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擅长:专注于小儿微创外科,先天性巨结肠,胆总管囊肿,小儿直肠肛门畸形,小儿腹腔镜,肿瘤,腹股沟斜疝、鞘膜积液、胆道闭锁,肠道畸形,肝脏移植等。
向 Ta 提问
教授,主任医师,广州市妇女儿童医疗中心胃肠外科副主任,中山医科大学医学博士,中山大学硕士研究生导师,中华医学会小儿外科分会青年委员,中国医师协会肛肠医师分会委员,中国妇幼保健协会妇幼微创专业委员会委员,广东省妇幼保健协会小儿外科分会常务兼秘书,有19年的外科临床工作经验,曾在美国著名的费城儿童医院、辛辛那提儿童医院医学中心任访问学者,系统学习了小儿腹腔镜、机器人和先天性直肠肛门畸形的系统治疗,师从著名的Alberto Pena教授、Shakula教授等。 他专注于儿童微创外科手术,有相当丰富的临床经验,带领的团队每年完成胃肠疾病、肝胆疾病、儿童肿瘤及小儿微创手术超过900余例;近5年负责国家自然科学基金1项,发表SCI高水平文章2篇(IF:13.314,IF:6.359),省级医学科研课题5项,在中华和中国系列杂志以第一作者发表论著18篇,作为主要编写人员和编委会秘书主持编写了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的《儿科常见疾病临床诊疗路径》和人民军医出版社出版的《小儿外科诊疗流程》2部著作,连续两年被评为医院“服务之星”。
展开-
胃切除2/3手术后的饮食
胃切除2/3术后饮食分阶段进行,术后1-3天胃肠功能未恢复靠肠外营养;3-7天胃肠功能开始恢复时先清流食后流食;术后1-2周为半流食阶段;术后2周以上为软食阶段,各阶段有不同饮食内容及注意事项,不同年龄、性别患者有相应饮食特点及需避免的食物。 胃肠功能开始恢复后(术后3-7天左右) 清流食阶段:胃肠功能开始恢复,可先给予清流食,如无糖米汤、去油的肉汤、蔬菜汁等。清流食特点是呈液态、容易消化、残渣极少,每天可进食5-6次,每次量约50-100毫升。对于年龄较小的儿童,此阶段需特别注意营养的均衡补充,因为儿童生长发育需要更多营养;女性患者可能因术后身体恢复对营养需求有自身特点,要保证清流食的清洁卫生,避免引起胃肠道感染。 流食阶段:在清流食基础上逐渐过渡到流食,如稠米汤、藕粉、蒸蛋羹、蛋花汤等。流食比清流食稍稠厚,每天可进食6-7次,每次量可增加到100-150毫升。年龄较大的患者在这个阶段要注意观察进食后的反应,如有腹胀、腹痛等不适要及时调整饮食;男性患者也要遵循营养均衡原则,保证蛋白质、碳水化合物等的摄入。 术后1-2周(半流食阶段) 半流食内容:可选择的食物有大米粥、小米粥、面条、豆腐脑、肉末粥等。半流食需含有一定量的优质蛋白质,如肉类、豆类等加工成的细软形式。每天进食5-6次,每次量约200-300毫升。对于有基础疾病如糖尿病的患者,要注意控制碳水化合物的摄入量,选择低糖的半流食;老年患者在进食半流食时要细嚼慢咽,防止呛咳,因为老年人胃肠功能相对较弱,且吞咽反射可能不如年轻人灵敏。 术后2周以上(软食阶段) 软食选择:可进食软米饭、软面条、鱼肉、嫩鸡肉、瘦猪肉末、豆腐等。软食要保证营养丰富,包含足够的蛋白质、维生素和矿物质。此时患者可逐渐恢复正常饮食的节奏,但仍要注意少食多餐,一般每天进食3-4餐,每餐量根据自身情况调整。不同年龄患者在软食阶段的具体食物选择可根据其咀嚼和消化能力调整,比如儿童可适当增加富含钙的食物,以满足生长需求;女性患者可能更注重食物的口感和美观度,但也要保证营养均衡;男性患者则要注意摄入足够的能量来维持体力。同时,要避免食用辛辣、油腻、刺激性强的食物,以免加重胃肠道负担。
2025-10-13 10:50:30 -
做完肠息肉有疼痛感吗
