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纪晓

广州市妇女儿童医疗中心

擅长:专注于小儿微创外科,先天性巨结肠,胆总管囊肿,小儿直肠肛门畸形,小儿腹腔镜,肿瘤,腹股沟斜疝、鞘膜积液、胆道闭锁,肠道畸形,肝脏移植等。

向 Ta 提问
个人简介

教授,主任医师,广州市妇女儿童医疗中心胃肠外科副主任,中山医科大学医学博士,中山大学硕士研究生导师,中华医学会小儿外科分会青年委员,中国医师协会肛肠医师分会委员,中国妇幼保健协会妇幼微创专业委员会委员,广东省妇幼保健协会小儿外科分会常务兼秘书,有19年的外科临床工作经验,曾在美国著名的费城儿童医院、辛辛那提儿童医院医学中心任访问学者,系统学习了小儿腹腔镜、机器人和先天性直肠肛门畸形的系统治疗,师从著名的Alberto Pena教授、Shakula教授等。 他专注于儿童微创外科手术,有相当丰富的临床经验,带领的团队每年完成胃肠疾病、肝胆疾病、儿童肿瘤及小儿微创手术超过900余例;近5年负责国家自然科学基金1项,发表SCI高水平文章2篇(IF:13.314,IF:6.359),省级医学科研课题5项,在中华和中国系列杂志以第一作者发表论著18篇,作为主要编写人员和编委会秘书主持编写了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的《儿科常见疾病临床诊疗路径》和人民军医出版社出版的《小儿外科诊疗流程》2部著作,连续两年被评为医院“服务之星”。

展开
个人擅长
专注于小儿微创外科,先天性巨结肠,胆总管囊肿,小儿直肠肛门畸形,小儿腹腔镜,肿瘤,腹股沟斜疝、鞘膜积液、胆道闭锁,肠道畸形,肝脏移植等。展开
  • 为什么会得结肠癌

    结肠癌的发病受多种因素影响,约20%-30%与遗传有关,如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林奇综合征等;肠道慢性炎症如溃疡性结肠炎、克罗恩病会增加风险;高脂肪低纤维饮食、缺乏某些营养素等饮食因素有影响;吸烟、缺乏运动等生活方式因素相关;年龄方面50岁以上高发,男性风险略高;肠道息肉是癌前病变,糖尿病也可能增加患病风险。 肠道慢性炎症 溃疡性结肠炎是一种慢性非特异性肠道炎症性疾病,病程较长,若病情反复发作,肠道黏膜长期处于炎症状态,肠道上皮细胞不断损伤、修复,在此过程中容易发生基因突变,进而增加结肠癌的发病风险。研究表明,溃疡性结肠炎患者患结肠癌的风险比正常人高5-10倍,而且病程超过10年的溃疡性结肠炎患者,发病风险会进一步升高。克罗恩病也可累及肠道,导致肠道黏膜的慢性炎症,同样会增加结肠癌的发生几率。 饮食因素 高脂肪、低纤维饮食:长期摄入高脂肪食物,如油炸食品、肥肉等,会使胆汁酸分泌增加,胆汁酸在肠道细菌作用下可转化为致癌物质。同时,低纤维饮食会导致粪便在肠道内停留时间延长,肠道对致癌物质的吸收增加。例如,西方发达国家结肠癌发病率较高,与他们高脂肪、低纤维的饮食结构密切相关。有研究显示,高脂肪饮食人群结肠癌的发病率比低脂肪饮食人群高约2倍。 缺乏某些营养素:缺乏维生素D可能与结肠癌发病有关,维生素D具有调节细胞生长、分化和免疫等功能,缺乏维生素D会影响肠道细胞的正常代谢。另外,钙的缺乏也可能增加结肠癌风险,钙能与肠道内的胆汁酸、脂肪酸结合,形成不溶性复合物,减少其对肠道黏膜的刺激,从而起到预防结肠癌的作用。 生活方式因素 吸烟:吸烟是结肠癌的危险因素之一,烟草中含有多种致癌物质,如多环芳烃、亚硝胺等,这些物质可通过血液循环进入肠道,损伤肠道细胞DNA,诱发基因突变,增加结肠癌发病风险。有研究发现,吸烟者患结肠癌的风险比不吸烟者高1.5-2倍。 缺乏运动:长期缺乏运动的人,肠道蠕动减慢,粪便在肠道内停留时间延长,肠道黏膜与致癌物质接触时间增加,容易引发结肠癌。一般来说,每周运动时间少于1小时的人群,结肠癌发病风险明显高于每周运动时间较长的人群。 年龄和性别因素 年龄:结肠癌发病随着年龄增长而增加,50岁以上人群是结肠癌的高发人群。这是因为随着年龄的增长,肠道黏膜的生理功能逐渐衰退,肠道内环境发生变化,肠道细胞的修复能力下降,更容易受到各种致癌因素的影响而发生癌变。 性别:一般男性患结肠癌的风险略高于女性,但差距不是非常显著。不过,男性在一些与结肠癌相关的生活方式因素上可能更容易出现不良习惯,比如吸烟、饮酒等比例相对较高,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结肠癌的发病风险。 其他疾病相关因素 肠道息肉:肠道腺瘤性息肉是结肠癌的癌前病变,尤其是直径大于2cm的腺瘤性息肉,其癌变几率较高。据统计,约70%的结肠癌是从腺瘤性息肉演变而来,息肉越大、数量越多,癌变风险越高。例如,单个腺瘤性息肉患者患结肠癌的风险比无息肉人群高5倍左右,而多个腺瘤性息肉患者风险则更高。 糖尿病:糖尿病患者患结肠癌的风险可能增加。糖尿病状态下机体的代谢紊乱,可能影响肠道的微环境,导致肠道菌群失衡等情况,从而促进结肠癌的发生发展。有研究发现,糖尿病患者患结肠癌的风险比非糖尿病患者高约1.2-1.5倍。

