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照

北京大学人民医院

擅长:主要从事原发性肝癌、肝移植、肝硬化及肝胆外科常见疾病的临床诊疗工作。

向 Ta 提问
个人简介

李照,男,医学博士,主任医师,副教授,硕士生导师,北京大学器官移植研究所所长助理,中华医学会器官移植分会移植基础学组委员,北京医学会器官移植学分会青年委员,中国研究型医院学会加速康复外科专业委员会青年委员,中国医疗保健国际交流促进会肝脏肿瘤分会青年委员会委员,中国医师协会器官移植医师分会活体器官移植专业委员会委员。主要从事原发性肝癌、肝移植、肝硬化及肝胆外科常见疾病的临床诊疗工作。自参加临床工作以来已参与完成肝移植手术200余例,在原发性肝癌的早期诊断和手术治疗、终末期肝病患者的围手术期处理、术后重症监护及长期随访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受到了广大患者的一致认可。在日本红十字会医院、美国Cleveland Clinic、Indiana University Hospital、University of Michigan Hospital、Johns Hopkins Hospital和Massachusetts General Hospital学习肝脏外科手术技术,具有规范化的肝胆外科临床诊治经验。参与了多部肝移植相关书籍如《门脉高压症》、《移植:专业外科实践指南》等书的翻译和编写工作,在国内核心期刊及SCI期刊发表论文数篇。负责国自然青年基金1项,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973等多项国家级科研项目的科研研究,在肝癌分子影像研究方面与美国密歇根大学合作,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北京大学器官移植研究所所长助理,中华医学会器官移植分会移植基础学组委员,北京医学会器官移植学分会青年委员,中国研究型医院学会加速康复外科专业委员会青年委员,中国医疗保健国际交流促进会肝脏肿瘤分会青年委员会委员,中国医师协会器官移植医师分会活体器官移植专业委员会委员。

展开
个人擅长
主要从事原发性肝癌、肝移植、肝硬化及肝胆外科常见疾病的临床诊疗工作。展开
  • 胆囊结石可以喝酸奶吗

    胆囊结石患者可适量喝酸奶,酸奶有调节肠道菌群、促进胆汁分泌排泄等潜在益处,但要选择无糖或低糖酸奶,注意饮用时机和量,个体差异大的患者需考虑自身状况,如特殊人群要严格控制等。 1.酸奶对胆囊结石的潜在益处 调节肠道菌群:酸奶中富含乳酸菌等有益菌群,有助于维持肠道菌群平衡。正常的肠道菌群对于脂肪的消化吸收等代谢过程有一定调节作用。有研究表明,肠道菌群失调可能与胆结石的形成有一定关联,而适量饮用酸奶维持肠道菌群稳定,可能间接对胆囊结石的相关代谢产生积极影响。例如,一些动物实验发现,在调节肠道菌群的情况下,可以影响胆汁中胆固醇等成分的代谢,从而可能降低胆结石形成的风险。 促进胆汁分泌与排泄:酸奶中的营养成分在被人体消化吸收过程中,可能对胆汁的分泌和排泄有一定的调节作用。胆汁对于脂肪的消化至关重要,正常的胆汁分泌和排泄有助于防止胆汁中成分过度浓缩形成结石。有临床观察发现,长期保持良好饮食习惯包括适量摄入酸奶的人群,其胆汁的理化性质相对更稳定,这可能与酸奶对胆汁分泌排泄的调节有关。 2.饮用需注意的事项 选择无糖或低糖酸奶:对于胆囊结石患者,应尽量选择无糖或低糖的酸奶。因为高糖的酸奶可能会导致血糖升高,进而影响脂肪代谢等过程。过多的糖分会促使胰岛素分泌增加,而胰岛素可能会促进胆固醇的合成,从而增加胆汁中胆固醇的含量,增加胆囊结石形成或加重病情的风险。例如,有研究显示,高糖饮食与胆结石患病率的上升存在一定相关性,所以选择无糖或低糖酸奶可以避免因糖分摄入过多带来的不良影响。 注意饮用时机和量:一般建议在饭后适量饮用酸奶。空腹时饮用酸奶可能会对胃肠道产生刺激,而饭后饮用相对更利于酸奶中营养成分的吸收和对胆汁等的调节作用。每次饮用的量不宜过多,一般100-150毫升左右较为合适。因为过量饮用酸奶可能会引起胃肠道不适,同时也可能超出身体对酸奶中营养成分的正常代谢负荷。对于患有胆囊结石且同时伴有糖尿病等基础疾病的特殊人群,更要严格控制酸奶的摄入量和糖分情况,密切关注饮用后的身体反应,如出现腹痛、腹胀等不适症状应及时停止饮用并就医。 个体差异需考虑:不同的胆囊结石患者身体状况存在差异。例如,一些患者可能同时合并有较为严重的胃肠道疾病,如胃溃疡等,那么饮用酸奶时就需要更加谨慎。因为酸奶中的酸性成分可能会刺激溃疡面,加重胃肠道不适。这部分患者在饮用酸奶前最好咨询医生的意见,根据自身胃肠道的具体情况来决定是否饮用以及饮用的量和方式。而对于老年胆囊结石患者,由于其胃肠功能相对较弱,在饮用酸奶时也需要注意选择合适的品种和控制饮用量,以确保饮用安全且能发挥酸奶对身体可能的有益作用。

