硕士研究生导师,老年临床医学部消化内科科主任。1982年毕业于河南医科大学医疗系,或医学学士学位。现兼任河南省医学会肝病分会副主任委员,河南省抗癌协会肝癌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河南省中西医结合脾胃病专业委员会肝炎学组副组长,河南省抗癌协会康复(姑息治疗)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河南省医学会消化内镜分会委员。
毕业近30年来,长期从事肝病、胃肠病、老年病临床治疗及研究,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对肝脏疑难病如难治型丙肝、隐匿型乙肝伴随脂肪肝、转氨酶反复升高、不明原因肝病、妊娠期合并肝损伤治疗有独到见解;对重症肝炎、肝硬化腹水、黄疸、肝性脑病、肝肾综合征、消化道晚期肿瘤伴多器官功能衰竭等危重症的抢救有丰富的临床诊治经验。
擅长各种肝病(乙肝、丙肝、脂肪肝、自免肝、药物性肝损伤)、晚期肿瘤(肝癌、胰腺癌、胃癌、大肠癌、胆囊癌、食管癌)综合治疗,及>各种疾病导致营养不良的肠内外营养应用。擅长应用肝穿刺术、腹腔穿刺术的诊断与治疗。毕业来发表论文30余篇,参加论著编写若干部,获发明专利1项,获省科委科技进步三等奖1项,省卫生厅科技二等奖2项,省科委立项课题1项,参与申报国家科技奖1项。研究方向:1.肝纤维化非创治疗的检查及治疗评估; 2.晚期消化道肿瘤综合(姑息)治疗; 3.肝癌(转移、原发)综合治疗; 4.肠内外营养。
展开-
大便带暗红色血是什么原因
大便带暗红色血可能由多种原因引起,包括消化道疾病相关原因(如肠道炎症性疾病的溃疡性结肠炎、克罗恩病,肠道肿瘤的结肠癌、直肠癌,肠道血管性疾病的缺血性肠病)、全身性疾病相关原因(如血液系统疾病的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白血病)以及其他原因(如药物因素、食物因素),出现该症状应及时就医进行详细检查以明确病因并采取相应治疗措施。 一、消化道疾病相关原因 (一)肠道炎症性疾病 1.溃疡性结肠炎:多与自身免疫等因素相关,好发于青中年人群。患者肠道黏膜存在慢性炎症、溃疡,会出现大便带暗红色血,常伴有腹泻、腹痛等症状,腹泻程度轻重不一,轻者每日数次,重者十余次,腹痛多为左下腹或下腹隐痛,还可能伴有乏力、消瘦等全身症状。儿童患者可能会影响生长发育,因为肠道炎症影响营养物质吸收。 2.克罗恩病:是一种慢性炎性肉芽肿性疾病,病因尚不明确,可能与遗传、免疫等因素有关。任何年龄均可发病,以中青年多见。病变可累及消化道各部位,呈节段性分布,患者可出现大便带暗红色血,伴有腹痛、腹泻、腹部包块、瘘管形成等表现,腹痛多为右下腹或脐周隐痛、钝痛,病情严重时可出现肠梗阻等并发症。 (二)肠道肿瘤 1.结肠癌:多见于中老年人,发病与饮食、遗传等因素相关。肿瘤生长导致肠道黏膜破坏出血,可出现大便带暗红色血,还可能伴有排便习惯改变,如腹泻与便秘交替、大便变细,腹痛(多为隐痛,后期可呈持续性胀痛),以及消瘦、乏力等全身症状。 2.直肠癌:发病与直肠慢性炎症、遗传、息肉恶变等因素有关,中老年人多见。主要表现为大便带暗红色血,多附着于粪便表面,还可有便意频繁、里急后重、肛门下坠感等直肠刺激症状,晚期可出现腹痛、腹胀、消瘦等表现。儿童罕见,但也有发生的可能,儿童直肠癌可能表现不典型,易被忽视。 (三)肠道血管性疾病 1.缺血性肠病:多发生于老年人,常因肠道血管狭窄、栓塞等导致肠道缺血。患者可出现突发的左下腹痛,随后出现腹泻、大便带暗红色血,病情严重时可出现肠坏死、腹膜炎等表现。 二、全身性疾病相关原因 (一)血液系统疾病 1.