尹敏娜

广州市妇女儿童医疗中心

擅长:促排卵,人工授精,试管婴儿等辅助生殖技术。

向 Ta 提问
个人简介

  医学硕士,副主任医师,广东省医学会生殖医学分会青年委员,广东省健康管理学会生殖医学分会委员。2000年开始从事妇产科临床工作。

  主要研究方向为女性生殖内分泌以及不孕不育的临床诊断和治疗,对多囊卵巢综合征,子宫内膜异位症及盆腔输卵管因素导致的不孕症有丰富的临床经验。

展开
个人擅长
促排卵,人工授精,试管婴儿等辅助生殖技术。展开
  • 移植七天没着床是不是没希望了

    移植七天没着床不能判定没希望,需从胚胎因素(胚胎质量、类型)、母体因素(子宫环境、内分泌状况、全身性疾病)、其他因素(心理因素、生活方式)多方面考量,后续可监测相关情况并在医生指导下采取措施,患者要保持积极心态配合。 胚胎质量:胚胎自身的染色体异常等质量问题可能影响着床。有研究表明,染色体正常的胚胎着床率相对较高,而染色体异常的胚胎着床概率明显降低。如果胚胎质量不佳,即使移植后时间较短,也可能难以着床,但不能就此判定完全没希望,因为着床是一个复杂的过程,还受其他多种因素影响。 胚胎类型:比如鲜胚和冻胚,鲜胚移植后着床时间可能相对有一定规律,但冻胚由于经历了冷冻复苏过程,其着床时间可能会稍有不同。不过一般来说,移植后七天没着床,仅从时间上不能单纯依据胚胎类型就完全否定后续着床的可能。 母体因素 子宫环境:子宫腔的形态、内膜厚度及容受性等都会影响着床。正常子宫内膜厚度在胚胎着床期需达到一定标准,一般认为8-12mm较为适宜着床。如果子宫内膜过薄(小于8mm)或过厚、形态异常等,都可能影响着床。但有些情况下,子宫内膜容受性可能会在后续时间里逐渐改善,从而为胚胎着床创造条件。例如,部分女性可能存在子宫内膜局部微环境的问题,经过适当的调理或随着时间推移,微环境改善后仍有可能着床。 内分泌状况:体内激素水平对于胚胎着床至关重要。雌激素、孕激素等激素水平需处于合适的范围。如果激素水平失衡,可能影响着床。但激素水平是动态变化的,在移植后的早期,可能通过自身的调节机制或后续的干预措施来调整激素水平,以利于着床。比如,部分女性可能存在黄体功能不足的情况,在移植后可以通过补充孕激素等方式来改善内分泌状况,增加着床的机会。 全身性疾病:一些全身性疾病,如糖尿病、甲状腺功能异常等也会对胚胎着床产生影响。如果母体患有糖尿病且血糖控制不佳,高血糖环境可能不利于胚胎着床;甲状腺功能减退或亢进都会干扰体内的内分泌平衡,进而影响着床过程。但通过积极治疗控制基础疾病,改善身体状况后,仍有可能实现着床。 其他因素 心理因素:长期的焦虑、紧张等不良心理状态可能影响内分泌,进而影响着床。有研究发现,心理压力较大的女性在胚胎移植后的着床率相对较低。但如果能及时调整心态,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可能会对着床产生积极影响。例如,通过心理疏导、放松训练等方式缓解压力,有利于身体处于更适合着床的状态。 生活方式:不良的生活方式,如吸烟、酗酒、过度劳累等也可能影响着床。吸烟会导致血管收缩,影响子宫血流,不利于胚胎着床;酗酒会干扰体内的代谢和激素水平。而过度劳累会使身体处于应激状态,影响内分泌和子宫的内环境。但如果能及时纠正不良生活方式,调整作息等,也可能为着床创造有利条件。 总之,移植七天没着床不能简单判定就没希望了,需要综合考虑胚胎、母体等多方面的因素,后续可以通过进一步监测激素水平、子宫情况等,在医生的指导下采取相应的措施来增加着床的机会。同时,患者要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配合医生进行相关的检查和处理。

