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照

北京大学人民医院

擅长:主要从事原发性肝癌、肝移植、肝硬化及肝胆外科常见疾病的临床诊疗工作。

向 Ta 提问
个人简介

李照,男,医学博士,主任医师,副教授,硕士生导师,北京大学器官移植研究所所长助理,中华医学会器官移植分会移植基础学组委员,北京医学会器官移植学分会青年委员,中国研究型医院学会加速康复外科专业委员会青年委员,中国医疗保健国际交流促进会肝脏肿瘤分会青年委员会委员,中国医师协会器官移植医师分会活体器官移植专业委员会委员。主要从事原发性肝癌、肝移植、肝硬化及肝胆外科常见疾病的临床诊疗工作。自参加临床工作以来已参与完成肝移植手术200余例,在原发性肝癌的早期诊断和手术治疗、终末期肝病患者的围手术期处理、术后重症监护及长期随访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受到了广大患者的一致认可。在日本红十字会医院、美国Cleveland Clinic、Indiana University Hospital、University of Michigan Hospital、Johns Hopkins Hospital和Massachusetts General Hospital学习肝脏外科手术技术,具有规范化的肝胆外科临床诊治经验。参与了多部肝移植相关书籍如《门脉高压症》、《移植:专业外科实践指南》等书的翻译和编写工作,在国内核心期刊及SCI期刊发表论文数篇。负责国自然青年基金1项,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973等多项国家级科研项目的科研研究,在肝癌分子影像研究方面与美国密歇根大学合作,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北京大学器官移植研究所所长助理,中华医学会器官移植分会移植基础学组委员,北京医学会器官移植学分会青年委员,中国研究型医院学会加速康复外科专业委员会青年委员,中国医疗保健国际交流促进会肝脏肿瘤分会青年委员会委员,中国医师协会器官移植医师分会活体器官移植专业委员会委员。

展开
个人擅长
主要从事原发性肝癌、肝移植、肝硬化及肝胆外科常见疾病的临床诊疗工作。展开
  • 女人胆囊在哪个位置疼

    女人胆囊疼痛多在右上腹右侧肋骨下缘附近胆囊炎分急性和慢性急性多因胆囊管梗阻、细菌感染进食油腻后诱发疼痛突然剧烈可放射至肩背慢性多由急性迁延而来症状不典型进食油腻加重;胆囊结石因结石刺激或梗阻致右上腹隐痛胀痛或绞痛女性发病率高与妊娠、激素变化有关育龄女性妊娠时胆囊排空延迟易发病月经周期激素变化也影响需注意饮食规律体检;中老年女性随年龄增长胆囊功能衰退患相关疾病概率增加出现疼痛要及时就医明确病因及时处理出现胆囊疼痛相关症状应及时就医明确诊断处理。 女人胆囊疼痛的位置通常在右上腹。具体来说,是在右侧肋骨下缘附近。胆囊位于人体右上腹,肝脏的下方。当胆囊出现病变时,疼痛往往会在此区域表现出来。例如胆囊炎发作时,疼痛可能较为明显地出现在这个部位,有时还可能放射到右侧肩背部。 胆囊疼痛的常见原因及相关情况 胆囊炎: 急性胆囊炎:多由胆囊管梗阻、细菌感染等引起。女性在进食油腻食物后容易诱发,疼痛突然发作,可为持续性钝痛或阵发性绞痛,疼痛程度较剧烈,可向右肩或背部放射,同时可能伴有恶心、呕吐等症状。发病可能与女性激素等因素有一定关联,比如在月经周期等特殊生理阶段,女性体内激素水平变化可能影响胆囊的收缩等功能,增加胆囊炎发作风险。 慢性胆囊炎:常由急性胆囊炎迁延而来,也可能无明显急性发作史。疼痛症状相对不典型,可表现为右上腹隐痛、胀痛,可伴有消化不良等症状,进食油腻食物后症状可能加重,女性在日常饮食不规律等情况下容易反复发作。 胆囊结石: 结石刺激胆囊黏膜或引起胆囊管梗阻时可导致疼痛。疼痛部位同样在右上腹,可为隐痛、胀痛或绞痛,疼痛程度不一,部分人疼痛可向右肩背部放射。女性发病率相对较高,可能与女性妊娠、激素水平变化等因素有关,妊娠期间女性体内激素改变会影响胆汁的成分和排出,容易形成胆囊结石,从而引发疼痛。 不同人群胆囊疼痛的特点及注意事项 育龄女性:育龄女性在妊娠期间由于生理变化,胆囊排空延迟,胆汁淤积,更容易发生胆囊相关疾病导致疼痛。同时,在月经周期时,激素水平变化也可能影响胆囊功能,所以育龄女性要尤其注意饮食规律,避免油腻食物,定期进行体检,以便早期发现胆囊问题。 中老年女性:随着年龄增长,胆囊的功能逐渐衰退,中老年女性患胆囊结石、胆囊炎等疾病的概率增加。在出现右上腹疼痛等情况时,要及时就医检查,因为老年女性身体机能下降,疾病可能进展较快,需要更谨慎地对待胆囊疼痛症状,及时明确病因进行相应治疗。 总之,女人胆囊疼痛主要在右上腹区域,不同的胆囊疾病引起的疼痛有各自特点,不同年龄段的女性由于生理等因素影响,在胆囊疼痛的发生、表现及应对上有不同的情况,出现胆囊疼痛相关症状时应及时就医明确诊断并进行相应处理。

