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纪晓

广州市妇女儿童医疗中心

擅长:专注于小儿微创外科,先天性巨结肠,胆总管囊肿,小儿直肠肛门畸形,小儿腹腔镜,肿瘤,腹股沟斜疝、鞘膜积液、胆道闭锁,肠道畸形,肝脏移植等。

向 Ta 提问
个人简介

教授,主任医师,广州市妇女儿童医疗中心胃肠外科副主任,中山医科大学医学博士,中山大学硕士研究生导师,中华医学会小儿外科分会青年委员,中国医师协会肛肠医师分会委员,中国妇幼保健协会妇幼微创专业委员会委员,广东省妇幼保健协会小儿外科分会常务兼秘书,有19年的外科临床工作经验,曾在美国著名的费城儿童医院、辛辛那提儿童医院医学中心任访问学者,系统学习了小儿腹腔镜、机器人和先天性直肠肛门畸形的系统治疗,师从著名的Alberto Pena教授、Shakula教授等。 他专注于儿童微创外科手术,有相当丰富的临床经验,带领的团队每年完成胃肠疾病、肝胆疾病、儿童肿瘤及小儿微创手术超过900余例;近5年负责国家自然科学基金1项,发表SCI高水平文章2篇(IF:13.314,IF:6.359),省级医学科研课题5项,在中华和中国系列杂志以第一作者发表论著18篇,作为主要编写人员和编委会秘书主持编写了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的《儿科常见疾病临床诊疗路径》和人民军医出版社出版的《小儿外科诊疗流程》2部著作,连续两年被评为医院“服务之星”。

展开
个人擅长
专注于小儿微创外科,先天性巨结肠,胆总管囊肿,小儿直肠肛门畸形,小儿腹腔镜,肿瘤,腹股沟斜疝、鞘膜积液、胆道闭锁,肠道畸形,肝脏移植等。展开
  • 直肠息肉手术要包扎吗

    直肠息肉手术是否包扎因手术方式而异,内镜下较小息肉切除多无需包扎,较大无蒂息肉用止血夹等辅助止血;开腹直肠息肉切除术会对创面缝合后包扎,老年患者术后包扎要注意相关情况,儿童多不用开腹术而用内镜微创术。 一、内镜下直肠息肉切除术 1.一般情况 对于大多数内镜下较小的直肠息肉切除术,如直径小于2cm的有蒂息肉,通常不需要进行传统意义上的包扎。在内镜操作过程中,切除息肉后会通过电凝等方式对创面进行处理,使其止血并促进愈合。例如,采用圈套器切除有蒂息肉时,圈套器收紧息肉蒂部并电凝切断,创面一般可自行止血,不需要额外包扎。 但如果是内镜下切除较大的无蒂息肉,创面较大时,可能会使用一些止血夹等器械来辅助止血,而不是包扎。止血夹可以夹闭创面血管,达到止血目的,促进创面愈合。 2.不同年龄人群的情况 儿童患者进行直肠息肉内镜下切除时,由于儿童的生理特点,创面相对成人可能恢复较快,但同样遵循尽量通过内镜下止血措施而非包扎的原则。需要特别注意儿童术后的排便情况,避免剧烈活动,以减少创面出血等并发症的发生风险。 老年患者进行内镜下直肠息肉切除时,要更加关注创面的止血情况,因为老年患者可能存在凝血功能相对较差等情况,在切除息肉后会更仔细地处理创面,确保止血效果,而不是依赖包扎。 二、开腹直肠息肉切除术 1.手术过程中的包扎情况 开腹直肠息肉切除术相对创伤较大,在切除息肉后,会对手术创面进行缝合等处理,并且可能会进行局部的包扎等操作来保护创面,防止感染等情况。例如,缝合创面后会用无菌敷料覆盖包扎,以保持创面清洁,促进愈合。 对于老年患者进行开腹直肠息肉切除时,由于老年患者身体机能相对较弱,术后包扎更要注意保持敷料的清洁干燥,密切观察创面有无渗血、渗液等情况。同时,要根据老年患者的营养状况等调整术后护理,促进创面恢复。 儿童患者一般不采用开腹直肠息肉切除术,因为开腹手术创伤大,不符合儿科安全护理原则,儿童多采用内镜下相对微创的手术方式。

