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人玲

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

擅长:从事内科内分泌专业临床诊疗工作30多年经验,专业方向为糖尿病的诊断,治疗。甲状腺疾病的诊断治疗和诊治。对难治性的糖尿病合并症有独到的诊疗经验。

向 Ta 提问
个人简介

1977至1982年毕业于青海医学院 个人荣誉:1999年,2004年科研项目(肾上腺髓质激素及其前体N端20肽的生物活性研究)和(糖尿病神经元退行性病变的发病机制及其防治策略)两次获得北京市科技成果二等奖。

展开
个人擅长
从事内科内分泌专业临床诊疗工作30多年经验,专业方向为糖尿病的诊断,治疗。甲状腺疾病的诊断治疗和诊治。对难治性的糖尿病合并症有独到的诊疗经验。展开
  • 糖尿病可以喝饮料吗

    糖尿病患者需谨慎选择饮料,应尽量避免含糖饮料,可选择无糖或低糖饮料如无糖茶饮料(包括绿茶、红茶)、无糖咖啡、无糖豆浆等,不同特殊人群如儿童、老年糖尿病患者在饮料选择上有不同需特别注意的方面,要以血糖稳定为首要原则并兼顾自身身体其他情况。 一、含糖饮料需谨慎 糖尿病患者应尽量避免饮用含糖饮料,如可乐、雪碧等常见的含糖碳酸饮料。这类饮料中含有大量的精制糖,饮用后会导致血糖迅速升高。研究表明,一次性摄入较多精制糖可使健康人的血糖在短时间内大幅波动,对于糖尿病患者而言,血糖的剧烈波动会加重病情,增加并发症发生的风险。例如,有研究发现长期高糖饮食与2型糖尿病的发病密切相关,而含糖饮料是摄入精制糖的重要途径之一。 二、可以选择的无糖或低糖饮料 1.无糖茶饮料 绿茶:绿茶中含有茶多酚等成分,有研究显示茶多酚具有一定的调节血糖的作用。糖尿病患者适量饮用无糖绿茶,一般不会引起血糖的明显波动。而且绿茶富含抗氧化物质,对身体有多种益处,如有助于降低心血管疾病的风险等。不同年龄的糖尿病患者都可以适量饮用,但要注意冲泡方法,避免过浓的绿茶影响睡眠等情况,尤其是老年糖尿病患者,睡眠质量可能本身受病情等多种因素影响,过浓绿茶可能加重睡眠问题。 红茶:无糖红茶也是不错的选择,红茶中的一些成分在一定程度上也有利于身体代谢调节。不过,对于糖尿病患者中胃肠功能较弱的人群,如老年糖尿病患者,饮用红茶时要注意温度适宜,避免过烫的红茶刺激胃肠道。 2.无糖咖啡 无糖黑咖啡可以适量饮用,咖啡中的某些成分对代谢有一定影响,但要注意避免添加糖、奶精等。对于年轻的糖尿病患者,如果有饮用咖啡的习惯,无糖黑咖啡是相对较好的选择,但要注意不要过量,因为过量饮用咖啡可能会影响睡眠等,而睡眠不佳也可能对血糖控制产生不利影响。对于老年糖尿病患者,要根据自身的睡眠情况等适量饮用,避免因饮用咖啡导致失眠等问题进而影响血糖稳定。 3.无糖豆浆 无糖豆浆富含植物蛋白等营养成分。糖尿病患者饮用无糖豆浆时,要注意选择纯豆浆,避免添加糖等。植物蛋白的摄入有助于维持身体的营养平衡,而且豆浆的升糖指数相对较低。不同年龄段的糖尿病患者都可以饮用,但对于肾功能不全的糖尿病患者,要根据肾功能情况适量饮用,因为豆浆中含有一定量的植物蛋白,过多摄入可能加重肾脏负担。 三、特殊人群需特别注意 1.儿童糖尿病患者 儿童糖尿病患者在选择饮料时要更加严格控制。应绝对避免含糖饮料,对于无糖或低糖饮料的选择也需要谨慎。要考虑儿童的口感偏好,但要以血糖稳定为首要原则。例如,儿童可能更倾向于甜味饮料,家长要引导儿童选择无糖茶、无糖豆浆等健康饮品,同时要注意饮料的摄入量,避免因为儿童的喜好而过量饮用影响血糖。 2.老年糖尿病患者 老年糖尿病患者的身体机能有所下降,在饮料选择上除了考虑血糖因素外,还要关注身体的其他方面。比如,老年患者可能伴有肾功能减退等情况,在选择无糖豆浆等饮品时要根据肾功能调整摄入量;在饮用茶或咖啡时要注意对睡眠的影响,因为老年患者的睡眠质量本身可能较差,而睡眠不好会干扰血糖的正常调节。同时,老年患者饮用饮料时要注意适量,避免一次性饮用过多导致胃肠道不适等问题。

