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擅长:专注于小儿微创外科,先天性巨结肠,胆总管囊肿,小儿直肠肛门畸形,小儿腹腔镜,肿瘤,腹股沟斜疝、鞘膜积液、胆道闭锁,肠道畸形,肝脏移植等。
向 Ta 提问
教授,主任医师,广州市妇女儿童医疗中心胃肠外科副主任,中山医科大学医学博士,中山大学硕士研究生导师,中华医学会小儿外科分会青年委员,中国医师协会肛肠医师分会委员,中国妇幼保健协会妇幼微创专业委员会委员,广东省妇幼保健协会小儿外科分会常务兼秘书,有19年的外科临床工作经验,曾在美国著名的费城儿童医院、辛辛那提儿童医院医学中心任访问学者,系统学习了小儿腹腔镜、机器人和先天性直肠肛门畸形的系统治疗,师从著名的Alberto Pena教授、Shakula教授等。 他专注于儿童微创外科手术,有相当丰富的临床经验,带领的团队每年完成胃肠疾病、肝胆疾病、儿童肿瘤及小儿微创手术超过900余例;近5年负责国家自然科学基金1项,发表SCI高水平文章2篇(IF:13.314,IF:6.359),省级医学科研课题5项,在中华和中国系列杂志以第一作者发表论著18篇,作为主要编写人员和编委会秘书主持编写了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的《儿科常见疾病临床诊疗路径》和人民军医出版社出版的《小儿外科诊疗流程》2部著作,连续两年被评为医院“服务之星”。
展开-
胃癌大便有什么变化
胃癌患者大便常见黑便、大便潜血阳性、大便性状改变等变化,不同人群胃癌大便变化表现有差异,特殊人群如老年、女性胃癌患者出现大便变化需重视排查。 黑便:当胃癌导致胃内出血时,血液在胃肠道内被消化液分解,血红蛋白中的铁元素与肠道内的硫化物结合形成硫化铁,使大便呈现黑色,外观类似柏油,称为柏油样便。这是因为胃癌病灶可能侵蚀胃内的血管,引起出血,血液经过肠道消化后就会出现黑便情况。例如,相关研究表明,约有一部分胃癌患者会出现不同程度的黑便表现,胃腺癌等类型的胃癌都可能出现这种出血导致黑便的现象。 大便潜血阳性:在胃癌早期,可能出血量较少,肉眼难以察觉大便颜色的改变,但通过粪便隐血试验可检测出大便中存在潜在的血液。这是因为胃癌病灶处的血管可能有少量渗漏,红细胞进入肠道随大便排出,虽然量少肉眼不可见,但实验室检查可发现潜血。 大便性状改变:部分胃癌患者可能出现大便变细的情况,这是由于肿瘤在胃内生长,导致胃腔狭窄,食物通过受阻,使得排出的大便形状变细。另外,也可能出现大便不成形等改变,这与胃癌影响了正常的消化吸收功能以及肠道的正常蠕动等有关。比如肿瘤逐渐增大占据胃内空间,影响了食物的正常消化过程,进而导致大便性状发生变化。 不同年龄、性别、生活方式和病史的人群,胃癌大便变化的表现可能有一定差异。例如,老年患者由于身体机能下降,对出血等情况的耐受和反应可能与年轻患者不同;女性患者在胃癌发生大便变化时可能需要考虑是否与自身生理周期等因素有干扰,但主要还是以胃癌本身导致的大便改变为主;有长期不良生活方式如长期吸烟、酗酒、高盐饮食等的人群,患胃癌的风险较高,其大便出现上述变化的概率可能相对增加;有胃部基础疾病病史如慢性胃炎、胃溃疡等的患者,发生胃癌时大便变化可能更易被忽视或需要与基础病引起的大便改变相鉴别。对于特殊人群,如老年胃癌患者出现大便变化时,更要及时就医检查,因为老年人体质较弱,病情变化可能较快;女性胃癌患者在关注大便变化的同时,要排除一些可能干扰的因素,但关键还是要聚焦胃癌导致的大便改变情况的排查。
2025-10-13 10:27:46 -
什么是胃脂肪瘤
