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擅长:诊治各种复合伤(脊柱脊髓损伤、骨盆骨折、四肢骨关节损伤、血管、神经损伤),尤其四肢创伤的微创诊治。
向 Ta 提问
郑大一附院急诊外科主任,国内知名专家,教授,主任医师,硕士生导师,创伤骨科专家,创伤外科救治专家,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急诊医学部副主任,中国急救理事,中国灾害医学会常委、河南省中西医结合灾害医学会副主任委员,中华医学会显微外科学会河南分会副主任委员,足踝学会副主任委员,河南医科大学医学系毕业。
在骨科工作近30年,2009年因工作需要,调至急诊科任副主任。临床经验丰富,在专业杂志上发表学术论文50多篇,专著5本,获省级以上科研成果2项。
展开-
吃螃蟹会中毒吗
正常食用螃蟹一般不中毒,食用死蟹、未清洗干净或不熟的螃蟹及过敏可能致中毒,中毒后要立即停食就医,预防需选新鲜蟹、彻底清洗烹饪、过敏者避免食用。 一、正常食用螃蟹一般不会中毒 螃蟹是常见的食材,正常烹饪、适量食用的情况下通常不会中毒。多数可食用的螃蟹如河蟹、海蟹等,其本身所含的成分在正常食用量下不会对人体造成毒害。科学研究表明,只要保证螃蟹新鲜、熟透,食用一般是安全的。例如,经过充分加热后,螃蟹体内可能存在的病菌等会被杀灭,降低了中毒风险。 二、可能导致中毒的情况及原因 (一)食用死蟹 死蟹体内的细菌会大量繁殖,而且螃蟹死后会分解产生组胺等物质。当组胺积累到一定量时,人食用后就可能引起中毒。一般来说,夏季气温高,死蟹变质速度更快,所以在夏季更要注意避免食用死蟹。对于不同年龄的人群,儿童的消化系统相对脆弱,食用死蟹后发生中毒的风险可能相对更高,因为儿童对毒素的耐受能力较差。 (二)食用未清洗干净或烹饪不熟的螃蟹 螃蟹生活在水域环境中,其体表、胃肠道内可能携带细菌、寄生虫等。如果没有清洗干净,残留的污垢等可能会导致人体不适;如果烹饪不熟,比如蒸煮时间不够,螃蟹体内的寄生虫(如肺吸虫等)可能无法被完全杀灭,食用后就有感染寄生虫甚至引发中毒的风险。对于有基础疾病的人群,如患有肝脏疾病、胃肠道疾病的人,食用未清洗干净或烹饪不熟的螃蟹后,可能会加重病情,因为他们的身体机能相对较弱,对不良因素的耐受和应对能力较差。 (三)过敏反应 部分人群可能对螃蟹过敏,这是因为人体免疫系统将螃蟹中的某些蛋白质识别为过敏原。过敏反应的症状可轻可重,轻者可能出现皮肤瘙痒、皮疹等,重者可能出现呼吸困难、过敏性休克等严重情况。对于有过敏史的人群,无论是儿童还是成人,在食用螃蟹前都需要格外谨慎,要提前了解自己的过敏情况,避免食用后发生危险。 三、中毒后的应对及预防措施 (一)中毒后的应对 如果怀疑食用螃蟹后中毒,应立即停止食用剩余的螃蟹,并尽快就医。如果中毒症状较轻,如仅有轻微的胃肠道不适,在就医前可以大量饮水,促进体内毒素的排泄。对于儿童出现疑似中毒症状,家长应更加重视,及时带孩子到医院进行检查和治疗,因为儿童对中毒的耐受能力差,需要及时处理。 (二)预防措施 1.选择新鲜的螃蟹:购买螃蟹时要选择活力好、外壳坚硬的新鲜螃蟹,避免购买死蟹。