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静

河南省人民医院

擅长:疑难胃肠病,肝病,营养不良等疾病的诊治。

向 Ta 提问
个人简介

  硕士研究生导师,老年临床医学部消化内科科主任。1982年毕业于河南医科大学医疗系,或医学学士学位。现兼任河南省医学会肝病分会副主任委员,河南省抗癌协会肝癌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河南省中西医结合脾胃病专业委员会肝炎学组副组长,河南省抗癌协会康复(姑息治疗)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河南省医学会消化内镜分会委员。

  毕业近30年来,长期从事肝病、胃肠病、老年病临床治疗及研究,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对肝脏疑难病如难治型丙肝、隐匿型乙肝伴随脂肪肝、转氨酶反复升高、不明原因肝病、妊娠期合并肝损伤治疗有独到见解;对重症肝炎、肝硬化腹水、黄疸、肝性脑病、肝肾综合征、消化道晚期肿瘤伴多器官功能衰竭等危重症的抢救有丰富的临床诊治经验。

  擅长各种肝病(乙肝、丙肝、脂肪肝、自免肝、药物性肝损伤)、晚期肿瘤(肝癌、胰腺癌、胃癌、大肠癌、胆囊癌、食管癌)综合治疗,及>各种疾病导致营养不良的肠内外营养应用。擅长应用肝穿刺术、腹腔穿刺术的诊断与治疗。毕业来发表论文30余篇,参加论著编写若干部,获发明专利1项,获省科委科技进步三等奖1项,省卫生厅科技二等奖2项,省科委立项课题1项,参与申报国家科技奖1项。研究方向:1.肝纤维化非创治疗的检查及治疗评估; 2.晚期消化道肿瘤综合(姑息)治疗; 3.肝癌(转移、原发)综合治疗; 4.肠内外营养。

展开
个人擅长
疑难胃肠病,肝病,营养不良等疾病的诊治。展开
  • 急性胰腺炎的ct表现

    急性胰腺炎分为急性水肿型胰腺炎和急性坏死型胰腺炎。急性水肿型胰腺炎胰腺多均匀性肿大、密度均匀,胰周脂肪间隙可模糊;急性坏死型胰腺炎胰腺体积明显增大、密度不均有低密度区,胰周可见渗出、肾前筋膜增厚,还可出现腹腔及胸腔积液等其他器官改变,不同年龄段、病史等患者在表现上有不同需考虑的情况及鉴别要点。 一、急性水肿型胰腺炎 1.胰腺体积改变 胰腺多呈均匀性肿大,这是因为炎症导致胰腺组织水肿,细胞间隙增宽,水分积聚。在年龄方面,不同年龄段的患者胰腺肿大的表现可能无明显特异性差异,但儿童患者由于身体发育尚未成熟,需密切关注肿大程度与全身状况的关系。对于有长期饮酒史的患者,本身胰腺可能因慢性损伤存在一定基础,急性发作时水肿型胰腺炎的胰腺肿大表现可能与无饮酒史患者类似,但饮酒史是重要的病史因素需重点考虑。 胰腺密度多均匀,CT平扫时胰腺密度与周围组织相比无明显异常增高或降低,仍保持相对均匀,这是因为主要是组织间隙的水肿,细胞内成分改变不明显。 2.胰周改变 胰周脂肪间隙可模糊,这是由于炎症渗出刺激周围脂肪组织,导致脂肪间隙的正常清晰结构被破坏。例如炎症因子释放引起周围组织的炎性反应,使得胰周的脂肪组织呈现出模糊的影像表现。对于女性患者,需注意与一些妇科疾病导致的胰周改变相鉴别,但从CT表现本身来说,主要是炎性渗出引起的改变。 二、急性坏死型胰腺炎 1.胰腺改变 胰腺体积明显增大,且密度不均,可见片状或不规则的低密度区,这是因为胰腺组织发生坏死,坏死区域的组织密度低于正常胰腺组织。在儿童患者中,胰腺坏死的发生相对较少,但一旦发生,由于儿童的代偿能力相对较弱,需要更谨慎地评估病情严重程度。对于有胆道疾病病史的患者,如胆道结石等,其发生急性坏死型胰腺炎的风险较高,CT下胰腺的密度不均等改变与胆道疾病引起的胰液排出受阻导致胰腺自身消化进而坏死密切相关。 2.胰周改变 胰周可见渗出,表现为胰周间隙的液体聚集,可呈条索状、片状等。同时,还可能出现肾前筋膜增厚等情况,这是因为炎症向周围组织蔓延,刺激筋膜产生炎性反应导致增厚。对于老年患者,由于机体的修复能力和反应能力相对较弱,胰周渗出可能吸收较慢,病情变化需要更密切观察。女性患者在经期等特殊生理时期,身体的炎性反应可能有一定特殊性,但CT下胰周改变主要还是以炎性渗出的客观表现为主。 3.其他器官改变 可出现腹腔内大量积液,严重时甚至可累及胸腔,导致胸腔积液等情况。这是因为炎症释放的因子可进入腹腔和胸腔,引起液体的渗出。对于有基础心肺疾病的患者,腹腔或胸腔积液可能会加重心肺负担,需要综合评估患者的整体状况来制定治疗方案。例如有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患者,胸腔积液可能会进一步影响呼吸功能,需要在治疗胰腺炎的同时关注呼吸功能的维护。

