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照,男,医学博士,主任医师,副教授,硕士生导师,北京大学器官移植研究所所长助理,中华医学会器官移植分会移植基础学组委员,北京医学会器官移植学分会青年委员,中国研究型医院学会加速康复外科专业委员会青年委员,中国医疗保健国际交流促进会肝脏肿瘤分会青年委员会委员,中国医师协会器官移植医师分会活体器官移植专业委员会委员。主要从事原发性肝癌、肝移植、肝硬化及肝胆外科常见疾病的临床诊疗工作。自参加临床工作以来已参与完成肝移植手术200余例,在原发性肝癌的早期诊断和手术治疗、终末期肝病患者的围手术期处理、术后重症监护及长期随访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受到了广大患者的一致认可。在日本红十字会医院、美国Cleveland Clinic、Indiana University Hospital、University of Michigan Hospital、Johns Hopkins Hospital和Massachusetts General Hospital学习肝脏外科手术技术,具有规范化的肝胆外科临床诊治经验。参与了多部肝移植相关书籍如《门脉高压症》、《移植:专业外科实践指南》等书的翻译和编写工作,在国内核心期刊及SCI期刊发表论文数篇。负责国自然青年基金1项,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973等多项国家级科研项目的科研研究,在肝癌分子影像研究方面与美国密歇根大学合作,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北京大学器官移植研究所所长助理,中华医学会器官移植分会移植基础学组委员,北京医学会器官移植学分会青年委员,中国研究型医院学会加速康复外科专业委员会青年委员,中国医疗保健国际交流促进会肝脏肿瘤分会青年委员会委员,中国医师协会器官移植医师分会活体器官移植专业委员会委员。
展开-
肝上结节该如何治疗
通过影像学及血液学指标初步判断肝上结节性质并必要时肝穿刺活检,良性结节较小无症状定期观察、较大有症状可手术,恶性结节早期手术、不能耐受手术消融、晚期用靶向免疫等药物及综合治疗,老年人治疗谨慎选创伤小方式、儿童重明确病因选影响小手段、有基础病者个体化制定方案。 一、进一步明确结节性质 通过超声、计算机断层扫描(CT)、磁共振成像(MRI)等影像学检查,结合甲胎蛋白(AFP)等血液学指标初步判断肝上结节的性质,区分良性(如肝囊肿、肝血管瘤等)与恶性(如原发性肝癌、转移性肝癌等),必要时可能需进行肝穿刺活检以明确诊断。二、根据结节性质采取相应治疗措施 1.良性结节处理 若为较小且无症状的肝囊肿、肝血管瘤等,通常采取定期观察随访,通过影像学检查监测结节大小、形态等变化; 对于较大的良性结节(如直径≥5cm的肝囊肿出现压迫症状等),可考虑手术切除等干预方式。 2.恶性结节处理 手术切除:早期原发性肝癌等恶性结节,若患者身体状况允许且无手术禁忌证,手术切除是首选治疗方案,可最大程度去除病灶; 消融治疗:包括射频消融、微波消融等,适用于不能耐受手术或不愿手术的早期肝癌患者,通过局部高温等破坏肿瘤细胞; 药物治疗:针对晚期肝癌等情况,可采用靶向药物(如索拉非尼等)、免疫治疗(如PD-1/PD-L1抑制剂等)等,需依据患者具体病情及相关指南规范使用; 其他治疗:如对于转移性肝癌,需同时评估原发病灶情况,可能结合化疗等综合治疗。三、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老年人:身体机能相对较弱,治疗需更谨慎评估,优先选择对机体打击较小的治疗方式,密切监测治疗相关不良反应及结节变化; 儿童:肝上结节相对少见,若为儿童肝结节,需尤其重视明确病因,如遗传性疾病等导致的结节,治疗需综合考虑儿童生长发育特点,优先考虑对儿童生长影响较小的治疗手段,避免过度治疗; 有基础疾病者:如合并肝硬化、糖尿病、心脏病等基础疾病的患者,治疗时需充分评估基础疾病对治疗的影响及治疗可能对基础疾病的干扰,制定个体化治疗方案,确保治疗安全有效。
2025-10-28 12:38:00 -
充满性胆囊结石的后果
