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擅长:糖尿病、甲状腺疾病、代谢性骨病、肾上腺疾病以及垂体疾病等内分泌常见病、多发病的诊疗
向 Ta 提问
李志臻,男,副主任医师,副教授,1999年毕业于河南医科大学临床医学系,2006年在中山大学获得内科内分泌学博士学位,同年进入郑州大学一附院内分泌科工作至今。2010年至2011年在北京协和医院内分泌科进修一年。
擅长糖尿病、甲状腺疾病、代谢性骨病、肾上腺疾病以及垂体疾病等内分泌常见病、多发病的诊疗,熟悉内分泌疑难杂症和危重患者的诊疗,具有扎实的理论基础和良好的职业道德。发表论文近20篇,多为核心期刊,参编著作1部,获科技进步奖1项。
展开-
糖尿病引起口腔溃疡吃什么药
糖尿病引起口腔溃疡患者需在医生指导下服用格列本脲片、盐酸罗格列酮片、西地碘含片等药物。 1、格列本脲片 其主要成分是格列本脲,能够刺激胰岛素分泌,控制血糖水平的控制。 2、盐酸罗格列酮片 其中含有盐酸罗格列酮,可以提高靶组织对胰岛素的敏感性,维持血糖水平正常。 3、西地碘含片 其内含有碘成分,能够促进口腔溃疡组织修复,减轻疼痛、肿胀等现象。 需注意,以上药物均要咨询医生后再服用,避免擅自用药。
2025-04-01 13:45:20 -
硒对甲状腺有影响吗
硒对甲状腺影响重要,硒是人体必需微量元素,参与甲状腺激素合成代谢。硒缺乏与自身免疫性甲状腺炎、甲状腺功能减退关联,自身免疫性甲状腺炎患者硒水平常低,缺硒致免疫失衡引发损伤,不同年龄段影响有别,缺硒还影响TPO活性致甲减,老年易缺硒致甲减风险增;硒过量会干扰甲状腺激素代谢致功能紊乱,可能增甲状腺癌风险,特殊人群补硒需谨慎,缺硒甲状腺疾病患者适当补硒可改善功能,补硒要根据硒营养状况合理进行,特殊人群补硒需遵医嘱。 一、硒与甲状腺功能的关系 硒是人体必需的微量元素之一,在甲状腺功能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甲状腺中硒的含量相对较高,硒参与甲状腺激素的合成、代谢等过程。例如,硒是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Px)的重要组成成分,而GPx在甲状腺激素代谢相关的氧化还原反应中起关键作用,有助于维持甲状腺内正常的氧化还原状态,保障甲状腺激素的正常合成与代谢。 二、硒缺乏与甲状腺疾病的关联 1.与自身免疫性甲状腺炎的关系 硒缺乏可能增加自身免疫性甲状腺炎的发病风险。自身免疫性甲状腺炎,如桥本甲状腺炎,是一种常见的甲状腺自身免疫性疾病。研究发现,在自身免疫性甲状腺炎患者中,血清硒水平往往低于正常人群。硒缺乏会影响机体的免疫功能,导致免疫调节失衡,使得机体对甲状腺自身抗原的免疫耐受被打破,从而引发甲状腺的自身免疫损伤。例如,有研究表明,给自身免疫性甲状腺炎患者补充硒剂后,患者的甲状腺自身抗体水平有所下降,甲状腺功能也得到一定程度的改善。 对于不同年龄段的人群,硒缺乏对自身免疫性甲状腺炎的影响可能有所不同。在儿童和青少年中,硒缺乏可能影响其免疫系统的正常发育,进而增加自身免疫性甲状腺炎的发病几率;而在成年人群中,硒缺乏会进一步加重已有的自身免疫性甲状腺炎的病情进展。 2.与甲状腺功能减退的关系 硒缺乏可能与甲状腺功能减退的发生相关。甲状腺激素的合成需要甲状腺过氧化物酶(TPO)的参与,而硒是TPO发挥正常功能所必需的元素。硒缺乏会影响TPO的活性,导致甲状腺激素合成减少,从而引发甲状腺功能减退。在老年人群中,由于机体代谢功能逐渐衰退,对硒的吸收、利用能力下降,更容易出现硒缺乏,进而增加老年人群患甲状腺功能减退的风险。 三、硒过量对甲状腺的影响 虽然硒对甲状腺功能至关重要,但硒过量也可能对甲状腺产生不良影响。