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擅长:诊治各种复合伤(脊柱脊髓损伤、骨盆骨折、四肢骨关节损伤、血管、神经损伤),尤其四肢创伤的微创诊治。
向 Ta 提问
郑大一附院急诊外科主任,国内知名专家,教授,主任医师,硕士生导师,创伤骨科专家,创伤外科救治专家,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急诊医学部副主任,中国急救理事,中国灾害医学会常委、河南省中西医结合灾害医学会副主任委员,中华医学会显微外科学会河南分会副主任委员,足踝学会副主任委员,河南医科大学医学系毕业。
在骨科工作近30年,2009年因工作需要,调至急诊科任副主任。临床经验丰富,在专业杂志上发表学术论文50多篇,专著5本,获省级以上科研成果2项。
展开-
静脉输液外渗处理方法
静脉输液外渗需立即停止输液,评估外渗情况,根据药物性质采取相应措施,包括局部封闭、冷敷或热敷等,抬高患肢,记录观察并进行心理护理,特殊人群如婴幼儿操作需更轻柔、观察更细致、处理更谨慎,要安抚患者及家属情绪。 一、立即停止输液 一旦发现静脉输液外渗,应立刻拔除针头,避免外渗情况进一步加重。对于婴幼儿等特殊人群,操作需轻柔,防止因哭闹等因素增加操作难度和对患儿造成额外伤害。 二、评估外渗情况 观察局部表现:查看外渗部位的皮肤颜色、温度、肿胀范围等。若为婴幼儿,因其皮肤薄嫩,观察更为细致,需留意是否有皮疹、水疱等情况出现,通过这些表现初步判断外渗物质对局部组织的影响程度。 三、根据外渗药物性质采取相应措施 刺激性药物外渗: 局部封闭:可使用0.25%-0.5%的利多卡因进行局部封闭,以减轻疼痛和肿胀。但对于婴幼儿,要严格控制利多卡因的用量,因为婴幼儿代谢功能相对不完善,避免过量使用导致不良反应。 冷敷或热敷:一般情况下,对于非发疱性刺激性药物外渗早期(通常在24小时内)可采用冷敷,收缩血管,减少药物吸收;而对于发疱性药物外渗早期也可冷敷,但如果是某些特定药物可能需要热敷,不过需依据药物具体性质准确判断。对于婴幼儿,冷敷时要注意温度,避免冻伤,可垫上毛巾等;热敷时要密切观察局部反应。 发疱性药物外渗: 除上述局部封闭、冷敷或热敷等措施外,要及时请相关科室会诊,如皮肤科等,评估外渗部位组织损伤情况。婴幼儿发疱性药物外渗更需谨慎处理,因为其皮肤屏障功能较弱,组织修复能力相对成人有差异,要密切监测局部变化,防止出现严重的组织坏死等情况。 四、抬高患肢 将外渗部位肢体抬高,高于心脏水平,促进静脉回流,减轻肿胀。对于婴幼儿,可适当垫高肢体,但要注意舒适体位,避免影响血液循环的同时让患儿感到不适。 五、记录与观察 详细记录外渗的时间、药物名称、浓度、外渗的量、局部处理措施及局部皮肤变化等情况。并持续观察患者的一般情况以及外渗部位的进展情况,对于特殊人群如婴幼儿,要增加观察频率,以便及时调整治疗和护理方案。 六、心理护理 对于患者尤其是婴幼儿及其家属进行心理安抚,解释外渗的处理措施和预后情况,减轻其焦虑情绪。婴幼儿可能因身体不适和环境变化产生哭闹等情绪,家属也会担心患儿情况,要耐心沟通,给予心理支持。
2025-10-11 11:38:24 -
轻微的食物中毒怎么办
发生轻微食物中毒后,首先要停止摄入可疑食物;接着补充水分以防脱水,可少量多次喝温开水或淡盐水;要密切观察自身症状表现;清醒成人且食用可疑食物1-2小时内可尝试催吐(但特定人群不适合);若症状持续不缓解、出现脱水表现、剧烈腹痛、高热、意识模糊等情况需及时就医,儿童、老年人等特殊人群出现不适要尽早送医,医生会做检查并给予相应治疗。 一、停止摄入可疑食物 一旦怀疑发生轻微食物中毒,首先要立即停止食用可能导致中毒的可疑食物,防止毒素进一步被吸收。这对于阻止中毒症状加重至关重要,不管是自行烹饪的食物还是在外就餐时食用的食物,都要尽快切断与可疑毒物的接触。 二、补充水分 原因:食物中毒可能会引起呕吐、腹泻等症状,容易导致身体脱水,及时补充水分可以维持身体的水电解质平衡。 方式:可以少量多次饮用温开水,也可以饮用淡盐水,每小时饮用100-200毫升左右,具体量可根据脱水情况适当调整。对于儿童,要更谨慎地控制饮用量,防止一次饮用过多引起呕吐加重。 三、观察症状 内容:密切观察自身的症状表现,如是否有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的程度和频率,有无发热、头晕、乏力等不适。