    2025-10-13 13:19:08
  • 一会便秘一会拉稀是肠癌吗

    一会便秘一会拉稀可能是肠癌表现但非绝对,肠道功能紊乱(受年龄、生活方式、肠道感染影响)、肠易激综合征(多见于中青年女性,与多种因素有关)等可致该情况,肠癌多见于40岁以上高危人群,伴便血、腹痛等症状,可通过粪便潜血试验、结肠镜检查、影像学检查等明确病因,出现相关情况伴高危因素或伴随症状应及时就医检查。 一、其他可能导致一会便秘一会拉稀的原因 1.肠道功能紊乱 年龄因素:不同年龄段人群肠道功能紊乱的诱因不同。儿童可能因饮食不规律、腹部着凉等导致肠道功能紊乱;老年人肠道蠕动功能本身减弱,加上可能存在的慢性疾病等因素,也易出现肠道功能紊乱。例如,儿童若进食过多零食、生冷食物,可能影响肠道正常蠕动和消化功能,出现排便习惯改变;老年人随着年龄增长,肠道神经细胞减少,肠道蠕动减慢,若同时有情绪紧张、焦虑等情况,更易发生肠道功能紊乱。 生活方式:长期熬夜、精神压力大的人群容易出现肠道功能紊乱。精神压力会通过神经-内分泌系统影响肠道的运动、分泌等功能。比如一些上班族长期处于高强度工作状态,精神高度紧张,就可能出现排便规律改变。另外,饮食不规律,如长期暴饮暴食、过度节食、偏好辛辣油腻等刺激性食物,也会破坏肠道菌群平衡和正常的消化吸收功能,引发肠道功能紊乱,导致便秘与拉稀交替出现。 肠道感染:病毒、细菌等感染肠道后,可引起肠道炎症反应,影响肠道的正常功能。例如,感染轮状病毒的儿童可能出现腹泻,之后可能因肠道黏膜修复过程中出现暂时的功能失调而出现便秘与拉稀交替;成年人感染大肠杆菌等细菌后,也可能出现类似的排便习惯改变情况,同时还可能伴有腹痛、发热等症状。 2.肠易激综合征 年龄与性别:多见于中青年,女性相对男性更易患肠易激综合征。其发病与胃肠动力学异常、内脏高敏感性、肠道菌群失调以及精神心理因素等有关。比如年轻女性可能因生活中的情感压力、工作压力等因素,更容易出现肠易激综合征相关的排便习惯改变,同时可能伴有腹痛、腹胀等症状,且症状会在精神紧张时加重。 二、肠癌的特点及相关检查 1.肠癌的特点 年龄与病史:肠癌多见于40岁以上人群,有肠道息肉病史、炎症性肠病病史等的人群属于高危人群。例如,有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家族史的人,患肠癌的风险明显高于普通人群;长期患有溃疡性结肠炎的患者,病情迁延不愈也可能逐渐发展为肠癌。 伴随症状:除了排便习惯改变外,肠癌患者还可能出现便血(多为暗红色血便,混有黏液)、腹痛(多为隐痛、胀痛,后期可能出现剧烈腹痛)、腹部肿块、消瘦、乏力等症状。随着病情进展,还可能出现肠梗阻症状,如腹痛加剧、呕吐、停止排气排便等。 2.相关检查 粪便潜血试验:可以初步筛查肠道是否有出血情况,若多次粪便潜血试验阳性,提示肠道可能有病变,需要进一步检查。 结肠镜检查:是诊断肠癌的重要手段,可以直接观察肠道黏膜的情况,发现可疑病变时还可以取组织进行病理活检,以明确是否为肠癌以及肠癌的病理类型等。 影像学检查:如腹部CT、MRI等,有助于了解肠道肿瘤的大小、位置、与周围组织的关系以及是否有转移等情况,对肠癌的分期和治疗方案的制定有重要意义。 如果出现一会便秘一会拉稀的情况,尤其是伴有上述肠癌相关伴随症状或高危因素时,应及时就医,进行相关检查以明确病因,以便早期诊断和治疗。