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由于血小板数量减少或功能异常导致凝血功能障碍,可出现皮肤瘀点、瘀斑,鼻出血、牙龈出血,也可出现大便带暗红色血,多因胃肠道黏膜出血引起。各年龄段均可发病,儿童患者多为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起病前多有病毒感染史。 2.白血病:是造血干细胞的恶性克隆性疾病,骨髓中异常的原始细胞及幼稚细胞大量增殖并抑制正常造血。患者可出现贫血、发热、出血等表现,出血可发生在全身各部位,包括消化道,表现为大便带暗红色血,儿童白血病较为常见,急性白血病起病急,慢性白血病起病相对缓慢。 三、其他原因 (一)药物因素 某些药物可能导致肠道黏膜损伤出血,引起大便带暗红色血,如非甾体类抗炎药(阿司匹林等),长期服用可能损伤胃肠道黏膜,导致出血。不同年龄、不同基础疾病的患者使用此类药物需谨慎,老年人肝肾功能减退,使用非甾体类抗炎药更易出现胃肠道不良反应。 (二)食物因素 大量食用某些红色食物或动物血后,可能导致大便颜色变红,但一般为鲜红色,需注意与暗红色血鉴别。如果是因食物因素导致,停止食用相关食物后大便颜色可恢复正常。 当出现大便带暗红色血时,应及时就医,进行详细的检查,如粪便常规及隐血试验、结肠镜检查、血常规、凝血功能等,以明确病因,并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
2025-09-29 13:34:35 -
一喝水就胃疼是不是胃癌
一喝水就胃疼不一定是胃癌,但需警惕相关情况,非胃癌因素有胃部本身的炎症(慢性胃炎、胃溃疡)、胃肠功能紊乱、水温不适等;胃癌有疼痛特点(早期多无症状,进展期疼痛不规律、渐重且药物缓解差)及伴随表现(体重下降、食欲减退、呕血黑便等);不同人群(儿童、女性、老年人)有不同注意事项,出现该症状应及时就医做胃镜等检查明确病因针对性处理。 一、可能导致一喝水就胃疼的非胃癌因素 胃部本身的炎症 慢性胃炎:各类原因引起的慢性胃炎,如幽门螺杆菌感染、长期饮食不规律、长期服用非甾体抗炎药等导致胃黏膜的慢性炎症状态。当喝水时,水进入胃部,可能刺激已经处于炎症状态的胃黏膜,引发疼痛。例如,有研究表明约50%-80%的慢性胃炎患者存在幽门螺杆菌感染,这类患者常表现出进食或饮水后胃部不适等症状。 胃溃疡:胃黏膜被胃酸和胃蛋白酶消化形成的溃疡。溃疡处的黏膜屏障受损,喝水后,水会刺激溃疡面,从而引起疼痛。胃溃疡的发生与幽门螺杆菌感染、胃酸分泌过多等因素相关,其疼痛具有一定的规律性,如餐后痛等,但也有部分患者会表现为饮水后胃疼。 胃肠功能紊乱 长期精神紧张、焦虑、压力过大等因素可导致胃肠功能紊乱。患者的胃动力可能出现异常,喝水后胃的排空等功能受到影响,进而引起胃疼。比如长期处于高强度工作压力下的人群,容易出现胃肠功能紊乱相关的症状,包括一喝水就胃疼。 其他因素 水温不适:过冷或过热的水刺激胃部,也可能引起胃疼。这是因为过冷或过热的水会直接刺激胃黏膜,导致胃平滑肌痉挛等,从而引发疼痛,这种情况与胃部本身的病变无关,调整水温后症状可缓解。 二、胃癌相关的疼痛特点及伴随表现 疼痛特点 早期胃癌多数患者无明显症状,部分人可能有消化不良等非特异性表现。随着病情进展,胃癌引起的疼痛可能逐渐加重,疼痛性质可能变得不规律,可能在饮水后出现疼痛,且疼痛程度可能逐渐加剧,一般药物缓解效果可能不如对非胃癌原因引起的胃疼那样明显。 伴随表现 体重下降:胃癌患者由于肿瘤消耗等原因,可能出现体重进行性下降。例如,短期内体重下降5kg以上需引起重视。 食欲减退:患者可能逐渐出现食欲明显下降,进食量减少。 呕血、黑便:肿瘤侵犯血管时可能出现呕血或黑便等症状,这是胃癌较严重的表现之一。 