    2025-10-13 10:13:02
  • 肠套叠的宝宝会放屁吗

    肠套叠的宝宝有可能放屁但情况异常,早期可能偶有少量放屁,随病情进展肠道梗阻加重放屁渐减甚至停止,不同年龄段宝宝放屁情况有差异,其病理机制是套叠肠管阻碍肠内容物包括气体通过及打乱肠道正常蠕动排气功能,发现宝宝有疑似肠套叠表现不管放屁如何都应重视并及时就医,因肠套叠是儿科急症延误可致严重后果。 一、肠套叠时放屁的可能情况 肠套叠是一段肠管套入与其相连的肠腔内,并导致肠内容物通过障碍。在疾病早期,宝宝可能仍有少量气体通过套叠处,从而有放屁现象,但放屁的量、频率等可能与正常情况不同。例如,部分肠套叠宝宝早期可能偶尔还能排出少量气体,有短暂放屁情况,但随着病情进展,肠道梗阻加重,放屁会逐渐减少甚至停止。 二、不同年龄段肠套叠宝宝放屁情况的差异 婴儿期:婴儿肠套叠时,由于肠道蠕动紊乱等原因,放屁情况也会受影响。小婴儿本身肠道功能相对较弱,发生肠套叠后,肠道的正常排气功能受到干扰,放屁可能不规律,可能出现放屁减少,同时常伴有腹痛、哭闹、呕吐、腹部包块等表现。比如3-12个月的婴儿发生肠套叠,除了关注放屁情况,更要重视其他典型症状的观察。 幼儿期:幼儿肠套叠时,放屁情况同样可能异常,可能放屁减少,同时会有腹胀逐渐加重等表现,因为肠道梗阻后气体和粪便积聚,导致腹胀,影响正常的气体排出。 三、肠套叠宝宝放屁异常的相关病理机制 肠套叠发生后,套叠的肠管阻碍了肠内容物包括气体的顺利通过,肠管局部的血液循环也可能受到影响,肠道的正常蠕动和排气功能被打乱。正常情况下,肠道内气体可以通过肠道蠕动逐渐排出体外,但肠套叠时这种正常的排气通道被阻断或受阻,所以放屁情况会出现变化,可能从有少量放屁逐渐发展为放屁减少或停止。 当发现宝宝有疑似肠套叠表现,如异常哭闹、呕吐、腹部可触及包块等情况时,不管放屁情况如何,都应高度重视,及时就医,通过超声等检查明确诊断并进行相应治疗,因为肠套叠是需要紧急处理的儿科急症,延误治疗可能导致严重后果,如肠坏死等。

    2025-10-13 10:12:44
  • 结肠癌早期症状有哪些表现

    结肠癌可能出现排便习惯改变,包括腹泻、便秘或交替,不同年龄段和生活方式人群有不同情况;大便性状改变,如变细、带血等,不同群体需注意区分;腹痛多为隐痛胀痛,位置变化,年轻人和老年人群有不同表现;部分患者可摸到腹部肿块,有家族史等高危人群需留意,儿童发现腹部肿块要高度警惕。 一、排便习惯改变 表现:包括腹泻、便秘或腹泻与便秘交替出现。例如部分结肠癌患者早期会出现排便次数比以往增多,或者排便变得比以往干结、难解等情况。从年龄角度看,不同年龄段人群都可能发生,但对于老年人群体,本身肠道功能可能随年龄有所减退,更容易出现排便习惯改变的情况,若出现长期不明原因的排便习惯改变需警惕结肠癌可能。生活方式方面,长期久坐、缺乏运动的人群肠道蠕动相对缓慢,也更易出现排便习惯异常。 二、大便性状改变 表现:大便变细,这是因为肿瘤生长导致肠腔狭窄,使得通过的大便形状发生改变;还可能出现大便带血,多为暗红色血便,有时粪便表面附有少量鲜血,或者大便潜血试验呈阳性。对于儿童群体,若出现大便性状改变且伴随腹痛等情况,需格外谨慎排查,因为儿童结肠癌相对少见但也需重视。女性在生理期等情况可能会干扰大便带血的判断,需注意区分,若排除生理期等因素出现大便带血等性状改变要及时就医。 三、腹痛 表现:多为隐痛或胀痛,位置不固定,后期可能疼痛逐渐加重且位置相对固定。年轻人若长期存在不明原因的腹部隐痛,且通过一般常规治疗无法缓解,要考虑肠道病变可能,其中包括结肠癌。老年人群体由于痛觉敏感度可能相对较低,腹痛表现可能不典型,更需细致观察其他伴随症状。 四、腹部肿块 表现:部分患者可在腹部摸到肿块,质地较硬,表面不光滑,有的可推动,有的则固定。对于有家族结肠癌病史的人群,属于高危人群,更要留意自身腹部情况,定期进行相关检查,以便早期发现病变。儿童发现腹部肿块时,肿瘤性质需高度警惕,因为儿童肿瘤类型与成人有差异,结肠癌相对少见但一旦出现腹部肿块也需及时评估。