胃脂肪瘤是起源于胃黏膜下间叶组织由成熟脂肪细胞构成的少见良性肿瘤,病因未完全明确可能与先天性发育异常有关,多数无症状常体检或因他病胃镜发现,部分有上腹部不适等非特异性症状大时溃疡出血有黑便呕血,诊断靠胃镜见黏膜下隆起及病理活检见成熟脂肪细胞,治疗分随访观察和内镜下治疗,儿童罕见需谨慎选诊疗方式,老年人要综合全身状况选安全方案并加强随访。 一、定义 胃脂肪瘤是一种起源于胃黏膜下间叶组织的良性肿瘤,主要由成熟脂肪细胞构成,是胃内少见的间质性肿瘤。 二、病因 其具体发病机制尚未完全明确,可能与先天性发育异常有关,胃壁中的间叶组织在发育过程中出现脂肪组织异常增生而形成肿瘤。 三、临床表现 1.无症状情况:多数胃脂肪瘤患者无明显临床症状,常在体检或因其他疾病行胃镜检查时偶然发现。 2.有症状情况:部分患者可出现上腹部不适、隐痛、腹胀、恶心、呕吐等非特异性消化道症状,若肿瘤较大发生溃疡、出血时,可能有黑便、呕血等表现,但一般出血量较少,较少引起严重贫血等情况。 四、诊断方法 1.胃镜检查:是诊断胃脂肪瘤的重要手段,胃镜下可见黏膜下隆起,呈黄色或淡黄色,表面黏膜光滑,有时可见“桥形皱襞”,即肿瘤周围黏膜被推移形成类似桥状的皱襞。 2.病理活检:通过胃镜取病变组织进行病理检查,镜下可见成熟脂肪细胞,可明确诊断。 五、治疗原则 1.随访观察:对于无症状、体积较小的胃脂肪瘤,可定期进行胃镜复查,监测肿瘤变化情况。 2.内镜下治疗:若肿瘤有症状或体积较大,可考虑在内镜下进行切除等治疗,如内镜下圈套摘除术等,利用内镜技术将肿瘤完整切除。 六、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1.儿童:儿童胃脂肪瘤极为罕见,若发生,因儿童消化系统功能及耐受能力与成人不同,需谨慎评估病情,优先考虑对儿童身体影响较小的诊疗方式,密切关注肿瘤变化及儿童的消化道症状。 2.老年人:老年人常伴有其他基础疾病,在诊断和治疗胃脂肪瘤时,需综合考虑其心肺功能等全身状况,选择相对安全、对身体负担较小的诊疗方案,治疗后要加强随访观察,注意观察有无并发症等情况。
2025-10-13 10:27:21 -
小儿肠梗阻
小儿肠梗阻是一种常见急腹症,多由肠套叠、蛔虫性肠梗阻、肠扭转、肠粘连等原因引起,主要症状有腹痛、呕吐、腹胀和停止排气排便,X线检查有助于诊断,治疗方法包括非手术治疗和手术治疗,一般来说,早期诊断、及时治疗、合理护理可提高治愈率,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一、概述 小儿肠梗阻是一种常见的急腹症,是由于多种原因导致的肠内容物不能正常运行、顺利通过肠道。其临床表现主要为腹痛、呕吐、腹胀和停止排气排便。小儿肠梗阻的治疗方法主要包括非手术治疗和手术治疗,治疗方案的选择应根据患儿的具体情况而定。 二、病因 引起小儿肠梗阻的原因较多,常见的有以下几种: 肠套叠:是小儿肠梗阻最常见的原因,多发生于2岁以下的儿童。 蛔虫性肠梗阻:由于蛔虫聚结成团,引起肠梗阻。 肠扭转:多发生于小儿暴饮暴食后。 肠粘连:多由于腹部手术、炎症等原因引起。 其他:如嵌顿疝、肿瘤等也可引起小儿肠梗阻。 三、症状 腹痛:为阵发性腹痛,多位于脐周或上腹部,伴有呕吐。 呕吐:呕吐物为胃内容物,早期为反射性呕吐,后期为肠内容物。 腹胀:腹胀逐渐加重,多为全腹胀。 停止排气排便:完全性肠梗阻患儿多停止排气排便。 四、检查 X线检查:腹部立位X线平片可发现气液平面,有助于诊断。 B超检查:可用于诊断肠套叠等疾病。 CT检查:有助于了解肠梗阻的原因及部位。 血常规检查:白细胞计数可升高,提示有感染。 五、治疗 非手术治疗:适用于单纯性肠梗阻、不完全性肠梗阻及无手术禁忌证者。包括禁食、胃肠减压、纠正水、电解质及酸碱平衡紊乱、抗感染等。 手术治疗:适用于绞窄性肠梗阻、保守治疗无效者。手术方法包括粘连松解术、肠切除肠吻合术等。 六、预后 小儿肠梗阻的预后与多种因素有关,如肠梗阻的原因、病情的严重程度、治疗方法等。一般来说,早期诊断、及时治疗、合理护理可提高治愈率,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七、预防 注意饮食卫生:避免食用不洁食物。 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避免暴饮暴食,少吃零食。 避免腹部受凉:根据天气变化及时增减衣物。 定期体检:及时发现和治疗肠道疾病。
2025-10-13 10:26:37 -
大肠癌按压会不会痛