    2025-10-13 13:18:53
  • 肝曲结肠癌早期症状

    肝曲结肠癌早期有多种症状,包括排便习惯改变(腹泻与便秘交替)、粪便性状改变(粪便变细、便血)、腹痛(右上腹隐痛或胀痛)、部分患者可触及腹部肿块(较小、质硬、活动度差)以及全身症状(乏力、消瘦等),不同年龄、性别、生活方式及病史人群表现有差异需留意相关症状变化。 一、肝曲结肠癌早期症状之排便习惯改变 肝曲结肠癌早期可能出现排便习惯的改变,表现为腹泻与便秘交替出现。这是因为肿瘤刺激肠道,影响了肠道的正常蠕动和消化吸收功能。例如,肿瘤导致肠道局部环境改变,使得肠道的节律性运动失调,从而引起排便习惯的异常。不同年龄、性别人群可能都有发生,但一般来说,中老年人相对更易出现,这与随着年龄增长肠道功能逐渐衰退以及身体代谢等多方面因素有关。有不良生活方式如长期高脂低纤维饮食的人群,肠道环境更易受影响,发生排便习惯改变的风险相对较高。 二、肝曲结肠癌早期症状之粪便性状改变 粪便性状也可能发生改变,可出现粪便变细,这是由于肿瘤在肠道内生长,占据了一定空间,使粪便通过肠道时受到挤压,从而导致粪便形状变细。还可能出现便血,多为潜血便,即肉眼不易察觉,但通过粪便隐血试验可检测出阳性。这是因为肿瘤表面的血管破裂出血,血液混入粪便中。对于不同性别,女性在生理期等情况可能会干扰粪便隐血的检测判断,需要结合其他检查综合分析;年龄方面,儿童相对较少发生肝曲结肠癌,但一旦发生粪便性状改变需高度重视排查。有家族病史的人群,本身就有遗传易感性,更要留意粪便性状的细微变化。 三、肝曲结肠癌早期症状之腹痛 早期可能出现腹痛,多为隐痛或胀痛,位置一般在右上腹肝曲所在区域。疼痛原因是肿瘤刺激肠道引起肠道痉挛或肿瘤生长牵拉肠道系膜等。不同生活方式人群,如长期精神紧张、压力大的人,可能会使疼痛感知有所不同,精神压力大可能会放大疼痛的感觉。年龄较大的人群对疼痛的耐受程度可能与年轻人有所差异,需要更细致地观察腹痛的特点,比如疼痛的频率、持续时间等。有既往肠道疾病病史的人群,发生肝曲结肠癌时腹痛表现可能与单纯肠道疾病引起的腹痛有所不同,需注意鉴别。 四、肝曲结肠癌早期症状之腹部肿块 部分患者在早期可能触摸到腹部肿块,但一般肿块较小,质地可能较硬,活动度差。这是因为肿瘤逐渐生长形成团块。对于儿童来说,腹部肿块的出现更需警惕肿瘤性病变,因为儿童肿瘤相对少见但一旦出现需及时处理。女性在孕期等特殊生理时期,腹部情况复杂,触摸腹部肿块时要格外谨慎,需借助专业检查手段来明确肿块性质。有腹部手术史等病史的人群,腹部解剖结构可能发生改变,触摸肿块时要考虑到手术瘢痕等因素对判断的影响。 五、肝曲结肠癌早期症状之全身症状 早期可能出现一些全身症状,如乏力、消瘦等。乏力是因为肿瘤消耗身体能量,影响机体正常代谢;消瘦是由于肿瘤导致患者食欲减退、消化吸收功能障碍等。不同年龄人群,儿童处于生长发育阶段,消瘦可能更易被察觉且需重视其对生长发育的影响;老年人消瘦可能与多种慢性疾病有关,需要鉴别肝曲结肠癌引起的消瘦与其他疾病导致消瘦的不同。性别方面,女性在内分泌等因素影响下,消瘦表现可能与男性有所不同,但都要关注消瘦的进展情况。有不良生活方式如长期熬夜、缺乏运动的人群,本身身体机能相对较弱,出现全身症状时更应及时排查肝曲结肠癌等疾病。

