,导致肠道梗阻。
2025-10-13 10:57:38 -
小肠癌有疼痛症状吗
小肠癌可能出现疼痛症状,其疼痛因肿瘤生长侵犯周围组织、肠梗阻等原因引发,不同人群疼痛特点有差异,儿童表述不典型、老年感知不敏感、女性需考虑特殊生理情况、有基础病史人群诊断易混淆,需综合分析判断是否为小肠癌所致疼痛。 疼痛出现的原因 肿瘤生长侵犯周围组织:当小肠癌肿瘤不断生长时,会侵犯周围的神经、组织等。例如肿瘤侵犯肠壁神经,可引起腹部隐痛、胀痛等;若肿瘤侵犯腹膜后神经丛,可能导致较为剧烈的腰背部疼痛。有研究表明,约30%-50%的小肠癌患者会出现不同程度的腹痛症状。 肠梗阻引起:小肠癌发展到一定阶段可能导致肠梗阻,肠梗阻时肠管扩张、痉挛,从而引发腹部绞痛。据统计,约10%-20%的小肠癌患者会因肠梗阻而出现疼痛,这种疼痛通常较为剧烈,呈阵发性发作。 不同人群的疼痛特点差异 儿童小肠癌:儿童小肠癌相对罕见,但一旦发生,由于儿童表述能力有限,疼痛表现可能不典型。可能仅表现为腹部不适、哭闹等,容易被忽视。而且儿童对疼痛的耐受和表达与成人不同,需要更细致的观察,如关注儿童的腹部体征、生长发育情况等,因为儿童小肠癌可能进展较快,早期诊断和发现疼痛相关表现对于及时治疗至关重要。 老年小肠癌患者:老年患者由于机体反应性降低,疼痛感知可能不如年轻人敏感。可能疼痛程度相对较轻,或者疼痛表现不典型,容易被误认为是其他老年常见疾病,如消化不良、胆囊炎等。但老年患者的小肠癌往往发现时分期较晚,需要综合考虑其全身状况、疼痛特点以及其他伴随症状进行鉴别诊断。 女性小肠癌患者:女性小肠癌患者的疼痛特点与男性无本质区别,但在诊断时需考虑女性特殊的生理情况,如是否与月经周期、妊娠等相关因素混淆。例如,若疼痛伴有月经紊乱等情况,需要进一步排查是否为小肠癌引起的疼痛与妇科因素的重叠情况。 有基础病史人群:对于本身有肠道基础疾病(如溃疡性结肠炎等)的人群,发生小肠癌时,疼痛可能与基础疾病的疼痛相互干扰,增加了诊断的难度。需要详细询问病史,对比基础疾病疼痛与小肠癌疼痛的特点差异,如疼痛的部位、性质、发作频率等,以便准确判断是否为小肠癌导致的疼痛。 总之,小肠癌可能有疼痛症状,但疼痛表现复杂多样,不同人群有其特点,在临床诊断中需要综合分析各种因素来判断是否为小肠癌引起的疼痛。
2025-10-13 10:57:15 -
大便检验能查出肠癌吗
大便检验可辅助筛查肠癌,有大便隐血试验、大便脱落细胞学检查等指标,但有局限性,不同人群筛查肠癌时注意事项不同,一般人群定期筛查,有家族史人群更早更频筛查,有肠道症状人群及时检查。 大便隐血试验:肠癌患者肿瘤组织可能会有出血情况,少量出血时大便外观无明显异常,通过大便隐血试验可检测出大便中微量的血液。若多次检查大便隐血试验呈阳性,需要进一步排查肠道疾病,包括肠癌的可能。但大便隐血试验阳性并不一定就是肠癌,比如溃疡性结肠炎、结肠息肉等疾病也可能导致大便隐血试验阳性。 大便脱落细胞学检查:可以查找大便中的癌细胞,不过其阳性率相对不是特别高,而且容易受到肠道其他因素干扰,比如大便在肠道内停留时间过短等情况可能影响检测结果的准确性。 大便检验用于肠癌筛查的局限性 大便检验只是初步的筛查手段,存在一定假阳性和假阴性情况。即使大便检验结果正常,也不能完全排除肠癌的可能,因为有些早期肠癌可能出血不明显,或者出血情况未被大便检验检测到;而大便检验异常也不一定就是肠癌,还可能是其他良性肠道疾病引起。 单独依靠大便检验不能确诊肠癌,若大便检验发现异常,还需要结合其他检查进一步明确诊断,比如肠镜检查,肠镜可以直接观察肠道黏膜的情况,还能取病变组织进行病理活检,病理活检是确诊肠癌的金标准。 不同人群进行大便检验筛查肠癌的注意事项 一般人群:定期进行大便隐血等相关大便检验项目筛查,尤其是40岁以上的人群,建议每年至少进行一次大便隐血筛查。如果大便隐血试验阳性,要及时进一步做肠镜等检查。在进行大便检验前,要注意按照要求收集大便标本,避免服用影响大便隐血试验结果的药物,比如某些非甾体类抗炎药等,可能会导致大便隐血试验假阳性。 有肠癌家族史人群:这类人群属于肠癌高危人群,除了定期进行大便检验外,建议更早开始进行肠镜筛查,一般可能从40岁前就开始考虑,而且筛查频率可能相对更高。因为家族遗传因素影响,这类人群患肠癌的风险比一般人群高,所以需要更积极地进行相关检查排查。 有肠道症状人群:如果出现便血、大便习惯改变(如腹泻、便秘交替)、腹痛等肠道症状时,不管年龄大小,都要及时进行大便检验以及肠镜等检查,而不能仅仅依靠大便检验,要尽快明确肠道是否存在病变,包括肠癌的可能。
2025-10-13 10:56:19 -
直肠息肉手术是大手术吗
