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擅长:专注于小儿微创外科,先天性巨结肠,胆总管囊肿,小儿直肠肛门畸形,小儿腹腔镜,肿瘤,腹股沟斜疝、鞘膜积液、胆道闭锁,肠道畸形,肝脏移植等。
向 Ta 提问
教授,主任医师,广州市妇女儿童医疗中心胃肠外科副主任,中山医科大学医学博士,中山大学硕士研究生导师,中华医学会小儿外科分会青年委员,中国医师协会肛肠医师分会委员,中国妇幼保健协会妇幼微创专业委员会委员,广东省妇幼保健协会小儿外科分会常务兼秘书,有19年的外科临床工作经验,曾在美国著名的费城儿童医院、辛辛那提儿童医院医学中心任访问学者,系统学习了小儿腹腔镜、机器人和先天性直肠肛门畸形的系统治疗,师从著名的Alberto Pena教授、Shakula教授等。 他专注于儿童微创外科手术,有相当丰富的临床经验,带领的团队每年完成胃肠疾病、肝胆疾病、儿童肿瘤及小儿微创手术超过900余例;近5年负责国家自然科学基金1项,发表SCI高水平文章2篇(IF:13.314,IF:6.359),省级医学科研课题5项,在中华和中国系列杂志以第一作者发表论著18篇,作为主要编写人员和编委会秘书主持编写了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的《儿科常见疾病临床诊疗路径》和人民军医出版社出版的《小儿外科诊疗流程》2部著作,连续两年被评为医院“服务之星”。
展开-
什么叫肠套叠
肠套叠是一段肠管套入相连肠腔致肠内容物通过障碍的急腹症,婴幼儿因肠管解剖特点、病毒感染、饮食改变、解剖异常等诱因发病,表现为突发剧烈腹痛、阵发性哭闹、呕吐、果酱样血便及腊肠样包块,儿童和成人症状相对不典型;诊断可通过超声见同心圆或靶环征、X线见杯口状充盈缺损;婴幼儿早期可空气灌肠复位,套叠久等需手术,婴幼儿家长要密切观察表现及时就医,成人需排查肠道病变完善检查针对病因治疗。 一、定义 肠套叠是指一段肠管套入与其相连的肠腔内,导致肠内容物通过障碍的一种急腹症。 二、病因 (一)婴幼儿 多与肠管解剖特点有关,如回盲部系膜尚未完全固定、活动度较大;也可能因病毒感染引起肠功能紊乱,或饮食改变(如添加辅食)诱发;还可能存在肠息肉、梅克尔憩室等解剖异常作为诱因。 (二)成人 常与肠息肉、肿瘤、憩室等病变导致肠壁局部隆起,进而牵拉肠管引起套叠有关。 三、临床表现 (一)婴儿 典型表现为突发剧烈腹痛,婴儿表现为阵发性哭闹不安,伴有呕吐,随后可出现果酱样血便,腹部可触及腊肠样包块。 (二)儿童和成人 症状相对不典型,可表现为腹痛、呕吐、血便等,腹痛程度可能相对较轻,且症状可能时轻时重。 四、诊断方法 (一)超声检查 是常用的诊断方法,可发现肠套叠的“同心圆”或“靶环”征。 (二)X线空气或钡剂灌肠 可见套叠部位呈杯口状充盈缺损。 五、治疗方式 (一)非手术治疗 对于婴幼儿早期肠套叠,可采用空气灌肠复位等方法,利用气压将套入的肠管复位。 (二)手术治疗 若套叠时间较长、怀疑有肠坏死或非手术治疗失败,则需进行手术治疗,切除坏死肠管等。 六、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一)婴幼儿 由于其表达能力有限,家长需密切观察其精神状态、腹痛情况及大便性状等,一旦出现阵发性哭闹、呕吐、血便等表现,应及时就医,早期诊断和治疗可提高预后,降低肠坏死等严重并发症风险。 (二)成人 需重视对肠道病变的排查,如完善肠镜等检查,明确是否存在肠息肉、肿瘤等基础疾病,以便针对病因进行治疗,降低复发风险。
2025-10-13 10:19:46 -
机械性肠梗阻
