硕士研究生导师,老年临床医学部消化内科科主任。1982年毕业于河南医科大学医疗系,或医学学士学位。现兼任河南省医学会肝病分会副主任委员,河南省抗癌协会肝癌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河南省中西医结合脾胃病专业委员会肝炎学组副组长,河南省抗癌协会康复(姑息治疗)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河南省医学会消化内镜分会委员。
毕业近30年来,长期从事肝病、胃肠病、老年病临床治疗及研究,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对肝脏疑难病如难治型丙肝、隐匿型乙肝伴随脂肪肝、转氨酶反复升高、不明原因肝病、妊娠期合并肝损伤治疗有独到见解;对重症肝炎、肝硬化腹水、黄疸、肝性脑病、肝肾综合征、消化道晚期肿瘤伴多器官功能衰竭等危重症的抢救有丰富的临床诊治经验。
擅长各种肝病(乙肝、丙肝、脂肪肝、自免肝、药物性肝损伤)、晚期肿瘤(肝癌、胰腺癌、胃癌、大肠癌、胆囊癌、食管癌)综合治疗,及>各种疾病导致营养不良的肠内外营养应用。擅长应用肝穿刺术、腹腔穿刺术的诊断与治疗。毕业来发表论文30余篇,参加论著编写若干部,获发明专利1项,获省科委科技进步三等奖1项,省卫生厅科技二等奖2项,省科委立项课题1项,参与申报国家科技奖1项。研究方向:1.肝纤维化非创治疗的检查及治疗评估; 2.晚期消化道肿瘤综合(姑息)治疗; 3.肝癌(转移、原发)综合治疗; 4.肠内外营养。
展开-
拉肚子拉血怎么回事
拉肚子拉血可因感染性因素(细菌如大肠杆菌、沙门氏菌等感染致肠道黏膜炎症溃疡,病毒如轮状、诺如病毒感染损伤肠道黏膜)或非感染性因素(炎症性肠病、肠道肿瘤、肠道血管病变、过敏性紫癜等)引起,儿童感染性腹泻常见需重饮食卫生警惕细菌性痢疾等及时就医,老年人需警惕肠道肿瘤等且疾病表现可能不典型要完善肠镜,女性经期需排除经期影响无特殊按肠道疾病排查,出现拉肚子拉血应及时就诊通过粪便常规、血常规、肠镜等检查明确病因针对性处理。 一、感染性因素导致拉肚子拉血 1.细菌感染:如大肠杆菌、沙门氏菌等感染肠道,可引发肠道黏膜炎症、溃疡,进而出现腹泻伴便血,患者多有不洁饮食史,常伴有腹痛、发热等症状。 2.病毒感染:轮状病毒、诺如病毒等感染肠道后,会损伤肠道黏膜,导致腹泻、便血,通常起病较急,可能伴有呕吐、乏力等表现。 二、非感染性因素导致拉肚子拉血 1.炎症性肠病:包括克罗恩病与溃疡性结肠炎,为慢性炎症性疾病,肠道黏膜反复炎症、溃疡,可出现腹泻、便血,病程较长,可能伴有腹痛、体重下降等情况,好发于中青年人群。 2.肠道肿瘤:结肠癌、直肠癌等肠道肿瘤,肿瘤组织生长过程中血供不足致坏死、溃疡,引起腹泻伴便血,多伴有大便习惯改变(如便秘与腹泻交替)、消瘦等,多见于中老年人。 3.肠道血管病变:缺血性结肠炎多见于老年人,因肠道血管狭窄、栓塞等致肠道缺血,出现腹泻、便血,常伴有腹痛,疼痛部位多与缺血肠道部位相关。 4.过敏性紫癜:除皮肤紫癜外,肠道受累时可出现腹泻、便血,多有过敏诱因,如接触过敏原等。 三、不同人群特点及注意事项 1.儿童:感染性腹泻较为常见,需注重饮食卫生,若出现拉肚子拉血,应警惕细菌性痢疾等,及时就医进行粪便常规等检查,优先考虑非药物干预改善症状,避免低龄儿童自行使用可能有风险的药物。 2.老年人:需警惕肠道肿瘤、缺血性结肠炎等,因老年人身体机能下降,疾病表现可能不典型,出现拉肚子拉血时应及时完善肠镜等检查明确病因。 3.女性:若处于经期,需排除经期影响,但主要还是从肠道疾病本身排查,如无经期相关特殊表现,仍按肠道疾病相关病因分析。 若出现拉肚子拉血情况,应及时前往医院就诊,通过粪便常规、血常规、肠镜等相关检查明确病因,以便进行针对性处理。