    2025-10-13 10:12:06
  • 结肠癌手术是大手术吗

    结肠癌手术属于大手术范畴,其涉及范围广、对患者机体影响大且不同人群有特殊情况,术前需全面评估制定合理方案,术后要密切观察精心护理以降风险促康复。 一、手术涉及范围较广 结肠癌手术需要切除部分结肠组织,还可能涉及周围淋巴结的清扫等操作。结肠是消化系统中较为重要的一段器官,手术范围涵盖较大的解剖区域,要对肠道的连续性进行重建等操作,其操作难度和涉及的解剖结构复杂程度较高,因此从手术范围角度看属于大手术。 二、对患者机体影响较大 机体创伤方面:手术会对患者造成较大的创伤,术后患者身体恢复需要一定时间,在术后短期内可能会出现疼痛、体力下降等情况。例如,患者可能需要较长时间才能恢复正常的进食、活动等日常功能,这是因为肠道的重建以及机体对手术创伤的应激反应等因素导致。 术后并发症风险:结肠癌手术术后可能出现多种较为严重的并发症,如吻合口漏、腹腔感染、出血等。吻合口漏的发生概率虽然因手术情况等因素有所不同,但一旦发生会给患者带来较大的痛苦,严重时可能需要再次手术等处理,这也体现了结肠癌手术作为大手术所面临的较高风险。 三、不同人群的特殊情况 老年患者:老年患者往往合并有其他基础疾病,如心血管疾病、糖尿病等,这使得手术风险进一步增加。因为老年患者机体各器官功能相对较弱,对手术创伤的耐受能力较差,术后恢复相对更慢,并且基础疾病可能会在围手术期相互影响,例如糖尿病患者术后伤口愈合可能会受到影响等。 年轻患者:年轻患者虽然整体机体状况相对较好,但结肠癌手术同样是较大创伤,术后也需要关注其心理恢复等情况,因为年轻患者可能更关注疾病对自身未来生活、工作等方面的影响,术后心理调适也很重要,而且在术后康复过程中也需要根据其身体恢复情况制定个性化的康复计划,以促进其尽快回归正常生活。 总之,结肠癌手术是较为复杂的大手术,在手术前需要对患者进行全面评估,制定合理的手术方案,术后也要密切观察和精心护理,以降低手术风险,促进患者康复。

    2025-10-13 10:11:10
  • 胃上有个脂肪瘤严重吗

    胃脂肪瘤是起源于胃黏膜下的良性间叶组织肿瘤多单发,体积小无症状时定期随访,体积大或有症状需评估处理预后好,儿童罕见成人视情况处理,老人需考虑基础病耐受性,无明显性别差异,不良生活方式可能增加风险,既往有胃部疾病者需谨慎评估。 一、胃脂肪瘤的基本属性 胃脂肪瘤是起源于胃黏膜下的良性间叶组织肿瘤,较为常见,其发生与脂肪组织异常增生有关,多为单发,少数可为多发。 二、一般严重程度评估 1.无症状或轻症情况:多数胃脂肪瘤体积较小(直径通常小于2厘米)时,患者常无明显临床症状,多在胃镜检查等其他检查中偶然发现,此类情况一般不严重,定期通过胃镜随访观察其变化即可。 2.有症状或较大体积情况:若胃脂肪瘤体积较大(直径大于2厘米),可能会引起上腹部隐痛、腹胀、恶心、呕吐等不适症状;少数情况下,较大的胃脂肪瘤可能导致消化道出血、梗阻等并发症,但这种情况相对少见。一般来说,出现明显症状或瘤体较大时,需要进一步评估并考虑相应处理措施,如内镜下切除等,但总体预后通常较好。 三、不同人群的特点及注意事项 不同年龄:儿童时期胃脂肪瘤极为罕见,若成年人发现胃脂肪瘤,需根据具体情况处理;老年人若合并其他基础疾病时,在评估处理方式时需综合考虑基础疾病对手术等操作的耐受性等。 不同性别:目前尚无明确证据表明胃脂肪瘤的严重程度存在显著性别差异,但不同性别患者在日常健康管理及疾病监测时需遵循一般的健康检查原则。 生活方式:有不良生活方式(如长期高油高脂饮食等)的人群,可能增加胃部脂肪组织异常增生的潜在风险,但胃脂肪瘤本身的严重程度主要取决于瘤体大小和是否引发症状,而非单纯由生活方式直接决定,但健康的生活方式有助于整体健康管理,间接利于胃部相关疾病的监测与预防。 病史因素:若患者既往有胃部其他疾病史,如胃溃疡等,合并胃脂肪瘤时需更谨慎评估,因为原有疾病可能与胃脂肪瘤的症状相互干扰,在处理胃脂肪瘤时需综合考量原有病史对治疗方案选择的影响。

    2025-10-13 10:10:43
推荐医生
宗岩

宗岩

中医科

立即咨询

尹朝林

尹朝林

儿科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