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擅长:专注于小儿微创外科,先天性巨结肠,胆总管囊肿,小儿直肠肛门畸形,小儿腹腔镜,肿瘤,腹股沟斜疝、鞘膜积液、胆道闭锁,肠道畸形,肝脏移植等。
向 Ta 提问
教授,主任医师,广州市妇女儿童医疗中心胃肠外科副主任,中山医科大学医学博士,中山大学硕士研究生导师,中华医学会小儿外科分会青年委员,中国医师协会肛肠医师分会委员,中国妇幼保健协会妇幼微创专业委员会委员,广东省妇幼保健协会小儿外科分会常务兼秘书,有19年的外科临床工作经验,曾在美国著名的费城儿童医院、辛辛那提儿童医院医学中心任访问学者,系统学习了小儿腹腔镜、机器人和先天性直肠肛门畸形的系统治疗,师从著名的Alberto Pena教授、Shakula教授等。 他专注于儿童微创外科手术,有相当丰富的临床经验,带领的团队每年完成胃肠疾病、肝胆疾病、儿童肿瘤及小儿微创手术超过900余例;近5年负责国家自然科学基金1项,发表SCI高水平文章2篇(IF:13.314,IF:6.359),省级医学科研课题5项,在中华和中国系列杂志以第一作者发表论著18篇,作为主要编写人员和编委会秘书主持编写了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的《儿科常见疾病临床诊疗路径》和人民军医出版社出版的《小儿外科诊疗流程》2部著作,连续两年被评为医院“服务之星”。
展开-
肠梗阻手术花多少钱
肠梗阻手术费用构成包括术前检查、手术、术后治疗费用,受地区、医院等级、病情严重程度、手术方式影响,老年、儿童、妊娠期女性等特殊人群因自身情况会使费用有不同程度增加,如老年需评调整基础病增费,儿童检查及营养有特需增费,妊娠期因胎影响检查手术增费等。 一、肠梗阻手术的费用构成 肠梗阻手术的费用通常包含多个部分。首先是术前检查费用,一般包括血常规、生化全套、凝血功能、腹部超声、腹部CT等检查项目,这些检查是为了明确肠梗阻的病因、病情严重程度等,费用大致在2000-5000元左右,不同地区、不同等级的医院收费会有差异,一般等级越高的医院检查费用相对越高。其次是手术费用,手术方式的不同会导致费用差异较大,单纯性肠梗阻行简单的解除梗阻手术,手术费用可能在10000-20000元;如果是绞窄性肠梗阻,需要进行肠切除吻合等复杂手术,手术费用会更高,可能达到20000-50000元甚至更高。然后是术后治疗费用,包括术后的抗感染、营养支持等治疗,一般术后需要3-7天的住院治疗,每天的治疗费用大概在1000-2000元左右,这部分费用大致在3000-10000元。 二、影响肠梗阻手术费用的因素 1.地区差异:经济发达地区的医院收费标准相对较高,例如一线城市的三甲医院费用可能比三线城市的二甲医院高出30%-50%左右。因为发达地区的医疗成本、人力成本等更高。 2.医院等级:等级越高的医院,如三甲医院,其设备更先进、专家团队更强大,收费也会相应提高。三甲医院的肠梗阻手术总费用可能比二甲医院高出15%-30%。 3.病情严重程度:如果肠梗阻是单纯性且发现较早,手术相对简单,费用较低;若为绞窄性肠梗阻,需要进行复杂的手术操作,术后还可能出现并发症,治疗费用会大幅增加。例如绞窄性肠梗阻的治疗费用可能比单纯性肠梗阻高2-3倍。 4.手术方式:不同的手术方式费用不同,开腹手术和腹腔镜手术相比,腹腔镜手术虽然创伤小、恢复快,但设备成本高,费用相对开腹手术会高5000-10000元左右。 三、特殊人群的相关情况 1.