2025-10-16 12:28:00 -
肝功能五项是哪五项
丙氨酸氨基转移酶主要存于肝细胞浆中肝细胞受损时释放入血致水平升高常见于肝脏疾病等不同人群数值有差异,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广泛存在于多种组织肝细胞受损时释放入血升高可见于肝炎等情况老年人需关注与ALT比值等,总胆红素是直接和间接胆红素总和反映胆红素代谢情况升高可见于多种黄疸相关疾病不同生活方式人群需注意,直接胆红素升高常见于阻塞性黄疸相关疾病孕妇老人需关注,白蛋白由肝脏合成反映肝脏合成功能降低可见于多种疾病不同人群需考虑相应情况。 一、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 意义:主要存在于肝细胞浆中,当肝细胞受损时,细胞膜通透性增加,ALT大量释放入血,导致血清中ALT水平升高,常见于病毒性肝炎、药物性肝损伤、酒精性肝病等肝脏疾病。不同人群中,儿童因肝脏发育特点,数值可能与成人略有差异;孕妇由于生理变化,ALT也可能出现波动,但需结合临床综合判断。 二、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 意义:广泛存在于心肌、肝脏、骨骼肌等组织中,肝细胞受损时AST释放入血导致其水平升高,AST升高可见于肝炎、心肌梗死等情况。老年人由于身体机能衰退,肝脏对AST的代谢能力下降,检查时需关注其与ALT的比值等情况辅助诊断。 三、总胆红素(TBil) 意义:是直接胆红素(DBil)和间接胆红素的总和,反映胆红素代谢情况。总胆红素升高可见于肝细胞性黄疸(如病毒性肝炎)、阻塞性黄疸(如胆道结石)、溶血性黄疸(如血型不合输血)等。不同生活方式人群中,长期饮酒者可能因酒精对肝脏的损害影响胆红素代谢;有肝胆疾病史人群需定期监测总胆红素变化评估病情。 四、直接胆红素(DBil) 意义:是经肝脏处理后结合的胆红素,直接胆红素升高常见于阻塞性黄疸,如胆道梗阻、胆管癌等疾病。孕妇若存在胆道问题,直接胆红素升高需密切关注对自身及胎儿的影响;老年人胆道系统功能退化,更易出现胆道相关疾病导致直接胆红素异常。 五、白蛋白(Alb) 意义:由肝脏合成,是反映肝脏合成功能的重要指标。白蛋白降低可见于肝脏疾病(如肝硬化)、营养不良、慢性消耗性疾病等。儿童处于生长发育阶段,白蛋白水平异常需考虑营养摄入及肝脏发育情况;老年人肝脏合成功能减退,白蛋白降低时要综合评估营养状况及肝脏功能损害程度。
2025-10-16 12:26:37 -
肠胃不好能吃洋葱吗