    2025-10-13 13:18:37
  • 结肠息肉能治好吗

    结肠息肉可以治好,治疗方法有内镜下切除(如高频电切术、内镜黏膜下剥离术)和手术治疗(如腹腔镜手术),预后因息肉性质而异,一般良性预后好,恶变则与分期相关,不同人群如老年人、年轻人、孕期女性、有家族史人群有不同注意事项,高危人群需更密切筛查。 一、治疗方法 1.内镜下切除 高频电切术:对于较小的有蒂息肉,可通过内镜将高频电刀导入,利用高频电流产生的热效应使息肉组织凝固、坏死、脱落而达到切除目的。研究表明,大部分直径小于2厘米的有蒂结肠息肉可通过高频电切术安全切除,且术后复发风险相对较低,但对于广基息肉可能不太适用。 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适用于较大的无蒂息肉或部分早期结肠癌,能够将息肉完整剥离切除。对于直径大于2厘米的广基息肉,ESD可以完整切除病变组织,并且能进行病理分期,为后续治疗提供依据。 2.手术治疗 腹腔镜手术:当息肉较大且内镜下切除困难,或者怀疑息肉有恶变倾向时,可能需要进行腹腔镜下结肠部分切除术。例如,对于一些基底较宽、位置较特殊的结肠息肉,腹腔镜手术可以在相对较小的创伤下完整切除病变肠段,术后恢复相对较快,但手术风险相对内镜下切除要高一些,需要根据患者具体病情评估后选择。 二、预后情况 1.一般息肉:大多数结肠息肉经及时治疗后预后良好,尤其是良性的腺瘤性息肉,切除后定期复查一般不会影响寿命和生活质量。例如,经过规范治疗的单发良性结肠息肉患者,在术后定期进行结肠镜随访,复发概率较低。 2.有恶变倾向的息肉:如果息肉已经发生恶变,属于结肠癌的情况,预后则与肿瘤的分期密切相关。早期结肠癌通过手术等综合治疗后,部分患者可以长期生存;而中晚期结肠癌预后相对较差,但通过包括手术、化疗、靶向治疗等在内的综合治疗,也能在一定程度上延长生存期、改善生活质量。 三、不同人群的注意事项 1.老年人:老年人患结肠息肉时,身体机能相对较弱,在治疗前需要全面评估心肺功能等基础状况。如果选择手术治疗,术后要加强护理,注意预防肺部感染、深静脉血栓等并发症。因为老年人术后恢复能力相对较差,所以术后的饮食调养和定期复查更为重要,饮食上要逐渐从流食、半流食过渡到正常饮食,以易消化、富含营养的食物为主。 2.年轻人:年轻人患结肠息肉后,在治疗上可以根据息肉情况选择合适的方式。相对来说,年轻人术后恢复能力较强,但也需要注意术后的生活方式调整,要保持规律的作息,避免熬夜,适当进行运动,以促进身体恢复。同时,定期复查结肠镜也很关键,因为年轻人如果有家族遗传等因素,结肠息肉复发的可能性也需要关注。 3.女性孕期:孕期发现结肠息肉时,需要谨慎选择治疗方式。一般来说,对于较小且无症状的息肉可以暂时观察,等到分娩后再进行处理;如果息肉较大或有出血等症状,需要在充分评估孕期风险后,由多学科团队(包括产科、消化科等)共同制定治疗方案,尽量选择对胎儿影响较小的治疗时机和方式。 4.有家族史人群:有结肠息肉家族史的人群属于高危人群,这类人群需要更密切地进行结肠镜筛查。一般建议从较早的年龄开始进行定期结肠镜检查,比如有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家族史的人群,可能需要从十几岁就开始定期检查,因为这类人群患结肠息肉及癌变的风险明显高于普通人群,早期发现息肉并及时处理可以有效降低结肠癌的发生风险。

