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静

河南省人民医院

擅长:疑难胃肠病,肝病,营养不良等疾病的诊治。

向 Ta 提问
个人简介

  硕士研究生导师,老年临床医学部消化内科科主任。1982年毕业于河南医科大学医疗系,或医学学士学位。现兼任河南省医学会肝病分会副主任委员,河南省抗癌协会肝癌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河南省中西医结合脾胃病专业委员会肝炎学组副组长,河南省抗癌协会康复(姑息治疗)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河南省医学会消化内镜分会委员。

  毕业近30年来,长期从事肝病、胃肠病、老年病临床治疗及研究,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对肝脏疑难病如难治型丙肝、隐匿型乙肝伴随脂肪肝、转氨酶反复升高、不明原因肝病、妊娠期合并肝损伤治疗有独到见解;对重症肝炎、肝硬化腹水、黄疸、肝性脑病、肝肾综合征、消化道晚期肿瘤伴多器官功能衰竭等危重症的抢救有丰富的临床诊治经验。

  擅长各种肝病(乙肝、丙肝、脂肪肝、自免肝、药物性肝损伤)、晚期肿瘤(肝癌、胰腺癌、胃癌、大肠癌、胆囊癌、食管癌)综合治疗,及>各种疾病导致营养不良的肠内外营养应用。擅长应用肝穿刺术、腹腔穿刺术的诊断与治疗。毕业来发表论文30余篇,参加论著编写若干部,获发明专利1项,获省科委科技进步三等奖1项,省卫生厅科技二等奖2项,省科委立项课题1项,参与申报国家科技奖1项。研究方向:1.肝纤维化非创治疗的检查及治疗评估; 2.晚期消化道肿瘤综合(姑息)治疗; 3.肝癌(转移、原发)综合治疗; 4.肠内外营养。

展开
个人擅长
疑难胃肠病,肝病,营养不良等疾病的诊治。展开
  • 大便有白色痰状粘液怎么办

    大便出现白色痰状粘液可能由肠道炎症(细菌性、病毒性)、肠道寄生虫感染、肠易激综合征等原因引起,需进行一般情况处理(饮食调整、休息),就医做粪便检查等,儿童要密切观察精神等情况,老年人需排查严重疾病,应根据自身情况采取措施并及时就医明确病因针对性处理。 一、可能的原因及相关情况分析 (一)肠道炎症 细菌性肠炎:例如大肠杆菌感染等,多与不洁饮食有关,除了大便有白色痰状粘液外,可能伴有腹痛、腹泻、发热等症状。不同年龄人群表现可能不同,儿童可能腹泻症状更明显,成人则可能腹痛相对突出。有不洁饮食史的人群更容易出现这种情况,病史方面可能近期有食用变质食物等经历。 病毒性肠炎:如轮状病毒肠炎,常见于儿童,好发于秋冬季节,除了大便异常外,常伴有呕吐、发热等症状,儿童免疫系统发育不完善,感染后发病相对较多。 (二)肠道寄生虫感染 蛔虫感染:肠道蛔虫可能会导致肠道黏膜分泌增加,出现大便有白色痰状粘液的情况,儿童由于卫生习惯等因素相对更易感染蛔虫,有在卫生条件较差环境生活或玩耍经历的儿童需警惕。 (三)肠易激综合征 多见于中青年人群,与精神因素、饮食等有关,除了大便性状改变有白色痰状粘液外,常伴有腹痛、腹胀,且症状会在排便后有所缓解,精神紧张等情况可能会诱发或加重症状。 二、应对建议 (一)一般情况处理 饮食调整:无论何种原因导致大便有白色痰状粘液,都应注意饮食清淡,避免食用辛辣、油腻、刺激性食物,以免加重肠道负担。对于儿童,要保证饮食卫生,避免食用生冷食物;成人则要规律饮食,定时定量。 休息:适当休息,让肠道得到一定的恢复时间。儿童需要保证充足的睡眠,成人也应避免过度劳累,良好的休息有助于身体的自我修复。 (二)就医检查建议 粪便检查:及时进行粪便常规及病原学检查,以明确是否有感染等情况。对于儿童,要妥善收集粪便标本;成人要注意留取新鲜粪便。通过粪便检查可以了解是否有白细胞、红细胞、寄生虫卵等情况,从而初步判断病因。 进一步检查:如果粪便检查有异常,可能需要进一步做肠镜等检查,尤其是成人年龄较大者或症状持续不缓解者。儿童做肠镜需谨慎评估,根据具体情况由医生决定是否进行。 (三)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儿童:儿童出现大便有白色痰状粘液时,家长要密切观察其精神状态、体温、腹泻次数等情况。如果儿童精神萎靡、体温持续升高、腹泻频繁,提示病情可能较重,需及时就医。儿童的肠道功能相对脆弱,病情变化较快,所以要格外关注。 老年人:老年人出现这种情况要考虑多种病因,可能与基础疾病等相关。要注意观察是否伴有消瘦、乏力等情况,因为老年人可能基础疾病较多,如肠道肿瘤等也可能导致类似症状,所以需要及时就医进行全面检查,排除严重疾病。 总之,当发现大便有白色痰状粘液时,应根据自身情况采取相应措施,及时就医明确病因后进行针对性处理。