    2025-10-11 13:54:21
  • 糖尿病病人能吃什么样的水果

    血糖控制平稳时糖尿病病人可选择含糖量相对较低及富含膳食纤维且升糖缓慢的水果,如苹果、梨、草莓、柚子等;需谨慎食用含糖量较高的水果,如香蕉、荔枝等;食用水果要注意时间选择在两餐之间,食用前后密切监测血糖,老年糖尿病病人及合并肾病的糖尿病病人有特殊情况需特别注意。 一、血糖控制平稳时可选择的水果 (一)含糖量相对较低的水果 1.苹果:苹果富含膳食纤维,如果胶等。其升糖指数(GI)相对较低,一般在36-40左右。研究表明,苹果中的果胶可以延缓碳水化合物的吸收,有助于控制血糖上升速度。对于糖尿病病人,在血糖控制良好(空腹血糖<7.8mmol/L,餐后2小时血糖<10mmol/L)的情况下,可在两餐之间少量食用,每次约1/4-1/2个中等大小的苹果。 2.梨:梨的含糖量一般在10%-12%左右。它含有丰富的维生素和矿物质,其GI值大约在36-38。梨中的膳食纤维能增加饱腹感,同时对血糖的影响相对较小。同样在血糖控制平稳时,可选择在两餐间吃1-2个小梨。 3.草莓:草莓的含糖量较低,大约在7%-8%。它富含维生素C、抗氧化剂等营养成分。研究发现,草莓中的某些成分可能有助于改善胰岛素敏感性。糖尿病病人可每次食用5-10颗左右的草莓,作为加餐食用。 (二)富含膳食纤维且升糖缓慢的水果 1.柚子:柚子的含糖量一般在9%-11%,GI值约为25-30。柚子中含有柚皮苷等成分,具有一定调节血糖的作用。其丰富的膳食纤维可以延缓糖分的吸收,糖尿病病人在血糖控制达标时,可每天食用1/4-1/2个柚子。 二、需谨慎食用的水果 (一)含糖量较高的水果 1.香蕉:香蕉的含糖量相对较高,一般在20%左右,且GI值较高,大约在50-60。香蕉中的碳水化合物容易被人体快速吸收,从而导致血糖迅速升高。如果糖尿病病人血糖控制不稳定,应避免食用香蕉;若血糖控制较好,可少量食用,每次以1/3-1/2根中等大小的香蕉为宜,并且要相应减少主食的摄入量。 2.荔枝:荔枝的含糖量较高,可达16%-20%,GI值也不低。大量食用荔枝可能会使血糖在短时间内明显升高。糖尿病病人除非血糖控制非常理想,否则应谨慎食用荔枝,每次食用量最好不超过5-10颗。 三、食用水果的注意事项 (一)时间选择 最好在两餐之间食用水果,这样可以避免一次性摄入过多的碳水化合物对血糖造成较大波动。例如,上午10点左右或下午3点左右,作为加餐食用水果比较合适。 (二)监测血糖 在食用水果前后,糖尿病病人都要密切监测血糖。通过监测血糖可以了解自身对不同水果的血糖反应,从而调整水果的食用量和种类。如果食用某种水果后血糖明显升高(如空腹血糖较之前升高超过2mmol/L或餐后2小时血糖超过11.1mmol/L),则需要适当减少该水果的食用量或暂时停止食用。 (三)特殊人群情况 对于老年糖尿病病人,由于其身体机能下降,对血糖的调节能力减弱,在选择水果时更要严格控制量,并且要更加频繁地监测血糖。对于合并有肾病的糖尿病病人,需要根据肾功能情况限制水果的摄入量,因为某些水果中含钾等成分可能会对肾病病人产生影响,此时应在医生或营养师的指导下选择合适的水果及食用量。