    2025-10-28 14:09:00
  • 胆囊憩室怎么诊断

    胆囊憩室的诊断可通过影像学检查及临床表现结合病史综合判断,超声是初步筛查常用方法但有局限,CT可更清晰明确情况,MRI对特殊病例有优势;症状表现上一般人群多无明显或有非特异性症状,特殊人群有不同特点,病史询问需关注既往胆囊疾病史及家族史。 一、影像学检查 1.超声检查 检查特点:超声是胆囊憩室初步筛查的常用方法,操作简便、无辐射。通过超声可观察胆囊的形态、结构,能发现胆囊壁局部向外突出的囊袋样结构。 诊断意义:能初步判断憩室的位置、大小等情况,但对于一些较小或位置特殊的憩室可能显示不够清晰。不同年龄、性别人群中,超声对胆囊憩室的显示主要依赖于仪器分辨率及检查者经验,儿童因腹腔脏器相对较小等因素,检查时需注意操作规范,避免过度施压。 2.CT检查 检查特点:CT检查可提供更清晰的胆囊及周围组织的断层图像,能明确憩室与胆囊壁的关系、憩室内有无结石等情况。 诊断意义:对于超声难以确诊的病例,CT有助于进一步明确诊断。在不同生活方式人群中,CT检查对于胆囊憩室的诊断价值相对稳定,不过对于孕妇等特殊人群需谨慎使用,需权衡辐射风险与诊断需求。 3.MRI检查 检查特点:MRI利用磁共振现象从人体中获得电磁信号,并重建出人体信息,对胆囊憩室的诊断也有一定价值,尤其在软组织分辨率方面有优势。 诊断意义:对于一些超声、CT检查不能明确的病例,MRI可提供更准确的憩室相关信息。不同年龄人群中,MRI检查相对安全,但儿童检查时需根据具体情况进行镇静等处理以保证检查顺利进行。 二、临床表现结合病史综合判断 1.症状表现 一般人群:部分胆囊憩室患者可无明显症状,仅在体检时发现;有些患者可能出现右上腹隐痛、腹胀等非特异性症状,与胆囊炎等疾病症状有相似之处。不同性别在症状表现上无明显特异性差异,生活方式如长期高脂饮食等可能增加胆囊疾病发生风险,进而影响胆囊憩室相关症状的出现概率。 特殊人群:儿童胆囊憩室相对少见,若出现相关症状需更谨慎排查,因为儿童表述症状可能不准确,需结合影像学等检查综合判断;老年人群由于机体功能衰退,可能症状不典型,需注意与其他老年常见疾病相鉴别。 2.病史询问 既往病史:询问患者既往有无胆囊疾病史,如胆囊炎、胆结石等,因为胆囊憩室可能与这些基础疾病有一定关联。不同年龄、性别患者既往病史对胆囊憩室诊断有参考价值,例如有长期胆囊炎病史的患者发生胆囊憩室的概率可能相对较高。 家族史:了解家族中有无胆囊相关疾病家族史,某些胆囊疾病可能有遗传倾向,对胆囊憩室的诊断有一定辅助意义。不同家族遗传背景下,胆囊憩室的发生风险可能不同,但目前相关遗传机制对于胆囊憩室诊断的直接指导作用有限,主要作为参考信息。