    2025-09-28 12:37:59
  • 胃炎需要注意哪些

    胃炎患者需从饮食、生活方式及特殊人群等方面注意。饮食要规律进食、选易消化及富含营养食物;生活方式要保证充足睡眠、适度运动、戒烟限酒;儿童、老年、女性等特殊人群有各自需注意的点,如儿童防零食过多等,老人注意饮食温和及用药谨慎,女性生理期注意情绪调节等。 一、饮食方面 1.规律进食:定时定量进餐,避免过饥过饱。研究表明,规律的饮食习惯有助于维持胃的正常消化节律,减少胃酸对胃黏膜的刺激。例如,每天可安排3-4餐,每餐间隔时间相对固定。 2.选择易消化食物:多吃软食、流食等易消化的食物,如米粥、面条、软馒头等。这些食物不会加重胃的消化负担,有利于胃黏膜的修复。避免食用辛辣、油腻、刺激性食物,如辣椒、油炸食品、咖啡、浓茶等,这类食物会刺激胃黏膜,导致胃酸分泌过多,加重胃炎症状。 3.增加富含营养食物摄入:保证摄入富含蛋白质、维生素的食物,如瘦肉、鱼类、新鲜蔬菜水果等。蛋白质是身体修复的重要原料,维生素有助于维持胃黏膜的正常功能。例如,维生素C具有抗氧化作用,可促进胃黏膜的修复;维生素E也对胃黏膜有一定的保护作用。 二、生活方式方面 1.充足睡眠:保证每天有足够的睡眠时间,一般成年人建议7-8小时的睡眠时间。良好的睡眠有助于身体的自我修复,包括胃黏膜的修复。睡眠不足可能会影响身体的内分泌和免疫系统,进而对胃黏膜产生不利影响。 2.适度运动:进行适度的有氧运动,如散步、慢跑、太极拳等。运动可以促进胃肠蠕动,帮助消化,增强身体免疫力。但要注意避免在饭后立即进行剧烈运动,一般建议饭后休息30分钟-1小时后再进行适量运动。 3.戒烟限酒:吸烟会导致胃黏膜血管收缩,影响胃黏膜的血液供应,还会抑制胃黏液的分泌,加重胃炎症状。过量饮酒会直接损伤胃黏膜,引起胃黏膜充血、水肿、糜烂等。因此,胃炎患者应严格戒烟限酒。 三、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1.儿童胃炎患者:儿童胃炎患者需要特别注意饮食的营养均衡和易消化。要避免给儿童食用零食过多,尤其是高糖、高盐、高脂肪的零食。同时,要注意儿童的保暖,因为腹部着凉也可能诱发或加重胃炎。家长应监督儿童按时进餐,培养良好的饮食习惯。 2.老年胃炎患者:老年人体质较弱,胃黏膜修复能力相对较差。老年胃炎患者除了遵循上述一般注意事项外,要更加关注饮食的温和性,避免食用过硬、过冷或过热的食物。同时,老年人常伴有其他慢性疾病,在用药等方面需要更加谨慎,如需用药应在医生指导下进行,因为一些药物可能会对胃黏膜产生刺激。 3.女性胃炎患者:女性在生理期等特殊时期,身体的激素水平会发生变化,可能会影响胃的功能。此时女性胃炎患者要更加注意情绪调节,因为情绪波动也可能影响胃炎的病情。保持心情舒畅,避免焦虑、紧张等不良情绪。同时,在选择化妆品、保健品等时要注意其成分,避免可能对胃产生不良影响的产品。