    2025-09-29 12:25:08
  • 天天上厕所大便正常吗

    天天上厕所大便是否正常需综合多方面判断,正常情况有频率范围及大便性状要求,异常情况可能由肠道疾病、内分泌及代谢疾病、药物因素导致,特殊人群如婴幼儿、老年人天天上厕所大便也有不同需关注的要点。 频率范围:一般来说,每天排便1-3次或每1-3天排便1次都可能是正常的情况,这与个人的饮食、生活习惯等有关。例如,饮食中膳食纤维含量较高时,可能会促进肠道蠕动,导致排便次数相对增多;而如果饮食结构中缺乏膳食纤维且水分摄入不足,可能会使排便次数减少,但只要大便性状正常,也可能属于正常范围。从年龄因素来看,婴幼儿由于肠道功能发育不完善,排便频率可能相对较高,一般每天2-5次甚至更多,但只要大便性状正常,没有其他不适,也多属于正常情况;成年人每天1-3次或每1-3天1次较为常见;老年人由于肠道蠕动功能减弱等原因,排便频率可能相对较低,但也需结合大便性状等综合判断。 大便性状:正常大便应为成形软便,颜色多为黄色或棕色。如果天天排便,但大便过于稀薄呈水样便,或者干结如羊粪蛋样,即使排便频率正常,也可能存在异常情况。比如,水样便可能提示肠道感染、消化不良等问题;干结的大便可能与便秘相关,多是由于肠道蠕动减慢、水分吸收过多等原因引起。 异常情况及可能病因 肠道疾病:如果天天上厕所大便,同时伴有腹痛、腹泻、大便带血等症状,可能是肠道疾病引起。例如,溃疡性结肠炎,患者除了频繁排便外,还可能有黏液脓血便、腹痛等表现,这与肠道的炎症反应导致肠道功能紊乱有关;克罗恩病也可出现频繁排便,伴有腹痛、体重下降等症状,其病因与肠道的免疫异常和炎症损伤相关。 内分泌及代谢疾病:甲状腺功能亢进症患者,由于甲状腺激素分泌过多,会加快机体的代谢速度,包括肠道的蠕动速度,从而导致排便次数增多,可能表现为天天上厕所大便,同时还可能伴有多汗、心慌、消瘦等症状。糖尿病患者如果血糖控制不佳,出现自主神经病变时,也可能影响肠道的神经调节,导致肠道功能紊乱,出现排便次数改变等情况。 药物因素:某些药物也可能影响排便频率。例如,泻药,长期或不恰当使用泻药可能会导致肠道对泻药产生依赖,引起肠道功能紊乱,出现天天排便但可能大便性状异常等情况;一些抗生素的使用可能会破坏肠道的正常菌群平衡,导致肠道功能失调,进而影响排便频率和性状。 对于特殊人群,婴幼儿天天上厕所大便时,要密切观察大便的性状、量以及宝宝的精神状态、吃奶情况等。如果是母乳喂养的婴儿,大便次数相对较多但较稀软多属正常,但如果出现大便性状突然改变、伴有呕吐、精神萎靡等情况,需及时就医。老年人天天上厕所大便时,要注意是否伴有腹痛、体重下降等情况,因为老年人患肠道肿瘤等疾病的风险相对较高,如有异常应及时进行相关检查,如大便潜血试验、肠镜等检查以明确病因。