老年患者:老年患者常合并多种基础疾病,如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等,术前需要花费更多时间和费用进行基础疾病的评估和调整,以降低手术风险。例如需要控制血压在140/90mmHg以下等,这部分额外的检查和治疗费用会使总费用增加1000-3000元。而且老年患者术后恢复相对较慢,术后治疗时间可能延长,进一步增加费用。 2.儿童患者:儿童肠梗阻的病因可能与先天发育异常等有关,术前检查需要考虑儿童的特殊性,可能需要更细致的检查,如消化道造影等,费用相对成人可能会高1000-2000元。儿童术后恢复的营养支持等方面也有其特殊性,需要选择适合儿童的营养制剂等,这部分费用也会使总费用有所增加,但总体上儿童肠梗阻手术总费用一般在15000-30000元左右,具体还需根据病情而定。 3.妊娠期女性患者:妊娠期女性肠梗阻手术需要特别考虑对胎儿的影响,术前检查需要选择对胎儿影响小的检查项目,如磁共振检查等,费用比非妊娠期患者高1000-2000元。手术过程中也需要更加谨慎,避免对胎儿造成不良影响,这可能会影响手术方式的选择,进而影响费用,总体费用可能比非妊娠期患者高5000-10000元。
2025-10-13 13:17:46 -
胃肿瘤如何诊断
胃肿瘤诊断涉及影像学检查、病理活检、血液肿瘤标志物检查。影像学检查中胃镜可直接观察并取活检,X线钡餐适用于不能耐受胃镜者,腹部CT助于了解肿瘤浸润、转移等分期情况;病理活检是确诊金标准,有多种活检方式;血液肿瘤标志物如CEA、CA19-9等可辅助诊断但非确诊依据,不同性别、年龄对相关检查有一定影响但非决定因素。 一、影像学检查 1.胃镜检查 年龄因素:不同年龄段人群均可进行胃镜检查,但儿童需根据具体病情谨慎评估,确保检查过程安全。对于成年患者,胃镜是胃肿瘤诊断的重要手段。 操作过程:胃镜可直接观察胃内病变的形态、部位等情况,还能取病变组织进行病理活检,这是明确胃肿瘤性质的关键。通过胃镜能清晰看到胃黏膜的病变,如隆起、溃疡等表现。 2.X线钡餐检查 适用情况:对于不能耐受胃镜检查的患者可选用,能显示胃的轮廓、蠕动情况等。例如,可发现胃内较大的肿块、溃疡等病变的大致形态,但相对于胃镜,其对病变细节的观察不如胃镜准确。 性别差异:一般无明显性别差异影响该检查结果,但不同性别患者的胃肿瘤发病率可能有差异,不过检查本身不受性别影响。 生活方式影响:检查前需空腹等准备,生活方式中如长期吸烟、饮酒等可能增加胃肿瘤风险,但对X线钡餐检查结果的直接影响不大,主要是通过了解生活方式来评估胃肿瘤发生的潜在风险。 3.腹部CT检查 作用:可了解胃肿瘤在胃壁的浸润深度、有无胃周淋巴结转移以及远处转移等情况。对于判断胃肿瘤的分期有重要价值,能为治疗方案的制定提供依据。不同年龄患者的腹部CT表现可能因个体差异有所不同,但检查本身是基于影像学原理进行。 特殊人群:对于老年患者,需注意其心肾功能等情况,因为检查过程中使用的造影剂可能对心肾功能有一定影响,检查前需评估患者的基础状况,确保能够耐受检查。 二、病理活检 1.活检方式 除了胃镜下取活检外,对于一些通过影像学发现的胃内可疑病变,还可能通过超声内镜引导下的细针穿刺活检等更精准的方式获取病理组织。超声内镜可以更清晰地显示胃壁各层结构以及周围组织情况,从而更精准地选取病变组织进行活检,提高病理诊断的准确性。 年龄相关注意事项:儿童进行病理活检时,要特别注意操作的轻柔,避免对儿童造成不必要的损伤,同时要做好儿童的安抚工作,因为儿童可能对检查过程有更强烈的不适反应。 2.病理诊断意义 病理活检是确诊胃肿瘤的金标准。