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人玲

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

擅长:从事内科内分泌专业临床诊疗工作30多年经验,专业方向为糖尿病的诊断,治疗。甲状腺疾病的诊断治疗和诊治。对难治性的糖尿病合并症有独到的诊疗经验。

向 Ta 提问
个人简介

1977至1982年毕业于青海医学院 个人荣誉:1999年,2004年科研项目(肾上腺髓质激素及其前体N端20肽的生物活性研究)和(糖尿病神经元退行性病变的发病机制及其防治策略)两次获得北京市科技成果二等奖。

展开
个人擅长
从事内科内分泌专业临床诊疗工作30多年经验,专业方向为糖尿病的诊断,治疗。甲状腺疾病的诊断治疗和诊治。对难治性的糖尿病合并症有独到的诊疗经验。展开
  • 正常人的血糖值是多少

    正常人不同状态下血糖值有不同范围,儿童、老年人、妊娠期女性等特殊人群血糖值各有特点及注意事项,需分别关注并采取相应措施以维持正常血糖水平保障健康。 一、空腹血糖值 正常人空腹血糖值一般在3.9~6.1mmol/L之间。这是因为空腹状态下,人体的血糖主要由肝脏的糖原分解和糖异生作用来维持相对稳定的水平。例如,经过8~10小时未进食后,血液中的葡萄糖浓度处于这个区间能保证身体基础代谢等正常功能的需求。 二、餐后血糖值 1.餐后1小时血糖值 正常人餐后1小时血糖值一般不超过10.0mmol/L。进食后,食物中的碳水化合物被消化吸收,血糖会升高,在餐后1小时达到一个高峰,但仍维持在相对合理的范围,这是因为机体的胰岛素等激素会及时发挥作用来调节血糖水平。 2.餐后2小时血糖值 正常人餐后2小时血糖值应小于7.8mmol/L。餐后2小时血糖是评估糖代谢功能的重要指标之一,若餐后2小时血糖超过11.1mmol/L则需考虑糖尿病的可能,而在7.8~11.1mmol/L之间属于糖耐量异常状态。 三、特殊人群血糖值特点及注意事项 1.儿童 儿童的血糖值与成人有一定差异,但总体也遵循上述范围的大致规律。儿童处于生长发育阶段,其血糖调节机制还在不断完善中。例如婴幼儿的基础代谢率较高等因素可能会对血糖有一定影响,但空腹血糖一般也在3.9~6.1mmol/L,餐后血糖也应在相应合理范围。在照顾儿童时,要注意合理的饮食结构,避免过度摄入高糖食物,以维持正常血糖水平,保障儿童正常的生长发育。 2.老年人 老年人的血糖调节功能有所下降,空腹血糖一般仍应维持在3.9~6.1mmol/L,但由于身体机能衰退等原因,可能更容易出现血糖波动。餐后血糖也需关注,一般餐后2小时血糖应尽量控制在小于7.8mmol/L,但部分老年人可能因存在胰岛素分泌不足或胰岛素抵抗等情况,血糖控制目标可适当放宽,但也需密切监测,避免高血糖对身体各器官造成损害,如心血管、肾脏等。老年人在生活中要注意适度运动,合理安排饮食,遵循低糖、低盐、低脂的饮食原则,同时要定期监测血糖,以便及时发现血糖异常并采取相应措施。 3.妊娠期女性 妊娠期女性的血糖值有其特殊标准。空腹血糖应小于5.1mmol/L,餐后1小时血糖应小于10.0mmol/L,餐后2小时血糖应小于8.5mmol/L。这是因为妊娠期间身体的激素变化等因素会影响血糖水平,若血糖异常可能会对孕妇和胎儿造成不良影响,如孕妇可能发生妊娠期糖尿病,增加难产、感染等风险,胎儿可能出现巨大儿、胎儿生长受限等情况。所以妊娠期女性要密切监测血糖,在饮食上要合理控制碳水化合物的摄入,适当增加膳食纤维的摄入,同时进行适度的运动,并定期产检来保障自身和胎儿的健康。