    2025-09-29 12:24:10
  • 应激性肠胃炎有什么特征

    应激性肠胃炎是由应激因素引发,症状有腹痛、腹泻、恶心呕吐,发病与应激源及胃肠道黏膜屏障受损相关,内镜下可见黏膜充血水肿、糜烂或溃疡形成。 一、症状表现 腹痛:多为腹部不同程度的疼痛,可表现为隐痛、胀痛或绞痛等。例如,在受到严重应激后,患者可能会感到上腹部或脐周出现持续性或阵发性的疼痛,疼痛程度因人而异,部分患者疼痛较为剧烈,会影响正常的活动和休息。这种腹痛与胃肠道的痉挛、黏膜炎症刺激神经有关。 腹泻:大便次数增多,质地稀薄,可呈水样便、稀糊状便等。应激状态下,胃肠道的蠕动和分泌功能紊乱,导致肠道水分吸收减少,从而引起腹泻。一般来说,每天腹泻次数可能在数次到十余次不等,严重时可能会导致脱水等并发症。比如,儿童在遭受重大生活事件等应激情况后,可能会突然出现频繁的腹泻,大便性状改变明显。 恶心呕吐:患者常出现恶心感,随后可能会发生呕吐,呕吐物多为胃内容物,严重时可能含有胆汁等。这是因为应激导致胃肠道的消化功能失调,胃蠕动异常,从而引发恶心呕吐症状。对于老年人来说,由于其胃肠道功能相对较弱,在应激情况下更容易出现恶心呕吐的情况,且恢复相对较慢。 二、发病相关因素 应激源:常见的应激源包括严重的创伤、大手术、严重感染、重度精神创伤等。例如,患者经历了重大车祸导致身体创伤,同时精神受到惊吓,这种情况下就容易引发应激性肠胃炎。不同年龄的人群面临的应激源有所不同,儿童可能因家庭环境的重大变化(如父母离异等)成为应激源,而老年人可能因身患重病等成为应激源。 胃肠道黏膜屏障受损:在应激状态下,体内会释放大量的应激激素,如肾上腺素、皮质醇等,这些激素会导致胃肠道黏膜血管收缩,黏膜缺血缺氧,进而使黏膜屏障功能受损,使得胃肠道容易受到病原体等的侵袭,引发炎症。比如,长期处于高压力工作状态的人群,体内应激激素持续处于较高水平,其胃肠道黏膜屏障受损的风险相对较高,更容易患上应激性肠胃炎。 三、内镜下表现 黏膜充血水肿:通过胃镜或肠镜检查可以发现,胃肠道黏膜呈现明显的充血状态,色泽发红,同时伴有不同程度的水肿,黏膜表面可能变得粗糙。例如,在胃镜下可见胃黏膜弥漫性的充血发红,胃壁肿胀,皱襞变平。对于婴幼儿患者进行内镜检查时,由于其胃肠道黏膜较为娇嫩,在应激因素作用下,充血水肿的表现可能更为明显,且恢复相对较慢,需要更加精心的护理。 糜烂或溃疡形成:严重的应激性肠胃炎可能会导致胃肠道黏膜出现糜烂甚至溃疡。糜烂表现为黏膜表面的浅表缺损,而溃疡则是较深的组织缺损。这些病变的出现进一步加重了胃肠道的炎症反应和症状。老年人由于身体的修复能力相对较弱,一旦出现应激性肠胃炎导致的糜烂或溃疡,愈合时间可能会较长,并且需要密切关注病情变化,防止出现出血、穿孔等严重并发症。

    2025-09-29 12:21:34
  • 哺乳期便秘怎么治疗

    哺乳期女性缓解便秘可通过调整饮食结构,增加膳食纤维摄入、保证充足水分;适度运动,产后早期做简单运动、中期逐渐增加活动量;建立良好排便习惯,定时排便、排便时集中注意力;若效果不佳可在医生评估下谨慎用安全性高的药物,同时特殊人群要注意自身及婴儿情况、保持良好心态。 一、调整饮食结构 1.增加膳食纤维摄入:哺乳期女性应多吃富含膳食纤维的食物,如全麦面包、糙米、燕麦、新鲜蔬菜(芹菜、菠菜等)和水果(苹果、香蕉等)。膳食纤维能增加粪便体积,促进肠道蠕动。例如,每100克菠菜约含2.2克膳食纤维,适量摄入有助于改善便秘状况。蔬菜可采用蒸煮等烹饪方式,减少营养流失,水果可选择在两餐之间食用。 2.保证充足水分摄入:每天饮用足够的水,建议每天饮水1500-2000毫升左右。水可以使粪便保持湿润,利于排出。可以选择饮用白开水、淡茶水等,避免过多饮用含糖饮料或咖啡等可能加重便秘的饮品。 二、适度运动 1.产后早期运动:产后身体状况允许时,可进行一些简单的运动,如在床上做腿部屈伸运动、凯格尔运动等。腿部屈伸运动可以促进肠道蠕动,每次可做10-15次,每天3-4组。凯格尔运动有助于盆底肌恢复,同时也对肠道蠕动有一定促进作用,每次收缩盆底肌持续3-5秒,然后放松,重复10-15次,每天可进行3-4组。 2.产后中期运动:随着身体恢复,可逐渐增加活动量,如室内慢走。每天可进行2-3次室内慢走,每次15-20分钟左右,速度以自身感觉舒适为宜,通过运动促进全身血液循环,进而带动肠道蠕动,缓解便秘。 三、建立良好排便习惯 1.定时排便:尽量每天固定一个时间去尝试排便,比如早餐后半小时左右。即使没有便意,也可在马桶上坐几分钟,形成条件反射,有助于建立规律的排便习惯。因为早餐后是肠胃蠕动较为活跃的时间段,利用这个时间排便有助于养成良好的生物钟。 2.排便时集中注意力:排便时应避免distractions,如不要看手机等,集中注意力在排便上,有助于顺利排便。 四、药物干预(谨慎选择) 如果通过饮食和运动等非药物干预措施效果不佳,可在医生评估后谨慎选择安全性较高的药物,如乳果糖口服溶液等。但哺乳期女性使用药物需特别谨慎,必须在医生指导下进行,因为药物可能会通过乳汁传递给婴儿,要充分权衡药物对婴儿的影响和对母亲便秘缓解的益处。 五、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哺乳期女性由于处于特殊生理阶段,身体较为虚弱且需要兼顾婴儿的健康。在采取上述措施时,要特别注意自身身体恢复情况和婴儿的喂养情况。例如,在运动时要避免过度劳累,防止影响身体恢复和乳汁分泌;在选择药物时,严格遵循医生的建议,确保药物不会对婴儿产生不良影响。同时,要保持良好的心态,过度焦虑也可能会加重便秘情况。