充满性胆囊结石会引发胆囊炎反复发作、导致胆囊功能丧失、增加胆囊癌变风险、引起胆道梗阻,不同年龄段、性别人群均可受其影响,有相关病史者需注意相关情况并及时就医。 一、引发胆囊炎反复发作 充满性胆囊结石会导致胆囊持续受到刺激,引发反复的胆囊炎。炎症会使患者出现右上腹疼痛,疼痛可能放射至右侧肩部或背部,且发作频率可能逐渐增加。在不同年龄段人群中,都可能因充满性胆囊结石引发胆囊炎反复发作,比如儿童若有充满性胆囊结石,也可能出现腹痛等胆囊炎表现,只是儿童症状可能不典型,更需谨慎诊断。对于有充满性胆囊结石病史的人群,生活方式上若进食高脂饮食等,会诱发胆囊炎急性发作。 二、导致胆囊功能丧失 充满性胆囊结石长期存在,会影响胆囊的正常收缩和舒张功能,最终可能使胆囊功能完全丧失。胆囊原本的浓缩、储存和排放胆汁功能遭到破坏,影响脂肪的消化吸收。在不同性别方面,男女都可能出现胆囊功能丧失情况,但可能在症状表现上因个体差异有不同,比如女性在生理期等特殊时期,可能因激素变化对胆囊功能影响的敏感性不同而有不同的症状感受。有充满性胆囊结石病史的人群,若不及时处理,随着时间推移,胆囊功能丧失的风险增加。 三、增加胆囊癌变风险 研究表明,充满性胆囊结石是胆囊癌的重要危险因素之一。长期的结石刺激会使胆囊黏膜发生反复炎症、增生等病变,进而可能引发癌变。在不同年龄层中,老年人群相对更易因充满性胆囊结石发展为胆囊癌,因为随着年龄增长,身体的代谢和修复能力下降等。对于有充满性胆囊结石且年龄较大的人群,更要密切关注病情变化,生活方式上需保持健康,定期进行相关检查筛查胆囊癌。 四、引起胆道梗阻 充满性胆囊结石可能移动至胆管,造成胆道梗阻。胆道梗阻会导致胆汁排出不畅,引起黄疸,表现为皮肤、巩膜黄染,还可能伴有腹痛、发热等症状。不同性别和年龄的人群都可能发生胆道梗阻,比如儿童若有充满性胆囊结石导致胆道梗阻,病情往往较为危急,需要紧急处理。有充满性胆囊结石病史的人群,若出现黄疸等症状,要高度警惕胆道梗阻的可能,及时就医检查。
2025-10-28 12:37:40 -
如何消除肝囊肿
肝囊肿的处理方式因情况而异,大多数无症状且较小的肝囊肿可定期随访观察;较大有压迫症状的肝囊肿可考虑囊肿开窗术,特殊情况用肝部分切除术;儿童肝囊肿需密切观察,较大有症状时谨慎手术;老年患者需综合评估身体状况,囊肿小无症状随访,手术要充分评估准备且术后精心护理。 一、观察随访 对于大多数无症状的肝囊肿,若囊肿较小(直径通常小于5厘米),一般无需特殊治疗,只需定期进行超声检查等随访观察,监测囊肿的大小、形态等变化情况。这是因为多数肝囊肿生长缓慢,在较长时间内可能不会对身体造成明显影响。例如,研究发现约有相当比例的人群存在肝囊肿,但很长时间内囊肿并无明显变化。 二、手术治疗 囊肿开窗术:当肝囊肿较大(直径大于5厘米)且出现压迫症状,如压迫胃肠道导致腹痛、腹胀、恶心、呕吐等,或压迫胆管引起黄疸等情况时,可考虑手术治疗。囊肿开窗术是比较常用的手术方式,通过手术将囊肿的顶部切开,使囊液引流出囊肿,解除囊肿对周围组织的压迫。这种手术方式适用于大多数有症状的肝囊肿患者,临床应用较为广泛,能有效缓解症状。 肝部分切除术:如果肝囊肿位于肝脏的某一局限部位,且囊肿较大,累及部分肝脏组织,可考虑行肝部分切除术。这种情况相对较少见,一般是在囊肿位置特殊,单纯开窗术无法完全解决问题时采用。 三、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儿童肝囊肿:儿童肝囊肿相对较少见,若发现儿童有肝囊肿,首先要密切观察囊肿的变化。因为儿童处于生长发育阶段,对于较小的囊肿同样先采取随访观察的策略。如果囊肿较大出现压迫等症状,手术治疗需谨慎评估,要充分考虑儿童的生长发育特点和手术风险等因素。 老年肝囊肿患者:老年患者身体机能下降,对于肝囊肿的治疗需综合评估身体状况。若老年患者囊肿较小无症状,随访观察为主;若需要手术,要考虑老年患者可能存在的基础疾病,如心脑血管疾病、糖尿病等,手术前要做好充分的术前评估和准备,降低手术风险。同时,术后恢复也需要更加精心的护理,密切关注患者的身体恢复情况,因为老年患者术后恢复相对较慢,并发症发生风险可能较高。
2025-10-28 12:36:59 -
老人胆结石怎么治疗
