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照,男,医学博士,主任医师,副教授,硕士生导师,北京大学器官移植研究所所长助理,中华医学会器官移植分会移植基础学组委员,北京医学会器官移植学分会青年委员,中国研究型医院学会加速康复外科专业委员会青年委员,中国医疗保健国际交流促进会肝脏肿瘤分会青年委员会委员,中国医师协会器官移植医师分会活体器官移植专业委员会委员。主要从事原发性肝癌、肝移植、肝硬化及肝胆外科常见疾病的临床诊疗工作。自参加临床工作以来已参与完成肝移植手术200余例,在原发性肝癌的早期诊断和手术治疗、终末期肝病患者的围手术期处理、术后重症监护及长期随访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受到了广大患者的一致认可。在日本红十字会医院、美国Cleveland Clinic、Indiana University Hospital、University of Michigan Hospital、Johns Hopkins Hospital和Massachusetts General Hospital学习肝脏外科手术技术,具有规范化的肝胆外科临床诊治经验。参与了多部肝移植相关书籍如《门脉高压症》、《移植:专业外科实践指南》等书的翻译和编写工作,在国内核心期刊及SCI期刊发表论文数篇。负责国自然青年基金1项,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973等多项国家级科研项目的科研研究,在肝癌分子影像研究方面与美国密歇根大学合作,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北京大学器官移植研究所所长助理,中华医学会器官移植分会移植基础学组委员,北京医学会器官移植学分会青年委员,中国研究型医院学会加速康复外科专业委员会青年委员,中国医疗保健国际交流促进会肝脏肿瘤分会青年委员会委员,中国医师协会器官移植医师分会活体器官移植专业委员会委员。
展开- 
                        
胆结石怎么排石
胆结石排石有非手术与手术情况,非手术时低脂肪低胆固醇、增膳食纤维的饮食对部分患者有帮助且肥胖者需控体重,利胆药物要医生评估及注意适用人群和不良反应;手术常用腹腔镜胆囊切除术适有症状等情况但有风险需评整体状况,儿童胆结石优先非手术干预,老年患者排石要综合评估基础疾病等。 一、胆结石非手术排石相关情况 1.饮食调整作用:低脂肪、低胆固醇饮食对部分胆结石患者可能有一定帮助,例如减少肥肉、动物内脏等食物摄入,增加蔬菜、水果等富含膳食纤维食物的摄取,可促进胆汁分泌与排泄,辅助改善胆汁淤积情况,但需结合个体病情,如肥胖患者需同时控制体重,因为肥胖是胆结石形成的风险因素之一,体重减轻有助于降低胆汁中胆固醇饱和度,利于减少结石形成或促进小结石的潜在排出可能。 2.药物辅助情况:某些利胆药物可在医生评估下使用,如熊去氧胆酸等,但需注意其适用人群及可能存在的不良反应,不同年龄人群对药物的耐受性不同,儿童一般不优先使用此类药物排石,老年患者若有基础疾病需综合考量药物相互作用等因素。 二、胆结石手术排石相关情况 1.手术方式选择: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是常见的手术排石方式,适用于有症状的胆囊结石、胆囊息肉等情况。对于符合手术指征的患者,如结石较大、反复发作胆囊炎等,手术可直接去除病灶。