    2025-09-28 12:37:05
  • 肚子疼拉肚子按摩哪里

    腹部周围的中脘穴(位于上腹部脐中上4寸前正中线上)、天枢穴(位于腹部横平脐中前正中线旁开2寸)可按摩缓解肚子疼拉肚子,下肢的足三里穴(在小腿外侧犊鼻下3寸犊鼻与解溪连线上)、上巨虚穴(在小腿外侧犊鼻下6寸犊鼻与解溪连线上)也可按摩辅助缓解,不过肚子疼拉肚子严重或持续不缓解需及时就医,按摩仅为辅助缓解方法。 一、腹部周围穴位按摩 (一)中脘穴 1.位置:位于人体上腹部,前正中线上,脐中上4寸处。 2.按摩方法:患者可采用仰卧位,按摩者用拇指或食指指腹按压中脘穴,适当用力揉按,频率约每分钟100-120次,每次揉按3-5分钟。对于儿童,力度要轻柔适中,因为儿童的皮肤和穴位耐受力相对较弱。从年龄角度看,婴幼儿腹部按摩需更加谨慎,可由专业医护人员操作;对于成年人,可适当增加力度以达到较好的效果,但也需以自身舒适为度。从生活方式角度,若因饮食不节导致肚子疼拉肚子,按摩中脘穴有助于调节脾胃功能,改善症状。 (二)天枢穴 1.位置:位于腹部,横平脐中,前正中线旁开2寸。 2.按摩方法:同样患者仰卧,按摩者用双手拇指指腹分别按压两侧天枢穴,进行环形揉动,双侧天枢穴每次各揉按2-3分钟。对于女性特殊生理期,若因生理期饮食等因素导致肚子疼拉肚子,按摩天枢穴需注意力度和频率,避免过度刺激引起不适。对于有胃肠道病史的人群,按摩天枢穴可以辅助调节肠道功能,但不能替代正规的疾病治疗。 二、下肢穴位按摩 (一)足三里穴 1.位置:在小腿外侧,犊鼻下3寸,犊鼻与解溪连线上。 2.按摩方法:患者可坐位或卧位,用拇指或食指指腹按压足三里穴,然后做旋转揉动,每次每侧穴位揉按3-5分钟,频率可保持在每分钟60-80次。对于儿童,足三里穴按摩可促进其胃肠功能发育,增强机体免疫力。从年龄方面,不同年龄段儿童按摩力度不同,年龄越小力度应越轻。生活方式上,若因长期久坐、饮食不规律导致肚子疼拉肚子,按摩足三里穴有助于改善胃肠动力。对于有下肢血管疾病等病史的人群,按摩足三里穴时要注意避免过度用力导致局部不适,需根据自身病情调整按摩力度。 (二)上巨虚穴 1.位置:在小腿外侧,犊鼻下6寸,犊鼻与解溪连线上。 2.按摩方法:患者采取合适体位后,用手指按揉上巨虚穴,力度以产生酸麻胀等感觉为宜,每次揉按2-4分钟。对于有肠道慢性疾病病史的人群,按摩上巨虚穴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辅助调节肠道的消化吸收功能,缓解肚子疼拉肚子的症状。在考虑年龄因素时,老年人按摩上巨虚穴要注意动作轻柔,避免因肌肉萎缩等情况导致按摩不当。生活方式上,若因过度劳累、饮食结构不合理引起肚子疼拉肚子,按摩上巨虚穴有一定的缓解作用。 需要注意的是,按摩只是一种辅助缓解肚子疼拉肚子的方法,如果肚子疼拉肚子症状严重或持续不缓解,应及时就医,进行规范的诊疗,避免延误病情。

