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志臻

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擅长:糖尿病、甲状腺疾病、代谢性骨病、肾上腺疾病以及垂体疾病等内分泌常见病、多发病的诊疗

向 Ta 提问
个人简介

  李志臻,男,副主任医师,副教授,1999年毕业于河南医科大学临床医学系,2006年在中山大学获得内科内分泌学博士学位,同年进入郑州大学一附院内分泌科工作至今。2010年至2011年在北京协和医院内分泌科进修一年。

  擅长糖尿病、甲状腺疾病、代谢性骨病、肾上腺疾病以及垂体疾病等内分泌常见病、多发病的诊疗,熟悉内分泌疑难杂症和危重患者的诊疗,具有扎实的理论基础和良好的职业道德。发表论文近20篇,多为核心期刊,参编著作1部,获科技进步奖1项。

展开
个人擅长
糖尿病、甲状腺疾病、代谢性骨病、肾上腺疾病以及垂体疾病等内分泌常见病、多发病的诊疗展开
  • 糖尿病人总是心慌,坐不住什么原因

    糖尿病人心慌、坐不住可能与血糖波动、自主神经病变、合并心血管疾病及心理因素有关,需监测血糖、排查心血管疾病等,特殊人群如老年、儿童糖尿病也需综合考量并进行相应干预。 一、血糖波动相关 糖尿病人心慌、坐不住可能与血糖波动有关。当血糖突然升高或降低时,会影响神经及心血管系统功能。例如,低血糖时,身体能量供应不足,交感神经兴奋,释放大量肾上腺素等激素,可出现心慌、手抖、坐立不安等症状;而高血糖状态下,血液高渗可能影响神经传导等,也可能引发不适感觉。有研究显示,血糖波动较大的糖尿病患者发生自主神经功能紊乱相关症状的概率相对更高。 二、自主神经病变 糖尿病病程较长时易并发自主神经病变,这是导致糖尿病人心慌、坐不住的常见原因之一。自主神经包括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当自主神经受损时,对心血管系统的调节失衡。比如,交感神经兴奋性异常,会使心率加快、心肌收缩力增强,患者感觉心慌;同时,自主神经病变影响胃肠道等功能的同时,也会干扰对身体整体状态的调节,导致患者坐立不安。多项糖尿病神经病变相关研究表明,约一定比例的糖尿病患者存在不同程度的自主神经病变,其中就有心慌、坐立不安等表现。 三、合并心血管疾病 糖尿病患者是心血管疾病的高危人群,常合并冠心病、心律失常等心血管病症。若合并冠心病,心肌缺血缺氧时可出现心慌症状,且可能伴有胸部不适等,同时身体的不适会让患者坐不住;若合并心律失常,如房颤等,心率、心律的异常会直接导致心慌感,进而影响患者的状态,使其难以安静坐着。临床统计发现,糖尿病患者合并心血管疾病的发生率明显高于非糖尿病人群,其中心慌等心血管相关症状较为常见。 四、心理因素影响 糖尿病是一种需要长期管理的疾病,患者长期受疾病困扰,可能出现焦虑、抑郁等心理问题。心理状态不佳时,也会表现出心慌、坐不住的情况。例如,焦虑状态下,患者的交感神经处于兴奋状态,会出现躯体化症状,包括心慌、坐立不安等。有心理量表评估显示,糖尿病患者中存在心理情绪问题的比例不低,这些心理因素会加重身体不适的主观感受。 对于糖尿病人出现心慌、坐不住的情况,首先要监测血糖,了解血糖波动情况;其次要进行心血管相关检查,如心电图、心脏超声等排查心血管疾病;还需评估自主神经功能等。对于特殊人群,比如老年糖尿病患者,要更加细致地排查,因为老年患者并发症发生概率更高,且身体耐受性等不同;儿童糖尿病相对较少,但一旦发生也要考虑上述多方面因素,同时儿童患者的心理因素可能与家庭关怀等有关,需要综合考量并给予相应的干预措施,如血糖管理、心血管保护、心理疏导等多方面的综合处理。