对于不同年龄的消费者,挑选新鲜螃蟹的标准是一致的,但儿童食用的螃蟹更要确保新鲜度,以降低中毒风险。 2.彻底清洗和烹饪:在烹饪螃蟹前要将其充分清洗干净,去除体表的污垢等。烹饪时要保证足够的时间,确保螃蟹熟透,一般蒸煮螃蟹需要15-30分钟左右,具体时间根据螃蟹的大小等因素调整,以杀灭可能存在的病菌和寄生虫。对于有基础疾病的人群,更要保证螃蟹烹饪熟透,减少患病风险。 3.过敏人群的预防:明确对螃蟹过敏的人群,应绝对避免食用螃蟹。在外出就餐时,要向服务员明确告知自己的过敏情况,防止误食。儿童如果有过敏史,家长要加强日常的看护和饮食教育,让孩子清楚知道自己的过敏禁忌食物。
2025-10-11 13:35:38 -
亚硝酸盐中毒的症状初期
亚硝酸盐中毒会有多系统表现,皮肤黏膜呈青紫色;呼吸系统有呼吸加快、胸闷;神经系统有头晕、乏力;消化系统有恶心、呕吐;循环系统有心率加快、血压可能变化。 1.皮肤黏膜表现 亚硝酸盐中毒初期,患者的皮肤黏膜会出现特征性改变,通常表现为口唇、指甲、面色等部位呈现青紫色,这是因为亚硝酸盐会使血液中正常的血红蛋白氧化为高铁血红蛋白,从而失去携氧能力,导致组织缺氧,使得皮肤黏膜呈现出缺氧性的青紫色改变。这种情况在婴幼儿中可能更易被家长观察到,因为婴幼儿的皮肤相对较薄,色泽变化更为明显。对于有接触亚硝酸盐风险的婴幼儿,家长需密切关注其口唇等部位的颜色变化。 2.呼吸系统表现 呼吸加快:机体为了弥补缺氧状态,会反射性地引起呼吸加快,试图通过增加通气量来获取更多氧气。在初期,呼吸频率可能会较正常状态有所增加,比如正常成人呼吸频率在12-20次/分钟,而中毒初期可能会达到20次/分钟以上。对于儿童来说,呼吸频率本身相对较快,若出现明显加快且伴有口唇青紫等表现,需高度警惕亚硝酸盐中毒。 胸闷:患者会感觉胸部有压迫感,呼吸时不适,这是由于缺氧导致胸部组织代谢异常,刺激神经末梢引起的感觉。不同年龄段的患者可能表述方式不同,成人可能会明确诉说胸闷,而儿童可能表现为烦躁不安、呼吸时身体前倾等异常姿态。 3.神经系统表现 头晕:患者会感到头部昏沉、不清醒,这是因为脑组织缺氧,影响了神经细胞的正常功能。在成年人中,可能会在接触亚硝酸盐后不久就出现轻微头晕,随着中毒加重头晕会逐渐加重。对于儿童,可能表现为精神萎靡、注意力不集中等情况,因为儿童神经系统发育尚不完善,对缺氧更为敏感。 乏力:全身肌肉无力,活动耐力下降,患者会感觉四肢沉重,不愿活动。无论是成年人还是儿童,都可能出现这种乏力症状,成年人可能表现为行走一段距离就感到劳累,儿童则可能在玩耍时很快出现疲倦、不愿意继续活动的情况。 4.消化系统表现 恶心:患者可能会出现恶心感,有想要呕吐的感觉,这是由于胃肠道缺氧,影响了胃肠道的正常蠕动和消化功能,刺激胃肠道神经引起的反应。婴幼儿可能表现为吐奶、拒食等情况,因为其消化系统相对脆弱,对缺氧的耐受性更差。 呕吐:在恶心的基础上可能会出现呕吐,将胃内部分内容物吐出。成年人呕吐后可能会感觉症状稍有缓解,但儿童呕吐后需注意避免误吸等情况,因为儿童的气道相对狭窄,误吸风险更高。 5.循环系统表现 心率加快:为了保证重要脏器的血液供应,心脏会加快搏动来代偿缺氧状态,导致心率增快。正常成人心率在60-100次/分钟,中毒初期可能会超过100次/分钟。儿童的心率本身比成人快,若出现心率明显增快且伴有其他中毒表现,要警惕亚硝酸盐中毒。 血压变化:初期血压可能无明显变化或轻度升高,这是机体的一种代偿机制,通过升高血压来维持重要脏器的灌注。但随着中毒加重,血压可能会逐渐下降,出现休克等严重情况。对于老年人,本身可能存在心血管系统的基础病变,亚硝酸盐中毒引起的循环系统变化可能会对其造成更严重的影响,需密切监测血压变化。
