硕士研究生导师,老年临床医学部消化内科科主任。1982年毕业于河南医科大学医疗系,或医学学士学位。现兼任河南省医学会肝病分会副主任委员,河南省抗癌协会肝癌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河南省中西医结合脾胃病专业委员会肝炎学组副组长,河南省抗癌协会康复(姑息治疗)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河南省医学会消化内镜分会委员。
毕业近30年来,长期从事肝病、胃肠病、老年病临床治疗及研究,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对肝脏疑难病如难治型丙肝、隐匿型乙肝伴随脂肪肝、转氨酶反复升高、不明原因肝病、妊娠期合并肝损伤治疗有独到见解;对重症肝炎、肝硬化腹水、黄疸、肝性脑病、肝肾综合征、消化道晚期肿瘤伴多器官功能衰竭等危重症的抢救有丰富的临床诊治经验。
擅长各种肝病(乙肝、丙肝、脂肪肝、自免肝、药物性肝损伤)、晚期肿瘤(肝癌、胰腺癌、胃癌、大肠癌、胆囊癌、食管癌)综合治疗,及>各种疾病导致营养不良的肠内外营养应用。擅长应用肝穿刺术、腹腔穿刺术的诊断与治疗。毕业来发表论文30余篇,参加论著编写若干部,获发明专利1项,获省科委科技进步三等奖1项,省卫生厅科技二等奖2项,省科委立项课题1项,参与申报国家科技奖1项。研究方向:1.肝纤维化非创治疗的检查及治疗评估; 2.晚期消化道肿瘤综合(姑息)治疗; 3.肝癌(转移、原发)综合治疗; 4.肠内外营养。
展开-
腹痛腹泻是怎么回事
腹痛腹泻常见病因有感染性的细菌、病毒、寄生虫及非感染性的饮食、药物、消化系统疾病等,感染性多急起阵发性腹痛频繁腹泻伴全身症状,非感染性起病可急缓各有特点,儿童易因感染或饮食不当致腹泻重易脱水,老年人易有并发症用药需谨慎,孕妇需及时就医防影响胎儿,出现高热、剧烈腹痛等严重症状需立即就医且要注意饮食卫生降低风险。 一、腹痛腹泻的常见病因 (一)感染性因素 1.细菌感染:常见病原菌包括大肠杆菌、沙门氏菌等,多因食用被污染的食物或水引发,可导致肠道黏膜炎症,出现腹痛、腹泻,常伴有发热、黏液脓血便等表现。例如,大肠杆菌感染可引起急性肠炎,表现为腹痛、腹泻,大便多为稀水样或黏液便。 2.病毒感染:如轮状病毒、诺如病毒等,好发于儿童及免疫力较低人群,通过粪-口途径传播,感染后引起肠道功能紊乱,出现腹泻、腹痛,常为水样便,可伴有呕吐、低热等症状。 3.寄生虫感染:如阿米巴原虫、蛔虫等感染肠道,也会引发腹痛、腹泻,可能伴有消瘦、贫血等表现,粪便检查可发现寄生虫卵。 (二)非感染性因素 1.饮食因素:进食不洁食物、过多食用生冷辛辣刺激性食物、暴饮暴食等,可刺激胃肠道,导致胃肠蠕动紊乱,出现腹痛、腹泻。例如,大量食用冷饮后可能引起胃肠痉挛性腹痛及腹泻。 2.药物副作用:某些药物如抗生素(如四环素、氯霉素等)可能破坏肠道正常菌群平衡,引发药物相关性腹泻,同时伴有腹痛。 3.消化系统疾病: 炎症性肠病(如克罗恩病、溃疡性结肠炎):表现为慢性反复发作的腹痛、腹泻,可伴有黏液脓血便、消瘦等,病情迁延不愈。 肠易激综合征:与精神因素、肠道动力异常等有关,表现为腹痛、腹泻或便秘,症状可随情绪变化而加重,粪便检查一般无明显异常。 二、不同类型腹痛腹泻的表现特点 (一)感染性腹痛腹泻 多起病较急,腹痛常为阵发性,腹泻频繁,大便性状多样,如细菌感染可能出现脓血便,病毒感染多为稀水样便,同时可伴有发热、恶心、呕吐等全身症状。 (二)非感染性腹痛腹泻 起病可急可缓,如饮食因素导致的腹痛腹泻,腹痛程度相对较轻,腹泻次数可能相对较少,去除诱因后症状多可缓解;肠易激综合征引起的腹痛腹泻,腹痛与排便相关,腹泻常发生在餐后,粪便多为糊状或稀水样,无脓血。 