直肠息肉手术是否为大手术需综合息肉大小、数量、位置及患者自身状况判断,息肉小、数量少、位置浅且患者自身状况佳时多为微创小手术,若息肉大、数量多、位置深或患者有基础疾病则可能为相对大手术。 一、手术方式及息肉情况 1.息肉大小与数量 若息肉较小(直径通常小于2cm)且数量少,多可通过内镜下息肉切除术治疗,这是一种相对微创的操作,不属于大手术。例如直径小于1cm的单个直肠息肉,通过结肠镜就可进行电切等内镜下操作将其去除,手术创伤小,患者恢复较快。 但如果息肉较大(直径大于2cm)或数量较多,内镜下操作难度增大,可能需要开腹手术或腹腔镜辅助下的手术,此时就属于相对较大的手术。因为较大的息肉可能累及肠壁较深层次,数量多的息肉手术操作复杂,对患者机体的创伤相对较大。 2.息肉位置 直肠息肉若位置较浅,在内镜可及范围内,内镜下手术即可解决,不属于大手术。比如距肛门较近的直肠息肉,通过乙状结肠镜等就能够进行处理。 然而,若息肉位置较深,内镜下操作困难,需要开腹或经肛等较复杂的手术方式,那就可能属于相对大的手术。 二、患者自身状况的影响 1.年龄因素 对于儿童患者,直肠息肉手术需格外谨慎。儿童直肠息肉一般多为良性,但手术仍需考虑其机体的耐受性等。相对较小的息肉可尽量选择对机体创伤小的内镜下手术方式。而老年患者如果合并有心血管疾病、糖尿病等基础疾病,手术风险会增加,即使是看似简单的内镜下息肉切除术,也可能因为患者基础疾病的存在而使手术难度加大,从这个角度讲,也可能需要更谨慎地评估手术规模。比如老年患者合并冠心病,手术中对心肺功能的影响需要充分考量,手术相对来说就会更复杂一些。 2.基础疾病情况 有严重心肺功能不全的患者,进行直肠息肉手术时,无论是内镜下还是开放性手术,都面临较大风险。因为手术过程中的应激等可能会进一步影响心肺功能,此时手术的操作和风险程度会有所不同,可能相对更复杂,不能简单判定为小手术。有严重糖尿病的患者,伤口愈合相对困难,若手术创伤稍大,术后感染等并发症的发生风险增加,也会使手术的性质在一定程度上变得相对复杂。 总的来说,直肠息肉手术多数情况下不属于大手术,但具体要依据息肉的大小、数量、位置以及患者自身的身体状况等来综合判断。
2025-10-13 10:55:52 -
肠癌每次大便都有血吗
肠癌患者大便不一定每次都有血,结肠癌便血多为粪便混有暗红色少量血且间歇性出现,直肠癌便血多为鲜红或暗红鲜血附着粪便表面,其受肿瘤位置、分期、个体差异等影响,出现大便带血应及时就医检查,中老年人出现相关症状更要警惕肠癌。 便血特点: 结肠癌患者的便血通常是粪便中混有暗红色血液,便血的量一般不多,呈间歇性出现。这是因为癌肿生长到一定程度后,表面发生溃烂、坏死等,导致血管破裂出血,但由于癌肿的生长并非持续大量破坏血管,所以出血量相对有限且不规律。例如,部分右半结肠癌患者,由于右半结肠肠腔较大,肠内容物为液态,出血后与粪便混合,便血颜色可能较暗,且不是每次排便都会有明显便血。 直肠癌患者的便血则多为鲜红色或暗红色的鲜血,且常常附着在粪便表面。这是因为直肠癌肿多发生在直肠下段,距离肛门较近,肿瘤表面的血管破裂出血后,血液容易附着在粪便表面。不过,也不是所有直肠癌患者每次大便都有血,有的患者可能只是在肿瘤发展到一定程度,侵犯到较大血管时才会出现较明显的便血,早期可能仅表现为大便潜血试验阳性。 影响因素: 肿瘤位置:不同位置的肠癌,大便带血的表现不同。如左半结肠癌,因肠腔相对狭窄,粪便已成形,癌肿导致的出血若未能及时排出,可能在粪便表面见到少量血迹;而直肠癌距离肛门近,出血更容易在排便时表现出来,但也不是每次都有。 肿瘤分期:早期肠癌患者肿瘤较小,对肠道血管的侵犯较轻,可能仅出现间断的少量便血,甚至不出现便血;随着肿瘤进展到中晚期,肿瘤增大、破溃明显,便血的频率和量可能会增加,但也不是绝对每次都有血。 个体差异:不同患者的身体状况、肠道蠕动等情况不同,即使患有肠癌,大便带血的表现也会有差异。比如,有的患者肠道蠕动较快,血液还未来得及在肠道内与粪便充分混合就排出体外,可能便血表现更明显,但也不是每次大便都能见到血。 对于出现大便带血的情况,无论是否怀疑肠癌,都应及时就医进行详细检查,如直肠指诊、结肠镜检查等,以明确病因,不能仅凭大便是否带血来判断是否患有肠癌,也不能因为不是每次大便都有血而忽视肠癌的可能。特别是中老年人,若出现大便习惯改变(如便秘与腹泻交替)、便血、腹痛等症状时,更要高度警惕肠癌的可能,及时进行相关检查以便早期诊断和治疗。
2025-10-13 10:55: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