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擅长:专注于小儿微创外科,先天性巨结肠,胆总管囊肿,小儿直肠肛门畸形,小儿腹腔镜,肿瘤,腹股沟斜疝、鞘膜积液、胆道闭锁,肠道畸形,肝脏移植等。
向 Ta 提问
教授,主任医师,广州市妇女儿童医疗中心胃肠外科副主任,中山医科大学医学博士,中山大学硕士研究生导师,中华医学会小儿外科分会青年委员,中国医师协会肛肠医师分会委员,中国妇幼保健协会妇幼微创专业委员会委员,广东省妇幼保健协会小儿外科分会常务兼秘书,有19年的外科临床工作经验,曾在美国著名的费城儿童医院、辛辛那提儿童医院医学中心任访问学者,系统学习了小儿腹腔镜、机器人和先天性直肠肛门畸形的系统治疗,师从著名的Alberto Pena教授、Shakula教授等。 他专注于儿童微创外科手术,有相当丰富的临床经验,带领的团队每年完成胃肠疾病、肝胆疾病、儿童肿瘤及小儿微创手术超过900余例;近5年负责国家自然科学基金1项,发表SCI高水平文章2篇(IF:13.314,IF:6.359),省级医学科研课题5项,在中华和中国系列杂志以第一作者发表论著18篇,作为主要编写人员和编委会秘书主持编写了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的《儿科常见疾病临床诊疗路径》和人民军医出版社出版的《小儿外科诊疗流程》2部著作,连续两年被评为医院“服务之星”。
展开-
大便变细但没有带血是肠癌么
大便变细但没带血不一定是肠癌,可能由良性病变(如痔疮、直肠息肉、肠道炎症)或早期肠癌引起,需通过直肠指诊、粪便潜血试验、结肠镜检查等进一步明确原因,出现该情况应及时就医排查病因。 一、良性病变因素 痔疮 发病机制:痔疮是肛管或直肠下端静脉丛充血或瘀血并肿大导致。当痔疮较大时,可能会挤压粪便,使粪便变细。 人群特点:各年龄段均可发病,长期久坐、便秘、妊娠等人群易患。比如一些长期从事办公室工作,久坐不动,又缺乏运动的人,患痔疮的风险相对较高。 直肠息肉 发病机制:直肠黏膜表面向肠腔突出的隆起性病变。息肉较小时可能无明显症状,较大时可影响粪便通过,导致大便变细。 人群特点:任何年龄都可能发生,有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遗传背景的人群发病风险较高,这类人群往往有家族中多人患结直肠息肉或肠癌的病史。 肠道炎症 发病机制:如溃疡性结肠炎等肠道炎症性疾病,会导致肠道黏膜充血、水肿、溃疡形成等,肠道黏膜的病变可能影响肠道的正常形态和功能,使得粪便通过时受到影响而变细。 人群特点:可发生于任何年龄,免疫功能异常、长期精神压力大等可能增加患病风险,比如一些长期处于精神紧张状态,且免疫功能存在一定问题的人群。 二、肠癌相关情况 早期肠癌 发病机制:肠癌早期肿瘤较小时,可能仅引起肠道轻微的形态改变,导致大便变细,但还未侵犯血管引起出血。例如一些小的隆起型或凹陷型肠癌,可能首先表现为大便习惯和性状的改变,如大便变细。 人群特点:多见于中老年人,但近年来发病有年轻化趋势。有肠癌家族史、长期高脂低纤维饮食、肥胖、吸烟饮酒等不良生活方式的人群属于高危人群,比如有一级亲属患肠癌的人,其患病风险比普通人群高。 要明确大便变细但没有带血的原因,需要进一步进行相关检查,如直肠指诊、粪便潜血试验、结肠镜检查等。直肠指诊可以初步了解直肠部位是否有肿块等异常;粪便潜血试验可检测粪便中是否有微量出血;结肠镜检查能直接观察肠道内部情况,发现病变并可取组织进行病理检查以明确诊断。如果出现大便变细但没有带血的情况,应及时就医,进行全面检查以排查病因,以便早期发现问题并进行相应处理。
2025-10-13 10:36:06 -
肠里有个脂肪瘤