    2025-10-17 12:39:27
  • 糖尿病有哪些症状

    糖尿病典型症状有多饮因血糖高致血浆渗透压增高刺激口渴中枢、多食因血糖不能有效利用致能量缺乏引发饥饿、多尿因血糖超肾糖阈致渗透性利尿、体重减轻因葡萄糖不能正常供能致分解脂肪蛋白质;不典型症状包括皮肤瘙痒因高血糖利于细菌真菌滋生、视力模糊因血糖波动致眼内渗透压改变、手脚麻木因长期高血糖致神经病变、伤口愈合慢因高血糖影响白细胞功能;儿童糖尿病起病较急且有精神萎靡等,老年糖尿病症状常不典型易以并发症为首诊;并发症早期有酮症酸中毒早期的乏力恶心呕吐伴烂苹果味呼吸,高渗高血糖综合征早期的多饮多尿加重伴脱水意识障碍。 一、典型症状 1.多饮:血糖升高使血浆渗透压增高,刺激口渴中枢引发口渴,患者会频繁大量饮水以缓解口干。例如,研究显示糖尿病患者因血糖波动导致血浆渗透压改变,进而出现持续口渴多饮现象。 2.多食:血糖不能被机体有效利用,身体处于能量缺乏状态,从而引发饥饿感,导致进食量较平时明显增多。 3.多尿:血糖超过肾糖阈时,肾小球滤过的葡萄糖无法被肾小管完全重吸收,尿糖升高产生渗透性利尿,致使尿量增多、排尿次数频繁。 4.体重减轻:由于葡萄糖不能正常供能,机体分解脂肪和蛋白质来提供能量,长期累积会使体重逐渐下降。 二、不典型症状 1.皮肤瘙痒:高血糖环境利于细菌、真菌滋生,刺激皮肤引发瘙痒,尤其女性会阴部瘙痒较为常见,部分患者因皮肤反复瘙痒就医后才发现糖尿病。 2.视力模糊:血糖波动会改变眼内渗透压,导致晶状体屈光度变化,出现视力模糊,若血糖控制不稳定,视力变化会较明显,影响日常视物。 3.手脚麻木:长期高血糖可引起神经病变,造成手脚对称性麻木、刺痛、感觉减退等,常见于病程较长的患者,影响肢体感觉功能。 4.伤口愈合慢:高血糖会影响白细胞功能,阻碍伤口愈合进程,糖尿病患者若有伤口,愈合时间比常人显著延长。 三、特殊人群表现 1.儿童糖尿病:起病较急,除三多一少外,可能出现精神萎靡、生长发育迟缓等,因儿童表述能力有限,家长需密切关注孩子异常饮水、排尿及体重变化,及时排查糖尿病。 2.老年糖尿病:症状常不典型,可能仅表现为乏力、食欲减退,甚至以并发症为首诊表现,如突发脑卒中,需警惕无症状性高血糖,定期监测血糖至关重要,以便早期发现血糖异常。 四、并发症相关早期表现 1.糖尿病酮症酸中毒早期:可出现乏力、恶心、呕吐,呼吸深快且有烂苹果味(因丙酮呼出所致),若不及时干预会进展为严重代谢紊乱。 2.糖尿病高渗高血糖综合征早期:表现为多尿、多饮症状加重,随后出现脱水、意识障碍等,需紧急处理以避免危及生命。

