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擅长:诊治各种复合伤(脊柱脊髓损伤、骨盆骨折、四肢骨关节损伤、血管、神经损伤),尤其四肢创伤的微创诊治。
向 Ta 提问
郑大一附院急诊外科主任,国内知名专家,教授,主任医师,硕士生导师,创伤骨科专家,创伤外科救治专家,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急诊医学部副主任,中国急救理事,中国灾害医学会常委、河南省中西医结合灾害医学会副主任委员,中华医学会显微外科学会河南分会副主任委员,足踝学会副主任委员,河南医科大学医学系毕业。
在骨科工作近30年,2009年因工作需要,调至急诊科任副主任。临床经验丰富,在专业杂志上发表学术论文50多篇,专著5本,获省级以上科研成果2项。
展开-
中毒性休克综合征怎么检查
中毒性休克综合征的诊断需通过体格检查观察一般状况,实验室检查包括血常规、血生化、凝血功能及细菌学检查,影像学检查有胸部X线或CT、超声检查,体格检查可发现患者生命体征、皮肤黏膜等异常表现,实验室检查可呈现白细胞计数升高等多种异常,影像学检查能辅助判断肺部及腹腔等情况。 一、体格检查 通过全面的体格检查,观察患者的一般状况,包括生命体征(体温、心率、血压等)、皮肤黏膜情况等。中毒性休克综合征患者可能出现高热、低血压、皮肤潮红、黏膜充血等表现。例如,体温可能明显升高,可达38.9℃以上;血压可能降低,出现休克相关表现。不同年龄、性别的患者在体格检查时可能有不同的表现特点,儿童可能因病情变化较快,需更密切监测生命体征变化;女性若有经期相关情况,需留意是否与中毒性休克综合征的发生有关联。 二、实验室检查 1.血常规 白细胞计数通常会升高,一般可达(10-40)×10/L,中性粒细胞比例增高,可能伴有核左移现象。不同年龄的患者血常规表现略有差异,儿童的白细胞计数变化可能更迅速,需动态监测。 2.血生化检查 肝肾功能可能出现异常,如转氨酶升高、尿素氮和肌酐升高等。这与中毒性休克综合征导致的全身炎症反应影响器官功能有关。对于有基础肝肾功能疾病的患者,其肝肾功能异常可能更明显,需要综合评估基础病史来判断病情的严重程度。 电解质可能紊乱,如低钠血症、低钾血症等,这是由于炎症反应导致体液分布异常及肾脏功能改变等原因引起。不同生活方式的患者,如长期低盐饮食者,发生低钠血症时可能症状更不典型,需结合具体情况分析。 3.凝血功能检查 凝血指标可能异常,如凝血酶原时间延长、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延长、纤维蛋白原降低等,提示可能存在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的倾向。对于有凝血功能障碍基础病史的患者,需警惕DIC的发生,及时进行相关监测和干预。 4.细菌学检查 取患者的相关标本进行细菌培养,如伤口分泌物、阴道分泌物、血液等,以查找病原菌。常见的病原菌包括金黄色葡萄球菌和链球菌等。例如,若从伤口分泌物中培养出金黄色葡萄球菌,结合临床症状有助于确诊中毒性休克综合征。不同部位的标本培养结果对于明确感染源和指导治疗有重要意义,在采集标本时需注意无菌操作,避免污染。 三、影像学检查 1.胸部X线或CT检查 可了解肺部情况,中毒性休克综合征患者可能出现肺部炎症、渗出等表现,如肺部纹理增粗、斑片状阴影等。对于有基础肺部疾病的患者,如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胸部影像学表现可能不典型,需仔细鉴别。通过胸部影像学检查可以排除肺部其他疾病,并辅助判断中毒性休克综合征是否累及肺部。 2.超声检查 对于怀疑有腹腔内感染等情况的患者,可进行腹部超声检查,了解腹腔脏器情况,如有无脓肿形成等。不同年龄的患者,超声检查的操作和观察重点可能不同,儿童由于腹腔脏器位置和结构与成人有差异,超声检查时需更精准操作以获取准确信息。