过量的硒可能会干扰甲状腺激素的正常代谢,导致甲状腺功能紊乱。例如,有研究发现,长期摄入过量硒可能会影响甲状腺细胞的正常功能,导致甲状腺激素的分泌和调节失衡,甚至可能增加甲状腺癌的发病风险,但目前关于硒过量与甲状腺癌之间的具体关联机制还需要进一步深入研究。对于不同生活方式的人群,如长期接触高硒环境或过量补充硒剂的人群,需要密切关注甲状腺功能的变化,定期进行甲状腺相关指标的检测。 四、硒对甲状腺疾病的干预作用 对于存在硒缺乏的甲状腺疾病患者,适当补充硒剂可能有助于改善甲状腺功能。例如,在自身免疫性甲状腺炎患者中,补充硒剂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调节免疫功能,降低甲状腺自身抗体水平,改善甲状腺功能。但在补充硒剂时需要注意,要根据个体的硒营养状况进行合理补充,避免硒缺乏或硒过量对甲状腺造成不良影响。对于特殊人群,如孕妇、儿童等,在补充硒剂时更需要谨慎,应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因为孕妇硒营养状况会影响胎儿的甲状腺发育,儿童硒过量可能会对其生长发育产生不利影响。
2025-10-11 14:14:51 -
糖尿病末梢神经炎症状
糖尿病可引发感觉异常(麻木、刺痛)、感觉减退(温度觉、痛觉减退)、运动功能障碍(肌力下降、肌肉萎缩)及自主神经功能紊乱相关症状(出汗异常、血压异常、消化功能异常),儿童、老年、女性、男性糖尿病患者患末梢神经炎各有特点及需注意事项。 刺痛感:患者还可能会有针刺样的疼痛,疼痛程度可轻可重,在夜间往往会加重。这是因为受损的神经纤维对刺激的敏感性增加,即使是轻微的刺激也会被错误地感知为强烈的疼痛信号。例如,患者可能会感觉脚部像是被针不断扎刺一样,严重影响睡眠和日常生活。 感觉减退 温度觉减退:患者对温度的感知能力下降,可能无法准确判断外界温度是冷还是热。比如,在接触比较热的物体时,不能及时感觉到危险,容易造成烫伤;接触较冷的物体时,也不能很好地感知寒冷,增加冻伤的风险。这是由于神经对温度刺激的传导出现障碍,导致温度觉的传入信号减弱。 痛觉减退:对疼痛的感觉变得不敏感,受伤后可能不容易察觉,从而延误伤口的处理。例如,患者脚部受伤后,可能感觉不到明显的疼痛,直到伤口出现感染、溃烂等严重情况才被发现,这会增加足部溃疡等并发症的发生风险。 运动功能障碍 肌力下降:随着病情的进展,可能会出现手足肌肉力量减弱的情况,导致患者抓握东西无力,走路时可能会有不稳的感觉。这是因为神经病变影响了肌肉的神经支配,使得肌肉无法得到正常的神经冲动来维持正常的收缩功能。比如,患者可能无法像以前那样轻松地拿起筷子夹菜,或者走路时容易绊倒。 肌肉萎缩:长期的神经功能障碍会进一步导致肌肉萎缩,尤其是手部和足部的小肌肉。肌肉萎缩会使手足的外形发生改变,进一步影响肢体的运动功能,严重时可能会导致患者失去自理能力。 自主神经功能紊乱相关症状 出汗异常:部分患者会出现出汗增多或减少的情况。出汗增多可能表现为手足部位异常多汗,即使在安静状态下也会大量出汗;出汗减少则会使皮肤变得干燥,容易发生皲裂等问题。这是因为自主神经病变影响了汗腺的神经调节,导致汗腺的分泌功能失调。 血压异常:可能出现体位性低血压,即在站立时血压明显下降,导致头晕、眼前发黑等症状。这是由于自主神经病变影响了血管的收缩和舒张功能,当体位改变时,无法及时调节血压以保证脑部的血液供应。例如,患者从卧位突然站起时,可能会感到头晕不适,需要缓慢起身来缓解症状。 消化功能异常:还可能出现胃肠功能紊乱,如便秘或腹泻等症状。这是因为自主神经病变影响了胃肠道的神经支配,导致胃肠蠕动和消化液分泌功能出现障碍。比如,患者可能会出现长时间不排便的便秘情况,或者出现无规律的腹泻,严重影响患者的营养状况和生活质量。 