    2025-10-11 13:52:07
  • 甲状腺功能减退诊断标准

    甲状腺功能减退的诊断需综合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及其他检查进行。临床表现有不同年龄段的一般表现和甲状腺相关表现;实验室检查包括血清促甲状腺激素、甲状腺激素测定等,其中血清促甲状腺激素是最敏感指标,甲状腺自身抗体检测、甲状腺超声检查、甲状腺摄碘率测定等可辅助明确病因,特殊人群甲减诊断治疗有其特殊考量。 一、临床表现 1.一般表现:不同年龄段人群表现有所差异,儿童甲减可能影响生长发育,导致身材矮小、智力发育迟缓等;成人甲减常见怕冷、乏力、嗜睡、记忆力减退、体重增加等。女性患者可能出现月经紊乱等情况。 2.甲状腺相关表现:可触及甲状腺肿大或缩小等异常,部分患者甲状腺质地改变。 二、实验室检查 1.血清促甲状腺激素(TSH)测定: 是诊断甲减最敏感的指标。在原发性甲减时,由于甲状腺激素分泌减少,对垂体分泌TSH的反馈抑制作用减弱,导致TSH升高。例如,成人血清TSH正常参考值一般为0.35~5.5mIU/L,当TSH升高同时伴有游离甲状腺素(FT4)降低时高度提示原发性甲减;而中枢性甲减时,TSH可正常或偏低,同时FT4降低。 对于儿童甲减,TSH的监测也很关键,不同年龄段儿童正常TSH范围不同,需结合具体年龄段参考值来判断。 2.血清甲状腺激素测定 血清总甲状腺素(TT4):血清TT4降低是诊断甲减的必要指标之一,但易受甲状腺结合球蛋白(TBG)等因素影响。例如,妊娠、雌激素等可使TBG升高,导致TT4升高,此时需结合其他指标综合判断;而雄激素、低蛋白血症等可使TBG降低,导致TT4降低,易造成假阳性。 血清游离甲状腺素(FT4):FT4不受TBG影响,能更准确反映甲状腺功能状态,原发性甲减时FT4降低。 血清总三碘甲状腺原氨酸(TT3):在轻症甲减或早期甲减时,TT3可能正常,随着病情加重才会降低;而在低T3综合征时,TT3也会降低,需注意鉴别。 血清游离三碘甲状腺原氨酸(FT3):原发性甲减时FT3早期可正常,晚期降低;中枢性甲减时,FT3可降低或正常。 三、其他检查 1.甲状腺自身抗体检测:如甲状腺过氧化物酶抗体(TPOAb)、甲状腺球蛋白抗体(TgAb)等,有助于明确甲减的病因。例如,自身免疫性甲状腺炎导致的甲减,常可检测到TPOAb、TgAb升高。 2.甲状腺超声检查:可观察甲状腺的大小、形态、结构等,帮助判断甲状腺是否存在病变,如甲状腺炎、甲状腺结节等情况,对甲减的病因诊断有一定辅助作用。 3.甲状腺摄碘率测定:原发性甲减时甲状腺摄碘率降低;而中枢性甲减时,甲状腺摄碘率可正常或升高,该检查目前应用相对较少,但在某些特殊情况下仍有一定诊断价值。 在诊断甲减时,医生会综合患者的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及其他相关检查结果进行全面分析,以明确诊断并确定甲减的病因等情况,从而制定相应的治疗方案。对于特殊人群,如孕妇甲减,需要更加严格监测相关指标,因为甲减可能对胎儿的生长发育,尤其是神经系统发育产生不良影响,需及时调整甲状腺激素替代治疗方案以满足孕妇及胎儿的需求;老年甲减患者可能合并其他多种基础疾病,在诊断和治疗时需充分考虑其整体健康状况和药物相互作用等问题。