    2025-10-28 14:01:27
  • 胆囊摘除手术后5天可以吃什么呀

    术后饮食需分阶段选择流质、半流质食物,流质食物有米汤、藕粉等,半流质食物有鸡蛋羹、蔬菜泥、烂面条等,要避免油腻食物,控制进食量,还需关注个体差异,特殊人群按相应要求选择食物,遵循少食多餐且逐渐增加进食量原则,不同患者依自身情况选易消化食物,必要时遵医生或营养师制定个性化方案。 一、流质食物 1.米汤:富含碳水化合物,易于消化吸收,可为身体提供能量。一般来说,术后第1-2天可适量饮用温米汤,每次饮用50-100毫升,可根据患者耐受情况逐渐增加饮用量。对于儿童患者,需注意温度适中,避免过烫刺激胃肠道;老年患者也应缓慢饮用,防止呛咳。 2.藕粉:属于流质且营养丰富,含有一定的糖分和少量蛋白质等。饮用时用温水冲调至糊状,温度以37-40℃为宜,每次可饮用100-150毫升。儿童患者饮用时要注意冲调浓度,避免过稠;老年患者若有吞咽功能稍弱的情况,可少量多次饮用。 二、半流质食物 1.鸡蛋羹:鸡蛋富含优质蛋白质,做成鸡蛋羹后质地柔软,容易消化。制作时可将鸡蛋打散,加入适量温水(水与鸡蛋的比例约为1.5:1),搅拌均匀后过滤,蒸熟即可。一般每天可食用1-2个鸡蛋量的鸡蛋羹。儿童患者可根据年龄适当调整量,老年患者若消化功能较弱,可将鸡蛋羹做得更细腻些。 2.蔬菜泥:选择富含维生素且纤维较细的蔬菜,如胡萝卜、南瓜等,蒸熟后用料理机打成泥状。蔬菜泥富含维生素和矿物质等营养成分,每次可食用50-100克。儿童患者食用时要注意蔬菜泥的温度,避免过凉引起胃肠道不适;老年患者可搭配少量的软质主食一起食用,增加饱腹感。 3.烂面条:面条煮至软烂,可加入少量青菜末等。烂面条易于消化,能为身体提供碳水化合物。每次可食用100-150克左右。儿童患者的面条要煮得更软烂,避免过硬;老年患者若牙齿咀嚼功能不佳,可将面条煮得更久一些。 三、注意事项 1.避免油腻食物:胆囊摘除后,胆汁的浓缩和储存功能受到影响,过于油腻的食物如油炸食品、肥肉等不易消化,可能会引起腹胀、腹痛等不适症状。无论是儿童、成人还是老年患者都应避免食用此类食物。 2.控制食物量:术后5天胃肠功能仍处于恢复阶段,进食量应逐渐增加,遵循少食多餐的原则,避免一次进食过多加重胃肠道负担。例如儿童患者每次进食量可相对较少,老年患者也应根据自身情况控制每餐的进食量。 3.关注个体差异:不同年龄、身体状况的患者恢复情况不同,对于一些特殊人群,如本身有糖尿病的患者,在选择食物时要注意食物的糖分含量,避免引起血糖波动;对于有基础胃肠道疾病的患者,更要严格遵循易消化的原则选择食物,必要时可在医生或营养师的指导下制定个性化的饮食方案。