肠息肉术后是否有疼痛感及程度因息肉大小与数量、手术方式、个体差异等因素而异,术后早期多有轻至中度腹部隐痛或胀痛,后期渐减,若有并发症疼痛加剧,儿童患者需关注其疼痛表达,老年患者要警惕疼痛掩盖严重情况。 疼痛程度相关因素 息肉大小与数量:如果息肉较大或者数量较多,手术操作相对复杂,对肠道组织的刺激和损伤可能更明显,术后疼痛可能相对较明显。例如,研究发现较大息肉(直径>2cm)切除后的患者,术后疼痛感觉往往比小息肉切除者更显著。 手术方式:若采用内镜下息肉切除术,不同的切除方式对肠道的影响不同也会导致疼痛差异。比如高频电切术等,相对来说,如果操作过程顺利,疼痛可能在可耐受范围,但如果术中出现一些特殊情况,如肠道穿孔等并发症,疼痛会突然加剧且持续不缓解。 个体差异:不同患者对疼痛的耐受程度不同。年轻、身体状况较好的患者可能对疼痛的耐受相对较高,而年老体弱、本身有基础疾病或者对疼痛敏感的患者可能会感觉疼痛更明显。例如,老年患者由于机体功能衰退,对手术创伤的应激反应可能导致疼痛感知更强烈。 术后不同阶段的疼痛表现 术后早期(1-2天内):多数患者在术后会有轻度到中度的腹部隐痛或胀痛,这是因为肠道受到手术操作的刺激,以及肠道蠕动恢复过程中产生的反应。一般这种疼痛通过适当的休息等可逐渐缓解。 术后后期(3天以后):疼痛会逐渐减轻,如果没有并发症发生,多数患者的疼痛会明显缓解,肠道基本恢复正常的蠕动和功能。但如果出现感染等并发症,可能会出现腹痛加剧,同时可能伴有发热、腹泻等其他症状。 特殊人群的情况 儿童患者:儿童肠息肉术后的疼痛需要特别关注。儿童对疼痛的表达可能不如成人准确,家长需要密切观察儿童的精神状态、有无哭闹不安等情况。儿童肠息肉多与先天性因素等有关,术后疼痛管理要更谨慎,优先考虑非药物干预缓解疼痛,如通过安抚等方式转移注意力等,但如果疼痛明显影响儿童休息等,需在医生评估下采取适当措施。 老年患者:老年患者术后要警惕疼痛可能掩盖一些严重情况。因为老年患者机体反应相对迟钝,即使有较明显的肠道并发症,可能疼痛表现并不典型。所以需要加强术后监测,密切关注老年患者的腹部情况以及整体状态,及时发现可能出现的问题。
2025-10-13 10:49:56 -
小肠憩室出血怎么治疗
小肠憩室出血的治疗包括一般治疗(卧床休息、生命体征监测)、药物治疗(抑酸、止血药物)、内镜治疗(内镜下止血)、手术治疗(大量持续出血、反复出血或合并并发症时考虑,方式如憩室切除术,需评估老年及儿童等特殊人群,老年患者需谨慎选药评估手术及术后护理,儿童患者优先非药物保守,内镜及手术需谨慎权衡)。 生命体征监测:密切监测患者的心率、血压、呼吸、血红蛋白等生命体征及血液指标变化,及时了解病情进展,如心率增快、血压下降提示可能有持续出血或出血量大,需及时处理。 药物治疗 抑酸药物:质子泵抑制剂(如奥美拉唑等)可抑制胃酸分泌,提高胃内pH值,促进血小板聚集和凝血块形成,有利于止血,适用于大多数小肠憩室出血患者,尤其对因胃酸分泌过多可能加重出血的情况有帮助。 止血药物:如氨甲环酸等,通过抑制纤维蛋白溶解发挥止血作用,但需在医生评估后合理使用,注意药物可能存在的不良反应及禁忌证。 内镜治疗 内镜下止血:对于明确憩室出血部位的患者,可通过内镜进行止血操作,如内镜下喷洒止血药物(如去甲肾上腺素溶液等)、电凝止血、放置止血夹等方法,直接针对出血的憩室进行止血,适用于出血较局限、内镜可到达病变部位的情况。 手术治疗 适应证:当患者出现大量持续出血,经保守治疗无效;或憩室反复出血,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或合并憩室穿孔、肠梗阻等并发症时,需考虑手术治疗。手术方式包括憩室切除术等,需根据患者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手术方式。对于老年患者或有基础疾病者,手术风险相对较高,需充分评估患者全身状况后决定是否手术。 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老年患者:老年患者常合并多种基础疾病,如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等,在治疗过程中需更加谨慎。药物选择需考虑对其他基础疾病的影响,手术治疗需严格评估手术耐受性,术后需加强护理,密切观察生命体征及伤口恢复情况,预防肺部感染、深静脉血栓等并发症。 儿童患者:小肠憩室在儿童中相对少见,若发生出血,治疗需更加谨慎。优先考虑非药物保守治疗,如严格卧床休息、密切监测生命体征等,内镜治疗需谨慎评估内镜操作的安全性和必要性,手术治疗需充分权衡手术风险与收益,因其身体处于生长发育阶段,需特别关注手术对其未来生长发育的可能影响。
2025-10-13 10:49:28 -
几天不大便会导致肠梗阻吗