机械性肠梗阻是常见的外科急腹症,病因多样,主要表现为腹痛、呕吐、腹胀、停止排气排便等,检查包括X线、CT等,治疗方法有非手术治疗和手术治疗,预防方法包括注意饮食卫生、积极治疗肠道疾病、腹部手术后早期活动等,特殊人群治疗需谨慎。 1.病因 肠粘连:是机械性肠梗阻最常见的原因,约占30%~50%。 肠道肿瘤:如结肠癌、直肠癌等,可导致肠腔狭窄,引起机械性肠梗阻。 肠道蛔虫:蛔虫团可堵塞肠腔,引起机械性肠梗阻。 其他:如嵌顿疝、肠扭转、肠套叠等,也可导致机械性肠梗阻。 2.临床表现 腹痛:多为阵发性绞痛,常位于脐周或下腹,疼痛发作时伴有肠鸣音亢进。 呕吐:呕吐物为胃内容物,呕吐后腹痛可暂时缓解。 腹胀:腹胀逐渐加重,严重时可出现腹部隆起。 停止排气排便:完全性肠梗阻患者停止排气排便。 3.检查 腹部X线检查:可发现肠道积气、气液平面等肠梗阻的征象。 腹部CT检查:有助于明确肠梗阻的病因。 其他检查:如血常规、尿常规、血气分析等,可了解患者的全身情况。 4.治疗 非手术治疗:适用于单纯性肠梗阻、无绞窄者。包括禁食、胃肠减压、补液、纠正电解质紊乱等。 手术治疗:适用于绞窄性肠梗阻、保守治疗无效者。手术方法包括粘连松解术、肠切除肠吻合术等。 5.预防 注意饮食卫生,避免食用不洁食物。 积极治疗肠道疾病,如蛔虫症、肠结核等。 腹部手术后早期下床活动,可预防肠粘连的发生。 6.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老年人:由于肠道蠕动功能减退,容易发生机械性肠梗阻。老年人发生肠梗阻时,应警惕肿瘤的可能。 儿童:儿童机械性肠梗阻多由肠套叠、蛔虫症等引起。治疗时应注意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法,避免对儿童造成过大的创伤。 孕妇:孕妇发生机械性肠梗阻时,应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治疗,避免对胎儿造成影响。 总之,机械性肠梗阻是一种严重的疾病,需要及时诊断和治疗。在治疗过程中,应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法,并注意预防并发症的发生。同时,特殊人群在治疗时需要更加谨慎,遵循医生的建议进行治疗。
2025-10-13 10:19:27 -
降结肠疼痛的位置
降结肠疼痛位置通常在左下腹,其与年龄、性别关系无特异性,与生活方式中饮食、运动、压力有关,有肠道疾病史或腹部手术史者也易出现降结肠疼痛。 与年龄的关系 儿童:儿童降结肠疼痛相对较少见,若出现左下腹疼痛需考虑肠道感染、先天性肠道畸形等情况,儿童表述疼痛位置可能不太准确,需结合其他伴随症状如腹泻、呕吐等综合判断。 成年人:成年人降结肠疼痛原因较多,如结肠炎、结肠肿瘤、便秘等,左下腹的疼痛是常见表现,不同年龄的成年人引发降结肠疼痛的疾病谱有所差异,一般中老年人结肠肿瘤等疾病导致降结肠疼痛的几率相对较高。 老年人:老年人降结肠疼痛需警惕肠道肿瘤、憩室炎等,由于老年人感觉神经相对迟钝,疼痛表现可能不典型,但左下腹仍为主要可能疼痛部位,同时要考虑其基础疾病对疼痛感知和判断的影响。 与性别的关系 一般来说,降结肠疼痛在性别上无特异性差异,男女出现降结肠疼痛的原因及疼痛表现基本相似,但某些疾病在不同性别中的发生率可能有差异,如女性盆腔疾病有时可能与降结肠疼痛混淆,需注意鉴别。 与生活方式的关系 饮食因素:长期高脂、低纤维饮食的人,肠道蠕动减慢,容易出现便秘,进而可能引起降结肠区域的不适疼痛;大量饮酒、食用辛辣刺激性食物可刺激肠道,导致降结肠黏膜充血、水肿,引发疼痛。 运动因素:长期缺乏运动的人肠道蠕动功能差,也容易出现降结肠相关的问题导致疼痛;而突然增加运动量的人,可能因肠道蠕动不适应出现降结肠区域的牵拉痛等。 压力因素:长期精神压力大的人,植物神经功能紊乱,会影响肠道的正常运动和分泌功能,增加降结肠疼痛的发生风险。 与病史的关系 有肠道疾病病史者:如有溃疡性结肠炎病史的患者,容易出现降结肠部位的反复疼痛,且可能伴有腹泻、黏液脓血便等症状;有结肠息肉切除病史的患者,也可能因肠道黏膜修复等情况出现降结肠区域的疼痛不适。 有腹部手术史者:曾有腹部手术尤其是降结肠附近手术的患者,可能因术后肠粘连等并发症导致降结肠疼痛,疼痛可能在特定体位或肠道功能变化时加重。
2025-10-13 10:18:32 -
小儿肠套叠怎么办
