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照

北京大学人民医院

擅长:主要从事原发性肝癌、肝移植、肝硬化及肝胆外科常见疾病的临床诊疗工作。

向 Ta 提问
个人简介

李照,男,医学博士,主任医师,副教授,硕士生导师,北京大学器官移植研究所所长助理,中华医学会器官移植分会移植基础学组委员,北京医学会器官移植学分会青年委员,中国研究型医院学会加速康复外科专业委员会青年委员,中国医疗保健国际交流促进会肝脏肿瘤分会青年委员会委员,中国医师协会器官移植医师分会活体器官移植专业委员会委员。主要从事原发性肝癌、肝移植、肝硬化及肝胆外科常见疾病的临床诊疗工作。自参加临床工作以来已参与完成肝移植手术200余例,在原发性肝癌的早期诊断和手术治疗、终末期肝病患者的围手术期处理、术后重症监护及长期随访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受到了广大患者的一致认可。在日本红十字会医院、美国Cleveland Clinic、Indiana University Hospital、University of Michigan Hospital、Johns Hopkins Hospital和Massachusetts General Hospital学习肝脏外科手术技术,具有规范化的肝胆外科临床诊治经验。参与了多部肝移植相关书籍如《门脉高压症》、《移植:专业外科实践指南》等书的翻译和编写工作,在国内核心期刊及SCI期刊发表论文数篇。负责国自然青年基金1项,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973等多项国家级科研项目的科研研究,在肝癌分子影像研究方面与美国密歇根大学合作,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北京大学器官移植研究所所长助理,中华医学会器官移植分会移植基础学组委员,北京医学会器官移植学分会青年委员,中国研究型医院学会加速康复外科专业委员会青年委员,中国医疗保健国际交流促进会肝脏肿瘤分会青年委员会委员,中国医师协会器官移植医师分会活体器官移植专业委员会委员。

展开
个人擅长
主要从事原发性肝癌、肝移植、肝硬化及肝胆外科常见疾病的临床诊疗工作。展开
  • 肝内胆管结石有不发作的吗

    肝内胆管结石存在不发作情况,这与结石因素(如大小、位置、数量)和个体差异(如机体代偿能力、基础疾病情况)有关,即便不发作也不能掉以轻心,需定期检查观察结石变化以便及时采取治疗措施。 一、结石因素影响 1.结石大小与位置 若肝内胆管结石体积较小,且所在位置没有对胆管的正常结构和胆汁排泄产生明显影响,比如结石位于一些分支较细且相对孤立的胆管内,胆汁能够较为顺畅地通过,就可能不发作。例如,直径小于2-3毫米的小结石,在肝内胆管分支中,如果没有造成胆管的机械性梗阻,胆汁可以正常流动,就不会引发胆道系统的炎症反应等,从而不出现发作相关的症状。 对于儿童患者,肝内胆管结石相对较少见,但如果是非常小的结石且位置特殊,也可能处于不发作状态。儿童由于肝脏发育等特点,结石形成机制可能与成人有一定差异,但同样存在结石较小且位置不影响胆汁引流时不发作的情况。 2.结石数量 当肝内胆管结石数量较少时,对胆道系统的影响相对较小。比如只有1-2枚结石,分布在肝内胆管的非主要引流区域,胆汁的排泄和胆道的压力等没有明显改变,也就不会引起发作。在老年人群中,随着身体机能的衰退,结石数量少且位置合适时,也可能长时间不发作。老年人肝脏的代偿能力相对减弱,但如果结石数量少,对胆道的影响不大,也可能处于相对稳定、不发作的状态。 二、个体差异影响 1.机体代偿能力 不同个体的机体代偿能力不同。一些患者肝脏的代偿功能较好,当肝内胆管结石存在时,肝脏能够通过自身的调节机制,维持胆汁的正常分泌和排泄,使胆道系统的压力保持在正常范围内,从而不出现发作症状。例如,年轻、身体健康状况良好的个体,肝脏的代偿能力较强,即使有肝内胆管结石,也可能在较长时间内不发作。对于女性患者,在不同的生理周期,机体的激素水平等会有变化,但如果肝脏代偿能力良好,结石也可能不发作。在孕期的女性,肝脏负担可能加重,但如果肝内胆管结石情况稳定,也可能不出现发作症状。 2.基础疾病情况 如果患者本身没有其他严重的基础疾病,如没有严重的心血管疾病、肺部疾病等,机体的整体状态较好,对肝内胆管结石引起的胆道系统变化的耐受能力较强,也可能使肝内胆管结石处于不发作状态。对于有糖尿病的患者,如果血糖控制良好,机体的应激能力等相对较好,肝内胆管结石也可能不发作。但如果糖尿病控制不佳,可能会影响机体的抗感染等能力,增加结石发作引发感染等并发症的风险。 不过,即使肝内胆管结石暂时不发作,也不能掉以轻心,因为结石有可能在某些因素影响下突然发作,如饮食不规律(大量进食高脂、高胆固醇食物等)、身体抵抗力下降等情况都可能诱发肝内胆管结石发作。所以,对于肝内胆管结石患者,即使没有发作症状,也需要定期进行影像学检查(如B超、CT等),密切观察结石的变化情况,以便及时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