    2025-10-11 12:52:30
  • 空腹血糖6.5还能恢复正常吗

    空腹血糖6.5mmol/L属空腹血糖受损,高于正常范围但未达糖尿病诊断标准,其可能由多种原因引起,通过生活方式干预有恢复正常可能,不同个体恢复情况有差异,特殊人群如儿童青少年、老年人、有基础病史人群需注意相应要点,合理饮食、运动等生活方式干预可改善血糖及降低相关风险。 一、判断血糖状态及可能原因 空腹血糖6.5mmol/L已高于正常范围(正常空腹血糖范围一般为3.9~6.1mmol/L),但尚未达到糖尿病的诊断标准(糖尿病空腹血糖≥7.0mmol/L),这种情况属于空腹血糖受损。其可能的原因有多种,比如长期高热量饮食、运动量过少、遗传因素等影响了机体对血糖的调节能力。 二、恢复正常的可能性及相关措施 1.生活方式干预的作用 饮食调整:合理控制饮食是关键。要减少高糖、高脂肪、高盐食物的摄入,增加蔬菜、全谷物、优质蛋白质(如瘦肉、鱼类、豆类等)的摄入。例如,每天保证500g左右的蔬菜摄入,选择燕麦、糙米等全谷物作为主食的一部分。研究表明,通过合理饮食控制,可改善机体的胰岛素敏感性,有助于血糖恢复正常。 增加运动:适当的运动能提高身体对胰岛素的敏感性,促进葡萄糖的利用。建议每周进行至少150分钟的中等强度有氧运动,如快走(速度一般为4~6km/h)、慢跑、游泳等。运动可以帮助消耗多余的热量,降低体重(如果存在超重或肥胖情况),从而有利于血糖的控制。 2.个体差异的影响 不同个体恢复正常的情况有所不同。如果是年轻、生活方式因素为主导致的空腹血糖6.5mmol/L,通过积极有效的生活方式干预,多数人可以使空腹血糖恢复到正常范围。而如果是有一定遗传易感性且年龄较大的人群,恢复正常相对可能会有一定难度,但通过良好的生活方式干预仍可改善血糖情况,降低进展为糖尿病的风险。 三、特殊人群需注意的点 儿童青少年:如果是儿童青少年出现空腹血糖6.5mmol/L,需考虑是否有家族遗传因素等。要注意避免过度肥胖,控制零食摄入,保证充足的体育活动时间。因为儿童青少年时期的生活方式对长期血糖健康影响重大,良好的生活方式干预有助于预防未来出现代谢性疾病。 老年人:老年人本身代谢功能有所下降,在进行生活方式干预时要注意循序渐进。运动方式可选择相对温和的,如太极拳等,避免剧烈运动导致身体不适。同时,要密切监测血糖变化,因为老年人血糖调节能力更弱,可能需要更谨慎地调整生活方式。 有基础病史人群:如果本身有高血压、高血脂等基础疾病,对于空腹血糖6.5mmol/L的情况,在进行生活方式干预时要综合考虑这些基础病的治疗。例如,在饮食调整时要兼顾控制血糖和血压、血脂的要求,运动时要根据自身心肺功能等情况选择合适的运动方式和强度,以在改善血糖的同时,不加重基础疾病的病情。