三、不同人群的注意事项 儿童:儿童一喝水就胃疼可能与饮食不规律、腹部受凉等有关。比如儿童喜欢吃零食、饮食无定时,容易引起胃肠功能紊乱导致胃疼。家长应注意儿童的饮食规律,避免让儿童食用过冷、过热的饮品和食物,若持续出现一喝水就胃疼的情况,需及时就医排查原因。 女性:女性在生理期前后或因内分泌变化等因素,可能影响胃肠功能,再加上可能存在的饮食习惯等问题,也可能出现一喝水就胃疼的情况。同时,女性可能更关注自身情绪对胃肠的影响,长期的情绪波动如焦虑、抑郁等可能加重胃肠功能紊乱相关的胃疼症状,需注意调节情绪,保持良好心态。 老年人:老年人胃肠功能本身逐渐衰退,且可能有多种基础疾病。如患有糖尿病的老年人,可能存在自主神经病变影响胃肠功能;患有高血压的老年人可能长期服用降压药物,部分降压药物可能对胃黏膜有刺激作用。老年人一喝水就胃疼时,需更谨慎排查原因,因为老年人的疾病可能更为复杂,可能涉及多种因素共同作用。 如果出现一喝水就胃疼的情况,应及时就医,通过胃镜等相关检查明确病因,以便进行针对性的处理。
2025-09-29 13:33:33 -
半夜拉稀肚子疼怎么治疗
半夜拉稀肚子疼时,先观察症状表现、补充水分,短暂禁食后吃清淡易消化食物,若症状严重、持续不缓解或特殊人群需及时就医,就医后可能因感染性或非感染性腹泻等进行大便常规、大便培养、肠镜等检查以明确病因并治疗。 一、初步观察与一般处理 1.观察症状表现 首先要留意拉稀的次数、大便的性状,比如是稀水样便、黏液脓血便等,以及肚子疼的部位(如脐周、下腹等)、疼痛性质(绞痛、隐痛等)。对于不同年龄人群,表现可能有所差异,儿童可能还会伴有发热、呕吐等情况,成人则需关注是否有基础疾病相关表现。 若只是偶尔半夜拉稀肚子疼,程度较轻,首先要注意保暖,尤其是腹部保暖,因为着凉可能是诱因之一。对于不同年龄的人群,保暖方式需适当调整,儿童可使用合适的暖水袋(温度不宜过高)放在腹部,成人也可通过增添衣物、使用暖宝等方式保暖。 2.补充水分 拉稀容易导致脱水,要及时补充水分。可以少量多次饮用温开水,以补充丢失的水分和电解质。对于儿童,要注意缓慢喂水,防止呛咳;成人也应避免一次性大量饮水,以免引起胃肠不适。如果拉稀次数较多,还可以考虑饮用口服补液盐,以更好地补充电解质,维持体内电解质平衡。 二、饮食调整 1.短暂禁食 若肚子疼和拉稀症状较明显,可考虑短暂禁食数小时,一般2-4小时左右。但要保证水分的补充,防止脱水。对于儿童,短暂禁食时间可适当缩短,且要密切观察其精神状态。 2.清淡易消化饮食 禁食结束后,可先尝试进食清淡易消化的食物,如白粥、面条等。白粥要煮得软烂,面条选择清汤面。避免食用油腻、辛辣、刺激性食物以及生冷食物,这些食物可能会加重胃肠负担,导致症状加重。对于有基础疾病的人群,如糖尿病患者,要注意白粥、面条等食物对血糖的影响,选择合适的饮食种类和量。 三、及时就医的情况 1.症状严重时 如果半夜拉稀肚子疼症状持续不缓解,或者出现频繁剧烈的呕吐、大量水样便、发热体温超过38.5℃(儿童)或38℃(成人)、腹痛剧烈难以忍受、大便带血等情况,应立即就医。例如,成人出现持续的剧烈腹痛伴有血压下降、心率加快等休克表现迹象时,必须马上前往医院就诊。儿童若出现精神萎靡、哭闹不止且难以安抚、尿量明显减少等情况,也需尽快就医。 2.特殊人群需格外关注 对于老年人,本身可能存在心脑血管疾病、消化系统疾病等基础疾病,半夜拉稀肚子疼可能会诱发基础疾病加重,所以老年人出现相关症状时要更加警惕,一旦症状持续或加重应及时就医。孕妇出现半夜拉稀肚子疼情况也需谨慎,因为可能会影响胎儿,应尽快到医院就诊,由医生评估病情并进行相应处理。 四、可能的病因及对应进一步检查(就医后) 1.感染性腹泻 如细菌感染(常见的有大肠杆菌、沙门菌等感染)或病毒感染(如轮状病毒、诺如病毒等感染)。