肠胃不好能否吃洋葱分情况,一般肠胃健康人群适量吃,肠胃不好人群中轻度不适者可少量试食,肠胃疾病患者如胃炎、胃溃疡、肠易激综合征患者一般不宜吃,儿童和老年人肠胃不好者食用需特别谨慎,要依自身肠胃状况、注意食用量和烹饪方式决定是否吃洋葱。 对于肠胃功能基本正常的人,适量吃洋葱通常是可以的。洋葱富含维生素C、膳食纤维等营养成分。其中的膳食纤维能够促进肠道蠕动,有助于维持肠道正常的消化和排便功能。例如,有研究表明,适当摄入富含膳食纤维的食物可以使肠道菌群环境得到改善,促进有益菌的生长。不过,即使是肠胃健康的人,也不宜一次性大量食用洋葱,因为洋葱中含有一定量的刺激性成分,大量食用可能会刺激胃肠道,引起不适。 肠胃不好人群吃洋葱的情况 轻度肠胃不适者:可以尝试少量食用洋葱,观察自身反应。如果食用后没有出现明显的腹胀、腹痛、烧心等不适症状,可逐渐增加食用量。因为少量的洋葱可能不会对轻度肠胃不适造成明显刺激,反而其中的一些营养成分可能对肠道有一定的调节作用。 肠胃疾病患者: 胃炎患者:如果是处于胃炎发作期,胃黏膜有明显充血、水肿等炎症表现时,应避免吃洋葱。因为洋葱中的辛辣成分会刺激胃黏膜,加重炎症反应,导致胃痛、反酸等症状加重。 胃溃疡患者:胃溃疡患者胃黏膜存在破损的溃疡面,洋葱的刺激性可能会损伤溃疡面,引起疼痛加剧,甚至导致出血等并发症,所以一般不建议食用洋葱。 肠易激综合征患者:这类患者的肠道较为敏感,洋葱中的某些成分可能会诱发肠道痉挛,导致腹痛、腹泻等症状发作,通常不建议食用洋葱。 特殊人群需特别注意 儿童:儿童肠胃功能尚未完全发育成熟,肠胃不好的儿童更应谨慎食用洋葱。如果要食用,应将洋葱充分烹饪软烂,减少其刺激性,且食用量要严格控制,避免引起肠胃不适。因为儿童肠胃娇嫩,洋葱的刺激性可能对他们的肠胃造成较大影响。 老年人:老年人肠胃功能逐渐衰退,肠胃不好的老年人食用洋葱需格外小心。本身肠胃功能较差的老年人,食用洋葱后可能出现消化不良等问题。建议老年人根据自身肠胃耐受情况,少量尝试,如食用后出现不适,应立即停止食用。 总之,肠胃不好的人是否能吃洋葱不能一概而论,要根据个人肠胃具体状况来决定,同时要注意食用量和烹饪方式等因素。
2025-10-16 12:25:20 -
人一天放多少个屁是正常的?
正常情况下成人一天放屁次数大致在正常范围因肠道菌群发酵产气,饮食中易产气食物摄入、纤维摄入不当,生活中吞咽空气多、运动少会影响放屁次数,儿童消化系统不完善易产气稍多老人肠道功能减退易异常,若放屁突然显著增减伴腹痛等异常症状需警惕肠道疾病应及时就医检查。 一、正常放屁次数范围 正常情况下,成人一天放屁次数大致在10~20个属于正常范围。这是因为肠道内存在正常菌群,在消化食物过程中会发酵产生气体,通过肛门排出体外,每日产生的气体量经肛门排出的次数多在此区间。 二、影响放屁次数的因素 (一)饮食因素 1.易产气食物摄入:若大量食用豆类(如黄豆、黑豆)、洋葱、大蒜、碳酸饮料等易产气食物,肠道内产气会增多,进而导致放屁次数增加。例如,豆类中含有的低聚糖不易被人体小肠消化吸收,到达大肠后被肠道细菌发酵,产生较多气体。 2.膳食纤维摄入:膳食纤维摄入过少时,肠道蠕动可能减慢,气体排出不畅,但适量的膳食纤维有助于维持肠道正常功能;而膳食纤维摄入过多且肠道适应不佳时,也可能短时间内产气增多、放屁次数增加。 (二)生活方式因素 1.吞咽空气:吃饭速度过快、爱嚼口香糖、频繁吸烟等,会使人体不自觉吞咽较多空气,这些空气进入肠道后需要通过放屁排出,从而导致放屁次数增多。 2.