但手术存在一定风险,需综合评估患者整体状况,包括年龄、基础疾病等,老年患者可能因心肺功能等基础疾病增加手术风险,需充分完善术前检查与评估。 2.手术禁忌与适应人群:手术有相对禁忌证,如严重心肺功能不全无法耐受手术者等。适应人群主要是经医生评估后,结石情况及身体状况适合通过手术解决问题的患者,不同性别在手术风险评估上虽无绝对差异,但需结合各自生理特点综合判断。 三、特殊人群排石注意事项 1.儿童胆结石:儿童胆结石相对少见,若发生,优先考虑非手术干预,因为儿童脏器功能发育尚未完善,药物使用需格外谨慎,手术风险相对更高,需在专业儿科医生指导下,严格评估病情后再决定治疗方案,重点关注避免对儿童生长发育造成不良影响。 2.老年胆结石患者:老年患者常合并高血压、糖尿病等基础疾病,排石治疗需综合评估全身状况。非手术排石时要密切监测基础疾病控制情况,手术排石前需全面评估心肺功能、肝肾功能等,确保手术安全,术后需加强护理,关注切口愈合及基础疾病的变化情况,体现人文关怀与个体化处理。
2025-10-28 13:20:36 - 
                        
胆囊结石多大需要做手术
胆囊结石是否手术不能仅看大小,直径≥3cm结石癌变风险高;2-3cm伴胆囊息肉、1-2cm有明显症状、<1cm合并胆囊壁增厚等情况需考虑;儿童、老年、孕妇等特殊人群有各自需考虑手术的情况,要综合多方面因素判定。 结石大小与手术指征的一般关系 直径≥3cm的结石:这类结石发生胆囊癌的风险相对较高。有研究表明,胆囊结石直径越大,胆囊癌的发生率越高。因为较大的结石长期刺激胆囊黏膜,容易导致黏膜的反复损伤、修复,进而增加恶变的可能性。 结石直径在2-3cm之间且伴有胆囊息肉:如果同时存在胆囊息肉,尤其是息肉直径≥1cm时,由于息肉也有一定的恶变倾向,此时即使结石直径未达到≥3cm,也往往需要考虑手术治疗。因为两者同时存在时,胆囊发生病变的风险进一步增加。 结石直径在1-2cm之间但有明显症状:部分患者虽然结石直径在1-2cm,但反复出现右上腹疼痛、腹胀、恶心、呕吐等胆绞痛症状,严重影响生活质量。这种情况下,也通常建议手术治疗。因为频繁的症状发作会对患者的日常生活造成极大困扰,通过手术去除结石可以缓解症状。 结石直径<1cm但合并有胆囊壁增厚:胆囊壁增厚提示胆囊可能存在慢性炎症等病变,即使结石较小,也可能因为胆囊功能已经受到影响,存在较高的病变风险,需要考虑手术。 特殊人群的情况 儿童患者:儿童胆囊结石相对少见,但如果发生,由于儿童处于生长发育阶段,胆囊结石可能会影响胆囊的正常功能,进而影响消化等多方面。一般来说,对于儿童胆囊结石,若结石较大或伴有反复感染等情况,也需要谨慎评估后考虑手术。因为儿童的胆囊功能对其整体健康和未来发育有重要影响,需要综合权衡手术与保守治疗的利弊。 老年患者:老年患者身体机能下降,对手术的耐受能力相对较弱。但如果老年患者的胆囊结石伴有反复炎症发作、胆囊萎缩等情况,即使结石不大,也可能需要手术。因为胆囊萎缩往往提示胆囊已经失去正常功能,而且有恶变的可能,此时手术可能是更合适的选择。同时,需要充分评估老年患者的心肺功能等全身状况,以确保手术安全。 孕妇患者:孕妇患有胆囊结石时,随着孕期的进展,体内激素变化等因素可能会导致胆囊结石相关症状加重。如果孕妇的胆囊结石出现频繁发作胆绞痛等情况,由于孕期用药受限等因素,手术可能是解决问题的重要手段,但手术需要充分考虑对胎儿的影响,选择合适的手术时机和方式。
2025-10-28 13:19:13 - 
                        
肝内胆管多发性结石需要吃什么药控制