    2025-10-11 13:50:40
  • 甲状腺球蛋白高是什么意思

    甲状腺球蛋白由甲状腺滤泡上皮细胞分泌,其水平升高有多方面含义,疾病相关情况包括甲状腺自身疾病如分化型甲状腺癌(术后升高提示复发或转移,不同年龄患者情况不同,高碘饮食史人群需排查)、甲状腺炎(亚急性及自身免疫性甲状腺炎活动期可升高,不同性别均可能患病),非甲状腺疾病如肝脏疾病(严重肝脏病影响代谢致升高,有肝脏病史者需综合判断)、肾脏疾病(肾功能不全致排泄受影响升高,不同年龄肾脏疾病患者需考虑差异);检测用免疫化学发光法,临床意义评估需结合病史、症状、体征及其他相关检查(如甲状腺超声、穿刺活检等),综合多种因素明确病因并采取诊疗措施。 疾病相关情况 甲状腺自身疾病 分化型甲状腺癌(DTC):在DTC患者中,甲状腺球蛋白水平常升高。例如,术后患者如果甲状腺球蛋白升高,往往提示肿瘤复发或转移的可能。这是因为肿瘤细胞会分泌甲状腺球蛋白,通过检测血清甲状腺球蛋白水平可以辅助监测DTC的病情变化。对于不同年龄的患者,儿童和青少年DTC相对少见,但一旦发生,甲状腺球蛋白水平变化的监测同样重要;老年患者身体机能下降,肿瘤生物学行为可能有所不同,但甲状腺球蛋白升高仍需高度警惕肿瘤相关情况。在生活方式方面,长期高碘饮食可能影响甲状腺功能,进而与甲状腺球蛋白水平变化相关,有高碘饮食史的人群出现甲状腺球蛋白高时需进一步排查。 甲状腺炎:亚急性甲状腺炎患者在疾病活动期,甲状腺滤泡结构被破坏,甲状腺球蛋白释放入血,导致血清甲状腺球蛋白水平升高。自身免疫性甲状腺炎如慢性淋巴细胞性甲状腺炎(桥本病),当疾病处于活跃阶段,也可能出现甲状腺球蛋白升高的情况。不同性别方面,女性由于自身免疫相关疾病发病率相对较高,在甲状腺炎导致甲状腺球蛋白高的情况中可能更易发生,但这不是绝对的,男性也会患病。 非甲状腺疾病 肝脏疾病:严重的肝脏疾病可能影响甲状腺球蛋白的代谢。例如肝硬化患者,肝脏对甲状腺球蛋白的摄取、代谢功能下降,可导致血清甲状腺球蛋白水平升高。对于有肝脏病史的人群,出现甲状腺球蛋白高时需要结合肝脏功能等其他指标综合判断。 肾脏疾病:肾功能不全时,甲状腺球蛋白的排泄受到影响,也可能引起血清甲状腺球蛋白水平升高。不同年龄的肾脏疾病患者,儿童肾功能不全可能由先天性因素等引起,老年患者多与慢性肾炎、糖尿病肾病等慢性疾病进展相关,在评估甲状腺球蛋白高的情况时需考虑不同年龄肾脏功能的差异。 甲状腺球蛋白高的检测与临床意义评估 检测方法:通常采用免疫化学发光法等进行血清甲状腺球蛋白的检测。 临床意义评估流程:医生会结合患者的病史、症状、体征以及其他相关检查(如甲状腺超声、甲状腺穿刺活检等)来综合评估甲状腺球蛋白高的临床意义。比如,对于有甲状腺结节病史的患者,甲状腺球蛋白高时需要通过甲状腺超声观察结节的形态、边界、血流等情况,必要时进行穿刺活检明确结节性质。对于儿童患者,要考虑先天性甲状腺疾病的可能,详细询问家族遗传病史等;对于老年患者,要全面评估全身状况,排查是否存在其他系统的严重疾病影响甲状腺球蛋白水平。 总之,甲状腺球蛋白高需要结合多种因素进行综合分析,以便明确病因并采取相应的诊疗措施。