医生可能会进行大便常规、大便培养等检查。大便常规可查看是否有白细胞、红细胞等,大便培养有助于明确是否有病原菌感染及指导用药。 2.非感染性腹泻 例如肠易激综合征,可能与胃肠动力异常、肠道菌群失调、精神因素等有关。医生可能会通过详细询问病史、进行相关体格检查来综合判断。此外,还可能需要排除其他消化系统疾病,如炎症性肠病等,可能会进行肠镜等检查进一步明确诊断。 总之,半夜出现拉稀肚子疼情况,要根据具体症状轻重采取相应措施,症状严重或持续不缓解时务必及时就医,由医生进行专业的诊断和治疗。
2025-09-29 13:32:33 -
肚脐周围痛是怎么回事还拉肚子
肚脐周围痛还拉肚子可能由感染性因素(如急性肠胃炎、肠道寄生虫感染)、非感染性因素(如腹部着凉、饮食因素、肠道功能紊乱)引起,若症状持续不缓解或伴有高热、剧烈呕吐、血便、严重脱水等情况,可能提示病情较重,需及时就医检查并针对性治疗,多种因素需结合具体情况分析,症状持续或加重应及时就医明确诊断并处理。 一、感染性因素 (一)急性肠胃炎 1.病因及机制:多因进食被细菌(如大肠杆菌等)、病毒(如诺如病毒等)污染的食物所致。细菌及其毒素、病毒等刺激胃肠道黏膜,引起炎症反应。炎症刺激导致胃肠蠕动加快,出现肚脐周围痛且拉肚子的症状。例如,有研究显示,诺如病毒感染引起的急性肠胃炎中,患者常表现为肚脐周围疼痛、腹泻等症状,其病程一般具有自限性,但也需及时对症处理。 2.人群特点:各年龄段均可发病,儿童因免疫系统发育不完善相对更易感染,不良的饮食卫生习惯是重要诱因;成年人若不注意饮食卫生,如食用变质食物等也易患病。 (二)肠道寄生虫感染 1.病因及机制:如蛔虫感染,蛔虫在肠道内活动时可刺激肠道,引起肠道痉挛,出现肚脐周围疼痛,同时蛔虫感染会影响肠道正常的消化吸收功能,导致腹泻。据相关流行病学调查,在卫生条件较差的地区,肠道寄生虫感染的发生率相对较高,其中蛔虫感染较为常见。 2.人群特点:儿童由于卫生习惯相对较差,接触寄生虫卵的机会较多,感染风险相对较高;成年人若有不良卫生习惯,如饭前不洗手等,也可能感染肠道寄生虫。 二、非感染性因素 (一)腹部着凉 1.病因及机制:腹部受到寒冷刺激后,胃肠道平滑肌发生痉挛,导致肚脐周围疼痛,同时寒冷刺激也会影响胃肠道的正常蠕动和消化功能,引起拉肚子。例如,在季节更替时,夜间睡眠时腹部保暖不当,容易出现这种情况。 2.人群特点:所有人群均可发生,儿童因体温调节能力相对较弱,更易因腹部着凉出现症状;成年人在寒冷环境中不注意腹部保暖也容易发病。 (二)饮食因素 1.病因及机制:短时间内进食大量生冷、辛辣刺激性食物,如大量食用冰饮、辣椒等,可刺激胃肠道,导致肚脐周围疼痛和腹泻。这类食物会直接损伤胃肠道黏膜,引起胃肠功能紊乱。有研究表明,过量摄入生冷食物后,约有一定比例的人会出现肚脐周围痛伴腹泻的症状。 2.人群特点:各年龄段人群均可因不当饮食出现该症状,年轻人因饮食习惯相对不规律,更易因暴饮暴食或食用刺激性食物发病。 (三)肠道功能紊乱 1.病因及机制:长期精神紧张、焦虑、压力过大等因素可影响自主神经功能,进而影响胃肠道的运动和分泌功能,导致肠道功能紊乱,出现肚脐周围痛且拉肚子的情况。例如,一些长期处于高强度工作压力下的人群,容易出现肠道功能紊乱相关症状。 2.人群特点:各年龄段均可发病,尤其是长期处于精神压力较大环境中的人群,如上班族、学生等。 三、需要警惕的情况 如果肚脐周围痛且拉肚子症状持续不缓解,或伴有高热、剧烈呕吐、血便、严重脱水(如口渴明显、尿量显著减少、皮肤弹性差等)等情况,可能提示病情较重,如出现肠梗阻、炎症性肠病等严重疾病,需及时就医进行相关检查,如血常规、粪便常规、腹部超声或CT等检查以明确病因,并进行针对性治疗。 总之,肚脐周围痛还拉肚子可能由多种因素引起,需结合具体情况进行分析,若症状持续或加重应及时就医以明确诊断并采取相应处理措施。