    2025-10-28 14:23:21
  • 你了解胆管癌吗

    胆管癌起源于肝内外胆管上皮包括肝内外等类型,病因有胆管结石长期刺激、原发性硬化性胆管炎致胆管慢性炎症纤维化、华支睾吸虫感染刺激胆管上皮,临床表现有进行性加重黄疸、右上腹或上腹痛等,诊断靠超声、CT、MRI及病理学检查,治疗分手术及非手术如化疗放疗,整体预后差早期诊断率低,特殊人群如老年人、有基础肝病患者、儿童有不同注意事项。 一、定义 胆管癌是起源于肝内外胆管上皮的恶性肿瘤,包括肝内胆管癌和肝外胆管癌,肝外胆管癌又可细分为肝门部胆管癌和远端胆管癌。 二、病因 1.胆管结石:长期胆管结石刺激可导致胆管黏膜反复损伤、修复,进而引发癌变,研究显示约10%~20%的胆管癌患者合并胆管结石。 2.原发性硬化性胆管炎:这是一种自身免疫性疾病,患者胆管发生慢性炎症、纤维化,增加胆管癌发病风险,患病10年以上者胆管癌发生率显著升高。 3.华支睾吸虫感染:感染华支睾吸虫后,虫体及代谢产物长期刺激胆管上皮,可诱发胆管癌变,在流行区胆管癌发病与华支睾吸虫感染密切相关。 三、临床表现 1.黄疸:是最常见症状,多呈进行性加重,表现为皮肤、巩膜黄染,小便颜色加深,大便颜色变浅。 2.腹痛:部分患者可出现右上腹或上腹部隐痛、胀痛,若合并胆管感染,可出现剧烈绞痛。 3.消瘦:由于肿瘤消耗及食欲减退等原因,患者可逐渐出现体重下降、消瘦等表现。 四、诊断方法 1.影像学检查 超声:可初步筛查胆管病变,观察胆管扩张、肿块等情况,是常用的初筛手段。 CT及MRI:能更清晰显示胆管癌的部位、大小、与周围组织的关系等,对诊断和分期有重要价值,增强扫描可明确肿瘤血供情况。 2.病理学检查:是确诊胆管癌的金标准,可通过内镜下活检、手术切除标本病理检查等获取组织进行病理诊断。 五、治疗方式 1.手术治疗:早期胆管癌若有手术指征,手术切除是首选治疗方法,包括肝部分切除术、胆管癌根治术等。 2.非手术治疗 化疗:常用于不能手术或术后辅助治疗,可选用吉西他滨联合顺铂等化疗方案。 放疗:适用于不能手术切除或术后辅助放疗,可缓解症状、延长生存期。 六、预后 胆管癌整体预后较差,早期诊断率低,多数患者确诊时已处于中晚期,5年生存率较低。但早期规范治疗可改善预后,晚期患者预后则相对更差。 七、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1.老年人:老年人身体机能下降,对手术及放化疗的耐受性相对较差,治疗时需综合评估身体状况,选择相对温和的治疗方案,密切监测治疗相关不良反应。 2.有基础肝病患者:若患者合并肝硬化等基础肝病,治疗中需注意对基础肝病的管理,避免治疗加重肝脏损害,例如化疗药物选择需考虑对肝功能的影响。 3.儿童患者:儿童胆管癌极为罕见,治疗时需遵循儿科安全护理原则,优先考虑非药物干预措施,谨慎选择化疗药物,充分评估药物对儿童生长发育的潜在影响。