    2025-10-28 14:00:49
  • 胆囊结石怎么可以排掉

    胆囊结石非手术治疗包括无症状者观察等待定期复查及符合条件的药物溶石(需胆固醇结石、结石直径小于相应值且胆囊功能良好等),手术治疗主要是腹腔镜胆囊切除术适用于有症状者及特殊人群需评估,生活方式上要规律饮食避免高油高脂高胆固醇、保持健康体重,儿童胆囊结石一般建议积极手术,老年人需全面评估整体状况及基础疾病后选择治疗方式。 一、非手术治疗方式 (一)观察等待 对于无症状的胆囊结石患者,可定期通过超声等检查监测结石大小、数量及胆囊情况,若长期无明显症状且结石无明显变化,可暂不干预,但需密切关注病情变化,一般建议每6-12个月复查超声。需注意,此情况适用于结石较小、胆囊功能良好且无相关并发症的患者,若出现腹痛、胆囊炎等症状则需考虑进一步治疗。 (二)药物溶石 目前主要应用熊去氧胆酸等药物,但有严格适应证:需为胆固醇结石,结石直径小于2cm,且胆囊功能良好。药物溶石疗程较长,通常需6-24个月,且复发率较高,治疗过程中需定期监测肝功能等指标,因药物可能对肝脏有一定影响。该方法适用于不适合手术或不愿手术的特定胆固醇结石患者,但需谨慎评估。 二、手术治疗方式 (一)腹腔镜胆囊切除术 这是治疗有症状胆囊结石的主要手术方式,适用于出现腹痛、胆囊炎、胆管炎等症状的患者。通过腹腔镜技术切除胆囊,具有创伤小、恢复快等优点。对于特殊人群,如孕妇,需综合评估孕期风险及手术对胎儿的影响;老年人若合并心肺疾病等基础疾病,需充分评估手术风险,权衡手术获益与风险后决定是否手术。 三、生活方式对胆囊结石排石的影响 (一)饮食方面 规律饮食尤为重要,尤其是保证早餐摄入,可促进胆汁正常排泄,减少胆汁淤积,降低胆囊结石形成及加重风险。避免高油、高脂、高胆固醇饮食,如油炸食品、动物内脏等,这类饮食易导致胆汁中胆固醇过饱和,增加结石形成可能。 (二)体重管理 保持健康体重,避免快速减肥,因为快速减重会使胆汁中胆固醇浓度升高,增加胆囊结石形成风险。对于儿童胆囊结石患者,需关注其生长发育,合理控制体重,避免因肥胖等因素加重胆囊结石病情。 四、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一)儿童胆囊结石 儿童胆囊结石相对少见,但一旦发现,由于儿童胆囊功能对其生长发育可能产生影响,且药物溶石对儿童效果不确定,一般建议积极考虑手术治疗,需充分评估手术安全性及对儿童未来生活质量的影响,谨慎选择治疗方案。 (二)老年人胆囊结石 老年人常合并心肺疾病等基础疾病,手术风险相对较高,在决定治疗方案时,需全面评估患者的全身状况、基础疾病控制情况等,优先考虑对患者整体健康影响较小的治疗方式,若选择手术,需加强围手术期的监测与护理。

    2025-10-28 13:59:52
  • 胆囊息肉怎么才能消除

    胆囊息肉可通过观察随访、手术治疗及改善生活方式来处理,观察随访适用于大多数无症状且息肉小、生长慢的患者不同年龄段及有不良生活方式者随访有别,手术指征包括息肉直径≥毫米及<毫米但有特定情况等不同人群手术需特殊考虑,改善生活方式包含低脂、规律饮食及适当运动要综合患者具体情况依循证医学原则制定合适方案。 一、观察随访 适用情况:对于大多数无症状的胆囊息肉患者,尤其是息肉直径小于10毫米且生长缓慢的患者,一般建议定期进行超声检查观察息肉变化。因为研究表明,大部分胆囊息肉进展缓慢,通过定期随访能及时发现可能出现的异常情况。 年龄因素:不同年龄段的患者随访间隔可能有所不同,一般来说,青年患者若息肉无特殊情况可适当延长随访间隔,老年患者由于机体功能减退等原因可能需要更密切观察。 生活方式:有不良生活方式(如长期高脂饮食等)的患者更应注重定期随访,因为不良生活方式可能影响胆囊息肉的发展。 二、手术治疗 手术指征 息肉直径≥10毫米:此类息肉恶变风险相对较高,研究显示直径≥10毫米的胆囊息肉恶变率明显高于较小息肉,所以多建议手术切除。 息肉直径<10毫米但具有以下情况:短期内息肉迅速增大;合并胆囊结石;患者有明显的腹痛等症状且经评估与息肉相关;怀疑息肉恶变等情况。 特殊人群 儿童:儿童胆囊息肉极为罕见,若出现需谨慎评估,由于儿童处于生长发育阶段,手术需充分考虑对其生理和心理的影响,一般优先采取保守观察,只有在严格掌握手术指征且风险经过充分评估后才考虑手术。 育龄女性:怀孕可能会影响胆囊息肉的病情,对于有生育计划且符合手术指征的育龄女性,需在孕前充分评估手术对妊娠的影响以及妊娠对息肉的可能影响,选择合适的手术时机。 老年患者:老年患者常合并其他基础疾病(如高血压、糖尿病等),手术风险相对较高,需要在术前对患者的心肺功能等全身状况进行全面评估,制定个性化的手术方案,术中术后加强监测和护理。 三、改善生活方式 饮食调整 低脂饮食:减少高脂肪食物摄入,如动物内脏、油炸食品等,因为高脂饮食可能刺激胆囊收缩,促进息肉生长。研究表明,低脂饮食有助于维持胆囊正常功能,减缓胆囊息肉进展。 规律饮食:定时进餐,避免暴饮暴食,保持胆汁分泌排泄的规律,对胆囊健康有益。 运动锻炼:适当进行有氧运动,如快走、慢跑等,每周坚持一定时间的运动,有助于提高机体免疫力,促进新陈代谢,对胆囊息肉患者的整体健康有积极影响。运动强度应根据个人身体状况适度调整,避免过度劳累。 胆囊息肉消除的方法需综合患者具体情况来选择,遵循循证医学原则,根据不同个体的年龄、生活方式、病史等因素制定合适的方案。