肠脂肪瘤是源于肠壁间脂肪组织的良性肿瘤好发右半结肠多数无症状部分有腹痛便血或肠梗阻等表现腹部超声可初筛结肠镜可诊断随访观察适用于无症状小肿瘤内镜或外科手术切除儿童患需经验丰富医师轻柔操作术后密切观察老年需评估全身状况选方案术后加强支持防并发症。 一、肠脂肪瘤的定义 肠脂肪瘤是源于肠壁间脂肪组织的良性肿瘤,主要由成熟脂肪细胞构成,多好发于右半结肠,其发病机制与肠壁间质组织异常增生脂肪细胞有关。 二、临床表现 1.无症状情况:多数肠脂肪瘤患者无明显临床症状,常在体检或因其他疾病检查时偶然发现。 2.有症状表现:部分患者可出现腹痛,多为隐痛,与肿瘤刺激肠壁或引起肠道痉挛有关;可伴有少量间断性便血,因肿瘤表面黏膜受损出血所致;若肿瘤较大堵塞肠腔,还可能引发肠梗阻,出现腹痛、腹胀、呕吐、停止排气排便等表现。 三、诊断方法 1.腹部超声:可作为初步筛查手段,能发现肠道内异常回声,但特异性相对有限。 2.结肠镜检查:为诊断肠脂肪瘤的重要方法,可直接观察肿瘤形态,多表现为黏膜下隆起,呈黄色或黄白色,表面黏膜光滑,通过取组织活检可明确其为脂肪组织来源,确诊性质。 四、治疗方式 1.随访观察:对于无症状、体积较小的肠脂肪瘤,可定期进行结肠镜等检查随访,监测肿瘤变化情况。 2.内镜下切除:适用于位置合适、直径较小的肠脂肪瘤,通过内镜操作利用圈套器等设备将肿瘤切除,创伤小,恢复相对较快。 3.外科手术切除:对于较大、内镜下切除困难或出现肠梗阻等严重并发症的肠脂肪瘤,需考虑外科手术切除病变肠段。 五、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1.儿童患者:儿童发生肠脂肪瘤较为少见,若出现腹痛、便血等疑似症状时,需及时就诊,儿童内镜操作需由经验丰富的医师进行,操作过程中要格外注意轻柔,避免对儿童肠道造成额外损伤,且术后需密切观察儿童腹部情况及生命体征。 2.老年患者:老年患者常合并心脑血管疾病、糖尿病等基础疾病,治疗前需全面评估全身状况,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案。若选择手术治疗,术后要加强营养支持,注意预防肺部感染、压疮等并发症,密切监测术后恢复情况,因其机体恢复能力相对较弱。
2025-10-13 10:35:43 -
十二指肠球部黏膜息肉样隆起怎么治疗
十二指肠球部黏膜息肉样隆起先内镜下活检明确性质,炎性息肉针对病因处理如根除幽门螺杆菌等,部分可自行消退,腺瘤性息肉多内镜下切除,治疗后均需定期随访复查,根据病理结果采取相应治疗并定期观察。 一、内镜下活检明确性质 十二指肠球部黏膜息肉样隆起首先需通过内镜下活检明确其病理性质,这是制定后续治疗方案的关键。不同病理类型的处理方式有所不同,例如炎性息肉与腺瘤性息肉等的治疗及预后存在差异。通过病理检查可准确判断是良性病变还是有潜在恶变可能的病变等情况。 二、根据病理结果采取相应治疗 炎性息肉: 若为炎症刺激引起的息肉,首先可尝试针对病因进行处理,比如存在幽门螺杆菌感染的情况,需进行规范的幽门螺杆菌根除治疗。一般采用质子泵抑制剂联合铋剂联合两种抗生素的四联疗法。在生活方式方面,患者需注意规律饮食,避免食用辛辣、油腻、刺激性食物,戒烟限酒等。对于儿童患者,要考虑其年龄特点,选择合适的饮食和治疗方案,遵循儿科安全护理原则,避免使用不适合儿童的药物或治疗方式。 部分较小的炎性息肉可能在病因去除后有自行消退的可能,可定期复查内镜观察息肉变化情况。 腺瘤性息肉: 对于腺瘤性息肉,一般建议内镜下切除。内镜下切除的方式有内镜下黏膜切除术(EMR)、内镜下黏膜剥离术(ESD)等。通过内镜下切除可以完整去除病变组织,防止其进一步发展为恶性肿瘤。在围手术期,要关注患者的一般状况,对于老年患者需评估其心肺功能等基础情况,确保能够耐受内镜操作。儿童患者若出现腺瘤性息肉,由于其处于生长发育阶段,更需谨慎评估,优先考虑对身体创伤小的治疗方式,并密切随访观察。 三、定期随访复查 无论是炎性息肉经过治疗后还是腺瘤性息肉切除后,都需要定期进行内镜随访复查。一般建议在治疗后3-6个月进行首次复查内镜,观察创面愈合情况以及是否有新的息肉生长等。根据首次复查结果制定后续的复查间隔时间,如无异常情况,可适当延长复查间隔,但至少每年要进行1次内镜检查,以便及时发现可能出现的复发或新的病变情况,做到早发现、早处理。对于有家族史等高危因素的患者,可能需要更密切的随访观察。
2025-10-13 10:34:27 -
大肠脂肪瘤的治疗方法
