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擅长:专注于小儿微创外科,先天性巨结肠,胆总管囊肿,小儿直肠肛门畸形,小儿腹腔镜,肿瘤,腹股沟斜疝、鞘膜积液、胆道闭锁,肠道畸形,肝脏移植等。
向 Ta 提问
教授,主任医师,广州市妇女儿童医疗中心胃肠外科副主任,中山医科大学医学博士,中山大学硕士研究生导师,中华医学会小儿外科分会青年委员,中国医师协会肛肠医师分会委员,中国妇幼保健协会妇幼微创专业委员会委员,广东省妇幼保健协会小儿外科分会常务兼秘书,有19年的外科临床工作经验,曾在美国著名的费城儿童医院、辛辛那提儿童医院医学中心任访问学者,系统学习了小儿腹腔镜、机器人和先天性直肠肛门畸形的系统治疗,师从著名的Alberto Pena教授、Shakula教授等。 他专注于儿童微创外科手术,有相当丰富的临床经验,带领的团队每年完成胃肠疾病、肝胆疾病、儿童肿瘤及小儿微创手术超过900余例;近5年负责国家自然科学基金1项,发表SCI高水平文章2篇(IF:13.314,IF:6.359),省级医学科研课题5项,在中华和中国系列杂志以第一作者发表论著18篇,作为主要编写人员和编委会秘书主持编写了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的《儿科常见疾病临床诊疗路径》和人民军医出版社出版的《小儿外科诊疗流程》2部著作,连续两年被评为医院“服务之星”。
展开-
得了粘连性肠梗阻如何治疗
肠梗阻的治疗包括非手术和手术治疗。非手术治疗有胃肠减压、纠正水、电解质紊乱和酸碱失衡、防治感染;手术治疗适用于非手术无效、怀疑绞窄或反复频繁发作影响生活质量的情况,方式有粘连松解术和肠切除吻合术,不同患者群体手术需注意相应事项。 一、非手术治疗 1.胃肠减压:通过胃肠减压抽出胃肠道内的气体和液体,可减轻腹胀,降低肠腔内压力,改善肠壁血液循环,有利于改善局部病变和全身情况。对于所有粘连性肠梗阻患者,只要诊断明确,均应进行胃肠减压。例如,可放置鼻胃管进行持续低负压吸引。 2.纠正水、电解质紊乱和酸碱失衡:根据患者的呕吐情况、脱水体征、血液生化检查结果等补充液体及电解质。由于肠梗阻患者存在体液丢失,需要补充等渗盐水纠正缺水,同时根据血钾、血钠等情况补充钾离子等。例如,一般先补充生理盐水,再根据血生化结果调整后续补液方案。对于老年患者,由于其生理功能减退,在补液时要密切监测心、肾功能,防止补液过快过多导致心功能衰竭等并发症;对于儿童患者,要严格按照体重计算补液量,避免补液不足或过量。 3.防治感染:应用抗生素来防治细菌感染,减少毒素产生。一般选用针对肠道常见菌的广谱抗生素,如头孢菌素类等。对于有腹膜炎体征的患者,更要重视抗感染治疗。 二、手术治疗 1.手术指征:经非手术治疗无效者;怀疑为绞窄性肠梗阻者;粘连性肠梗阻反复频繁发作,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者。 2.手术方式 粘连松解术:适用于粘连范围较局限的情况。通过手术将粘连的肠管、肠系膜等分离,恢复肠道的通畅。例如,对于部分肠管与周围组织的疏松粘连,可以用手指或器械逐步分离。 肠切除吻合术:如果肠管因粘连引起血运障碍,发生坏死、穿孔等情况,则需要切除坏死肠段并进行吻合。比如,某段肠管已明显发黑、坏死,就需要将其切除,然后行端端吻合术。对于儿童患者,肠切除吻合术要更加谨慎,因为儿童肠管较细,吻合时要注意吻合口的质量,防止出现吻合口漏等并发症;对于老年患者,要考虑其全身状况,评估手术耐受性,在保证切除坏死肠段的同时,尽量减少手术创伤。
2025-10-13 10:24:31 -
大便毛茸茸的是肠癌吗