    2025-10-17 12:34:46
  • 血糖仪准确吗

    血糖仪准确性由多种因素决定,正规合格血糖仪理想状态下较准,4.2-7.8mmol/L时误差<±15%,外或低时<±20%;影响因素有试纸(受潮、过期等致异常)、采血操作(不规范引入杂质等)、仪器自身(未校准、超年限等);不同人群使用有注意事项,儿童选合适部位等,老年人用大字体血糖仪等,糖尿病患者遵流程、定期校准等,使用中需注意各环节确保结果可靠及不同人群依自身特点注意。 影响血糖仪准确性的因素 试纸因素:试纸的质量、保存条件等会影响准确性。试纸若受潮、过期,可能导致化学反应异常,从而使测量结果不准确。比如,保存试纸时没有按照说明书要求放在干燥、阴凉处,试纸受潮后,其内部的化学物质可能发生变化,在与血液反应时就不能准确反映血糖浓度。 采血操作因素:采血过程是否规范也很关键。如果采血深度不够,挤出的血液量不足,可能需要再次采血,而多次采血可能会引入组织液等杂质,影响检测结果。对于儿童等特殊人群,由于其手指皮肤较薄等特点,采血时更要注意力度和深度,避免过度挤压导致结果偏差。成年人如果生活中经常从事重体力劳动,手指皮肤可能较厚,采血时也需要调整合适的力度。 仪器自身因素:血糖仪的校准、使用年限等也会影响准确性。仪器需要定期校准,若长时间未校准,可能出现测量偏差。对于有基础疾病如糖尿病且病史较长的患者,在使用血糖仪时更要关注仪器的校准情况,因为长期的高血糖状态可能对仪器的某些部件产生潜在影响。 不同人群使用血糖仪的注意事项 儿童:儿童皮肤娇嫩,采血时应选择合适的采血部位,如手指侧面等相对较薄且神经分布较少的区域。同时,要安抚儿童情绪,避免因哭闹等导致采血不顺利而影响结果。儿童的生活方式可能较为活跃,在使用血糖仪前后要注意保持手指清洁,防止感染。 老年人:老年人可能存在视力、操作灵活性等问题。在使用血糖仪时,可选择较大字体显示的血糖仪,家人也可以在旁协助操作。老年人如果有糖尿病病史较长且伴有周围神经病变等情况,手指的感觉可能减退,采血时要特别小心,避免过度用力造成损伤。 糖尿病患者:糖尿病患者在使用血糖仪监测血糖时,要严格按照操作流程进行。同时,应定期将血糖仪送检进行校准维护。如果发现血糖仪测量结果与自身症状不符,如出现严重低血糖症状但血糖仪显示血糖值正常等情况,要及时就医检查,排除仪器故障等问题。 总之,正规合格的血糖仪在正确使用的情况下具有较高的准确性,但受多种因素影响,在使用过程中需注意各个环节以确保测量结果的可靠,不同人群要根据自身特点做好相应的使用注意事项。

    2025-10-17 12:30:32
  • 肾上腺素是激素吗

    肾上腺素是激素,由肾上腺髓质分泌,属胺类激素。其分泌受交感神经调控,不同人群中特点及影响不同,儿童分泌及作用与成人有差异,成年人分泌处稳定调节体系,特殊病史人群受其影响更显著。 一、肾上腺素是激素吗 肾上腺素是激素。它是由肾上腺髓质分泌的一种激素。从化学本质来看,肾上腺素属于胺类激素。在人体的内分泌系统中,肾上腺髓质能分泌肾上腺素等激素,它在机体应对紧急情况时发挥重要作用,例如当人体处于恐惧、紧张等应激状态时,肾上腺素分泌增多,会引起心跳加快、血压升高、呼吸加快等一系列生理反应,以帮助机体适应紧急状况,这一过程有大量的生理研究和内分泌学研究作为支持,众多科学文献都明确阐述了肾上腺素作为激素的内分泌功能及相关生理作用机制。 (一)肾上腺素作为激素的分泌与调节机制 肾上腺素的分泌受交感神经的调控。当机体受到应激刺激时,交感神经兴奋,会促使肾上腺髓质细胞分泌肾上腺素。例如在剧烈运动时,身体需要更多的能量供应,此时交感神经兴奋,刺激肾上腺髓质释放肾上腺素,从而加速糖原分解等过程来提供能量,这一调节过程有神经-内分泌的相关研究为依据,从神经信号传导到激素分泌的一系列生理环节都有科学研究支撑其具体机制。 (二)不同人群中肾上腺素作为激素的特点及影响 儿童人群:儿童的内分泌系统尚在发育中,肾上腺素的分泌及作用特点与成人有一定差异。儿童在应激状态下,肾上腺素的分泌响应可能相对成人更敏感,但由于其器官功能发育未完善,肾上腺素过多分泌可能对儿童的心血管系统等造成相对更明显的影响,需要密切关注儿童在应激情况下肾上腺素的波动情况及相应的生理反应变化,遵循儿科安全护理原则来应对可能出现的相关生理改变。 成年人群:成年人体内肾上腺素的分泌处于相对稳定的内分泌调节体系中,在正常的应激和生理调节过程中发挥着维持内环境稳定等重要作用。但如果成年人群长期处于高应激状态,可能会导致肾上腺素分泌长期异常,进而影响心血管等系统的健康,有大量关于成年人内分泌与心血管疾病关联的研究支持这一观点,例如长期精神压力大导致肾上腺素分泌异常与高血压等疾病发生风险增加相关。 特殊病史人群:对于本身有心血管疾病病史的人群,肾上腺素分泌的变化可能会产生更显著的影响。比如有冠心病病史的人群,肾上腺素分泌增多引起的心跳加快、血管收缩等可能会加重心脏的负担,增加心肌缺血等事件发生的风险,需要在面对应激情况时格外注意,尽量避免过度应激导致肾上腺素异常大量分泌,遵循针对这类特殊病史人群的医疗保健建议来进行相关的生理调节。