    2025-10-15 15:36:24
  • 怎样提高受孕率

    备孕需了解自身生殖周期,算好排卵期,考虑年龄因素;保持均衡饮食、适度运动、戒烟限酒的健康生活方式;维持良好心理状态,减轻压力、避免焦虑;及时就医检查,女性查妇科相关,男性做精液常规检查,有问题及时治疗。 一、了解自身生殖周期 1.计算排卵期:女性的排卵期通常在下次月经前14天左右,可通过月经周期推算法、基础体温测量法(早晨醒来后未进行任何活动时测量体温,排卵后基础体温会升高0.3-0.5℃)、宫颈黏液观察法(排卵期宫颈黏液会变得稀薄、透明,呈拉丝状)来准确找到排卵期,在排卵期前后安排同房可提高受孕率,因为此时卵子排出后有较大机会与精子结合。 2.考虑年龄因素:女性最佳生育年龄在23-30岁左右,随着年龄增长,卵子质量会逐渐下降,受孕难度增加,流产风险也会升高;男性最佳生育年龄相对较宽,但也会随着年龄增加精子质量可能受到一定影响,所以适龄夫妻应尽量在合适年龄内积极备孕。 二、保持健康生活方式 1.均衡饮食:保证摄入富含蛋白质(如瘦肉、鱼类、豆类等)、维生素(新鲜蔬菜和水果)、矿物质(坚果等)的食物。例如,富含叶酸的食物如绿叶蔬菜有助于预防胎儿神经管畸形,女性在备孕前3个月就应开始补充叶酸,每天约400微克。 2.适度运动:每周进行适量的有氧运动,如快走、慢跑、游泳等,每周3-5次,每次30分钟左右。适度运动可以提高身体的新陈代谢,增强体质,但要避免过度剧烈运动,过度运动可能会影响内分泌,反而不利于受孕。对于有基础疾病的人群,如患有心脏病等,运动需在医生指导下进行。 3.戒烟限酒:吸烟会影响女性的排卵功能,降低输卵管的蠕动功能,还会影响男性精子的质量;过量饮酒会干扰内分泌系统,影响生殖功能。所以备孕夫妻双方都应戒烟限酒,为受孕创造良好的身体内环境。 三、维持良好心理状态 1.减轻压力:长期的高压力状态会影响内分泌,导致月经不调、排卵异常等问题。可以通过冥想、瑜伽、听音乐等方式来缓解压力,保持心情舒畅。例如,每天进行15-20分钟的冥想练习,有助于放松身心,调节内分泌。对于工作压力大的人群,要合理安排工作时间,学会有效地释放压力。 2.避免焦虑情绪:过度焦虑会影响受孕几率,夫妻双方应正确看待受孕过程,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如果长时间未受孕,不要过度焦虑,可一起到医院进行相关检查,排除是否存在影响受孕的疾病因素。 四、及时就医检查 1.女性检查:女性应进行妇科检查,了解子宫、卵巢等生殖器官的情况,如B超检查子宫附件、性激素六项检查(了解内分泌情况)等。如果存在子宫肌瘤、卵巢囊肿等疾病,需要及时治疗后再考虑受孕;如果有输卵管堵塞等问题,可能需要进行相应的治疗,如输卵管通液术、输卵管造影术等,必要时可能需要辅助生殖技术。 2.男性检查:男性需要进行精液常规检查,了解精子的数量、活力、形态等情况。如果精子质量存在问题,如精子活力低等,需要进一步检查明确原因,并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对于有既往病史,如腮腺炎合并睾丸炎等影响生育的疾病史的男性,更要及时进行相关检查。