2025-10-11 13:34:59 -
食物中毒的特征
食物中毒具有中毒时间与潜伏期有时间分布和潜伏期因致病因素及年龄有差异、症状表现有胃肠道和全身症状特征、致病因素有生物性(细菌、病毒、真菌)和化学性因素、流行病学有集体性发病及地域性差异等特征,不同年龄人群在各特征中表现有别。 潜伏期差异:不同致病因素导致的食物中毒潜伏期不同。如肉毒杆菌食物中毒潜伏期较长,一般为1-4天;而葡萄球菌肠毒素食物中毒潜伏期较短,通常为1-6小时。年龄方面,儿童由于免疫系统等发育尚未完善,可能对毒素更敏感,潜伏期可能相对较短或症状更严重;老年人各器官功能衰退,潜伏期可能也有变化,但总体遵循上述不同毒素的一般规律。 症状表现特征 胃肠道症状:多数食物中毒会出现胃肠道症状,如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等。呕吐可能为频繁的喷射性呕吐或非喷射性呕吐,腹泻可为水样便、黏液便等。对于儿童,频繁呕吐和腹泻易导致脱水,需特别关注其精神状态、尿量等情况;老年人胃肠道功能弱,胃肠道症状可能更持久且恢复较慢。 全身症状:部分食物中毒还会伴有全身症状,如发热、乏力、头晕等。发热程度因中毒原因不同而异,细菌感染性食物中毒常伴有发热,体温可在38℃-40℃左右。儿童发热时需密切监测体温变化,防止高热惊厥;老年人发热可能提示机体抵抗力较弱,感染控制相对困难。 致病因素特征 生物性因素 细菌:常见的有沙门氏菌、大肠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等。沙门氏菌常污染肉类、蛋类等食物,大肠杆菌可在被污染的水源、食物中存在,葡萄球菌易污染奶类、剩饭等。不同年龄人群对细菌的易感性不同,儿童肠道菌群相对不稳定,更易受细菌感染导致食物中毒;老年人肠道免疫功能下降,也较易发生细菌感染性食物中毒。 病毒:如诺如病毒,常通过污染的水源、食物传播,可在学校、养老院等人群密集场所引起集体暴发。儿童在集体生活环境中接触机会多,感染风险相对较高;老年人由于免疫力低,感染后症状可能更重。 真菌:如黄曲霉毒素,常污染花生、玉米等谷物,黄曲霉毒素毒性强,对各年龄段人群都有危害,但儿童肝脏等器官解毒代谢功能不完善,受黄曲霉毒素影响可能更严重。 化学性因素:如农药残留、重金属污染等。农药残留可能存在于蔬菜、水果中,重金属如铅、汞等可能污染水源或某些食物。儿童如果长期接触受污染食物,可能影响生长发育;老年人本身可能有慢性疾病,化学性毒物的摄入可能加重原有病情。 流行病学特征 集体性发病:多发生在集体食堂、聚餐等场所,短时间内多人发病。这与共同进食受污染食物有关,年龄、性别在集体发病中无明显特异性,但儿童在集体环境中若有一人发病,易快速传播;老年人在集体场所若发病,由于自身抵抗力等因素,需要更细致的护理。 地域性差异:不同地区食物中毒的致病因素可能不同。例如,沿海地区可能较多发生副溶血性弧菌食物中毒,因为该菌喜爱含盐环境;内陆地区可能因食物储存等因素,易发生其他类型的食物中毒。年龄上,不同地区儿童和老年人的饮食结构等差异可能影响食物中毒的地域性分布表现,如某些地区儿童饮食习惯导致易接触特定受污染食物而发病。