2025-10-11 13:14:41 -
汽车一氧化碳中毒是什么原因
汽车一氧化碳中毒原因包括汽车自身因素、使用环境因素和人群自身因素。汽车自身因素有发动机工作原理致燃烧不充分产生一氧化碳、排气管故障影响其排出;使用环境因素包括在密闭或通风不良空间运行、长时间怠速运转致一氧化碳积聚;人群自身因素涉及儿童耐受性差、患基础疾病者缺氧耐受性更差、睡眠中人群感知能力下降易中毒。 一、汽车自身因素 1.发动机工作原理导致 汽车发动机是以汽油或柴油为燃料进行工作的,在燃烧过程中,若空气供应不充分,就会发生不完全燃烧。例如,柴油发动机在负荷过大、喷油时间不当等情况下,汽油发动机在混合气过浓等状况时,都会产生一氧化碳。正常情况下,汽车尾气中会有一定量的一氧化碳排出,但如果汽车发动机存在故障,如气缸压缩比不正确、火花塞故障等,会使得燃烧更不充分,从而产生更多的一氧化碳。 2.排气管故障 排气管是一氧化碳排出汽车的通道,如果排气管出现堵塞、破损等情况,会影响一氧化碳的正常排出。比如排气管发生局部堵塞,会导致一氧化碳在汽车内部积聚,增加车内一氧化碳浓度。例如老旧汽车的排气管可能会因为锈蚀等原因出现破损,使得一氧化碳泄漏到车内。 二、使用环境因素 1.密闭或通风不良的空间 当汽车在车库等相对密闭且通风不良的环境中运行时,汽车排出的一氧化碳难以扩散。例如在地下车库内,汽车发动机持续运转,排出的一氧化碳会逐渐在车库内积聚,因为车库空间相对封闭,空气流通不畅,车内人员就容易吸入过量一氧化碳导致中毒。 2.车辆长时间怠速运转 车辆长时间处于怠速状态时,发动机燃烧不充分的问题更为突出,会产生较多一氧化碳。比如在等人时长时间让汽车处于怠速状态,此时车内通风又不好,一氧化碳就会在车内不断累积。例如一些出租车司机在等客时经常长时间怠速,若车辆所在环境通风差,就容易引发车内人员一氧化碳中毒。 三、人群自身因素 1.儿童 儿童的身体对一氧化碳的耐受性相对较差,而且儿童的呼吸频率等生理特点使得他们在相同浓度一氧化碳环境下,吸入的一氧化碳量相对可能更多。例如儿童在车内如果长时间处于一氧化碳浓度较高的环境中,更容易出现中毒症状,且中毒后可能症状发展更快,因为儿童的身体代谢等机能与成人不同,对一氧化碳的代谢能力较弱。 2.患有基础疾病人群 本身患有心肺疾病等基础疾病的人群,对缺氧的耐受性更差。例如患有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患者,其肺部本身的气体交换功能就存在问题,当吸入一氧化碳后,一氧化碳与血红蛋白结合的能力比氧气强,会进一步影响氧气的运输,更容易出现一氧化碳中毒相关的严重症状,如呼吸困难等加重的情况。 3.睡眠中人群 在睡眠状态下,人体的警觉性降低,对一氧化碳中毒的感知能力下降。例如在车内睡觉的人,当汽车发动机产生一氧化碳且车内通风不良时,很难及时察觉并采取措施,容易在不知不觉中吸入大量一氧化碳导致中毒,而且睡眠中身体的应激反应减弱,中毒后可能更难自行醒来逃离危险环境。
2025-10-11 13:13:42 -
烈日下如何预防中暑
为预防中暑需采取多方面措施,包括避免长时间曝露烈日下,上午10点至下午4点尤要注意,儿童和老年人需特别留意;做好防晒,选合适衣物、戴防护用品;定时饮水,喝淡盐水或含电解质饮品,避含酒精和大量糖分饮料;保持室内凉爽,用空调等调温且注意相关事项;有基础疾病者要特别注意,儿童和老年人也需特殊关注,有基础疾病者要减少烈日活动、做好防晒补水并带急救药等,儿童要关注体温精神状态,老年人要密切观察身体状况。 一、避免长时间暴露在烈日下 尽量减少在烈日下的活动时间,尤其是上午10点至下午4点这个时段,此时阳光最为强烈。对于儿童来说,他们的皮肤更娇嫩,更容易受到紫外线伤害而引发中暑风险,所以应避免在烈日下长时间玩耍;对于老年人,身体机能相对较弱,也需特别注意避开这个高温时段外出。 