    2025-10-15 15:35:59
  • 17x13卵泡有受孕能力吗

    卵泡大小是评估受孕能力的重要指标,17×13毫米卵泡未完全成熟但有受孕可能,需通过超声监测其发育情况及结合内分泌指标综合评估,年轻女性卵巢储备好受孕几率较大,年龄大女性受孕几率低,有病史女性需密切监测管理,以指导受孕时机及采取相应措施提高受孕可能。 一、卵泡基本情况与受孕能力的关系 卵泡的大小是评估其是否具备受孕能力的重要指标之一。一般来说,卵泡发育到直径约18-25毫米时被认为是成熟卵泡,此时具有较好的受孕潜力。而17×13毫米的卵泡还未达到完全成熟的状态,但也有受孕的可能性,不过相对成熟卵泡来说,受孕几率会有所降低。 (一)卵泡发育阶段及影响因素 卵泡的发育是一个动态过程,受多种因素影响,包括内分泌因素(如雌激素、孕激素、促卵泡生成素、促黄体生成素等的水平)、年龄因素(随着年龄增长,卵巢功能逐渐衰退,卵泡发育可能出现异常)、生活方式因素(长期熬夜、过度节食、精神压力过大等可能影响内分泌,进而影响卵泡发育)以及病史因素(如患有多囊卵巢综合征等内分泌疾病时,卵泡发育往往会出现障碍)。对于17×13毫米的卵泡,需要关注后续卵泡的发育情况,比如监测卵泡是否能继续生长至成熟。 二、监测卵泡发育以评估受孕能力 (一)超声监测卵泡发育 通过超声检查可以动态监测卵泡的大小、形态等变化。对于17×13毫米的卵泡,建议持续进行超声监测,观察卵泡每天的生长速度等情况。正常情况下,卵泡每天大约以1-3毫米的速度生长。如果后续卵泡能够顺利生长至18-25毫米的成熟状态,那么受孕的可能性就会增加。 (二)结合内分泌指标监测 同时,还可以结合性激素六项等内分泌指标的监测来综合评估受孕能力。例如,监测促黄体生成素的峰值等情况,因为促黄体生成素的峰值对于卵泡的排卵起着关键作用。如果内分泌指标正常,且卵泡能够正常生长发育至成熟并排卵,那么受孕的机会就较大;反之,如果内分泌指标异常或者卵泡发育出现停滞等情况,受孕几率则会受到影响。 三、特殊人群情况考虑 (一)年轻女性 对于年轻女性来说,卵巢储备功能相对较好,17×13毫米的卵泡有较大的可能继续生长发育至成熟。在这种情况下,建议保持良好的生活方式,如规律作息、合理饮食、适当减压等,以促进卵泡的良好发育。同时,继续密切监测卵泡情况,根据卵泡发育的具体进程来指导受孕时机。 (二)年龄较大女性 年龄较大的女性卵巢功能有所下降,17×13毫米的卵泡受孕几率相对年轻女性会低一些。这部分女性除了要关注卵泡发育情况外,还需要更加积极地进行相关检查和评估,必要时可能需要在医生的指导下采取一些辅助生殖技术等手段来提高受孕几率,但要充分考虑到年龄对受孕的不利影响以及相关技术的风险等因素。 (三)有病史女性 如果女性有相关病史,如多囊卵巢综合征等,对于17×13毫米的卵泡,需要更加密切地监测和管理。因为这类病史往往会影响卵泡的正常发育和排卵等过程。在这种情况下,应遵循医生制定的个性化诊疗方案,积极调整身体状态,改善内分泌等情况,以提高受孕的可能性。

    2025-10-15 15:35:35
  • 有优势卵泡不排的原因

    有优势卵泡不排可能由多种因素引起,内分泌因素中激素水平异常(促黄体生成素不足、雌激素水平异常)、甲状腺功能异常会影响;卵巢局部因素有卵巢壁过厚、卵巢子宫内膜异位症;精神心理因素中长期精神紧张焦虑会干扰;全身性疾病因素里肥胖、高泌乳素血症也会导致。 促黄体生成素(LH)不足:LH是触发卵泡排出的关键激素,正常情况下,在月经周期中会出现LH峰,促使卵泡破裂排卵。若体内LH分泌量不足或峰值不够,就无法有效刺激卵泡排出。例如,一些内分泌疾病可能影响垂体分泌LH,导致其水平异常。在育龄女性中,多囊卵巢综合征患者常存在LH相对升高而FSH(卵泡刺激素)相对不足的情况,进而影响卵泡正常排出。 雌激素水平异常:雌激素在卵泡发育过程中起重要作用,正常的雌激素波动对卵泡排出有调节作用。如果雌激素分泌异常,过高或过低都可能干扰卵泡排出机制。比如,围绝经期女性由于卵巢功能逐渐衰退,雌激素分泌不稳定,可能出现有优势卵泡但不排的情况。 甲状腺功能异常:甲状腺激素参与机体的代谢调节,与生殖内分泌密切相关。甲状腺功能减退时,甲状腺激素分泌不足,会影响下丘脑-垂体-卵巢轴的功能,导致卵泡发育及排出异常;甲状腺功能亢进时,甲状腺激素过多也可能干扰生殖内分泌平衡,影响卵泡正常排出。 卵巢局部因素 卵巢壁过厚:正常情况下,卵泡发育成熟后,卵巢壁会变薄,以便卵泡顺利排出。但如果卵巢壁过厚,就会阻碍卵泡的排出。这可能与卵巢的慢性炎症、自身免疫性因素等有关。例如,一些盆腔炎性疾病可能蔓延影响到卵巢,导致卵巢壁增厚,影响卵泡排出。 卵巢子宫内膜异位症:子宫内膜组织异位到卵巢上,会引起卵巢局部的粘连、炎症反应等,干扰卵泡的正常排出过程。异位的内膜组织可能会破坏卵巢的正常结构和功能,使得有优势卵泡却无法排出。在育龄女性中,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中约有一定比例存在有优势卵泡不排的情况。 精神心理因素 长期精神紧张、焦虑:长期处于精神紧张、焦虑状态下,会影响神经内分泌系统的功能。下丘脑-垂体-卵巢轴会受到抑制,导致激素分泌紊乱,从而影响卵泡的排出。比如,一些面临较大工作压力、生活重大变故的女性,可能会出现有优势卵泡但不排的情况。长期的精神心理应激会通过神经递质等多种途径干扰生殖内分泌调节,使得卵泡无法正常排出。 全身性疾病因素 肥胖:肥胖女性体内存在胰岛素抵抗等代谢异常情况,会影响性激素的代谢。过高的胰岛素水平会刺激卵巢分泌过多雄激素,进而干扰卵泡的发育和排出。肥胖还可能导致下丘脑-垂体-卵巢轴功能紊乱,使得卵泡发育到一定阶段后无法正常排出。例如,研究表明肥胖的多囊卵巢综合征患者中,有相当一部分存在有优势卵泡不排的现象。 高泌乳素血症:泌乳素升高会抑制下丘脑分泌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进而影响垂体分泌LH和FSH,导致卵泡发育及排出障碍。垂体腺瘤等疾病可能引起高泌乳素血症,从而出现有优势卵泡不排的情况。无论是男性还是女性,高泌乳素血症都可能对生殖内分泌产生不良影响,在女性中表现为月经紊乱、卵泡不排等。