2025-10-11 13:32:56 -
热射病能否进行鉴定
热射病鉴定需依据高温暴露史判断是否有长时间处于高温环境经历,核心体温通常≥40℃为关键特征之一且不同人群监测有别,中枢神经系统可现意识障碍等表现且不同年龄有差异,还需看是否有多器官功能损害表现如肝酶等指标异常,相关检查辅助鉴定包括血常规要排除其他感染性疾病致白细胞升高,凝血功能检查需鉴别基础疾病与热射病引发改变,血生化检查考虑生活方式对肝酶等指标影响,头颅影像学检查协助排除其他中枢神经系统疾病并考虑不同年龄影像特点。 一、热射病鉴定的临床依据 (一)临床表现评估 1.高温暴露史:需明确患者是否有长时间处于高温环境(如气温较高且通风差的户外工作、密闭高温空间停留等)的经历,这是热射病发生的重要前提,不同年龄、性别人群暴露风险不同,例如儿童在炎热天气户外活动时间过长易暴露,老年人因体温调节功能相对较弱,在高温环境下即使短时间停留也可能增加风险。 2.核心体温监测:核心体温通常≥40℃是热射病的关键特征之一,对于不同人群监测方式需准确,儿童因体表散热特点,核心体温监测更依赖专业设备准确测量,老年人核心体温升高可能较隐匿但同样需重视。通过连续监测核心体温判断是否达到热射病的体温标准。 3.中枢神经系统症状:可出现意识障碍(如嗜睡、昏迷等)、抽搐等表现,不同年龄人群表现有差异,儿童热射病时抽搐可能更常见且需警惕,老年人出现意识障碍时要排除基础脑血管疾病等干扰因素,需结合病史及其他检查综合判断是否为热射病导致的中枢神经系统症状。 4.多器官功能损害表现:会有肝酶升高、肌酸激酶升高、电解质紊乱(如低钠、低钾等)、凝血功能异常等,不同性别人群在基础代谢等方面有差异,对肝肾功能等指标影响不同,例如女性在特殊生理周期可能对电解质有一定影响,在鉴定时需综合考虑这些因素对检查结果的干扰,准确判断是否由热射病引起多器官功能损害。 (二)相关检查辅助鉴定 1.血常规:可见白细胞升高,这是机体对热射病引起炎症反应的一种表现,但需排除其他感染性疾病导致的白细胞升高情况,不同年龄人群白细胞正常范围有差异,儿童白细胞正常范围与成人不同,鉴定时要依据相应年龄正常范围判断是否异常。 2.凝血功能检查:可能出现异常,如凝血酶原时间延长等,热射病导致机体凝血系统紊乱可出现此类情况,对于有基础凝血功能障碍疾病的人群,如患有血友病的患者,在鉴定热射病时需鉴别是基础疾病还是热射病引发的凝血功能改变。 3.血生化检查:肝肾功能损伤指标变化明显,血肌酐升高提示肾功能受损,肝酶升高提示肝功能受影响,不同生活方式人群如长期饮酒者本身肝酶基础值可能偏高,在鉴定热射病时需考虑生活方式对肝酶等指标的影响,准确分析检查结果与热射病的关系。 4.头颅影像学检查:用于协助排除其他中枢神经系统疾病,如脑梗死、脑出血等,不同年龄人群头颅影像学表现有特点,儿童头颅影像学检查需考虑其骨骼发育等因素对影像结果的影响,老年人头颅影像学可能因脑萎缩等基础情况与非热射病引起的中枢神经系统疾病影像表现有混淆可能,需综合判断。