大便毛茸茸不一定是肠癌,可能由饮食(如大量进食富含膳食纤维食物)、肠道菌群失调(长期用抗生素、患肠道疾病等致菌群平衡打破)、消化不良(胃肠动力不足、胰腺功能不全等致食物不能充分消化吸收)等原因引起,肠癌除大便性状改变外还可有便血、排便习惯改变、腹痛等表现,仅大便毛茸茸不能判定是肠癌,发现大便性状异常伴可疑症状应及时就医检查,勿盲目判定为严重疾病致心理负担。 可能的其他原因及相关情况 肠道菌群失调:当肠道菌群平衡被打破时,可能会影响大便的性状。例如长期使用抗生素、患有肠道疾病等情况都可能导致肠道菌群失调,进而使大便出现异常改变,包括类似毛茸茸的表现。不同年龄段人群肠道菌群特点不同,儿童肠道菌群还在发育中,相对更容易因饮食、疾病等出现菌群失调;老年人肠道功能衰退,也较易发生菌群失调情况。 消化不良:各种原因引起的消化不良,如胃肠动力不足、胰腺功能不全等,会导致食物不能充分消化吸收,从而影响大便的性状。对于不同生活方式人群,长期久坐缺乏运动的人胃肠动力可能相对不足,更容易出现消化不良;有不良饮食习惯,如暴饮暴食、进食过快等的人群也易引发消化不良。有基础病史的人群,如患有糖尿病等影响胃肠功能的疾病时,更需关注消化情况,因为基础病可能会加重消化不良相关问题。 肠癌的相关表现及特点 肠癌除了可能出现大便性状改变外,还可能有其他症状,比如便血(多为暗红色血便,与粪便混合)、排便习惯改变(如便秘与腹泻交替出现)、腹痛等。但仅凭大便毛茸茸这一表现不能判定就是肠癌,需要结合多种检查来综合判断,如肠镜检查可以直接观察肠道内情况,还能取组织进行病理检查以明确是否有癌变。对于不同年龄人群,肠癌的发生风险不同,一般随着年龄增长风险逐渐增加;男性和女性在肠癌发病上也有一定差异,且有肠癌家族史的人群属于高危人群,更需重视相关检查排查。 如果发现大便性状异常,尤其是伴有其他可疑症状时,应及时就医进行相关检查,以便明确原因,采取相应的处理措施,而不要自行盲目判断为肠癌等严重疾病,造成不必要的心理负担。
2025-10-13 10:23:51 -
小儿回盲肠综合征怎么诊断
小儿回盲肠综合征通过临床表现评估(如不同年龄表现差异、观察一般状况及腹部体征等)、实验室检查(血常规、粪便常规)、影像学检查(腹部超声、腹部CT)、内镜检查(结肠镜)综合信息进行诊断,需考虑小儿年龄等因素以明确是否患病及保证诊断准确性安全性。 一、临床表现评估 小儿回盲肠综合征的临床表现多样,常见有发热、右下腹疼痛、呕吐、腹泻或便秘等。不同年龄患儿表现可能有差异,婴幼儿可能以哭闹、拒食等非特异性表现为主,需密切观察其一般状况及腹部体征变化,通过详细询问病史了解症状出现的时间、进展情况等。 二、实验室检查 1.血常规:白细胞计数可能升高,提示可能存在炎症反应,不同年龄段小儿正常白细胞范围不同,如婴儿白细胞正常范围相对较宽,儿童有其相应正常区间,通过血常规可初步判断有无感染及炎症程度。 2.粪便常规:观察粪便的性状、有无潜血等,了解肠道情况,若有腹泻,粪便常规可辅助判断是感染性还是非感染性腹泻等情况,对病因排查有一定帮助。 三、影像学检查 1.腹部超声:可观察回盲部及周围组织的形态、结构,如有无肠壁增厚、肠腔扩张、淋巴结肿大等情况,超声检查方便无创,可作为初步筛查手段,不同年龄小儿腹部超声检查时的操作及观察重点需根据其生理特点进行调整。 2.腹部CT:能更清晰地显示回盲部的病变情况,包括肠壁的详细结构、周围组织的关系等,对于明确回盲肠综合征的病变范围和严重程度有重要价值,但需考虑辐射剂量问题,尤其对于低龄儿童要权衡检查必要性与辐射风险。 四、内镜检查 结肠镜检查可直接观察回盲部及结肠的黏膜情况,能发现有无黏膜充血、水肿、溃疡等病变,有助于明确肠道内的病变特征,对诊断小儿回盲肠综合征有重要意义,检查时需注意操作的轻柔,避免对小儿肠道造成损伤,根据小儿年龄调整内镜的规格等。 通过综合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影像学检查及内镜检查等多方面的信息,进行综合分析判断,以明确是否为小儿回盲肠综合征。在整个诊断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小儿的年龄特点、生理状况等因素,确保诊断的准确性和安全性。
2025-10-13 10:23:31 -
肠壁发炎需要手术治疗吗