通过对获取的病变组织进行显微镜下观察,能够明确肿瘤是良性还是恶性,以及恶性肿瘤的病理类型等,如腺癌等常见的胃肿瘤病理类型。不同病理类型的胃肿瘤在治疗和预后上有所不同,所以准确的病理诊断至关重要。 三、血液肿瘤标志物检查 1.相关标志物 一些血液肿瘤标志物如癌胚抗原(CEA)、糖类抗原19-9(CA19-9)等在胃肿瘤患者中可能会升高,但这些标志物的特异性和敏感性不是绝对的。例如,CEA在胃腺癌患者中可有一定程度的升高,但在一些良性疾病如胃炎等情况下也可能轻度升高。所以血液肿瘤标志物检查主要作为辅助诊断手段,不能单独依靠其来确诊胃肿瘤,但可在治疗过程中监测病情变化等。 性别与年龄影响:不同性别和年龄患者的血液肿瘤标志物水平可能有一定差异,但这种差异不是诊断胃肿瘤的决定性因素。在评估时需要结合临床其他检查综合判断。
2025-10-13 13:17:34 -
结肠癌手术病理报告怎么看
结肠癌的病理因素包括组织学类型及分级(腺癌常见,分G1-G3级,分化程度影响恶性程度)、肿瘤浸润深度(T1-T4期,影响预后和治疗方案选择)、区域淋巴结转移情况(N0-N2,转移者复发风险高)、远处转移情况(M0无转移、M1有转移,晚期预后差)及手术切缘情况(切缘阳性局部复发风险高,需依此考虑后续治疗),不同人群在各因素预后及治疗考量上有不同需综合评估之处。 一、肿瘤组织学类型及分级 1.组织学类型:结肠癌最常见的组织学类型是腺癌,此外还有黏液腺癌、未分化癌等。腺癌又可分为管状腺癌、乳头状腺癌等。不同组织学类型的结肠癌在生物学行为和预后上可能存在差异。例如,管状腺癌相对分化较好,恶性程度相对较低;而未分化癌恶性程度高,预后差。这与肿瘤细胞的分化程度有关,分化程度越低,恶性程度越高。 2.分级:通常采用G1-G3分级法,G1为高分化,G2为中分化,G3为低分化。高分化的肿瘤细胞形态与正常细胞差异较小,生长相对缓慢,侵袭和转移能力相对较弱;低分化的肿瘤细胞形态与正常细胞差异大,生长迅速,侵袭和转移能力强。年龄因素可能会影响肿瘤的分级情况,一般来说,老年患者的肿瘤分化程度可能相对较低,但这不是绝对的,还需结合具体的病理表现。 二、肿瘤浸润深度(T分期) 1.T1:肿瘤侵犯黏膜下层。 2.T2:肿瘤侵犯固有肌层。 3.T3:肿瘤穿透固有肌层到达浆膜下层,或侵犯无腹膜覆盖的结直肠旁组织。 4.T4:肿瘤穿透脏层腹膜或直接侵犯其他器官或结构。肿瘤浸润深度对于判断患者的预后和治疗方案的选择非常重要。例如,T1-T2期的肿瘤相对较早期,手术切除预后可能较好;而T3-T4期的肿瘤往往提示病情较晚,可能需要结合术后辅助治疗等。不同年龄的患者,肿瘤浸润深度的预后意义基本相似,但老年患者可能合并其他基础疾病,在评估手术风险等方面需要综合考虑。 三、区域淋巴结转移情况(N分期) 1.N0:无区域淋巴结转移。 2.N1:有1-3枚区域淋巴结转移。 3.N2:有4枚及以上区域淋巴结转移。区域淋巴结转移情况是影响结肠癌患者预后的重要因素之一。有淋巴结转移的患者复发风险相对较高,需要更密切的随访和可能的辅助治疗。对于不同性别患者,淋巴结转移的预后意义无明显差异,但女性患者可能在围手术期的心理状态等方面需要更多关注。生活方式方面,健康的生活方式有助于提高患者的整体状况,但对于淋巴结转移的预后影响主要还是基于肿瘤本身的生物学行为。 四、远处转移情况(M分期) 1.M0:无远处转移。 2.M1:有远处转移。远处转移的存在意味着病情进入晚期,预后相对较差。对于有远处转移的患者,治疗方案主要以综合治疗为主,包括化疗、靶向治疗等。不同病史的患者,如有其他基础疾病,在选择治疗方案时需要更加谨慎,要充分考虑患者的整体身体状况,例如有心脏病史的患者在使用某些化疗药物时需要评估心脏功能等。 五、手术切缘情况 手术切缘是否有肿瘤细胞残留非常关键。如果切缘阳性,意味着肿瘤可能没有被完全切除,局部复发风险高。医生会根据手术切缘情况来判断手术是否彻底,并考虑是否需要进一步的治疗措施,如再次手术等。对于特殊人群,如老年患者,手术切缘阳性的处理需要更加谨慎,要综合评估患者的耐受能力等多方面因素。