    2025-10-28 14:22:41
  • 胆囊结石(充满型如何治

    充满型胆囊结石治疗方式包括手术治疗和非手术治疗的局限性,还有特殊人群注意事项。手术治疗常用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创伤小、恢复快,复杂情况用开腹胆囊切除术;充满型胆囊结石一般不建议非手术治疗,药物溶石效果差还可能有不良反应;儿童患充满型胆囊结石手术风险高,术后需特护理;老年人患充满型胆囊结石要先控基础病,术后加强护理防并发症;女性患充满型胆囊结石妊娠期手术时机选择需谨慎。 一、手术治疗 1.腹腔镜胆囊切除术:这是治疗充满型胆囊结石的常用手术方式。大量临床研究表明,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具有创伤小、恢复快等优点。对于大多数适合手术的患者,该手术能够有效去除充满型胆囊结石。其原理是通过腹壁的几个小切口,插入腹腔镜和手术器械,将胆囊切除。在手术过程中,需要充分评估患者的身体状况,包括心肺功能等,以确保手术的安全性。对于不同年龄的患者,如儿童和老年人,儿童由于身体发育尚未完全,需要更加精细的操作和密切的术后观察;老年人可能存在基础疾病较多的情况,术前需要对基础疾病进行良好的控制,以降低手术风险。 2.开腹胆囊切除术:虽然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是首选,但在一些复杂情况下,如患者存在严重的腹腔粘连等,可能需要行开腹胆囊切除术。开腹手术视野相对开阔,但创伤较大,恢复时间相对较长。在考虑开腹手术时,要综合评估患者的病情和身体耐受情况。 二、非手术治疗的局限性 充满型胆囊结石一般不建议长期采用非手术治疗。因为充满型胆囊结石往往会导致胆囊功能严重受损,甚至有恶变的风险。非手术治疗通常包括一些溶石药物等,但经过大量临床观察发现,对于充满型胆囊结石,药物溶石效果不佳。例如,一些传统的溶石药物在面对充满型胆囊结石时,很难达到理想的溶石效果,而且长期服用药物可能会带来一些不良反应,如对肝脏等器官的损害等。 三、特殊人群的注意事项 1.儿童:儿童患充满型胆囊结石相对较少,但一旦患病,由于其身体的特殊性,手术风险相对较高。在治疗前需要进行全面的检查,评估儿童的生长发育情况以及各器官的功能。术后需要特别注意伤口的护理,防止感染,同时要关注儿童的营养支持,因为儿童处于生长发育阶段,需要充足的营养来促进身体恢复。 2.老年人:老年人患充满型胆囊结石时,往往合并有高血压、糖尿病等基础疾病。在治疗前要积极控制基础疾病,将血压、血糖等调整到相对稳定的状态,以提高手术耐受性。术后要密切观察老年人的生命体征以及切口愈合情况,由于老年人机体恢复能力相对较弱,需要加强护理,预防肺部感染、深静脉血栓等并发症的发生。 3.女性:女性患者在治疗充满型胆囊结石时,需要考虑到特殊的生理时期,如妊娠期等。如果在妊娠期发现充满型胆囊结石,由于妊娠期身体的特殊变化,手术时机的选择需要更加谨慎,要充分权衡手术对妊娠的影响以及疾病本身对母婴的危害。

    2025-10-28 14:21:35
  • 肝囊肿能治好吗

    肝囊肿可治好,治疗方法依囊肿大小、位置、症状等定。较小无症状者定期超声监测;较大或有症状者,直径>5厘米伴压迫等可穿刺抽吸硬化治疗,巨大等情况需手术。儿童患者手术风险高,选方案谨慎;老年患者需评估全身状况,控制基础病后手术,术后加强护理,患者依自身情况遵医嘱选方案。 一、较小且无症状的肝囊肿 1.一般情况:对于直径小于5厘米且没有任何不适症状的肝囊肿,通常不需要进行特殊治疗,只需要定期进行超声检查,观察囊肿的大小变化即可。这是因为较小的肝囊肿通常不会对肝脏的正常功能产生明显影响,定期监测可以及时发现囊肿是否有异常变化。 2.年龄因素:不同年龄段的人群,较小肝囊肿的处理方式基本一致,但儿童由于身体处于生长发育阶段,在监测过程中需要更加关注囊肿对身体生长发育可能产生的潜在影响,不过一般定期超声监测即可。对于老年人,也主要是关注囊肿生长速度等情况,因为老年人身体机能逐渐衰退,肝囊肿的变化可能相对缓慢,但仍需定期检查。 3.生活方式:无论哪个年龄段,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对肝脏健康都有益,如均衡饮食,保证摄入足够的蛋白质、维生素等营养物质,避免过度饮酒,因为酒精会加重肝脏负担,可能影响肝囊肿的状态。适度运动可以增强体质,提高身体免疫力,但要注意运动强度适中,避免剧烈运动对肝脏造成不必要的冲击。 二、较大或有症状的肝囊肿 1.治疗方法 穿刺抽吸硬化治疗:当肝囊肿直径大于5厘米,并且出现了压迫症状,如腹痛、腹胀等,或者囊肿怀疑有恶变可能时,可以考虑穿刺抽吸硬化治疗。该方法是通过穿刺针将囊肿内的液体抽出,然后注入无水酒精等硬化剂,使囊肿壁发生无菌性炎症,最终粘连闭合,达到治疗目的。 手术治疗:对于囊肿巨大、位置特殊或穿刺治疗效果不佳的患者,可能需要进行手术治疗,如囊肿开窗术、肝部分切除术等。手术可以直接去除囊肿,解除对周围组织的压迫。 2.特殊人群考虑 儿童患者:儿童进行肝囊肿治疗时,手术风险相对成人可能更高,因此在选择治疗方案时要更加谨慎。对于能够通过定期观察的较小囊肿,尽量先采取保守观察的方式。如果需要手术,要选择经验丰富的儿科外科医生进行操作,术后要密切观察儿童的恢复情况,包括伤口愈合、肝功能恢复等,因为儿童的身体恢复能力和成人不同,需要更加精细的术后护理。 老年患者:老年患者往往合并有其他基础疾病,如高血压、糖尿病等,在治疗肝囊肿时需要充分评估患者的全身状况。例如,对于需要手术的老年患者,要在控制基础疾病平稳的情况下进行手术,术后要加强对基础疾病的监测和护理,预防术后并发症的发生,如肺部感染、深静脉血栓等,因为老年人术后恢复相对较慢,且并发症风险较高。 总之,肝囊肿通过合适的治疗方法大多可以得到良好的治疗效果,患者应根据自身具体情况在医生的指导下选择恰当的治疗方案。