    2025-09-28 12:36:18
  • 急性上消化道出血病因

    上消化道出血的常见病因及相关情况如下:消化性溃疡主要由幽门螺杆菌感染等多种因素致胃十二指肠黏膜损伤,各年龄段均可发病,男性多见;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多因肝硬化门脉高压使血管扩张迂曲破裂,有肝硬化病史等人群高发;急性糜烂出血性胃炎由多种因素致胃黏膜损伤,有相关服用史或应激事件人群易患,老年人风险相对高;上消化道肿瘤中胃癌与多种因素及癌前病变相关,食管癌与多种因素及家族遗传倾向有关,多见于中老年人,男性风险高;其他病因包括血管畸形(发病机制不明,各年龄段可发)、胆道出血(有胆道疾病史人群常见)、全身性疾病(因凝血功能异常致出血,各年龄段有基础疾病人群易发病)。 一、消化性溃疡 发病机制:幽门螺杆菌(Hp)感染是主要病因,Hp可破坏胃十二指肠黏膜屏障;此外,胃酸、胃蛋白酶的消化作用,长期服用非甾体类抗炎药(NSAIDs)等药物损伤黏膜,以及遗传、吸烟、精神应激等因素也与消化性溃疡的发生相关。 人群特点:各年龄段均可发病,男性相对多见,长期服用NSAIDs者、精神压力大及有Hp感染高危因素人群风险更高。 二、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 发病机制:多由肝硬化门脉高压引起,导致食管胃底静脉血流受阻、压力升高,血管扩张、迂曲,易破裂出血。 人群特点:有肝硬化病史人群高发,男性肝硬化患者因饮酒等因素风险可能更高,长期酗酒、患有病毒性肝炎(如乙肝、丙肝)等人群易发展为肝硬化进而引发该情况。 三、急性糜烂出血性胃炎 发病机制:多种因素可致胃黏膜损伤,如服用NSAIDs、大量饮酒、严重创伤、大手术、颅内病变等应激状态,导致胃黏膜屏障功能减弱,黏膜充血、水肿、糜烂、出血。 人群特点:有NSAIDs服用史、近期有严重应激事件(如重度外伤、大手术等)人群易患,各年龄段均可能发生,老年人因机体代偿能力弱等因素风险相对较高。 四、上消化道肿瘤 发病机制 胃癌:与幽门螺杆菌感染、遗传易感性、环境因素(如长期高盐饮食、吸烟等)、癌前病变(如慢性萎缩性胃炎、肠上皮化生、异型增生等)相关。 食管癌:与亚硝胺类化合物、长期吸烟饮酒、进食过烫食物、食管慢性炎症等因素有关,有家族遗传倾向的人群风险增加。 人群特点:多见于中老年人,男性发病风险相对较高,有上述不良生活方式及癌前病变人群需重点关注。 五、其他病因 血管畸形:如Dieulafoy病变,是胃黏膜下恒径动脉破裂出血,具体发病机制尚不明确,可能与血管先天发育异常有关,各年龄段均可发生。 胆道出血:多因胆道结石、胆道蛔虫、胆道肿瘤等引起胆道与血管沟通,血液流入消化道导致出血,常见于有胆道疾病史人群。 全身性疾病:如血液病(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白血病等)、凝血功能障碍性疾病(血友病等),因凝血功能异常导致上消化道出血,各年龄段均可能出现,有相关基础疾病人群易发病。