大肠脂肪瘤较小且无症状可采用内镜下黏膜切除术(EMR)或黏膜下剥离术(ESD)治疗,较大、内镜切除困难或有并发症需外科手术,无症状小脂肪瘤定期结肠镜随访,老年患者选治疗方案需综合评估全身状况,儿童优先内镜微创治疗并关注术后恢复与随访。 一、内镜下治疗 对于较小且无明显症状的大肠脂肪瘤,内镜下治疗是常用手段。其中,内镜下黏膜切除术(EMR)适用于直径≤2cm、无蒂或带蒂的脂肪瘤,通过圈套器等工具将瘤体完整切除,创伤小,恢复快。内镜下黏膜下剥离术(ESD)可用于处理较大或形态复杂的脂肪瘤,能完整剥离病变组织,尤其适用于瘤体直径>2cm或内镜下判断病变较深的情况,该方法能更彻底切除病灶,但操作难度相对较高,需由经验丰富的内镜医师操作。 二、外科手术治疗 当大肠脂肪瘤较大、内镜下切除困难,或出现并发症(如出血、肠梗阻)时,需行外科手术治疗。手术方式主要为局部切除术,即切除包含脂肪瘤的肠段。对于巨大或与周围组织粘连紧密的脂肪瘤,可能需要更复杂的手术方式,但此类情况相对较少见。外科手术适用于内镜下治疗无法完成或存在手术指征的患者,手术需充分评估患者全身状况,尤其是老年或合并基础疾病的患者,需综合考量手术风险。 三、随访观察 对于无症状的小脂肪瘤(直径通常≤1cm),可定期进行结肠镜随访观察。因为部分小的大肠脂肪瘤可能长期稳定,无明显变化,通过定期复查结肠镜,监测瘤体大小、形态等变化,若出现瘤体增大、症状出现等情况,再考虑进一步治疗。随访间隔时间可根据患者具体情况由医生评估确定,一般建议1~2年复查一次结肠镜。 四、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老年患者:老年患者常合并多种基础疾病,如高血压、糖尿病等,在选择治疗方案时需综合评估心肺功能等全身状况。对于能耐受内镜治疗的老年患者,优先选择内镜下微创治疗以减少手术创伤;若需手术,需充分术前准备,降低手术风险。 儿童患者:儿童大肠脂肪瘤相对少见,治疗上优先考虑内镜下微创治疗,避免外科手术带来的较大创伤。治疗后需密切关注儿童术后恢复情况,包括肠道功能恢复、有无并发症等,同时定期随访监测肠道情况。
2025-10-13 10:33:37 -
右半结肠癌的临床表现特点
右半结肠癌有腹部不适与隐痛、腹部肿块等腹部表现,有贫血、消瘦与乏力等全身表现,还有排便习惯改变等其他表现,不同年龄人群表现有差异,晚期可能出现肠梗阻表现且不同年龄人群肠梗阻症状有不同特点。 腹部肿块:约半数以上患者可触及腹部肿块,肿块质地较硬,形状不规则,表面不光滑,部分可活动,部分固定。肿块的发现与肿瘤的生长部位、大小等有关,年龄较大者身体机能相对下降,对腹部肿块的感知可能相对迟钝,而儿童若出现腹部肿块需高度警惕肿瘤可能。 全身症状 贫血:由于肿瘤慢性出血,患者可出现贫血表现,如面色苍白、乏力、头晕等。长期贫血会影响各个年龄段人群的身体机能,儿童可能影响生长发育,成年人会影响工作和生活耐力,老年人则可能加重基础疾病(如心血管疾病等)的病情。右半结肠癌导致的慢性失血,不同年龄人群的贫血表现程度可能因基础健康状况不同而有差异,例如年轻体健者可能在贫血较轻时仍能维持一定活动能力,而老年体弱合并其他疾病者可能较早出现明显的乏力、心悸等症状。 消瘦与乏力:肿瘤属于消耗性疾病,患者可逐渐出现消瘦、乏力等全身症状。消瘦程度因肿瘤的进展速度、患者的营养状况等因素而异,生活方式不健康(如缺乏运动、饮食不均衡)的人群可能本身营养储备不足,更容易出现消瘦等情况;不同年龄阶段,消瘦对身体的影响不同,儿童消瘦可能影响生长发育指标,成年人消瘦会影响工作效率和生活质量,老年人消瘦则可能加重机体的衰弱程度。 其他表现 排便习惯改变:部分患者可出现排便习惯改变,如排便次数增多,但每次排便量不多,或腹泻与便秘交替出现。这与肿瘤对肠道功能的影响有关,不同年龄人群的排便习惯改变表现可能不同,儿童可能出现腹泻或便秘的突然变化,需引起家长重视;成年人若本身有排便习惯的偶尔波动可能不太在意,但长期或持续的排便习惯改变则需警惕肠道疾病。 肠梗阻表现(晚期可能出现):肿瘤生长到一定程度时,可引起肠梗阻,出现腹痛、腹胀、停止排气排便等症状。老年人由于肠道蠕动功能相对减弱,发生肠梗阻时症状可能不典型,容易被忽视;儿童发生肠梗阻时病情变化较快,需紧急处理。
2025-10-13 10:31: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