    2025-10-28 14:07:23
  • 胆结石形成的主要原因

    胆结石形成与胆汁成分比例失调、胆道感染、胆囊收缩功能异常及其他因素有关,胆汁成分比例失调包括胆固醇过饱和和胆色素代谢异常;胆道感染会因细菌感染改变胆道内环境及导致胆汁淤积;胆囊收缩功能异常包含胆囊运动障碍和Oddi括约肌功能失调;还有遗传因素及妊娠等其他因素也会增加胆结石形成风险。 胆色素代谢异常:胆红素是胆汁中的重要成分,当胆道感染时,大肠杆菌产生的β-葡萄糖醛酸酶可将结合胆红素水解为非结合胆红素,后者与钙结合形成胆红素钙,进而沉淀形成胆色素结石。女性在孕期由于激素水平变化等因素,可能影响胆色素代谢,增加胆结石形成几率。 胆道感染 细菌感染影响:如大肠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等细菌感染胆道后,细菌及其产生的毒素等可改变胆道内环境。细菌产生的一些酶类会破坏胆汁成分的平衡,同时炎症反应会导致胆道黏膜损伤,为结石形成提供核心物质,促进胆结石的形成。老年人由于机体免疫力相对较低,更容易发生胆道感染,从而增加胆结石形成风险。 炎症导致胆汁淤积:胆道感染引发的炎症会使胆道黏膜充血、水肿,导致胆道狭窄,胆汁排出受阻,胆汁在胆道内淤积。胆汁淤积会使胆汁中的成分浓缩,晶体更容易析出,进而形成胆结石。儿童若有胆道感染未及时治疗,也可能出现胆汁淤积,增加胆结石发生可能。 胆囊收缩功能异常 胆囊运动障碍:胆囊的正常收缩有助于胆汁的排出。当胆囊收缩功能出现障碍时,胆汁排空延迟,胆汁在胆囊内停留时间过长,胆汁中的成分就会逐渐浓缩,易形成结石。例如,一些患有糖尿病的患者,由于自主神经病变等原因,可能影响胆囊的收缩功能,增加胆结石形成的可能性。老年人胆囊收缩功能本身可能有所减退,若合并其他疾病影响,更容易出现胆囊收缩异常。 Oddi括约肌功能失调:Oddi括约肌位于胆管和胰管的末端,其正常舒缩控制着胆汁和胰液的排出。若Oddi括约肌功能失调,会导致胆汁排出不畅,胆汁在胆管内淤积,进而影响胆囊的胆汁排空,促进胆结石形成。女性在生理期等激素水平波动时期,Oddi括约肌功能可能受到一定影响,增加胆结石风险。 其他因素 遗传因素:某些遗传因素可能导致个体更容易出现胆汁成分代谢异常等情况,从而增加胆结石形成的易感性。有胆结石家族史的人群,相比无家族史者,其胆结石发生几率可能更高。不同年龄段的人群,遗传因素的影响程度可能不同,儿童若家族中有胆结石病史,也需要关注相关风险。 妊娠:女性妊娠期间,体内激素水平发生显著变化,如孕激素水平升高,会使胆囊平滑肌松弛,胆囊排空速度减慢;同时,孕期饮食结构可能改变,脂肪摄入相对增多等,这些因素综合作用,增加了胆结石形成的风险。孕妇在孕期需要注意合理饮食和适当活动,以降低胆结石发生几率。

    2025-10-28 14:06:50
  • 胆囊结石必须手术吗

    胆囊结石不一定必须手术,需根据具体情况判断,无症状胆囊结石可保守观察,合并严重基础疾病无法耐受手术者保守对症治疗;有症状的胆囊结石、合并胆囊息肉样病变(息肉直径大等情况)、瓷化胆囊、胆囊萎缩者通常需手术,不同人群需综合考虑,由医生评估后个体化决策。 一、无需手术的情况 无症状胆囊结石:对于没有任何症状的胆囊结石患者,尤其是那些结石较小、数量较少且胆囊功能良好的人群。例如,部分体检偶然发现的胆囊结石,若患者没有右上腹疼痛、恶心、呕吐等不适症状,可先采取保守观察的方式。一般建议定期进行超声检查,观察结石大小、胆囊壁情况等变化。这是因为手术存在一定风险,而无症状的胆囊结石在一段时间内可能不会对身体造成严重影响,通过定期监测病情变化来决定后续是否需要手术。 合并严重基础疾病无法耐受手术者:一些老年患者或合并有严重心脑血管疾病、肺部疾病等基础疾病的胆囊结石患者,由于身体状况较差,无法耐受手术带来的创伤和风险。此时,主要采取保守对症治疗,如在出现胆囊炎症状时使用抗感染药物等,但需要密切关注病情变化。 二、需要手术的情况 有症状的胆囊结石:当胆囊结石患者出现反复右上腹疼痛、腹胀、恶心、呕吐等症状时,通常需要考虑手术治疗。例如,结石刺激胆囊黏膜导致慢性炎症,引起间断性的右上腹隐痛或胀痛,尤其是在进食油腻食物后症状加重,这种情况下手术切除胆囊是较为有效的治疗方法,可以缓解症状,避免病情进一步恶化。一般来说,有症状的胆囊结石患者手术指征相对明确,通过胆囊切除术可去除病灶,改善生活质量。 胆囊结石合并其他病变 胆囊息肉样病变:如果胆囊结石患者同时合并有胆囊息肉样病变,且息肉直径较大(一般认为直径>1cm)、短期内息肉迅速增大、合并胆囊壁增厚等情况,有发生胆囊癌的风险,此时多建议手术治疗。因为胆囊结石长期刺激胆囊黏膜,加上息肉病变,增加了恶变的可能性,手术切除胆囊可以明确病变性质并预防胆囊癌的发生。 瓷化胆囊:瓷化胆囊是胆囊壁发生广泛钙化的一种病变,发生胆囊癌的概率较高,所以一旦确诊瓷化胆囊,不管有无症状,都建议手术切除胆囊。 胆囊萎缩:胆囊萎缩往往提示胆囊功能已经严重受损甚至丧失,这种情况下胆囊发生病变的风险增加,通常需要手术切除胆囊。 不同年龄、性别、生活方式和病史的人群在胆囊结石的处理上需综合考虑。例如,老年女性患者合并基础疾病较多时更需谨慎评估手术风险;长期高脂饮食的人群患胆囊结石的概率相对较高,一旦确诊有症状或合并其他病变更应积极考虑手术;有胆囊结石家族史的人群需更密切监测病情。总之,胆囊结石是否需要手术要由医生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身体状况等多方面因素进行综合评估后做出个体化的决策。