    2025-10-11 13:48:55
  • 低血糖昏迷的患者表现有哪些

    低血糖昏迷有神经系统表现、自主神经表现及其他表现。神经系统初期有儿童精神不集中等、成年头晕等,进一步发展可有意识模糊、昏迷等;自主神经有交感神经兴奋的出汗、心跳加快等,副交感神经兴奋的恶心呕吐等;其他有面色苍白或发绀、体温降低等。 一、神经系统表现 1.初期表现 对于儿童低血糖昏迷患者,可能先出现精神不集中、躁动不安、头痛等表现。这是因为低血糖影响了神经系统的正常代谢,导致神经细胞功能紊乱。儿童正处于生长发育阶段,神经系统对血糖变化较为敏感,当血糖降低时,首先影响大脑皮质的功能,出现上述初期神经功能异常表现。 成年患者初期可能有头晕、乏力、出汗、饥饿感等,这些表现是由于低血糖刺激交感神经兴奋,释放肾上腺素等物质,引起相应症状。 2.进一步发展表现 随着低血糖加重,会出现意识模糊、定向力障碍。患者可能无法准确辨认时间、地点和人物等。对于有基础疾病的老年患者,本身神经系统功能有所减退,低血糖时更容易出现意识方面的改变。因为老年人脑供血相对不足,低血糖对其脑功能的影响更为明显,导致意识水平进一步下降。 严重时可出现昏迷、抽搐、肢体瘫痪等。昏迷是低血糖昏迷的典型严重表现,此时大脑神经细胞严重受损,功能完全丧失。抽搐可能是由于低血糖引起大脑神经元异常放电导致,对于有癫痫病史的患者,低血糖诱发抽搐的风险可能更高,因为其本身存在神经元兴奋性异常的基础,低血糖更易触发异常放电。 二、自主神经表现 1.交感神经兴奋表现 出汗是常见的自主神经表现,无论是儿童、成年还是老年患者,低血糖时都可能出现大量出汗,尤其是冷汗。这是因为低血糖刺激交感神经,导致汗腺分泌增加。例如,儿童在低血糖昏迷前期可能会突然出现全身多汗,家长可能会首先发现孩子出汗较多。 心跳加快也是交感神经兴奋的表现,患者心率会明显增快,这是由于体内肾上腺素等升糖激素分泌增加,作用于心脏,使心肌收缩力增强,心率加快。对于有心血管基础疾病的老年患者,心率过快可能会加重心脏负担,诱发心律失常等不良事件,因为其心脏储备功能相对较差,对心率变化的耐受能力降低。 血压轻度升高,这是因为交感神经兴奋引起外周血管收缩,导致血压升高,但一般升高幅度不大。 2.副交感神经相对兴奋表现 部分患者可能出现恶心、呕吐等副交感神经兴奋表现。这是因为低血糖影响了胃肠道的神经调节,导致胃肠道功能紊乱。对于儿童患者,恶心、呕吐可能会被家长误认为是消化系统疾病,但结合低血糖的其他表现应及时鉴别。 三、其他表现 1.面色改变 患者面色可能苍白,这是由于低血糖导致外周血管收缩,血液循环相对减少,面部供血不足引起。儿童患者面色苍白可能较为明显,因为儿童皮肤较薄,更容易观察到面色变化。 严重低血糖时面色可能发绀,这是因为组织缺氧导致。发绀提示机体已经处于严重的缺氧状态,需要立即进行救治,以改善组织供氧。 2.体温变化 部分低血糖昏迷患者可能出现体温降低的情况。这是因为低血糖影响了体温调节中枢的功能,导致体温调节紊乱。老年患者由于体温调节功能本身不如年轻人健全,低血糖时更容易出现体温降低,需要注意保暖,避免因体温过低加重病情。

    2025-10-11 13:46:00
推荐医生
宗岩

宗岩

中医科

立即咨询

尹朝林

尹朝林

儿科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