    2025-10-13 13:18:20
  • 结肠癌有什么征兆

    结肠癌会有多种表现,包括排便习惯改变(腹泻、便秘或交替,受年龄和生活方式影响)、粪便性状改变(变细、带黏液或血,中老年人及长期高脂低纤维饮食者需警惕)、腹痛(隐痛胀痛,部位不固定,中老年人需与其他原因腹痛鉴别,长期精神压力大等生活方式可影响)、腹部肿块(部分可摸到,中老年人及有家族史者需留意)、贫血(面色苍白等,老年人造血功能减退易加重,长期营养不良等生活方式易致)、体重下降(短期内不明原因下降伴食欲减退,各年龄需关注,长期不良生活方式易出现)。 年龄因素:任何年龄段都可能发生,但随着年龄增长,肠道功能逐渐衰退,老年人相对更易出现排便习惯改变相关问题。 生活方式:长期久坐、缺乏运动的人,肠道蠕动减缓,更容易出现排便习惯异常。而有不良排便习惯,如憋便的人,也会增加结肠癌发生排便习惯改变的风险。 粪便性状改变 表现:粪便变细、带黏液或带血等。粪便变细是由于肿瘤占据肠道空间,使粪便通过受阻;粪便带黏液可能是肿瘤刺激肠道分泌增加所致;粪便带血则是肿瘤表面破溃出血引起,血液颜色可为暗红色或鲜红色,量一般较少,但持续存在。 年龄因素:不同年龄人群都可能出现,但中老年人相对更需警惕,因为随着年龄增长,肠道疾病发生率升高。 生活方式:长期高脂、低纤维饮食的人,肠道环境不利于健康,容易出现粪便性状改变。比如长期大量摄入红肉、油炸食品等,而蔬菜、粗粮摄入不足的人群。 腹痛 表现:多为隐痛或胀痛,部位不固定,后期可能因肿瘤侵犯周围组织或脏器而出现持续疼痛且疼痛部位相对固定。早期腹痛可能不明显,容易被忽视。 年龄因素:各年龄段均可发生腹痛,但不同年龄引起腹痛的常见疾病不同,结肠癌导致的腹痛在中老年人中相对更需引起重视,与其他年龄段因消化不良等其他原因引起的腹痛需鉴别。 生活方式:长期精神压力大的人,可能会影响胃肠道功能,使腹痛症状更易出现或加重。而有腹部外伤史等情况的人,需注意与结肠癌腹痛鉴别。 腹部肿块 表现:部分患者可在腹部摸到肿块,质地较硬,表面不光滑,可能活动度较差。肿块的出现是因为肿瘤逐渐生长形成较大的瘤体。 年龄因素:不同年龄都可能触及腹部肿块,但中老年人更要关注腹部出现的异常肿块,因为结肠癌在中老年人群中相对高发。 生活方式:有结肠癌家族史的人,即使生活方式相同,相对其他人患结肠癌的风险更高,更应留意腹部肿块情况。 贫血 表现:患者可出现面色苍白、乏力、头晕等症状。这是由于肿瘤慢性出血,长期失血导致贫血。 年龄因素:各年龄均可发生贫血,但老年人本身造血功能可能减退,且结肠癌导致的慢性失血更容易加重贫血状况。 生活方式:长期营养不良的人,本身可能存在贫血倾向,再加上结肠癌出血,会使贫血情况更严重。而有不良饮食习惯,如偏食、挑食的人,也容易因营养缺乏增加患结肠癌贫血的风险。 体重下降 表现:短期内体重不明原因地明显下降,同时可能伴有食欲减退。这是因为肿瘤生长消耗身体能量,且患者可能因肠道不适影响进食,导致营养摄入不足。 年龄因素:任何年龄都可能出现体重下降,但老年人基础代谢率降低,体重下降可能更易被忽视,而年轻人若出现不明原因体重下降更应引起重视。 生活方式:长期熬夜、缺乏运动且饮食不规律的人,身体机能下降,更容易出现体重下降伴随结肠癌相关表现的情况。

    2025-10-13 13:18:03
推荐医生
宗岩

宗岩

中医科

立即咨询

尹朝林

尹朝林

儿科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