肝内胆管多发性结石的治疗涉及溶石药物、抗感染药物、缓解症状药物,熊去氧胆酸可促进部分胆固醇性肝内胆管多发性结石溶解但有适用限制,合并胆道感染需用抗生素且要谨慎选择,利胆药物可促胆汁分泌等但也有适用禁忌,单纯药物控制难彻底治愈,符合手术指征需手术,药物使用均需在医生指导下。 一、溶石药物 1.熊去氧胆酸:其作用机制是通过抑制肝脏胆固醇的合成,增加胆汁中熊去氧胆酸的含量,使胆汁的去垢作用增加,从而促进胆固醇结石的溶解。多项临床研究表明,对于部分胆固醇性肝内胆管多发性结石患者,服用熊去氧胆酸有一定的溶石效果,但一般需要较长时间的治疗,通常需持续服用6个月以上,且需要定期复查超声等检查评估结石变化情况。不过,并非所有肝内胆管多发性结石患者都适合使用熊去氧胆酸,比如存在胆道梗阻的患者就不适用,因为可能会加重梗阻情况。对于儿童患者,由于其生理特点与成人不同,肝内胆管多发性结石儿童患者使用熊去氧胆酸需非常谨慎,应在医生严格评估后,充分权衡利弊再决定是否使用。 二、抗感染药物 1.抗生素:当肝内胆管多发性结石患者合并胆道感染时,需要使用抗生素进行抗感染治疗。常用的抗生素有头孢菌素类(如头孢曲松等)、喹诺酮类(如左氧氟沙星等)等。选择抗生素需要根据患者的病情、感染的病原体等因素来决定。例如,对于革兰阴性杆菌感染为主的胆道感染,喹诺酮类药物可能较为常用。但在使用抗生素时,要严格掌握适应证,避免滥用。对于妊娠期女性等特殊人群,使用抗生素需要更加谨慎,因为某些抗生素可能会对胎儿产生不良影响,必须在医生的指导下选择对胎儿影响较小的抗生素。 三、缓解症状药物 1.利胆药物:如消炎利胆片等,这类药物可以促进胆汁分泌,增加胆汁流量,有助于胆道内结石的排出,同时还能缓解胆道痉挛,减轻患者的右上腹疼痛等症状。但消炎利胆片等利胆药物也有一定的适用人群和禁忌证,比如对于胆道梗阻严重的患者,服用利胆药物可能会加重病情,所以必须在医生的判断下使用。对于老年患者,由于其肝肾功能可能有所减退,使用利胆药物时需要密切监测肝肾功能,根据情况调整用药。 需要注意的是,目前对于肝内胆管多发性结石单纯依靠药物控制往往难以达到彻底治愈的目的,对于符合手术指征的患者,可能需要采取手术治疗等方式。而且药物的使用都需要在正规医院医生的指导下进行,患者不能自行随意用药。
2025-10-28 13:18:31 - 
                        
胆囊结石微创保胆取石术后,还会复发吗
胆囊结石微创保胆取石术后有10%-30%左右的复发概率,影响复发的因素包括胆囊功能(年龄、性别)和结石形成病因(生活方式、病史),可通过生活方式调整(饮食、运动)和定期复查来降低复发风险,特殊人群需加强管理。 一、复发概率 胆囊结石微创保胆取石术后存在一定的复发风险。有研究显示,其复发率大约在10%-30%左右。这一差异与多种因素有关,比如患者自身的胆囊功能、结石形成的病因等。 二、影响复发的因素 1.胆囊功能因素 年龄方面:年轻患者相对而言,胆囊的收缩功能可能相对较好,但如果本身存在胆囊黏膜的病变等情况,也可能增加复发风险。而老年患者胆囊功能逐渐衰退,胆汁的排泄、浓缩等功能出现变化,更容易导致胆汁成分异常,从而促使结石复发。 性别方面:目前虽无明确证据表明性别是直接导致复发的关键因素,但女性激素等因素可能会对胆汁的成分产生一定影响,在一定程度上可能影响复发概率。例如女性在孕期等特殊生理时期,激素水平变化可能会使胆汁成分改变,增加结石复发风险。 2.结石形成病因因素 生活方式方面:如果患者术后仍然保持高热量、高脂肪、低纤维的饮食习惯,会使胆汁中的胆固醇、胆色素等成分比例失调,容易形成结石。长期饮酒的患者,酒精会影响肝脏的代谢功能,进而影响胆汁的分泌和排泄,增加复发可能。