    2025-10-15 15:34:55
  • 着床痛和月经痛一样吗

    着床痛与月经痛在疼痛产生机制、时间、伴随症状、人群差异及应对措施上均不同,着床痛一般受精后6-7天出现、轻微且伴随症状少、育龄期备孕女性关注等,无需特殊处理;月经痛与经期前列腺素有关、具周期性、常伴全身症状等,轻可热敷等缓解,中重需药物或针对原发病治疗,女性应注意区分,异常时及时就医。 月经痛:主要是月经期间子宫内膜前列腺素合成与释放增加有关,前列腺素F2α和前列腺素E2等含量升高,会引起子宫平滑肌过强收缩、血管痉挛,造成子宫缺血、缺氧状态而出现疼痛,疼痛性质多样,可为痉挛性、坠痛等,还可能放射至腰骶部、背部等部位。 疼痛时间不同 着床痛:出现时间相对较固定,多在受精后6-7天左右,且持续时间较短,一般数小时至1-2天。 月经痛:具有周期性,通常在月经来潮前1-2天开始出现,月经第一天疼痛最为明显,持续时间因个体差异和痛经类型不同而有所不同,原发性痛经可能持续2-3天,继发性痛经持续时间可能更长,与基础疾病相关。 伴随症状不同 着床痛:伴随症状较少,部分女性可能仅有轻微的下腹不适,少数人可能伴有少量阴道出血,出血量极少,呈淡粉色或褐色,这是因为着床时子宫内膜局部少量出血所致。 月经痛:除了腹部疼痛外,可能伴有恶心、呕吐、腹泻、头晕、乏力等全身症状,严重时还可能影响日常生活和工作,部分继发性痛经患者可能伴有原发病的相关症状,如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可能有经期腹痛进行性加重、性交痛等表现,子宫腺肌病患者可能有经量增多、经期延长等症状。 人群差异 育龄期女性:有备孕计划的育龄期女性更关注着床痛,而月经痛是所有有月经的女性可能经历的;对于患有妇科疾病的育龄期女性,如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月经痛可能更为严重且有其特殊表现,同时着床痛出现时会考虑是否受孕相关情况。 青春期女性:青春期女性月经初潮后可能出现月经痛,多为原发性痛经,而着床痛一般发生在有性生活且有受孕可能的青春期女性身上相对较少见,青春期女性身心发育阶段,月经痛可能对其心理和生活产生一定影响,需要关注心理疏导等。 围绝经期女性:围绝经期女性月经逐渐紊乱,月经痛情况可能发生变化,同时若出现下腹疼痛等情况,需要鉴别是月经相关疼痛还是其他妇科疾病导致的疼痛,而着床痛对于围绝经期女性来说几乎不会出现,因为此阶段受孕几率极低。 应对措施差异 着床痛:一般无需特殊处理,注意休息,避免剧烈运动,多数可自行缓解,若女性怀疑着床痛且有受孕计划,可适当调整生活方式,保持心情舒畅,等待后续月经情况或通过验孕等检查明确是否受孕。 月经痛:轻度月经痛可通过休息、腹部热敷等非药物方法缓解;对于中重度月经痛,可在医生指导下使用非甾体抗炎药等缓解疼痛,但需注意药物的适用人群和可能的不良反应,继发性痛经需要针对原发病进行治疗,如子宫内膜异位症可能需要药物治疗或手术治疗等。 总之,着床痛和月经痛在疼痛产生机制、时间、伴随症状、人群差异及应对措施等方面均有不同,女性应注意区分,当疼痛异常或伴有其他异常表现时,应及时就医明确原因。

    2025-10-15 15:34:29
推荐医生
宗岩

宗岩

中医科

立即咨询

尹朝林

尹朝林

儿科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