    2025-09-28 12:35:25
  • 拉绿色的大便是肠癌吗

    拉绿色大便不一定是肠癌,导致拉绿色大便的非肠癌因素有饮食、药物、腹部受凉等;肠癌相关大便异常表现包括大便性状改变、便血、排便习惯改变等,出现拉绿色大便且有肠癌相关症状或高危因素应及时就医检查。 饮食因素:短期内大量食用绿色蔬菜,如菠菜、油麦菜等,其中含有的叶绿素不能完全被肠道消化吸收,经过肠道代谢后可能导致大便呈绿色。例如,大量食用菠菜后,部分叶绿素会随粪便排出,使大便颜色改变。对于儿童来说,如果添加了绿色蔬菜泥等辅食,也可能出现绿色大便情况,这与儿童的消化系统对绿色蔬菜中成分的消化能力有关,属于正常的饮食相关表现。 药物因素:服用某些药物也可能引起大便绿色。比如服用了含铋剂、铁剂的药物,铋剂在肠道内与硫化物结合形成硫化铋,可使大便呈绿色;铁剂在肠道内未完全吸收时也可能导致大便绿色。不同年龄人群服用相关药物后出现绿色大便的机制类似,但儿童在用药时需格外谨慎,因为儿童的肝肾功能发育尚不完善,药物代谢与成人有差异,应在医生指导下用药。 腹部受凉:腹部受到寒冷刺激时,肠道蠕动会加快,也可能导致大便颜色改变呈绿色。无论是儿童还是成人,腹部保暖不当都可能出现这种情况。儿童由于自身体温调节能力较弱,更易因腹部受凉出现肠道功能紊乱,进而导致绿色大便。 肠癌相关的大便异常表现 大便性状改变:肠癌患者的大便可能变细,这是因为肿瘤在肠道内生长,占据空间,使肠腔狭窄,导致粪便通过时形状改变。同时,还可能出现黏液便,肿瘤表面溃烂、坏死,会分泌黏液,与粪便混合排出。对于不同年龄的肠癌患者,儿童相对较少见,但成人中随着年龄增长,肠道功能和结构变化,患肠癌的风险增加,大便性状改变的表现也会更明显地影响生活。 便血情况:肠癌患者便血多为暗红色,血与大便混合。但需要注意,便血不一定就是肠癌,痔疮等疾病也可能引起便血。在不同年龄段,便血的原因和处理方式有所不同,儿童便血可能与先天性肠道畸形等有关,而成人便血需更全面排查原因。 排便习惯改变:肠癌患者可能出现排便习惯的改变,如腹泻与便秘交替出现。这是由于肿瘤影响肠道正常的蠕动和吸收功能所致。不同年龄人群的排便习惯改变原因各异,儿童可能因饮食结构突然变化等非肿瘤因素引起短暂排便习惯改变,而成人长期的排便习惯改变更需警惕肠道疾病包括肠癌的可能。 如果出现拉绿色大便的情况,不必过度恐慌,但也不能掉以轻心。如果同时伴有上述提到的肠癌相关大便性状改变、便血、排便习惯改变等症状,或者有肠癌家族史等高危因素,应及时就医,进行相关检查,如粪便潜血试验、肠镜检查等,以明确病因,排除肠癌等严重疾病的可能。例如,肠镜检查可以直接观察肠道内的情况,发现肠道黏膜的病变,是诊断肠癌的重要手段。对于儿童,进行肠镜检查需要根据具体情况谨慎操作,充分考虑儿童的耐受程度等因素。

    2025-09-28 12:34:17
推荐医生
宗岩

宗岩

中医科

立即咨询

尹朝林

尹朝林

儿科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