    2025-10-28 14:05:45
  • 患有肝血管瘤应该怎样治疗

    肝血管瘤治疗有观察等待针对无症状瘤体小生长慢者定期监测,手术治疗用于瘤体大伴压迫、边缘易破裂、怀疑恶性等情况行肝部分切除,介入治疗适用于不能耐受手术或切除困难的巨大肝血管瘤经导管动脉栓塞但有并发症,消融治疗针对较小肝血管瘤,儿童部分婴幼儿肝血管瘤先观察,妊娠期女性需密切监测瘤体变化,老年患者治疗权衡风险选影响小方式。 一、观察等待 对于无症状、瘤体较小(直径<5cm)且生长缓慢的肝血管瘤患者,通常采取观察等待策略。需定期行超声等影像学检查监测瘤体大小、形态变化,一般建议每6~12个月复查一次腹部超声,该策略适用于老年患者、全身情况差无法耐受手术或有创治疗者,因肝血管瘤多为良性、生长缓慢,多数情况不致机体严重危害。 二、手术治疗 1.1当肝血管瘤出现下述情况时考虑手术:瘤体直径≥10cm且有压迫症状(如压迫胃肠道致腹痛、恶心、呕吐,压迫胆管致黄疸等);瘤体位于肝脏边缘有破裂出血风险;怀疑血管瘤为恶性可能等。手术方式为肝部分切除术,即切除含血管瘤的部分肝组织,适用于局限于一段或一叶的肝血管瘤。手术需考量患者全身状况、肝功能等,如肝功能Child-Pugh分级对手术耐受评估重要,Child-PughA级患者手术耐受性较好,C级患者手术风险高。 三、介入治疗 1.2介入治疗主要是经导管动脉栓塞术(TAE),通过栓塞肝血管瘤供血动脉使瘤体缺血坏死。适用于不能耐受手术的巨大肝血管瘤患者或手术切除困难者。原理是用导管将栓塞剂注入肝血管瘤供血动脉阻断血液供应促使瘤体缩小,但可能出现栓塞后综合征(发热、腹痛、恶心呕吐等)、肝功能损害等并发症,治疗后需密切监测患者情况。 四、消融治疗 1.3包括射频消融、微波消融等。对于较小的肝血管瘤(直径<5cm)可考虑消融治疗。射频消融通过射频电极热能使瘤体组织凝固坏死;微波消融利用微波热能作用于瘤体。此治疗方式创伤相对较小,适用于瘤体位置较深但适合消融情况,需注意消融范围足够以完全灭活瘤体,且要避免损伤周围重要组织,如靠近肝门等重要结构的肝血管瘤消融需谨慎操作。 特殊人群方面,儿童患者患肝血管瘤时,部分婴幼儿肝血管瘤可自行消退,故首先以观察等待为主,定期随访超声,仅当瘤体生长迅速、出现危及生命并发症(如压迫气道等)时才考虑积极治疗。妊娠期女性合并肝血管瘤需密切监测瘤体变化,因妊娠期间体内激素变化可能影响瘤体生长,分娩后部分瘤体可能缩小,若妊娠期出现瘤体急剧增大、有破裂风险等情况,需多学科评估后决定是否干预。老年患者身体机能下降,治疗方式选择需权衡手术、介入等治疗风险与获益,优先考虑对机体影响较小的治疗方式,如情况允许可选择观察或相对微创的治疗方法。

    2025-10-28 14:05:24
推荐医生
宗岩

宗岩

中医科

立即咨询

尹朝林

尹朝林

儿科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