2025-09-29 13:28:50 -
幽门螺旋杆菌的名词解释
幽门螺旋杆菌是存于胃部及十二指肠的革兰氏阴性菌,有口-口、粪-口传播途径,可引发胃部疾病、全身症状,检测方法有尿素呼气试验、胃镜检查、血清学检测,特殊人群儿童、老年人、孕妇感染时各有注意事项。 1.感染途径 口-口传播:比如共用餐具、水杯,一起进食等,其中家庭内传播较为常见,因为家人之间密切接触,容易通过唾液等实现病菌传播。 粪-口传播:幽门螺旋杆菌可随粪便排出,如果污染了水源或食物,健康人接触后就可能被感染。 2.对人体的影响 引发胃部疾病:它是引发慢性胃炎的重要因素,长期感染可能导致胃黏膜反复炎症损伤。还与消化性溃疡的发生密切相关,会破坏胃和十二指肠黏膜的防御机制,使得胃酸等损伤因素更容易破坏黏膜,引起溃疡。并且有研究表明,幽门螺旋杆菌感染是胃癌的重要致癌因素之一,世界卫生组织已将其列为Ⅰ类生物致癌因子,幽门螺旋杆菌感染会通过慢性炎症、免疫反应、基因损伤等多种机制增加胃癌发生风险。 引起全身症状:部分患者可能出现消化不良症状,如腹痛、腹胀、恶心、呕吐、食欲减退等。还有一些患者可能会有口臭问题,这与幽门螺旋杆菌在胃内产生有异味的物质有关。另外,有研究发现,幽门螺旋杆菌感染可能与一些肝外疾病相关,比如缺铁性贫血、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等,但具体机制还在进一步研究中。 3.检测方法 尿素呼气试验:这是一种常用的非侵入性检测方法。患者口服含有被标记的尿素的试剂,若胃内有幽门螺旋杆菌,其产生的尿素酶会分解尿素,产生二氧化碳,通过检测呼出气体中二氧化碳的标记物来判断是否感染。这种方法无痛、方便,准确性较高。 胃镜检查:通过胃镜取胃黏膜组织进行病理检查,同时可以做快速尿素酶试验等,既能直接观察胃部病变情况,又能明确是否有幽门螺旋杆菌感染,准确性高,但属于侵入性检查,患者可能会有一定不适。 血清学检测:检测血液中幽门螺旋杆菌的抗体,若抗体阳性,提示曾经感染过幽门螺旋杆菌,但不能区分是现症感染还是既往感染,一般用于流行病学调查等。 4.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儿童:儿童感染幽门螺旋杆菌后,部分可能没有明显症状,部分可能出现反复腹痛等表现。由于儿童处于生长发育阶段,在检测和治疗上需要谨慎。比如尿素呼气试验一般适用于年龄较大能配合吹气的儿童,对于较小的儿童可能更适合胃镜结合病理等检查。在治疗方面,要考虑儿童的耐受性等,药物选择和剂量需要严格遵循儿童用药的相关原则,优先考虑对儿童影响较小的治疗方案,并且要注意家庭成员的同步检测和治疗,避免儿童反复感染。 老年人:老年人感染幽门螺旋杆菌后,可能基础疾病较多,在检测时要根据老年人的身体状况选择合适的方法。比如身体状况较差不能耐受胃镜检查的老年人,可以选择尿素呼气试验等相对温和的方法。在治疗时,要考虑老年人同时服用的其他药物,避免药物相互作用,并且要密切观察治疗后的不良反应,因为老年人肝肾功能可能有所减退,对药物的代谢和耐受能力与年轻人不同。 孕妇:孕妇感染幽门螺旋杆菌需要谨慎处理。一般不建议在孕期进行胃镜检查等侵入性操作。如果孕妇有明显的幽门螺旋杆菌相关症状,需要由医生评估感染的风险和治疗的利弊后再决定是否进行治疗。因为抗生素等药物在孕期的使用需要权衡对胎儿的影响,所以孕妇的幽门螺旋杆菌感染治疗需要特别谨慎,要在医生的严格指导下进行。
2025-09-29 13:27: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