    2025-10-28 13:59:32
  • 肝内小囊肿严重吗

    肝内小囊肿通常指直径小于5厘米的肝脏囊性病变,多数不严重,其病因与性质多样,先天性居多且生长缓慢,寄生虫性等相对少见,创伤、炎症性因素导致的经处理预后好;较小囊肿一般不影响肝脏功能,少数增大可能压迫周围组织;不同人群中儿童、成年人、老年人的肝内小囊肿情况有差异,但大多需定期通过超声等检查随访观察变化。 病因与性质方面: 先天性因素:肝内小囊肿多为先天性,是胚胎发育过程中胆管发育异常所致,这种情况一般生长缓慢,对肝脏功能影响较小。例如,在胎儿发育阶段,胆管上皮细胞异常增殖、闭锁等情况可能引发小囊肿,出生后很长时间可能都无明显症状。 寄生虫性因素:如肝包虫囊肿,虽相对少见,但如果是这种情况,若未及时处理可能有潜在风险。不过在肝内小囊肿中,寄生虫性病因导致的占比相对较低。 创伤、炎症性因素:肝脏受到创伤或炎症后也可能形成小囊肿,这种情况经过相应处理后,一般预后较好,对健康影响不大。 对肝脏功能影响方面: 较小的囊肿通常不会压迫周围肝组织,不会影响肝脏的正常结构和功能,多数人不会出现明显的不适症状,一般也不需要特殊治疗,定期复查观察囊肿变化即可。例如,通过腹部超声检查发现的肝内小囊肿,若多次复查大小和形态无明显变化,通常无需担忧。 但如果囊肿逐渐增大,可能会对周围组织产生一定压迫,进而影响肝脏的正常功能。不过这种情况相对较少见,大多数肝内小囊肿长时间内都不会出现明显增大等情况。 不同人群的差异: 儿童:儿童发现肝内小囊肿,同样需观察其变化。如果是先天性的,要关注是否有其他伴随的发育异常情况。一般来说,儿童的肝内小囊肿多数也是良性且生长缓慢,定期体检通过超声监测即可。因为儿童处于生长发育阶段,肝脏的代偿能力相对较强,小囊肿对其整体生长发育和肝脏功能的影响相对较小,但仍需密切关注。 成年人:成年人发现肝内小囊肿,若生活方式较为健康,如均衡饮食、适量运动等,小囊肿通常不会有明显进展。但如果本身有其他基础疾病,如肝脏基础病等,可能需要更密切监测囊肿情况,因为基础疾病可能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肝脏对小囊肿的耐受等。 老年人:老年人的肝内小囊肿,要考虑到随着年龄增长,肝脏等器官功能逐渐衰退的情况。虽然多数小囊肿本身不严重,但需要评估囊肿对老年人整体健康状况的影响,因为老年人可能同时合并其他慢性疾病,小囊肿可能会在一定程度上增加肝脏相关风险,但总体而言,大多数小囊肿即使存在,对老年人生活质量的影响也相对较小,关键是定期监测其变化。 总体而言,大多数肝内小囊肿不严重,但需要定期通过超声等检查随访观察其大小、形态等变化情况,以便及时发现异常情况并采取相应措施。

    2025-10-28 13:59:11
推荐医生
宗岩

宗岩

中医科

立即咨询

尹朝林

尹朝林

儿科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