2025-10-13 13:16:58 -
直肠多发息肉0.2需要手术吗
直肠多发息肉0.2cm是否需要手术需综合息肉性质、患者症状表现、年龄因素、生活方式及病史情况判断。若为腺瘤性息肉、有明显症状、年轻患者、吸烟饮酒或高脂饮食、有肠道肿瘤家族史或既往有肠道疾病史等情况多倾向手术,反之则需具体评估后决定。 一、息肉的性质 1.腺瘤性息肉:若为腺瘤性息肉,即便直径仅0.2cm,也有一定恶变潜能,一般建议手术切除。因为腺瘤性息肉随着时间推移,存在逐渐发展为恶性肿瘤的可能,尤其是绒毛状腺瘤等类型恶变风险相对更高,所以通常需积极手术干预以去除潜在的致癌病灶。 2.炎性息肉:若是炎性息肉,多是由于直肠局部炎症刺激引起的增生,若患者没有明显症状,且经评估炎症控制后息肉有自行消退可能时,可先密切观察,暂不急于手术,但需要定期复查肠镜,观察息肉变化情况。若炎症反复刺激导致息肉持续存在或有增大趋势等情况时,也需考虑手术切除。 二、患者的症状表现 1.有明显症状:如果直肠多发息肉0.2cm的患者已经出现了明显的症状,如便血、排便习惯改变(如大便次数增多、腹泻或便秘等)、直肠部位的坠胀感等,即使息肉较小,也建议手术治疗,以缓解症状,避免病情进一步发展。 2.无症状:对于没有任何症状的直肠多发息肉0.2cm的患者,可根据息肉的性质等综合考虑。如果是腺瘤性息肉,基于其有恶变可能,一般也建议手术切除;如果是炎性息肉且暂时无明显变化,可定期随访观察。 三、年龄因素 1.年轻患者:年轻患者身体修复能力相对较强,对于直肠息肉手术的耐受性较好,若息肉有一定风险倾向,更倾向于积极手术治疗,以消除隐患。而且年轻患者后续需要长期随访的话,也更便于配合相关检查等。 2.老年患者:老年患者如果身体状况较差,存在较多基础疾病,如心脑血管疾病、糖尿病等,手术风险相对较高,这时候需要更谨慎评估。若息肉无明显症状且恶变风险较低,可在充分评估患者整体健康状况及手术风险后,再决定是否手术;若患者身体状况允许,对于有一定恶变可能的息肉,也应考虑手术。 四、生活方式 1.吸烟饮酒者:吸烟饮酒会影响身体的免疫功能和肠道的微环境等,对于直肠息肉的发生发展可能有一定不良影响。这类患者如果存在直肠多发息肉0.2cm的情况,在考虑手术时需要更加谨慎评估,并且术后需要更好地调整生活方式,戒烟限酒,以促进康复和减少复发风险。 2.高脂饮食者:长期高脂饮食的人群,肠道内环境容易发生改变,不利于肠道健康。对于直肠多发息肉0.2cm的高脂饮食者,在决定是否手术时,除了考虑息肉本身情况外,还需要建议其调整饮食结构,减少高脂食物摄入,然后根据综合情况判断是否需要手术及手术时机等。 五、病史情况 1.有肠道肿瘤家族史:如果患者有肠道肿瘤家族史,那么其自身发生肠道息肉尤其是腺瘤性息肉的风险相对较高,对于直肠多发息肉0.2cm的情况,即使目前无症状,也往往倾向于手术切除,因为有家族遗传背景的人患病风险更高,通过手术切除可以降低未来患肠道恶性肿瘤的几率。 2.既往有肠道疾病史:若患者既往有肠道慢性炎症性疾病等病史,如溃疡性结肠炎等,那么直肠出现息肉的风险增加,对于直肠多发息肉0.2cm的情况,需要结合既往病史综合判断。如果既往肠道炎症控制不佳,息肉有恶变可能等情况,通常会建议手术切除。