不同年龄段人群表现可能有差异,儿童可能更易出现精神萎靡等情况,老年人可能基础疾病会受影响而加重。例如儿童食物中毒时除了胃肠道症状,还可能因脱水出现尿量减少、囟门凹陷等表现;老年人本身可能有心血管等基础疾病,食物中毒引发的不适可能会诱发基础疾病发作。 四、催吐(适用于清醒且能配合的成人) 操作:如果食用可疑食物时间在1-2小时内,可以尝试催吐。可以用手指刺激咽后壁,引起呕吐反射,将胃内尚未完全吸收的食物吐出。但要注意,对于昏迷、孕妇、患有食管静脉曲张等疾病的人群不适合催吐。 五、就医评估 情况:如果症状持续不缓解,如呕吐、腹泻频繁,出现脱水表现(皮肤干燥、眼窝凹陷、尿量明显减少等),或者出现剧烈腹痛、高热(体温超过38.5℃)、意识模糊等情况,应及时就医。医生会根据具体情况进行进一步的检查,如血常规、大便常规等,以明确中毒的原因和严重程度,并给予相应的治疗,可能会根据情况进行补液、使用药物等治疗措施来缓解症状。对于儿童、老年人等特殊人群,一旦出现食物中毒相关不适,应尽早带至医院就诊,因为这类人群对中毒的耐受能力相对较弱,病情变化可能更快。
2025-10-11 11:38:00 -
骨头卡在喉咙里怎么办
发现骨头卡喉咙要立即停止进食饮水,可尝试咳嗽排出,及时就医,医生用喉镜等检查后取出异物,儿童要留意异常表现,老年人要注意基础病及喉咙护理。 一、立即停止进食和饮水 当发现骨头卡在喉咙里时,首先要立刻停止继续进食任何食物,包括水,以免骨头卡得更深,加重损伤。 二、尝试咳嗽排出 如果骨头位置不是很深,可尝试用力咳嗽,利用气流的冲击将骨头排出。但要注意咳嗽力度适中,避免过度用力导致喉咙进一步损伤。对于儿童,家长要谨慎操作,避免因儿童不配合而造成更严重的伤害。 三、及时就医检查 1.喉镜检查:尽快前往医院耳鼻喉科就诊,医生通常会使用喉镜来检查喉咙内骨头的具体位置。喉镜有不同的类型,如间接喉镜、直接喉镜或纤维喉镜等。通过喉镜可以清晰地观察到骨头所在的位置,对于儿童,要选择适合儿童的检查方式,尽量减少对儿童的刺激和损伤。 2.影像学检查:如果骨头位置较深或怀疑骨头已进入食管等部位,可能需要进行X线、CT等影像学检查来明确骨头的位置。但X线对于较小的骨头或在软组织中的骨头可能显示不清晰,CT检查相对更准确,但要考虑儿童接受辐射的风险,合理选择检查项目。 四、医生取出异物 1.直接取出:当喉镜明确骨头位置后,医生会使用专业的器械将骨头取出。对于配合的成人,一般可以在门诊操作;对于儿童,可能需要在麻醉下进行操作,以确保安全和顺利取出异物。 2.观察随访:如果骨头卡得时间较长,喉咙出现严重肿胀等情况,医生可能会先进行相应的处理,如使用消肿药物等,然后再考虑取出骨头。对于有基础病史的患者,如糖尿病患者,要注意控制血糖,因为高血糖环境不利于喉咙伤口的恢复,在取出骨头后要密切关注伤口愈合情况,预防感染等并发症。 五、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1.儿童:儿童由于吞咽协调能力较差,且往往不能准确表达喉咙的不适,家长要特别留意儿童是否有哭闹、拒食、流口水等异常表现。一旦怀疑骨头卡在喉咙,要尽快就医,在就医过程中要安抚儿童情绪,配合医生检查和治疗。 2.老年人:老年人可能合并有基础疾病,如高血压、心脏病等。在处理骨头卡喉时,要注意操作过程中对血压、心率等生命体征的影响。就医时要向医生详细告知基础病史,以便医生采取更安全的操作方式。同时,老年人喉咙的黏膜等组织相对较脆弱,取出骨头后要注意休息和饮食护理,促进喉咙恢复。
2025-10-11 11:37:20 -
沼气中毒什么症状