胆结石老人的治疗方式包括观察等待、药物治疗和手术治疗。观察等待适用于无症状小结石老人;药物有溶石和缓解症状药但各有局限;手术有腹腔镜、开腹胆囊切除术及保胆取石术,需根据情况选择,特殊人群如老年老人要注重身体机能及基础疾病评估,谨慎用药。 一、观察等待 对于无症状的胆结石老人,若结石较小且无明显症状,可选择观察等待。需定期进行腹部超声等检查,监测结石大小、胆囊炎症等情况。因为部分老人身体状况较差,无法耐受手术,观察等待可避免不必要的手术风险,但要密切关注病情变化。 二、药物治疗 溶石药物:熊去氧胆酸等药物可能对某些胆固醇结石有一定溶石作用,但起效较慢,一般需要数月甚至数年,且并非所有老人都适用,需在医生评估后使用,同时要注意药物可能带来的胃肠道不适等不良反应。 缓解症状药物:当老人出现胆绞痛等症状时,可使用解痉止痛药物来缓解疼痛,但药物只能暂时缓解症状,不能从根本上治疗胆结石。 三、手术治疗 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是治疗胆结石的常用手术方式,具有创伤小、恢复快等优点。适用于有症状的胆结石老人,如反复胆绞痛发作、胆囊炎频繁发作等。对于身体状况能够耐受手术的老人,该手术是较为理想的选择。但对于一些身体状况较差、不能耐受较大手术创伤的老人,需要谨慎评估手术风险。 开腹胆囊切除术:适用于腹腔镜手术困难的情况,如炎症严重、粘连严重等。但该手术创伤较大,恢复相对较慢,老人术后需要更长时间的恢复和护理。 保胆取石术:对于有强烈保胆意愿且符合一定条件的老人可考虑,但保胆取石术后结石复发率较高,需要严格掌握适应证,并且术后需要定期随访。 四、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老年老人身体机能下降,在治疗过程中要更加注重对心肺功能等的评估。对于合并有心血管疾病、糖尿病等基础疾病的老人,治疗胆结石时需要综合考虑基础疾病的控制情况。例如,合并糖尿病的老人,在围手术期需要严格控制血糖,以降低手术风险和术后感染等并发症的发生几率。同时,老年老人在用药时要更加谨慎,注意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以及药物对肝肾功能的影响。
2025-10-28 12:36:27 -
胆囊切除手术有什么后遗症
胆囊切除后可出现腹泻、脂肪泻、胆总管扩张、胆管炎、心理障碍及维生素吸收障碍,其中腹泻女性更易发生且病史中胆囊疾病严重者概率高,脂肪泻因脂肪消化吸收不良致粪便油腻,胆总管扩张女性因雌激素影响且病史有胆道炎症者概率高,胆管炎老年及不注意饮食卫生者易诱发,心理障碍女性等易出现,维生素吸收障碍儿童、老年及偏食素食者易有。 一、消化系统相关后遗症 1.腹泻:约10%-15%患者胆囊切除后会出现腹泻,尤其进食高脂食物后更明显。因失去胆囊浓缩储存胆汁功能,胆汁持续流入肠道,影响脂肪消化吸收。女性相对更易发生,与女性激素影响肠道功能有关;病史中胆囊疾病较严重者发生概率更高。 2.脂肪泻:长期脂肪消化吸收不良可致脂肪泻,表现为粪便量多、松散、油腻状。因胆汁不能按需释放,脂肪乳化不充分,影响肠道对脂肪吸收。年龄较大者肠道功能恢复慢,发生风险增加;生活方式中高脂饮食摄入多者更易出现。 二、胆道功能障碍相关 1.胆总管扩张:部分患者胆囊切除后胆总管代偿性扩张,长期扩张增加胆总管结石形成风险。女性因雌激素影响更易出现胆总管扩张;年龄较大者胆管弹性下降,扩张后恢复能力减弱;病史中有胆道炎症者发生概率更高。 2.胆管炎:胆汁引流改变致胆管内细菌滋生引发胆管炎,表现为腹痛、发热、黄疸等。儿童胆道系统发育未完全成熟,发生风险相对较低;老年患者免疫力下降,发生风险增加;生活方式中不注意饮食卫生者易诱发胆管炎。 三、心理及其他方面 1.心理障碍:部分患者可出现焦虑、抑郁等心理问题,尤其对手术效果担忧者。女性因情绪更敏感易出现心理障碍;年龄较大且本身有心理基础疾病者发生概率更高;病史中有精神疾病史者需特别关注术后心理状态。 2.维生素吸收障碍:长期胆囊切除可影响脂溶性维生素(如维生素A、D、E、K)吸收,致相应缺乏症状。如维生素K缺乏可引起凝血功能异常,儿童因生长发育需充足维生素,缺乏影响更大;老年患者本身维生素吸收能力下降,更易出现缺乏;生活方式中偏食、素食者因饮食结构问题加重维生素吸收障碍。
2025-10-28 12:35:3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