二、做好防晒措施 穿着合适衣物:选择轻薄、浅色、宽松的衣物,如棉质短袖、短裤等,浅色衣物可以反射阳光,减少热量吸收。儿童的衣物要宽松舒适且透气好,避免穿着紧身不透气的衣物;老年人的衣物也应注重透气性和舒适性,便于散热。 佩戴防护用品:佩戴宽边帽子,可以遮挡头部、面部和颈部,减少阳光直接照射;佩戴太阳镜,能保护眼睛免受紫外线伤害。儿童在佩戴太阳镜时要选择适合儿童尺寸且符合安全标准的产品;老年人佩戴太阳镜则要考虑自身眼部情况,选择合适的款式。 三、补充水分 定时饮水:即使不觉得口渴,也应定时饮用淡盐水或含有电解质的饮品,以补充因出汗流失的水分和电解质。一般来说,每小时饮用100-300毫升左右。儿童由于新陈代谢快,更要注意定时补水,但要避免一次性大量饮水;老年人饮水要适量,可少量多次饮用,防止加重心脏负担。 避免饮用含酒精和大量糖分的饮料:酒精会促进身体失水,大量糖分的饮料会导致血液渗透压升高,反而会加重口渴感并促进失水。 四、保持室内凉爽 使用空调等降温设备:将室内温度调节至26℃左右,保持室内通风良好。儿童房间的温度不宜过低,保持在24-26℃较为适宜,且要注意避免空调直吹儿童或老年人;老年人使用空调时要注意温度不要调得过低,同时要定期清洁空调滤网,防止滋生细菌影响空气质量。 五、了解自身健康状况 有基础疾病者需特别注意:患有高血压、糖尿病、心脏病等基础疾病的人群,在烈日下更容易发生中暑且病情可能加重。高血压患者在高温下血压容易波动,糖尿病患者血糖也可能因出汗等情况发生变化,心脏病患者心脏负担会加重。这类人群应尽量减少烈日下活动,若必须外出要做好充分的防晒和补水措施,并随身携带必要的急救药物和病情告知卡。 儿童和老年人的特殊关注:儿童的体温调节中枢尚未发育完善,对高温的适应能力较差;老年人的体温调节功能也有所下降,且常伴有一些慢性疾病。所以对于儿童要时刻关注其体温和精神状态,一旦出现不适要及时采取措施;对于老年人要密切观察其身体状况,如出现头晕、乏力等中暑先兆要立即采取降温等处理措施。
2025-10-11 13:13:03 -
如何检查过敏原
常见过敏原检测方法包括皮肤点刺试验、血清特异性IgE检测、斑贴试验和食物回避-激发试验。皮肤点刺试验操作简便快速、费用低但有假阳性等局限;血清特异性IgE检测准确、受外在因素影响小但费用高易受药物干扰;斑贴试验针对接触性过敏原、时间长且不能检测非接触性过敏原;食物回避-激发试验可靠是金标准之一但繁琐有风险。 一、皮肤点刺试验 1.原理:将少量高度纯化的过敏原液体滴于患者皮肤上,再用点刺针轻轻刺入皮肤表层。如果患者对该过敏原过敏,就会在15-20分钟内出现皮肤红肿、发痒的过敏反应。 2.适用人群:各年龄段人群均可进行,但对于皮肤有严重病变(如大面积湿疹等)的患者可能不适用,需要医生评估。儿童进行时要注意安抚,避免因恐惧不配合导致操作困难。 3.优势:操作相对简便、快速,费用相对较低,能够比较迅速地得到结果,可检测多种常见过敏原。 4.局限性:可能会出现假阳性或假阴性结果,而且对于一些非常罕见的过敏原可能检测不出来。 二、血清特异性IgE检测 1.原理:通过检测血液中针对特定过敏原的特异性免疫球蛋白E(IgE)水平来判断是否对该过敏原过敏。当人体接触过敏原后,免疫系统会产生特异性IgE抗体,血清特异性IgE检测就是检测这种抗体的含量。 2.适用人群:各年龄段均可,尤其适合皮肤点刺试验难以进行(如皮肤状态不佳等)的人群,对于儿童也比较适用,因为不需要直接刺激皮肤。 3.优势:结果相对较为准确,受皮肤状态等外在因素影响较小,可以检测更多种类的过敏原,包括一些不易通过皮肤点刺试验检测的过敏原。 4.局限性:检测费用相对较高,而且有时候可能会受到近期是否服用抗过敏药物等因素的干扰,导致结果不准确。 三、斑贴试验 1.原理:将可疑的过敏原贴敷于皮肤表面,经过一定时间后观察皮肤对过敏原的反应。通常贴敷48小时后取下斑贴,再在72小时后观察结果。 2.适用人群:主要用于检测接触性过敏原,适用于怀疑是接触性皮炎等由接触过敏原引起疾病的人群,各年龄段均可进行,但皮肤有破损等情况的患者需要谨慎。