2025-10-11 13:31:30 -
化学中毒主要是为什么
化学中毒主要原因包括职业暴露(工业生产中防护不到位接触有机溶剂、重金属盐类,农业生产中使用农药不规范)、生活环境接触(家居用品不当使用、室内装修污染)、误食(儿童误服及成人误食被污染物品)、故意投毒等非法行为,不同人群中毒风险不同,特殊人群需加强防护及及时就医。 一、职业暴露相关 工业生产领域:在化工、电镀、制药等行业工作时,若防护措施不到位,如未正确佩戴防护口罩、手套、防护服等。以化工行业为例,工人在接触有机溶剂(如苯、甲苯等)时,有机溶剂可通过呼吸道吸入或皮肤接触进入人体。苯是一种常见的工业有机溶剂,长期低浓度接触苯可引起慢性中毒,影响造血系统,导致白细胞减少、血小板减少等;在电镀行业,工人接触重金属盐类(如铬酸盐、铅盐等),铬酸盐可通过皮肤吸收或呼吸道吸入,铅盐可损害神经系统、消化系统等。 农业生产领域:农民在使用农药时,若没有规范操作,如喷洒农药时没有穿防护服、戴口罩等。例如有机磷农药,可通过皮肤、呼吸道和消化道进入人体,抑制胆碱酯酶活性,引起乙酰胆碱蓄积,出现毒蕈碱样、烟碱样和中枢神经系统症状,如恶心、呕吐、腹痛、瞳孔缩小、肌肉震颤、昏迷等。 二、生活环境接触 家居用品不当使用:家庭中使用的一些化学制品,如清洁剂(含氯清洁剂等)、消毒剂、染发剂等。含氯清洁剂与酸性物质混合使用时会产生有毒气体氯气,人吸入后可刺激呼吸道,引起咳嗽、呼吸困难等中毒症状;染发剂中的对苯二胺等化学物质可通过皮肤吸收,部分人可能对其过敏或引起中毒反应,出现皮肤红肿、瘙痒、皮疹等,严重时可累及全身。 室内装修污染:装修材料中释放的甲醛、苯系物等。甲醛是一种常见的室内污染物,长期接触低浓度甲醛可引起慢性呼吸道疾病、眼部刺激、过敏等,还可能有致癌风险;苯系物可来自油漆、涂料等,长期接触可影响人体血液系统等。 三、误食 儿童误服:儿童好奇心强,易误服家中的药品、化妆品、有毒植物(部分植物含化学毒素)或被污染的食物等。例如儿童误服含过量维生素A的制剂可引起维生素A中毒,出现头痛、呕吐、皮肤瘙痒等症状;误服含重金属的玩具零件等也可导致重金属中毒。 成人误食:成人可能因误食被化学物质污染的食物或误将有毒化学物质当作食品、调味品等。比如误食被农药污染的瓜果蔬菜,就会引起相应的农药中毒症状。 四、故意投毒等非法行为 在一些极端情况下,有人故意使用化学毒物进行投毒,如在饮用水源、食物中投放有毒化学物质,从而导致接触者发生化学中毒事件。 不同年龄、性别、生活方式和病史的人群在化学中毒风险上有所不同。儿童由于认知和自我保护能力差,更易发生误服等中毒情况;老年人肝肾功能减退,对化学物质的代谢和解毒能力下降,发生中毒后病情可能更严重;长期接触化学物质的职业人群需高度警惕职业暴露相关中毒;有基础疾病的人群,如本身有肝肾功能不全者,接触化学物质后更易发生中毒且中毒后恢复可能更困难。对于特殊人群,应加强防护教育,避免接触有毒化学物质,一旦发生化学中毒相关情况需及时就医。
2025-10-11 13:26: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