肠壁发炎多数由感染性因素或轻度炎症性肠病致可非手术治疗如感染性据病原体选抗生素控制、炎症性用氨基水杨酸制剂调节,需手术的有肠穿孔急诊修补、保守治疗无效且有肠坏死迹象的肠梗阻手术解除梗阻切除坏死肠段、难以控制的肠壁脓肿手术引流,儿童肠壁发炎优先非药物及抗感染治疗手术谨慎,老年人手术需评估脏器功能风险高,妊娠期女性优先对胎儿影响小的药物治疗手术需兼顾孕周等保障母婴安全。 一、非手术治疗的常见情形 多数肠壁发炎由感染性因素(如细菌、病毒感染引发的肠炎)或轻度炎症性肠病(如轻度溃疡性结肠炎、克罗恩病早期)导致,此类情况通常可通过非手术方式处理。例如,针对感染性肠壁发炎,可依据病原体类型选用相应抗生素控制感染;对于炎症性肠病,可使用氨基水杨酸制剂等药物调节肠道炎症反应,多数患者经规范药物治疗后症状可缓解,无需手术干预。 二、需手术治疗的典型状况 1.肠穿孔:肠壁发炎严重时可能引发肠穿孔,导致腹腔污染,此时需急诊行手术修补穿孔,以防止感染扩散引发更严重的腹腔感染等并发症。 2.肠梗阻经保守治疗无效:肠壁发炎可能伴随肠道水肿、粘连等情况引发肠梗阻,若经胃肠减压、补液等保守治疗后肠梗阻无缓解,且出现肠坏死迹象(如腹痛加剧、腹膜刺激征等),则需通过手术解除梗阻、切除坏死肠段。 3.肠壁脓肿难以控制:肠壁发炎形成脓肿,经抗生素等内科治疗无法使脓肿吸收消退时,需通过手术进行脓肿引流,以清除感染病灶。 三、特殊人群的考量 儿童:儿童肠壁发炎多由感染性因素引起,优先采取非药物干预(如调整饮食、补液等)及针对性抗感染治疗,手术需极为谨慎,仅在病情极端严重、非手术无法挽救时才考虑。 老年人:老年人肠壁发炎常合并心脑血管疾病、糖尿病等基础病,手术风险相对较高,需全面评估心、肺、肝、肾等重要脏器功能及手术耐受情况,综合权衡后再决定是否手术。 妊娠期女性:妊娠期发生肠壁发炎时,需兼顾胎儿安全,优先选择对胎儿影响小的药物治疗,手术需充分评估孕周、病情严重程度等因素,谨慎决策,以最大程度保障母婴安全。
2025-10-13 10:23:10 -
结肠癌2年后不易复发吗
结肠癌2年后是否不易复发需综合肿瘤病理分期、生物学特性、患者身体状况及是否规范治疗等多因素判断,降低复发风险要规范治疗、定期随访监测、改善生活方式,通过综合管理来降低复发风险以提高患者生存质量和生存期。 其次是肿瘤的生物学特性,比如肿瘤的分化程度,高分化的肿瘤细胞恶性程度相对低,复发风险可能低于低分化的肿瘤细胞。另外,患者的身体状况、是否规范治疗等也有影响。如果患者在术后积极配合治疗,包括规范的辅助化疗等,能降低复发风险;而身体状况较差、不能耐受规范治疗的患者复发风险可能增加。 对于特殊人群,老年结肠癌患者身体机能相对较弱,术后恢复可能较慢,复发风险需要更密切关注,要注重术后的康复调理以及定期监测。年轻患者如果肿瘤恶性程度高,也不能掉以轻心,同样需要规范治疗和定期随访。女性患者在术后的激素水平等情况可能对肿瘤复发有一定影响,但目前相关研究还在进一步探索中,不过总体还是遵循上述一般因素来综合判断复发风险。 降低结肠癌术后复发风险的相关措施 规范治疗是关键:对于适合手术的结肠癌患者,要进行规范的手术切除,尽可能完整切除肿瘤及周围组织。对于中晚期患者,术后规范的辅助化疗能显著降低复发风险。例如,Ⅲ期结肠癌患者术后辅助化疗可以使复发风险降低。 定期随访监测:患者术后需要定期进行随访,包括肿瘤标志物检测(如CEA等)、影像学检查(如肠镜、腹部CT等)。一般术后前2年需要更密切的监测,通常每3-6个月进行一次相关检查,以便早期发现复发迹象,及时处理。 改善生活方式:无论年龄、性别,都应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比如合理饮食,增加膳食纤维摄入,减少高脂肪、高蛋白食物的摄入;适度运动,根据自身情况进行有氧运动等,有助于提高身体免疫力,降低复发风险。老年患者运动要注意适度,避免过度劳累;年轻患者要避免长期久坐等不良生活习惯。 总之,结肠癌术后2年是否不易复发不能简单判定,需要综合多方面因素,通过规范治疗、定期监测和健康生活方式等来综合管理,以降低复发风险,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和生存期。
2025-10-13 10:22: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