    2025-09-29 12:19:27
  • 急性胰腺炎最常见的病因是什么

    急性胰腺炎最常见病因是胆道疾病,胆道系统与胰腺解剖关系密切,胆石症等致Oddi括约肌痉挛、胆道梗阻时胆汁反流入胰管激活胰酶引发自身消化。儿童胆道蛔虫症可致,老年有退行性病变易梗阻且严重,女性特殊生理阶段易发病,有胆道病史人群复发风险高,需针对不同人群采取相应监测和干预措施。 一、胆道疾病相关机制 胆道疾病,尤其是胆石症是急性胰腺炎最常见的病因,约占50%-70%。胆道系统与胰腺的解剖关系密切,胆总管与胰管在十二指肠乳头处汇合形成共同通道。当胆石、蛔虫、胆道感染等因素导致Oddi括约肌痉挛、胆道梗阻时,胆汁可经共同通道反流入胰管,激活胰酶,如胰蛋白酶原被激活为胰蛋白酶,进而引发胰腺自身消化,导致急性胰腺炎的发生。例如,有研究通过对大量急性胰腺炎患者的临床观察和胆道系统检查发现,相当一部分患者存在胆道结石或胆道感染等情况,且去除胆道相关病因后,胰腺炎复发风险降低。 二、不同人群中胆道疾病引发急性胰腺炎的特点 儿童人群:儿童急性胰腺炎中胆道疾病引发的情况相对成人有所不同,儿童胆道蛔虫症是导致胆道梗阻进而引发急性胰腺炎的一个重要原因。儿童卫生习惯相对较差,肠道蛔虫容易游动至胆道,引起Oddi括约肌痉挛和胆道梗阻,从而诱发胰腺炎症。在护理儿童急性胰腺炎患者时,需特别关注其肠道卫生情况,教育儿童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如饭前便后洗手等,以减少胆道蛔虫症的发生风险。 老年人群:老年急性胰腺炎患者中胆道疾病导致的比例也较高,老年患者常合并胆道系统的退行性病变,如胆道结石往往更为复杂,可能存在多发性结石、胆道狭窄等情况,这使得胆道梗阻更容易发生且程度可能更严重。在评估老年急性胰腺炎患者时,要全面检查胆道系统,考虑到老年患者可能同时存在其他基础疾病,如心血管疾病、糖尿病等,在治疗上需要综合权衡,既要处理胆道病因,又要兼顾其他基础疾病对治疗的影响。 女性人群:女性在生育期等特殊生理阶段,激素水平变化可能影响胆道的运动功能,相对更容易发生胆道疾病相关的急性胰腺炎。例如,女性在妊娠期,由于激素影响和子宫增大可能压迫胆道,增加胆道梗阻的几率。对于女性急性胰腺炎患者,在询问病史时要关注其月经周期、生育史等情况,在治疗过程中要考虑到女性特殊生理阶段对治疗药物等的反应可能与男性不同。 有胆道病史人群:既往有胆道疾病史的人群,如曾患胆囊炎、胆道结石等,再次发生胆道疾病导致急性胰腺炎的风险明显高于无胆道病史人群。这些人群需要定期进行胆道系统的监测,如超声检查等,以便早期发现胆道病变,及时采取干预措施,预防急性胰腺炎的复发。例如,对于既往有胆道结石病史的患者,建议定期复查腹部超声,观察结石的变化情况,一旦发现结石有移动、梗阻等迹象,及时处理。

    2025-09-29 12:18:15
推荐医生
宗岩

宗岩

中医科

立即咨询

尹朝林

尹朝林

儿科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