缺乏运动的患者,胆囊收缩功能可能减弱,胆汁排空不畅,也利于结石复发。 病史方面:如果患者本身存在胆道感染等基础病史,术后胆道内环境未得到良好改善,细菌等病原体可能会参与结石的形成过程,导致复发。另外,如果患者有家族胆囊结石病史,遗传因素可能使个体更容易出现胆汁成分异常等情况,增加复发风险。 三、降低复发的措施 1.生活方式调整 饮食:术后应保持清淡饮食,多摄入富含纤维的食物,如蔬菜、水果等,减少高脂肪、高胆固醇食物的摄入,如动物内脏、油炸食品等。 运动:适当增加运动量,如每周进行至少150分钟的中等强度有氧运动,像快走、慢跑等,有助于促进胆囊收缩,利于胆汁排空。 2.定期复查:术后需要定期进行腹部超声等检查,以便早期发现是否有结石复发迹象,及时采取相应措施。 对于特殊人群,比如老年患者,更要密切关注其胆囊功能变化,加强生活方式的管理;女性患者在特殊生理时期要更加注意饮食和生活习惯的调整;有基础病史的患者要积极控制基础疾病,降低复发风险。
2025-10-28 13:18:07 - 
                        
胆囊结石最佳治疗方法有哪些
胆囊结石治疗有观察等待、手术治疗及其他治疗方法,观察等待针对无症状结石较小等人群需定期超声监测症状;手术治疗中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是金标准术式适有症状、有并发症等情况,开腹术式少用;其他治疗中溶石用熊去氧胆酸等疗程长有不良反应及复发可能,体外碎石适特定情况但临床少用且有并发症风险。 一、观察等待 适用情况:对于无症状的胆囊结石患者,特别是那些结石较小、数量较少且没有相关并发症高危因素的人群。例如,部分老年患者身体状况较差,无法耐受手术,可先采取观察等待。 监测内容:需定期进行超声检查,观察结石大小、胆囊壁情况等变化,同时关注是否出现右上腹隐痛、恶心等症状。 二、手术治疗 腹腔镜胆囊切除术 优势:是治疗胆囊结石的金标准术式,具有创伤小、恢复快等优点。通过几个小切口插入腹腔镜和手术器械进行胆囊切除,术后疼痛较轻,住院时间短,一般术后1-2天即可出院,一周左右可恢复正常轻体力活动。 适用人群:有症状的胆囊结石患者,如经常出现右上腹疼痛、饱胀不适等;有并发症的胆囊结石,如合并胆囊炎反复发作、胆囊息肉样病变等;胆囊结石直径较大(通常大于3cm)、合并胆囊萎缩等情况的患者。对于不同年龄人群,只要身体状况能耐受手术,均可考虑该术式。年轻患者术后恢复能力相对较强,而老年患者若心肺功能等基本良好,也可选择该手术,只是围手术期需要更密切监测心肺功能等情况。 开腹胆囊切除术 适用情况:主要用于腹腔镜胆囊切除术难度较大的情况,如腹腔严重粘连、解剖结构不清等。但由于创伤大、恢复慢等缺点,现在已较少采用,仅在特定复杂病例中使用。 三、其他治疗方法 溶石治疗 适用药物及原理:主要使用熊去氧胆酸等药物,其原理是通过抑制肝脏胆固醇的合成,增加胆汁中熊去氧胆酸的含量,使胆汁的成分发生改变,从而促进胆囊内胆固醇结石的溶解。但该治疗方法疗程较长,一般需要服用药物6-24个月,且并非所有胆囊结石患者都适用,仅适用于胆固醇结石且胆囊功能良好的患者。同时,溶石过程中可能会出现腹泻等不良反应,且存在结石复发的可能。 体外冲击波碎石 适用情况及限制:适用于胆囊内单发胆固醇结石且结石直径小于2cm的患者,但由于胆囊的解剖位置以及碎石效果等因素,该方法临床应用较少,且碎石后结石碎片排出困难可能会导致胆管梗阻等严重并发症,所以目前已不作为常规的治疗方法。
2025-10-28 13:16:5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