    2025-10-17 12:29:24
  • 促甲状腺激素偏高是什么意思

    促甲状腺激素偏高是血液中TSH水平偏高提示甲状腺轴反馈调节异常,常见病因有原发性甲状腺功能减退症、亚临床甲状腺功能减退症、下丘脑-垂体病变,不同人群有特点,育龄期女性孕妇需密切监测,儿童群体影响生长发育,有甲状腺疾病史或自身免疫性疾病史人群易出现需长期关注,诊断结合甲状腺激素等指标综合分析,TSH偏高伴FT3、FT4降低多提示原发性甲减,TSH偏高而FT3、FT4正常考虑亚临床甲减,还结合临床症状和自身抗体明确病因。 一、促甲状腺激素偏高的定义及常见病因 促甲状腺激素(TSH)由垂体前叶分泌,其主要功能是调控甲状腺的功能活动。当血液中TSH水平偏高时,通常提示甲状腺轴的反馈调节出现异常。常见病因包括: 1.原发性甲状腺功能减退症:甲状腺本身病变导致甲状腺激素合成、分泌减少,机体通过负反馈机制促使垂体分泌更多TSH以刺激甲状腺,从而表现为TSH升高,同时甲状腺激素(如游离三碘甲状腺原氨酸FT3、游离甲状腺素FT4)水平降低。 2.亚临床甲状腺功能减退症:此时甲状腺激素水平尚在正常范围,但TSH已升高,是介于正常甲状腺功能与临床甲减之间的一种状态,存在向临床甲减进展的可能。 3.下丘脑-垂体病变:罕见情况下,下丘脑或垂体病变导致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TRH)分泌异常或垂体直接分泌过多TSH,也可引起TSH偏高,但相对原发性甲状腺疾病所致情况少见。 二、不同人群促甲状腺激素偏高的特点及影响 (一)育龄期女性(尤其孕妇) 孕妇在孕期由于体内激素环境变化,促甲状腺激素的正常范围较非孕期有所调整。若孕期TSH偏高,可能影响胎儿的神经系统发育,需密切监测甲状腺激素水平,必要时在医生指导下进行干预。 (二)儿童群体 儿童时期促甲状腺激素偏高可能影响生长发育,导致身高增长迟缓、智力发育受影响等,需尽早明确病因并采取相应措施。 (三)有甲状腺疾病史或自身免疫性疾病史人群 此类人群本身存在甲状腺相关的病理基础,更易出现TSH偏高的情况,需长期关注甲状腺功能状态,定期复查。 三、促甲状腺激素偏高的综合判断与关联指标 诊断时需结合甲状腺激素(FT3、FT4)等指标综合分析。若TSH偏高同时FT3、FT4降低,多提示原发性甲减;若TSH偏高而FT3、FT4正常,则考虑亚临床甲减。此外,还需结合患者的临床症状(如畏寒、乏力、黏液性水肿等)以及相关自身抗体(如甲状腺过氧化物酶抗体TPOAb、甲状腺球蛋白抗体TGAb等)来进一步明确病因,如自身免疫性甲状腺炎等可导致TSH偏高。

    2025-10-17 12:28:00
推荐医生
宗岩

宗岩

中医科

立即咨询

尹朝林

尹朝林

儿科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