大肠癌患者按压腹部是否疼痛存在个体差异及与病情阶段等因素相关,早期可能无明显或轻微隐痛,中晚期因肿瘤生长侵犯周围组织或肠梗阻等可能出现明显疼痛,不同年龄、性别表现有差异,有不良生活方式及家族史人群需关注腹部情况,不能仅靠按压痛判定,需结合检查确诊,早期发现治疗对预后关键。 早期大肠癌 早期大肠癌瘤体较小,对周围组织的侵犯等相对较轻,此时按压腹部可能不一定会出现疼痛症状,或者仅表现为很轻微、不典型的隐痛等,容易被忽视。这是因为早期病变局限,尚未明显刺激周围神经及引起严重的组织损伤等导致明显的疼痛感知。 中晚期大肠癌 肿瘤生长侵犯周围组织:当大肠癌发展到中晚期时,肿瘤不断生长,可能会侵犯周围的肠壁组织、神经等。此时按压腹部相应部位时,很可能会引发疼痛。肿瘤侵犯周围神经会使神经敏感性增加,按压刺激就容易传导疼痛信号;侵犯肠壁导致肠壁结构改变、局部组织充血水肿等,按压时也会刺激痛觉感受器而产生疼痛。 肠梗阻情况:中晚期大肠癌有时会引起肠梗阻,肠道内容物通过受阻,肠管扩张,这时候按压腹部可能会有较为明显的疼痛,还可能伴有腹胀等表现。例如肿瘤导致肠腔狭窄,粪便等积聚使肠管膨胀,按压时膨胀的肠管受到刺激就会引发疼痛。 对于不同年龄、性别的人群,大肠癌按压痛的表现可能有一定差异,但本质上是由肿瘤的进展情况等决定。比如老年患者,身体机能相对较弱,肿瘤发展过程中可能疼痛感知相对不那么敏感,但也不能因此忽视;女性患者在疾病发展过程中,其身体的生理状态变化等一般不会直接改变按压痛与大肠癌病情的关联,主要还是看肿瘤本身的状况。有不良生活方式的人群,如长期高脂低纤维饮食、吸烟、酗酒等,患大肠癌风险高,在疾病进展到一定程度时按压痛的表现可能更典型,但最终还是要依据医学检查来明确诊断,而不能仅靠按压痛来判定是否患有大肠癌,需要结合肠镜等检查手段来确诊。对于有大肠癌家族史等病史的人群,更应该密切关注腹部情况,一旦出现按压痛等异常表现要及时就医检查,因为这类人群患病风险更高,早期发现、早期治疗对于预后非常关键。
2025-10-13 10:25:50 -
假性肠梗阻的症状
假性肠梗阻是肠道动力障碍性疾病,症状多样,胃肠道相关症状有腹胀、呕吐、腹痛,全身表现有营养不良、水电解质紊乱,不同个体表现有差异,需综合患者具体情况判断处理。 胃肠道相关症状 腹胀:是较为常见的症状,患者腹部会出现膨隆的情况,这是由于肠道内容物无法正常通过,在肠道内积聚所致。无论是儿童还是成人,都可能出现腹胀,儿童可能因腹胀而影响食欲和活动,成人则可能因腹胀感到不适,影响日常生活和工作。对于有基础胃肠道疾病病史的患者,腹胀症状可能会更明显或更易被察觉。 呕吐:可表现为频繁或偶尔的呕吐,呕吐物可为胃内容物,严重时可能含有胆汁等。儿童假性肠梗阻出现呕吐时,需要特别关注其脱水和电解质紊乱的情况,因为儿童的体液调节能力相对较弱。成人呕吐可能会导致营养摄入不足等问题,有既往胃肠道手术史等病史的患者,呕吐症状可能与手术相关的肠道动力改变有关。 腹痛:部分患者会出现腹痛,疼痛程度不一,可为隐痛、胀痛或绞痛等。不同年龄段的患者对腹痛的表述可能不同,儿童可能表现为哭闹不安等,成人则可明确描述腹痛的部位和性质。腹痛的发生与肠道蠕动紊乱、肠腔内压力变化等有关,有腹部外伤史等病史的患者,腹痛可能需要与外伤相关因素进行鉴别。 全身表现 营养不良:由于胃肠道功能障碍,食物不能正常消化吸收,长期可导致患者出现营养不良的表现,如体重下降、消瘦、皮肤干燥、毛发干枯等。儿童可能会影响生长发育,表现为身高、体重低于同龄人标准。成人则可能出现体力下降、免疫力降低等情况,有慢性胃肠道疾病病史的患者,营养不良的情况可能会更严重。 水电解质紊乱:频繁的呕吐和肠道吸收障碍可能导致水电解质紊乱,如低钾血症、低钠血症等。低钾血症可表现为乏力、心律失常等,低钠血症可出现恶心、呕吐、头痛、嗜睡甚至昏迷等。儿童对水电解质紊乱的耐受性更差,容易出现严重的并发症,有腹泻等其他胃肠道症状伴随的患者,水电解质紊乱的风险更高。 假性肠梗阻的症状复杂多样,不同个体可能表现有所差异,在临床诊断和治疗中需要综合考虑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判断和处理。
2025-10-13 10:24: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