小儿肠套叠可从诊断、治疗、预后康复及预防等方面进行了解,诊断有临床表现、体征及辅助检查等,治疗包括空气灌肠复位、钡剂灌肠复位、手术治疗等,多数预后良好但延误可致严重并发症,预防要合理喂养、注意腹部保暖、避免剧烈运动,婴儿和儿童有各自注意事项。 体征:腹部可触及腊肠样肿块,多位于右上腹或腹部周围。 辅助检查:腹部超声是诊断小儿肠套叠的首选方法,可见“同心圆”或“靶环”征;空气或钡剂灌肠X线检查可见套叠部位的杯口状阴影或钳状阴影。 小儿肠套叠的治疗 空气灌肠复位:适用于病程在48小时以内,全身情况良好的患儿。通过肛门注入空气,利用空气的压力将套叠的肠管复位。 钡剂灌肠复位:原理同空气灌肠复位,适用于空气灌肠复位失败或病程超过48小时但全身情况尚好的患儿。 手术治疗:若肠套叠时间较长,肠管已发生坏死、穿孔,或空气、钡剂灌肠复位失败,则需进行手术治疗,如肠套叠复位术、肠切除吻合术等。 小儿肠套叠的预后及康复 预后:多数患儿经及时诊断和治疗可治愈,预后良好。但若延误治疗,可能会导致肠坏死、腹膜炎等严重并发症,甚至危及生命。 康复:患儿恢复后需注意饮食规律,避免暴饮暴食,添加辅食应循序渐进,防止肠道功能紊乱。家长要密切观察患儿的精神状态、大便情况等,如有异常及时就医。 小儿肠套叠的预防 合理喂养:婴儿时期应按时喂养,避免突然改变饮食种类,添加辅食要遵循由少到多、由一种到多种的原则。 注意腹部保暖:防止腹部着凉,尤其是在季节交替时,要根据气温变化及时给患儿增减衣物。 避免剧烈运动:学龄前儿童应避免过度剧烈的活动,减少肠套叠的诱发因素。 特殊人群(婴儿、儿童等)的注意事项 婴儿:婴儿的消化系统发育尚不完善,家长要格外注意其饮食和腹部护理。一旦发现婴儿出现不明原因的哭闹、呕吐等症状,应高度警惕肠套叠的可能,及时就医。 儿童:儿童好奇心强,活动量较大,家长要加强对儿童的监管,避免其腹部受到外力撞击等,同时要引导儿童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预防肠套叠的发生。
2025-10-13 10:17:47 -
你好我想咨询一下肠息肉切除后多久可以正常吃饭
肠息肉切除后一般1-3天可恢复正常吃饭,具体取决于息肉大小、数量、位置和切除方式。 肠息肉切除后多久可以正常吃饭,取决于息肉的大小、数量、位置以及所采用的切除方式,一般来说,在息肉切除后的1-3天内,需要禁食或清流食,然后逐渐过渡到半流食、软食,最后恢复正常饮食。以下是具体的分析: 1.禁食或清流食 在息肉切除后的1-2小时内,需要禁食,以避免食物刺激手术部位引起出血。之后可以开始饮用清流食,如清水、糖水等,以补充身体所需的水分和能量。清流食可以持续1-2天,直到医生评估手术部位恢复情况后,再决定是否可以进食半流食。 2.半流食 半流食是指易于消化的食物,如米汤、藕粉、蛋羹、豆腐脑等。半流食可以提供一定的营养,同时不会对手术部位造成太大的负担。半流食的进食时间一般为1-3天,具体时间取决于手术部位的恢复情况。 3.软食 软食是指质地较软的食物,如面条、馒头、鱼肉、鸡肉等。软食可以提供更多的营养,同时也不会对手术部位造成太大的压力。软食的进食时间一般为3-5天,具体时间取决于手术部位的恢复情况。 4.正常饮食 当手术部位完全恢复,医生评估后认为可以恢复正常饮食时,就可以逐渐过渡到正常饮食。正常饮食应包括谷类、蔬菜、水果、肉类、奶类等,以保证营养均衡。 需要注意的是,在恢复正常饮食后,也应避免食用辛辣、油腻、刺激性食物,以及高纤维食物,以免刺激手术部位引起不适。同时,应遵循医生的建议,定期进行复查,以确保手术部位的恢复情况。 此外,对于一些特殊人群,如老年人、儿童、孕妇、患有其他疾病的人群,息肉切除后的饮食恢复时间可能会有所不同。这些人群在进行息肉切除术前,应告知医生自己的健康状况,以便医生根据具体情况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和饮食建议。 总之,肠息肉切除后的饮食恢复时间因人而异,应根据个人情况和医生的建议进行调整。在恢复饮食过程中,应注意饮食的清淡、易消化,避免食用刺激性食物,同时遵循医生的建议,定期进行复查,以确保手术部位的恢复情况。
2025-10-13 10:17: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