三、年龄等因素对腹痛腹泻的影响及应对 (一)儿童 儿童胃肠功能发育尚未完善,易因感染或饮食不当出现腹痛腹泻。例如,轮状病毒感染在婴幼儿中较为常见,腹泻严重时易导致脱水、电解质紊乱,需密切关注儿童精神状态、尿量等,及时补充水分和电解质。 (二)老年人 老年人常伴有基础疾病,如糖尿病、心脑血管疾病等,腹痛腹泻时更易出现并发症。例如,腹泻可能导致脱水、电解质失衡,进而影响心脑血管功能,且老年人用药需谨慎,应避免自行滥用止泻或抗感染药物。 (三)孕妇 孕妇出现腹痛腹泻需特别注意,某些感染性因素可能影响胎儿健康,且用药需谨慎,应及时就医明确病因,在医生指导下进行合理处理,避免因腹泻导致流产、早产等风险。 四、腹痛腹泻的相关风险提示 出现腹痛腹泻时,若伴有高热、剧烈腹痛、血便、持续呕吐、脱水表现(如口干、眼窝凹陷、尿量明显减少等),应立即就医,以排除严重疾病如肠梗阻、菌痢等情况。同时,要注意保持饮食卫生,避免食用不洁食物,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降低腹痛腹泻的发生风险。
2025-10-16 14:27:34 -
打臭嗝拉肚子怎么急救
打臭嗝拉肚子时,首先要评估环境安全与患者一般状况,然后补充水分与电解质,可口服补液盐或静脉补液,调整饮食,暂时禁食后逐渐恢复清淡易消化饮食,初步针对病因处理,感染性和非感染性腹泻分别注意不同情况,儿童和成人出现相应严重情况需及时就医,要根据具体情况采取措施并密切关注,必要时寻求专业医疗帮助。 一、初步评估与环境安全保障 1.环境评估:首先确保患者所处环境安全,远离危险物品,防止因打臭嗝拉肚子导致的身体不稳而发生意外。对于儿童,要特别注意周围是否有尖锐物品、热水等潜在危险物,保证其活动空间无危险因素。 2.患者一般状况评估:观察患者的精神状态、意识水平。如果患者意识清楚,可简单询问其不适的具体情况;若患者意识模糊或情况严重,需立即呼叫急救人员。对于儿童,要观察其面色、呼吸频率等,婴儿还需注意前囟门的情况。 二、补充水分与电解质 1.口服补液:如果患者能口服且情况不是极度危急,可给予口服补液盐。因为打臭嗝拉肚子会导致大量水分和电解质丢失,口服补液盐能补充丢失的钠、钾等电解质,维持体内电解质平衡。对于儿童,要根据其年龄和体重合适地给予口服补液盐,小婴儿需少量多次给予,避免一次摄入过多引起呕吐。 2.静脉补液(若口服困难或情况严重):当患者无法口服或脱水严重时,可能需要静脉补液。这是通过静脉途径补充水分、电解质和营养物质,快速纠正脱水和电解质紊乱。在儿科中,对于严重腹泻脱水的儿童,静脉补液是常用且有效的措施,但需由专业医护人员操作。 三、饮食调整 1.暂时禁食情况:如果患者打臭嗝拉肚子症状严重,呕吐频繁,可暂时禁食一段时间,一般1-2小时。但要注意儿童的营养需求,可通过静脉补充一定营养。对于婴儿,暂时禁食期间仍需保证水分供应,可通过少量多次喂服口服补液盐。 2.逐渐恢复饮食:禁食一段时间后,可逐渐恢复清淡易消化的饮食,如米汤、稀粥等。儿童的饮食恢复要更加谨慎,从少量开始,观察患者的耐受情况。比如先给予5-10ml的米汤,观察有无呕吐、腹泻加重等情况,若耐受良好,可逐渐增加量。 四、针对病因的初步处理 1.感染性腹泻的初步注意事项:如果考虑是感染性腹泻,例如细菌或病毒感染引起,要注意观察大便的性状、有无脓血等。对于儿童,细菌感染可能需要进一步的医疗检查,如大便常规等,但不要自行盲目使用抗生素。病毒性感染多为自限性疾病,主要以对症支持治疗为主。 2.非感染性腹泻的情况:如果是非感染性因素,如饮食不当引起的打臭嗝拉肚子,要回顾患者近期的饮食情况,避免再次摄入类似的可疑食物。儿童可能因添加新的辅食不当等原因导致非感染性腹泻,要注意辅食添加的原则,新辅食要少量添加,观察3-5天再逐渐增加量。 五、及时就医的指征 1.儿童的特殊情况:儿童出现打臭嗝拉肚子时,若出现以下情况需立即就医,如持续频繁呕吐,无法口服补液;精神萎靡,面色苍白或发灰;尿量明显减少,婴儿尿量小于24小时少于5次;大便带大量脓血等。 2.成人的情况:成人打臭嗝拉肚子时,如果出现脱水表现,如皮肤弹性差、眼窝凹陷、口干明显;持续剧烈腹痛;体温超过38.5℃且持续不退等情况,也需及时就医。 总之,打臭嗝拉肚子时要根据患者具体情况采取相应的急救和处理措施,同时密切关注患者状况,必要时尽快寻求专业医疗帮助。