运动量:适度运动可促进肠道蠕动,帮助气体排出;但长期缺乏运动时,肠道蠕动减缓,气体易在肠道内积聚,可能使放屁次数相对较少或气体排出不顺畅。 三、特殊人群情况 (一)儿童 儿童消化系统发育尚不完善,饮食中若摄入较多易产气食物(如部分乳制品、含糖饮料等),放屁次数可能相对成人稍多,但一般也在合理范围内。若儿童放屁伴随腹痛、腹泻、食欲减退等异常表现,需警惕肠道疾病等问题。 (二)老年人 老年人肠道功能逐渐减退,肠道蠕动减慢,放屁次数可能相对稳定,但若存在肠道疾病(如肠道菌群失调、肠炎等)或其他系统疾病影响,也可能出现放屁次数异常增多或减少的情况,同时需关注是否伴随其他不适症状。 四、异常放屁情况提示 若放屁次数突然显著增多或减少,且伴随腹痛、腹胀、腹泻、便血、消瘦等异常症状,可能提示肠道存在疾病(如肠炎、肠易激综合征、肠道肿瘤等),需及时就医进行相关检查以明确原因。
2025-10-16 12:24:04 -
慢性胆囊炎咋得的
慢性胆囊炎主要由胆囊管梗阻、细菌感染、化学性刺激引起。胆囊管梗阻包括结石及非结石性梗阻,结石是最常见原因;细菌感染多为胆囊管梗阻后胆汁淤积滋生细菌继发感染,糖尿病患者易因免疫力低受影响;胆汁成分改变致化学性刺激,长期高脂、饮酒等生活方式人群易出现胆汁成分异常引发炎症。 一、胆囊管梗阻 1.结石引起梗阻: 胆囊结石是导致慢性胆囊炎最常见的原因。结石可在胆囊管内或胆囊颈部嵌顿,长期嵌顿会引起胆囊黏膜损伤,胆汁排出受阻,胆汁淤积,刺激胆囊壁,引发炎症反应。例如,有研究表明,约90%以上的慢性胆囊炎患者存在胆囊结石。 对于不同年龄的人群,胆囊结石的形成风险有所不同。中老年人群由于胆囊收缩功能下降等因素,更容易发生胆囊结石。女性在妊娠、口服避孕药等情况下,体内激素水平变化,也会增加胆囊结石形成的风险,进而可能导致慢性胆囊炎。 2.非结石性梗阻: 如寄生虫(如蛔虫)、黏稠的胆汁、胆囊管扭转等也可能引起胆囊管梗阻,但相对结石性梗阻较少见。例如蛔虫进入胆囊管,会阻塞胆汁流出通道,引发胆囊的炎症反应。 二、细菌感染 1.继发感染: 当胆囊管梗阻后,胆囊内胆汁淤积,容易滋生细菌。常见的细菌有大肠杆菌、克雷伯菌属、肠球菌等。细菌感染会进一步加重胆囊的炎症。例如,细菌在胆囊内繁殖,释放毒素,刺激胆囊壁,使炎症持续存在或反复发作。 对于有基础疾病的人群,如糖尿病患者,由于机体免疫力相对较低,更容易发生细菌感染相关的胆囊炎症。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不佳时,白细胞的功能可能受到影响,导致其清除细菌的能力下降,从而增加慢性胆囊炎由细菌感染加重的风险。 三、化学性刺激 1.胆汁成分改变: 当胆囊管梗阻时,胆汁中的胆盐、磷脂酰胆碱等成分比例发生变化,高浓度的胆盐可刺激胆囊黏膜,引起化学性炎症。长期的化学性刺激会使胆囊壁出现慢性炎症改变,如黏膜充血、水肿、纤维组织增生等。 不同生活方式的人群,胆汁成分改变的风险不同。长期高脂饮食的人群,胆汁中胆固醇等成分含量可能升高,容易导致胆囊内胆汁成分异常,增加化学性刺激引发慢性胆囊炎的可能性。而长期饮酒的人群,酒精会影响肝脏的代谢功能,间接影响胆汁的分泌和成分,也可能增加慢性胆囊炎的发病风险。
2025-10-16 12:2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