    2025-10-11 12:51:13
  • 男性糖尿病影响性生活吗

    男性糖尿病会通过神经病变和血管病变影响性生活,表现为勃起功能障碍、射精功能障碍等,应通过严格控糖、定期体检、心理调节来应对,老年和年轻患者在应对时各有特点需关注。 血管病变方面:糖尿病会促使血管病变的发生发展,动脉粥样硬化是常见的并发症之一。阴茎海绵体的血管如果发生动脉粥样硬化,会导致血管狭窄,血流减少,从而影响阴茎的勃起功能。例如,糖尿病患者体内高血糖环境会损伤血管内皮细胞,使血管内皮舒张因子如一氧化氮的合成和释放减少,而缩血管物质相对增多,进一步影响阴茎海绵体的血流灌注,导致勃起困难等问题。 具体的性生活影响表现 勃起功能障碍:是男性糖尿病患者常见的性功能问题之一。据统计,糖尿病病程较长的男性患者中,勃起功能障碍的发生率明显高于非糖尿病男性。早期可能表现为勃起硬度不够,逐渐发展为完全不能勃起。例如,一些病程超过10年的糖尿病患者,勃起功能障碍的发生率可高达50%以上。 射精功能障碍:部分男性糖尿病患者还可能出现射精功能障碍,如射精延迟、不射精等。这与糖尿病引起的神经病变影响了射精相关的神经传导有关,神经病变使得射精相关的肌肉和神经调节出现异常,导致射精过程不能正常完成。 应对及注意事项 血糖控制:严格控制血糖是关键。通过饮食控制、运动锻炼以及必要的药物治疗等,将血糖稳定在合理范围内,有助于减少糖尿病并发症的发生,包括对性功能的影响。例如,采用低糖饮食,增加有氧运动等,对于血糖的控制有积极作用。对于糖尿病患者来说,良好的血糖控制可以延缓神经病变和血管病变的进展,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改善性功能。 定期体检:男性糖尿病患者应定期进行相关检查,如神经传导速度检查、血管超声检查等,及时发现是否存在糖尿病相关的神经病变和血管病变等并发症,以便早期干预治疗。 心理调节:糖尿病影响性生活可能会给患者带来心理压力,进而又会加重性功能障碍,形成恶性循环。患者需要保持良好的心态,家人和伴侣也应给予理解和支持。可以通过与心理医生沟通等方式来缓解心理压力,因为心理因素在性功能障碍中也起到一定的作用。例如,一些患者由于担心性生活问题而产生焦虑、抑郁情绪,进一步影响性功能,所以心理调节不容忽视。 特殊人群提示:对于老年糖尿病男性患者,由于其本身可能存在机体功能衰退等情况,在应对性功能问题时更需要谨慎。一方面要更加严格地控制血糖,另一方面在选择治疗方法时要充分考虑其身体的耐受性等。同时,老年患者可能合并其他基础疾病,在处理性功能问题时要综合评估整体健康状况,避免因治疗性功能问题而影响其他基础疾病的控制。而年轻的糖尿病男性患者,往往对性功能影响带来的心理冲击更大,需要更积极地进行心理疏导和血糖等方面的管理,以最大程度减少糖尿病对性生活的影响。

    2025-10-11 12:48:31
  • 适合糖尿病人吃的食物

    糖尿病患者可通过合理摄入全谷物及杂豆类、蔬菜类、低糖水果类、优质蛋白质类来控制病情,全谷物及杂豆类富含营养且要注意烹饪方式和摄入量,蔬菜类大多含糖低且不同年龄段患者可按需选用,低糖水果类要注意食用时间和量,优质蛋白质类要选择合适来源并保证适量摄入。 一、全谷物及杂豆类 全谷物保留了完整的谷粒结构,富含膳食纤维、B族维生素和矿物质等。例如燕麦,每100克燕麦中膳食纤维含量约为10.6克,能延缓碳水化合物的吸收,有助于稳定血糖。研究表明,糖尿病患者食用燕麦后,餐后血糖上升幅度相对较小。杂豆如红豆、绿豆等,同样含有丰富的膳食纤维,且蛋白质含量较高,升糖指数相对较低。烹饪时应注意避免过度加工,保持全谷物和杂豆的天然属性。对于儿童糖尿病患者,可将燕麦煮成软烂的粥,杂豆制成豆沙用于制作辅食,但要控制摄入量;老年糖尿病患者食用时需充分咀嚼,便于消化吸收。 二、蔬菜类 大多数蔬菜富含膳食纤维、维生素和矿物质,糖分含量低。比如菠菜,每100克菠菜热量低,膳食纤维约1.7克,还含有丰富的维生素C、维生素K等。研究发现,经常食用绿叶蔬菜的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相对较好。又如西兰花,富含硫代葡萄糖苷等营养成分,具有一定的调节血糖的作用。不同年龄段的糖尿病患者都可多吃蔬菜,儿童糖尿病患者可选择色彩丰富的蔬菜,增加食欲,如清炒西兰花、凉拌菠菜等;老年糖尿病患者可根据自身咀嚼能力,选择软嫩的蔬菜,如煮烂的菠菜汤等。 三、低糖水果类 部分水果含糖量相对较低且升糖指数较慢,适合糖尿病患者食用。例如蓝莓,每100克蓝莓含糖量约8.5克,且富含花青素等抗氧化剂,研究显示,蓝莓中的成分有助于改善胰岛素敏感性。还有柚子,含糖量较低,富含维生素C和类黄酮等,对糖尿病患者的心血管健康也有一定益处。糖尿病患者食用水果时需注意时间和量,一般可在两餐之间少量食用,如每天吃50-100克蓝莓或小半个柚子。儿童糖尿病患者选择水果时要避免过于甜腻的品种,可在家长监督下适量食用;老年糖尿病患者要根据自身血糖控制情况,谨慎选择水果种类和摄入量。 四、优质蛋白质类 优质蛋白质来源包括瘦肉、鱼类、蛋类、低脂奶制品等。以鱼类为例,深海鱼如三文鱼富含Omega-3脂肪酸,每100克三文鱼中蛋白质含量约20克左右,且脂肪多为不饱和脂肪酸,有助于降低心血管疾病风险,对糖尿病患者的代谢调节有益。蛋类中的鸡蛋,是优质蛋白质的良好来源,一个鸡蛋约含6-7克蛋白质,其营养成分易被人体吸收。糖尿病患者应保证每天摄入适量的优质蛋白质,儿童糖尿病患者处于生长发育阶段,可适当增加鱼类等优质蛋白质的摄入;老年糖尿病患者要注意选择低脂的蛋白质来源,如低脂牛奶、去皮鸡肉等,避免过多摄入饱和脂肪。