特殊人群方面,儿童糖尿病患者如果发生末梢神经炎,由于其处于生长发育阶段,神经修复能力相对较强,但也需要及时控制血糖,避免病情进一步加重影响生长发育;老年糖尿病患者由于本身身体机能衰退,神经病变恢复相对困难,更要注重血糖的长期稳定控制,预防并发症的进一步发展,同时要注意日常足部的护理,因为老年患者感觉减退更明显,更容易发生足部损伤而不自知。女性糖尿病患者在妊娠期间如果出现末梢神经炎,需要特别谨慎处理,因为孕期用药受到限制,更要通过严格控制血糖来减轻神经病变的进展,同时要密切监测自身症状变化,确保母婴安全;男性糖尿病患者也要注意生活方式的调整,如避免久坐、适当运动等,来辅助控制血糖和缓解神经病变症状。
2025-10-11 14:13:21 -
睾酮过高怎么办
睾酮过高由多种原因引起,需通过激素水平检测等进行医学检查与诊断,可通过生活方式调整进行非药物干预,疾病导致时可能需药物干预,不同特殊人群如育龄女性、男性患者、儿童患者有相应注意事项,要针对不同情况进行处理以调节睾酮水平及保障健康。 一、明确睾酮过高的原因 睾酮过高可能由多种原因引起,如多囊卵巢综合征(常见于育龄女性)、肾上腺皮质功能亢进、睾丸间质细胞瘤等。不同原因导致的睾酮过高,其影响和处理方式有所不同。例如,多囊卵巢综合征除了睾酮升高外,还常伴有月经紊乱、排卵异常等表现;肾上腺皮质功能亢进可能有皮质醇等其他激素异常相关表现。 二、医学检查与诊断 1.激素水平检测:通过血液检测性激素六项等,明确睾酮具体水平以及其他相关激素情况。比如,测定雌二醇、黄体生成素、卵泡刺激素等指标,综合判断内分泌状态。对于育龄女性,还可结合超声检查了解卵巢等生殖器官情况,排查多囊卵巢综合征等疾病;对于怀疑肾上腺疾病引起睾酮升高的患者,可能需要进行肾上腺相关激素检测及影像学检查等。 2.病因排查:根据患者的年龄、性别、症状等进行针对性排查。年轻男性出现睾酮过高需警惕睾丸间质细胞瘤等疾病;女性患者除了妇科相关检查外,可能还需排查是否有肾上腺病变等。 三、非药物干预措施 1.生活方式调整 饮食方面:对于因多囊卵巢综合征等导致睾酮过高的女性,应注意均衡饮食,减少高糖、高脂食物摄入,增加膳食纤维摄入,多吃蔬菜、水果、全谷物等。例如,控制精制糖的摄入量,避免过多饮用含糖饮料、吃蛋糕等甜食;减少油炸食品、动物内脏等高脂食物的摄取。 运动方面:适当增加运动量,每周进行至少150分钟的中等强度有氧运动,如快走、慢跑、游泳等,也可结合力量训练。运动有助于控制体重,改善胰岛素抵抗等,对调节内分泌有帮助。对于育龄女性,规律运动还有助于改善排卵等情况。 作息方面:保持规律作息,保证充足睡眠,避免熬夜。良好的作息有助于维持内分泌系统的稳定,因为睡眠过程中身体会进行激素调节等重要生理活动。 四、药物干预情况(仅提及药物名称) 如果是疾病导致的睾酮过高,可能需要使用药物治疗。例如,对于多囊卵巢综合征患者,可能会使用复方短效口服避孕药等药物来调节激素水平;对于肾上腺皮质功能亢进引起的睾酮过高,可能会使用糖皮质激素等药物抑制肾上腺皮质功能,但具体药物使用需由医生根据患者具体病情权衡利弊后决定,且要密切监测药物不良反应等情况。 五、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1.育龄女性:睾酮过高可能影响生育,需积极就医评估和处理。在治疗过程中,要遵循医生建议,按时复查激素水平等指标,密切关注月经及排卵情况。同时,心理上也要保持良好状态,避免因担心生育问题等产生过大心理压力,因为心理因素也可能影响内分泌。 2.男性患者:若为睾丸间质细胞瘤等疾病导致睾酮过高,需及时就医明确诊断,根据病情采取相应治疗措施,并且要定期复查,监测睾丸等相关器官情况以及激素水平变化,确保病情得到有效控制。 3.儿童患者:儿童出现睾酮过高情况较为罕见,一旦发现需高度重视,可能涉及先天性肾上腺皮质增生症等罕见疾病,需及时就医进行详细检查和诊断,由儿科等相关科室医生制定个体化诊疗方案,因为儿童处于生长发育阶段,睾酮过高可能对其生长发育产生严重影响,如导致性早熟等异常情况,要尽早干预以保障儿童正常生长发育。