沼气中毒分轻度、中度、重度,轻度有头痛头晕等症状,儿童轻度中毒易加重;中度除轻度症状加重外有面色潮红等;重度有昏迷抽搐等,长期吸烟酗酒者、有心肺疾病病史者中毒更严重。 轻度中毒 症状表现:患者可能会出现头痛、头晕、乏力、恶心、呕吐等症状。这是因为机体处于轻度缺氧状态,神经系统和消化系统受到一定影响。例如,神经系统受到影响会导致头痛、头晕、乏力,消化系统受影响则出现恶心、呕吐。一般在脱离沼气环境,转移到通风良好的地方后,这些症状会逐渐缓解。 年龄因素影响:儿童由于神经系统发育尚未完全成熟,对缺氧的耐受性相对较差,可能在轻度中毒时症状相对成人更易加重,需要更密切观察和及时处理。儿童出现轻度中毒时,可能比成人更易出现精神萎靡等表现,家长需格外留意儿童在接触沼气环境后的精神状态等变化。 中度中毒 症状表现:除了轻度中毒的症状加重外,还会出现面色潮红、心跳加快、步态不稳、意识模糊等症状。此时机体缺氧情况进一步加重,心血管系统和神经系统受到更明显影响。面色潮红是因为缺氧导致外周血管扩张,心跳加快是机体的代偿性反应,步态不稳和意识模糊是神经系统受影响更严重的表现。 性别差异影响:一般来说性别差异在此阶段症状表现上不明显,但女性在孕期等特殊生理状态下,中度中毒可能对胎儿产生影响,因为缺氧可能通过胎盘影响胎儿的氧供,需要特别关注孕妇沼气中毒时对胎儿的潜在风险。 重度中毒 症状表现:患者会出现昏迷、抽搐、呼吸急促甚至停止、心跳骤停等严重症状。这是因为机体长时间严重缺氧,各重要脏器功能严重受损。神经系统严重受损导致昏迷、抽搐,呼吸系统和心血管系统功能衰竭出现呼吸急促、停止和心跳骤停。 生活方式影响:长期吸烟、酗酒等不良生活方式的人群,本身心肺功能可能相对较弱,在沼气重度中毒时,可能更容易迅速出现严重的呼吸、心跳等方面的衰竭表现,病情进展可能更迅速。而健康生活方式的人群相对耐受能力可能稍强,但重度中毒时病情同样危急。 病史影响:有心肺疾病病史的患者,如冠心病、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等,沼气重度中毒时,原有的心肺疾病会加重缺氧状态,使病情更加复杂和严重,治疗难度也会增加。例如,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本身存在气道狭窄、通气功能障碍,沼气中毒导致缺氧进一步加重通气负担,可能迅速出现呼吸衰竭等更严重并发症。
2025-10-11 11:35:24 -
吃东西呛到气管咳不出来怎么办
吃东西呛到气管需立即采取海姆立克法急救,成人及大于1岁儿童是站在身后环抱腹部冲击,1岁以下婴儿是交替拍背和胸部冲击,急救后尽快送医,不同特殊人群如老年人、儿童、有基础疾病人群急救和就医有不同注意事项。 一、立即采取海姆立克法急救 1.成人及大于1岁儿童 站在患者身后,双脚前后分开,前脚距离患者约一脚宽,后脚脚跟踮起,身体略向前倾。双臂环绕患者腹部,一手握拳,拇指侧顶住患者腹部正中线肚脐上方两横指处、剑突下方,另一手抓住握拳手。 迅速用力向内、向上冲击患者腹部,约每秒1次,直到异物排出或患者恢复呼吸。 2.1岁以下婴儿 让婴儿面朝下,趴在施救者前臂上,施救者用手支撑婴儿头部和颈部,手臂放在大腿上。 用另一只手的掌根在婴儿背部两肩胛骨之间拍击5次,每次力度适中,观察异物是否排出。若未排出,将婴儿翻转为面朝上,放在前臂上,用两手指按压婴儿两乳头连线中点下方的胸部,约每秒1次,共5次,交替进行拍背和胸部冲击,直到异物排出。 二、及时就医评估 在采取急救措施使异物部分排出或患者呼吸恢复后,仍需尽快将患者送往医院。医生会通过胸部X线、支气管镜等检查进一步明确气管内异物情况,并进行相应处理,比如完全取出残留异物等。 三、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1.老年人:老年人常伴有咽喉部肌肉功能减退、食管蠕动功能下降等情况,更容易发生吃东西呛到气管的情况。在急救时要注意用力适度,避免因用力不当造成老年人腹部脏器损伤等。同时,老年人就医要更加及时,因为其身体机能衰退,异物长时间停留气管可能引发更严重的肺部感染、窒息等并发症。 2.儿童:儿童尤其是幼儿在进食时容易嬉笑、打闹,增加呛咳风险。家长要特别注意儿童进食时的看护,避免给幼儿食用整粒坚果、果冻等易呛咳的食物。在急救海姆立克法的操作中,要严格按照儿童的操作规范进行,力度要适中,防止造成儿童腹部、胸部损伤。而且儿童呛咳后即使当时看似缓解,也需密切观察后续是否有咳嗽加重、发热、呼吸异常等情况,及时就医排查。 3.有基础疾病人群:比如患有脑血管疾病导致吞咽功能障碍的患者,更容易反复出现吃东西呛到气管的情况。这类人群发生呛咳后,急救措施的实施要更加谨慎,同时就医后要针对基础疾病进行综合评估和处理,因为基础疾病可能影响异物排出后的恢复以及后续的吞咽功能康复等。
2025-10-11 11:34: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