儿童进行时要注意避免孩子搔抓贴敷部位。 3.优势:专门针对接触性过敏原的检测方法,能够准确判断患者是否对接触的物质过敏。 4.局限性:检测时间相对较长,而且对于非接触性过敏原无法检测。 四、食物回避-激发试验 1.原理:先让患者回避可疑的食物过敏原一段时间,观察症状是否缓解,然后再重新摄入该食物,观察是否再次出现过敏症状。如果再次出现过敏症状,则提示对该食物过敏。 2.适用人群:主要用于食物过敏原的检测,对于儿童等人群,如果通过其他检测方法难以明确过敏原时可以采用。但要注意在医生的严密监测下进行,因为激发试验有一定风险。 3.优势:相对比较可靠,是食物过敏原检测的金标准之一。 4.局限性:操作过程比较繁琐,需要患者严格配合,而且在激发试验过程中可能会出现严重过敏反应等风险。
2025-10-11 13:12:22 -
氨气中毒的症状
氨气中毒症状因浓度、时间等不同分为轻、中、重度,轻度有眼部及呼吸道刺激症状;中度呼吸道症状加重且眼部症状更明显;重度有严重呼吸系统症状、中枢神经系统症状及其他如喉头水肿、心功能障碍等症状,特殊人群如儿童、孕妇、老年人中毒情况各有特点。 一、轻度中毒 1.眼部症状:接触氨气后,眼部会首先受到刺激,出现流泪、眼痛、眼睑痉挛等症状。这是因为氨气易溶于水形成氨水,对眼结膜产生强烈的刺激作用,导致眼部的炎症反应。例如,短时间接触低浓度氨气后,眼部就可能迅速出现上述表现。 2.呼吸道症状:轻度中毒时,呼吸道会有刺激症状,如鼻咽部不适、咳嗽、咳痰等。咳嗽一般为刺激性干咳,咳痰可能为少量白色痰。这是由于氨气刺激呼吸道黏膜,引起黏膜的炎性反应和分泌物增加。通常在接触氨气后数小时内出现这些呼吸道的轻度刺激症状。 二、中度中毒 1.呼吸道症状加重:会出现胸闷、胸痛、呼吸困难等症状。患者的咳嗽可能变得频繁,咳痰量可能增多,可能出现黏液痰或血性痰。此时,肺部听诊可闻及干性或湿性啰音。这是因为氨气进一步损伤呼吸道黏膜,导致气道痉挛、炎症加重,影响气体交换。例如,接触中等浓度氨气一段时间后,患者会明显感觉呼吸不畅,胸部有压迫感。 2.眼部症状持续:眼部症状会更加明显,如眼结膜充血、水肿,甚至可能出现角膜溃疡等情况。因为氨气对眼部的刺激持续存在且加重,导致眼部的炎症反应进一步发展。 三、重度中毒 1.呼吸系统症状:可能出现剧烈咳嗽、大量白色或血性泡沫痰,严重呼吸困难,甚至发生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患者呼吸急促,口唇发绀,双肺可闻及广泛的干湿啰音。这是由于氨气导致肺部严重的炎症、肺水肿等病变,肺泡换气功能严重受损。例如,接触高浓度氨气后,很快就会出现严重的呼吸困难,需要紧急抢救。 2.中枢神经系统症状:可出现头痛、头晕、烦躁不安、昏迷、抽搐等症状。这是因为氨气中毒后,毒素可能影响中枢神经系统的正常功能,导致神经功能紊乱。儿童由于神经系统发育尚未完全成熟,在氨气中毒时更容易出现中枢神经系统的症状,且可能症状更为严重,需要特别关注。 3.其他症状:重度中毒还可能引起喉头水肿、窒息,甚至导致心功能障碍等。喉头水肿会进一步加重呼吸困难,甚至危及生命;心功能障碍可能表现为心律失常、心力衰竭等,这是因为氨气中毒对全身多个系统产生影响,包括心血管系统。 对于特殊人群,如儿童,由于其身体各器官功能尚未发育完善,对氨气的耐受性更差,接触氨气后出现中毒症状可能更迅速且严重,家长应特别注意儿童所处环境中氨气的浓度,避免儿童接触到氨气。孕妇接触氨气中毒后,不仅会影响自身健康,还可能对胎儿造成不良影响,如导致胎儿发育异常等,因此孕妇若接触氨气后出现不适,需及时就医并告知医生怀孕情况。老年人由于身体机能衰退,对氨气中毒的代偿能力下降,中毒后病情可能发展较快,需要密切观察和及时治疗。
2025-10-11 13:10: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