2025-10-11 14:11:55 -
血糖高是怎么引起的
血糖高受遗传、环境、疾病、药物、其他等多因素影响,遗传因素中特定疾病具遗传倾向;环境因素里不良饮食、缺乏运动、肥胖会致血糖高;疾病因素中内分泌、胰腺疾病可引发;药物因素中某些药物能使血糖升高;应激状态、年龄也会对血糖产生影响,不同年龄、性别在各因素影响下情况有别。 环境因素 饮食:长期高热量、高糖、高脂肪饮食是导致血糖高的重要环境因素。例如过多摄入精米精面、甜食、油炸食品等,会使人体摄入过多的碳水化合物和脂肪,超出身体的代谢能力,导致血糖升高。不同年龄阶段的人群受饮食影响有所不同,儿童青少年若长期不健康饮食,容易为成年后血糖高埋下隐患;老年人代谢功能下降,更易因不合理饮食出现血糖异常。 缺乏运动:运动量过少会使身体代谢减慢,肌肉对葡萄糖的摄取和利用减少,从而导致血糖升高。不同性别在运动习惯上可能有差异,比如男性可能更倾向于从事一些体力活动相对少的工作,女性可能因家务等原因运动不足等。年龄也是重要因素,儿童若缺乏户外活动,运动量不够,会影响身体代谢;老年人活动能力下降,运动减少,血糖调节能力减弱。 肥胖:肥胖尤其是中心性肥胖(腹部脂肪堆积较多)与血糖高密切相关。肥胖者体内脂肪细胞增多、肥大,脂肪细胞分泌的一些激素等会干扰胰岛素的作用,导致胰岛素抵抗,使血糖不能正常被调节,进而出现血糖高。不同性别肥胖表现可能有不同特点,女性可能更易在臀部、大腿等部位堆积脂肪,男性多为腹部肥胖等情况,肥胖对各年龄人群血糖都有影响,儿童肥胖可能引发胰岛素抵抗,增加未来血糖高风险,老年人肥胖则会进一步加重代谢负担。 疾病因素 内分泌疾病:如甲状腺功能亢进症,患者甲状腺激素分泌过多,会加速机体代谢,使血糖升高;库欣综合征是由于体内皮质醇过多,也可导致血糖升高。不同疾病对不同年龄、性别的影响不同,例如儿童患内分泌疾病导致血糖高的情况相对较少,但一旦发生影响可能更严重;女性患某些内分泌疾病的概率与男性有差异,可能影响内分泌平衡进而导致血糖异常。 胰腺疾病:胰腺炎、胰腺肿瘤等胰腺疾病可能影响胰岛素的分泌或作用,导致血糖升高。胰腺炎患者在发病过程中可能出现暂时性或永久性的胰岛功能受损,从而引起血糖异常;胰腺肿瘤可能压迫或破坏胰岛细胞,影响胰岛素分泌。不同年龄人群患胰腺疾病导致血糖高的情况不同,老年人胰腺功能本身有所衰退,患病后更易出现血糖问题。 药物因素 某些药物也可能引起血糖高,例如长期使用糖皮质激素,它可以促进糖原异生,减少组织对葡萄糖的利用,从而升高血糖。不同年龄、性别对药物的反应可能不同,儿童使用可能影响生长发育等,女性在生理期等特殊时期使用某些药物可能对血糖影响更敏感等。 其他因素 应激状态:严重创伤、大手术、急性心肌梗死等应激状态下,人体会分泌大量应激激素,如肾上腺素、皮质醇等,这些激素会对抗胰岛素的作用,导致血糖升高。不同年龄人群应激状态下血糖变化有所不同,儿童应激反应可能相对更强烈或有其特殊性,老年人应激后身体恢复能力差,血糖调节更易出现异常。 年龄:随着年龄增长,人体的胰岛功能会逐渐减退,胰岛素分泌减少,胰岛素受体敏感性下降等,导致血糖调节能力减弱,老年人相对更易出现血糖高的情况。但不同年龄段的人群都可能因上述多种因素出现血糖高,只是老年人的生理变化使其更具易感性。
2025-10-11 14:06: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