2025-10-13 13:15:28 -
怎么预防结肠癌
预防结肠癌需从多方面入手,包括合理饮食,增加膳食纤维摄入、控制红肉和加工肉及脂肪摄入;适度运动,坚持规律运动、避免久坐;定期筛查,适龄人群进行肠镜检查等;维持健康体重,保持体重正常范围并关注儿童青少年体重;戒烟限酒,吸烟者积极戒烟、限酒控制饮酒量。 一、合理饮食 1.增加膳食纤维摄入:多吃全谷物、蔬菜和水果等富含膳食纤维的食物。例如,燕麦、糙米等全谷物每天可摄入50-100克,绿叶蔬菜每天保证300-500克,水果每天200-350克。膳食纤维能促进肠道蠕动,减少有害物质在肠道内的停留时间,降低结肠癌风险。有研究表明,长期膳食纤维摄入充足的人群,结肠癌发病风险显著低于摄入不足者。 2.控制红肉和加工肉摄入:应减少红肉(如牛肉、猪肉)的食用量,每周红肉摄入最好不超过500克,尽量避免食用加工肉(如香肠、火腿等)。红肉和加工肉中含有较多的饱和脂肪酸和可能的致癌物质,长期大量摄入会增加结肠癌发生几率。 3.保证脂肪合理摄入:选择健康的脂肪来源,如橄榄油、鱼油等,减少饱和脂肪和反式脂肪的摄入。每日脂肪摄入量占总热量的20%-30%较为适宜,其中饱和脂肪应低于10%,反式脂肪尽量控制在最低水平。 二、适度运动 1.坚持规律运动:每周至少进行150分钟的中等强度有氧运动,如快走、慢跑等,也可结合力量训练。中等强度运动可使身体代谢加快,有助于维持健康体重,增强免疫力,促进肠道蠕动,降低结肠癌风险。例如,每周进行3-5次,每次30分钟左右的快走,能有效改善肠道功能。 2.避免久坐:对于长期久坐的人群,如办公室职员等,每坐1小时左右应起身活动5-10分钟,进行简单的伸展运动或散步。久坐会导致肠道蠕动减慢,毒素堆积,增加结肠癌发病可能性。 三、定期筛查 1.适龄人群进行肠镜检查:一般建议50岁以上人群开始进行结肠癌筛查,有结肠癌家族史等高危因素的人群,筛查年龄可提前至40岁。肠镜检查是发现结肠癌及癌前病变的重要手段,通过肠镜可以直接观察肠道内部情况,及时发现息肉等病变并进行处理,从而预防结肠癌进展。 2.其他筛查方法:还可进行粪便隐血试验等检查,粪便隐血试验可以辅助判断肠道是否有出血情况,若结果阳性需进一步进行肠镜等检查以明确病因。 四、维持健康体重 1.保持体重在正常范围:通过合理饮食和运动将体重指数(BMI)维持在18.5-23.9kg/m2。超重或肥胖会增加体内炎症水平,影响激素平衡等,从而增加结肠癌发病风险。例如,BMI超过25kg/m2的人群,应通过调整饮食和增加运动来控制体重,使其逐渐降至正常范围。 2.关注儿童青少年体重:儿童青少年时期应培养健康的生活方式,避免过度肥胖,因为儿童期肥胖也可能为成年后结肠癌发病埋下隐患。家长应引导孩子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鼓励孩子进行适当运动,保证孩子正常的生长发育体重范围。 五、戒烟限酒 1.戒烟:吸烟是结肠癌的危险因素之一,烟草中的多种有害物质会损害肠道细胞,增加基因突变的几率。吸烟者应积极戒烟,戒烟可降低结肠癌发病风险,戒烟越早,受益越大。 2.限酒:男性每周饮酒量应不超过28个酒精单位,女性不超过14个酒精单位。过量饮酒会刺激肠道,损伤肝脏等器官,影响身体代谢功能,增加结肠癌发生风险。
2025-10-13 13:14: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