    2025-10-11 12:46:37
  • 甲状腺弥漫性改变是什么意思

    甲状腺弥漫性改变是影像学检查对甲状腺整体病变状态的描述,Graves病好发于20-50岁女性,有自身免疫性疾病家族史风险高,桥本甲状腺炎30-50岁女性多见,有自身免疫性疾病病史风险增加,还需通过甲状腺功能检查、细针穿刺活检等进一步明确,不同年龄、性别、病史人群诊断和后续处理个体化。 Graves病相关情况 年龄性别因素:Graves病好发于20-50岁女性,女性发病率明显高于男性。在影像学上表现为甲状腺弥漫性肿大,回声不均匀等弥漫性改变特征。患者可能出现高代谢症状,如怕热、多汗、心悸、消瘦等,这与甲状腺激素分泌过多有关,年龄较轻且处于生育期的女性更易受其影响,生活方式上如果长期精神压力大等可能诱发该病。 病史影响:既往有自身免疫性疾病家族史的人群,患Graves病导致甲状腺弥漫性改变的风险相对较高。 桥本甲状腺炎相关情况 年龄性别因素:桥本甲状腺炎可发生于各年龄段,以30-50岁女性多见。甲状腺弥漫性改变在超声下常表现为甲状腺实质回声减低、增粗等。患者可能逐渐出现甲状腺功能减退表现,如怕冷、乏力、体重增加等,女性在围绝经期等激素变化阶段,自身免疫状态易波动,可能使病情变化,影响甲状腺弥漫性改变的程度和相关症状。 病史影响:有自身免疫性疾病病史,如1型糖尿病等,合并桥本甲状腺炎导致甲状腺弥漫性改变的概率增加,需要密切监测甲状腺功能和甲状腺超声变化。 甲状腺弥漫性改变的进一步检查与意义 甲状腺功能检查:包括甲状腺激素(T3、T4、FT3、FT4)、促甲状腺激素(TSH)以及甲状腺自身抗体(如甲状腺过氧化物酶抗体TPOAb、甲状腺球蛋白抗体TGAb等)检测。通过这些检查可以明确甲状腺功能状态,若T3、T4升高,TSH降低,同时TPOAb、TGAb明显升高,结合超声的弥漫性改变,高度提示Graves病;若TSH升高,T3、T4降低,TPOAb、TGAb升高,多考虑桥本甲状腺炎导致甲状腺功能减退,进而出现甲状腺弥漫性改变。 细针穿刺活检:对于一些甲状腺弥漫性改变不典型,或者需要鉴别良恶性病变时,细针穿刺活检是重要的检查手段。通过获取甲状腺组织细胞进行病理检查,明确病变性质,例如区分是自身免疫性炎症导致的弥漫性改变还是甲状腺恶性肿瘤引起的弥漫性改变等。不同年龄人群进行穿刺的风险和操作注意事项不同,儿童进行穿刺需更加谨慎,要充分评估风险,因为儿童甲状腺相对娇嫩,操作不当可能影响甲状腺功能等。 总之,甲状腺弥漫性改变是甲状腺整体病变在超声上的一种表现,需要结合患者的临床症状、甲状腺功能检查以及必要时的病理检查等来综合判断病因和病情,不同年龄、性别、病史的人群在具体的诊断和后续处理上会有差异,需个体化对待。

    2025-10-11 12:45:07
推荐医生
宗岩

宗岩

中医科

立即咨询

尹朝林

尹朝林

儿科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