一般来说单纯几天不大便不一定直接致肠梗阻,但长时间严重便秘可能增加风险,不同人群情况有差异,儿童肠道细易因便秘梗阻,老年人胃肠功能弱易便秘致梗阻,有肠道病史或肿瘤者几天不大便更易肠梗阻。 正常排便情况与肠梗阻的关系 正常生理下的排便:人体正常的肠道有一定的蠕动和内容物通过情况,偶尔1-2天不大便,若没有其他异常情况,通常不会引发肠梗阻。因为肠道有一定的代偿和调节能力,少量粪便堆积一般不会完全阻塞肠道。 长时间严重便秘时:当出现严重便秘,如数天甚至更长时间不大便,且粪便干结、坚硬时,就可能导致肠梗阻。干结的大便在肠道内积聚,可能会堵塞肠道,阻碍肠道内容物的正常通过,从而引发机械性肠梗阻。例如,一些老年患者由于胃肠蠕动功能减弱、饮食结构不合理等原因,容易出现严重便秘,进而增加肠梗阻发生的可能性。对于儿童来说,如果长时间便秘,也可能因干结粪便堵塞肠道引发肠梗阻,儿童由于肠道相对较细,干结粪便更容易造成阻塞。 不同人群的情况差异 儿童:儿童的肠道功能发育尚不完善,而且如果存在不良的饮食习惯,比如膳食纤维摄入过少等,更容易出现便秘情况。一旦发生便秘且持续时间较长,儿童发生肠梗阻的风险相对较高。因为儿童肠道管径较窄,干结粪便更易堵塞肠道。例如,一些家长没有重视儿童的膳食纤维摄入,儿童食谱单一,就容易出现便秘进而引发肠梗阻。 老年人:老年人胃肠蠕动功能减退,肠道分泌功能也有所下降,再加上可能合并一些慢性疾病,如糖尿病等,更容易出现便秘。长时间的便秘使得干结的粪便在肠道内积聚,容易导致肠梗阻。老年人本身身体机能衰退,对肠道异常的代偿能力减弱,所以更应关注排便情况,预防肠梗阻的发生。 特殊病史人群:对于本身有肠道疾病史的人群,如曾经有过肠道手术史导致肠道粘连的患者,即使只是短时间不大便,也更容易发生肠梗阻。因为肠道粘连会使肠道的正常解剖结构改变,肠道内容物通过受阻的风险增加,此时即使是少量粪便堆积也可能引发肠梗阻。而对于有肠道肿瘤的患者,肿瘤占据肠道空间,会影响肠道内容物的通过,即使大便次数和排便情况看似与常人无明显不同,也可能存在潜在的肠道梗阻风险,若同时出现几天不大便的情况,肠梗阻发生的可能性会大大增加。
2025-10-13 10:49:07 -
大肠癌筛查阳性怎么办
大肠癌筛查阳性后,首先需通过结肠镜等检查明确诊断,良性病变可在结肠镜下切除,恶性病变(大肠癌)则根据分期、身体状况等制定手术、放化疗等综合治疗方案,之后无论良性还是恶性病变都要定期随访监测,整个过程需考虑不同年龄、性别、生活方式和病史等因素采取个性化措施。 明确诊断后根据病情制定治疗方案 良性病变:如果筛查发现是良性病变,如大肠腺瘤等,一般可以在结肠镜下进行切除等治疗。对于不同年龄的患者,术后的随访和康复注意事项不同,年轻人可能恢复相对较快,但也需要遵循医生的建议进行定期复查,老年人则需要更关注术后身体的耐受情况,注意休息和营养补充等。 恶性病变(大肠癌):如果是大肠癌,需要根据肿瘤的分期、患者的身体状况等制定综合治疗方案。通常包括手术治疗、化疗、放疗等。手术治疗是大肠癌的主要治疗手段,对于早期大肠癌患者,手术切除后可能预后较好;对于中晚期患者,可能需要在手术前后结合化疗、放疗等综合治疗。不同性别患者在治疗过程中的身体反应和耐受性可能有差异,女性患者可能在化疗等治疗中更需要关注卵巢功能等方面的影响,男性患者也需要根据自身身体情况配合治疗。生活方式方面,治疗期间需要患者保持良好的作息和合理的饮食,例如术后患者需要逐渐恢复肠道功能,从流质饮食逐渐过渡到正常饮食,增加膳食纤维的摄入等,但要避免刺激性食物。 定期随访监测 无论筛查阳性后最终诊断是良性还是恶性病变,都需要进行定期随访监测。对于良性病变切除后的患者,需要定期进行结肠镜复查,观察肠道是否有新的病变发生。对于大肠癌患者,术后随访更为重要,一般需要定期进行血常规、肿瘤标志物检测、结肠镜等检查,监测肿瘤是否复发、转移等情况。不同年龄的患者随访频率可能不同,老年人可能需要更频繁的监测以早期发现可能出现的问题;有基础疾病的患者在随访中需要同时关注基础疾病与大肠癌相关监测之间的协调和影响。例如有心血管疾病的大肠癌患者在随访时需要考虑化疗等治疗对心血管系统的影响等。 总之,大肠癌筛查阳性后需要通过进一步检查明确诊断,然后根据诊断结果制定相应的治疗和随访方案,在整个过程中要充分考虑不同年龄、性别、生活方式和病史等因素对患者的影响,采取个性化的处理措施。
2025-10-13 10:48: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