    2025-10-28 14:20:57
  • 胆囊息肉5mm严重吗

    胆囊息肉5mm通常不严重,多数直径小于10mm的胆囊息肉良性概率大。需根据年龄、性别、生活方式、病史等因素进行观察与随访,儿童患者家长要密切关注并按建议定期检查,老年患者要综合其整体健康状况重视随访,不良生活方式人群需调整饮食运动,有胆囊基础病史者要适当缩短随访频率。 一、胆囊息肉5mm的严重程度评估 胆囊息肉5mm通常并不严重。从临床角度来看,多数直径小于10mm的胆囊息肉为良性病变概率较大。研究表明,直径≤10mm的胆囊息肉恶变风险相对较低。一般来说,5mm的胆囊息肉引起明显临床症状的情况较少,对胆囊功能的影响通常也不显著。 二、观察与随访要点 年龄因素:对于儿童患者,5mm的胆囊息肉相对少见,但也需密切关注。儿童胆囊息肉的病因可能与先天发育等因素有关,由于儿童处于生长发育阶段,定期随访观察息肉变化至关重要,以便及时发现可能出现的异常情况。而对于成年患者,5mm的息肉可按照一定间隔进行超声随访,一般建议每6-12个月复查一次腹部超声,观察息肉的大小、形态等变化。 性别因素:性别对于5mm胆囊息肉的严重程度本身影响不大,但在随访过程中需结合个体的整体健康状况等综合考虑。例如,女性如果处于孕期等特殊生理阶段,超声检查的时机和频率可能需要适当调整,但这主要是基于孕期检查的安全性考虑,而非息肉本身与性别的直接关联。 生活方式:有不良生活方式的人群,如长期高脂饮食者,可能需要更加注重随访。因为高脂饮食可能会对胆囊产生一定影响,虽然5mm息肉本身可能不严重,但不良生活方式可能会影响息肉的后续变化。建议这类人群逐渐调整饮食结构,减少高脂、高胆固醇食物摄入,多吃蔬菜水果等健康食物,同时保持适度运动,以维持胆囊的健康状态。 病史因素:如果患者本身有胆囊相关基础病史,如既往有胆囊炎发作史等,对于5mm的胆囊息肉需要更加谨慎对待。有胆囊炎病史的患者,胆囊处于相对敏感的状态,息肉的存在可能会增加胆囊炎症复发等风险,因此随访频率可能需要适当缩短,以便及时发现息肉变化对胆囊功能的影响并采取相应措施。 三、特殊人群温馨提示 儿童患者:儿童发现胆囊息肉5mm时,家长要保持密切关注,按照医生建议定期带孩子进行超声检查。因为儿童胆囊息肉的后续变化可能相对难以预测,早期发现异常变化能够及时处理。同时,要注意孩子的饮食均衡,避免过度摄入可能影响胆囊的不良食物,培养健康的生活方式从儿童时期开始。 老年患者:老年患者身体机能逐渐衰退,对于5mm的胆囊息肉,虽然目前可能情况不严重,但也要重视随访。由于老年患者可能同时合并其他慢性疾病,如高血压、糖尿病等,这些疾病可能会影响胆囊息肉的观察和处理。在随访过程中要综合考虑老年患者的整体健康状况,确保能够及时发现息肉可能出现的不利变化并进行合理应对。

    2025-10-28 14:20:01
推荐医生
宗岩

宗岩

中医科

立即咨询

尹朝林

尹朝林

儿科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