2025-10-16 14:26:41 -
增强胃动力方法
通过饮食调整(规律进餐、选易消化食物)、适度运动(选适合各年龄段的运动方式及利用运动促进胃肠激素分泌等机制增强胃动力)、腹部按摩(介绍方法、适用人群及通过机械刺激促进胃肠蠕动来增强胃动力)来增强胃动力。 一、饮食调整 1.规律进餐 对于不同年龄和性别的人群,都应保持规律的进餐时间。例如,儿童应每日3-4餐,成人一般每日3餐,定时进餐有助于维持胃肠道正常的节律,促进胃动力。研究表明,规律进餐可使胃的蠕动节律更加稳定,有利于食物的消化和排空。 老年人由于胃肠道功能相对较弱,更应注意定时进餐,避免过饥过饱。过饥会使胃分泌功能紊乱,过饱则加重胃的消化负担,影响胃动力。 2.选择易消化食物 对于各年龄段人群,应多摄入易消化的食物。如富含膳食纤维的食物可促进肠道蠕动,间接帮助胃动力恢复,但应注意适量。例如,蔬菜中的菠菜、西兰花等,水果中的苹果、香蕉等。对于儿童,可将蔬菜制成菜泥、水果制成果泥等形式,便于消化。 避免食用过多油腻、辛辣、刺激性食物。油腻食物如油炸食品等,会延缓胃排空时间,加重胃的负担;辛辣食物如辣椒等会刺激胃黏膜,影响胃的正常蠕动功能。对于有胃肠道病史的人群,如患有胃炎、胃溃疡等疾病的患者,更应严格避免此类食物,以免诱发或加重病情,进一步影响胃动力。 二、适度运动 1.适合各年龄段的运动方式 儿童可以选择散步、慢跑、跳绳等运动。散步有助于促进胃肠道的血液循环,增强胃动力。儿童每天进行30分钟左右的散步,可在饭后1小时左右进行,避免刚吃完饭就剧烈运动影响消化。 成年人可选择有氧运动,如快走、游泳、骑自行车等。每周进行至少150分钟的中等强度有氧运动,如快走,速度保持在每分钟100-120步,每次30分钟左右,可有效促进胃动力。游泳对全身肌肉有良好的锻炼作用,同时也能促进胃肠道蠕动。 老年人适合进行太极拳、慢走等运动。太极拳的柔和动作有助于调节身体的气血运行,促进胃肠道的蠕动。老年人每天进行20-30分钟的太极拳练习,可在清晨或傍晚进行,慢走则可选择在平坦的道路上,速度不宜过快,每次30分钟左右。 2.运动对胃动力的影响机制 运动可以通过促进胃肠激素的分泌来增强胃动力。例如,运动能刺激胃动素的分泌,胃动素可以促进胃的收缩和排空。同时,运动还能改善全身的血液循环,包括胃肠道的血液循环,为胃的正常蠕动提供良好的血液供应,从而增强胃动力。 三、腹部按摩 1.按摩方法及适用人群 对于各年龄段人群均可进行腹部按摩。以成年人为例,仰卧位,双腿屈曲,放松腹部。然后以肚脐为中心,用手掌轻轻打圈按摩,顺时针方向按摩10-15分钟,再逆时针方向按摩10-15分钟。儿童进行腹部按摩时,力度要轻柔,可由家长操作,同样以肚脐为中心,顺时针方向按摩5-10分钟即可。老年人进行腹部按摩时,动作要缓慢、轻柔,避免用力过猛。 对于有胃肠道疾病的人群,如慢性胃炎患者,长期坚持腹部按摩有助于改善胃动力。但如果在按摩过程中出现疼痛加剧等不适症状,应立即停止按摩并咨询医生。 2.腹部按摩促进胃动力的原理 腹部按摩可以通过机械性刺激,促进胃肠道的蠕动。按摩能够刺激腹部的神经末梢,反射性地引起胃肠道平滑肌的收缩和舒张,从而增强胃的蠕动功能,促进胃内容物的排空,达到增强胃动力的效果。
2025-10-16 14:25:52 -
慢性胃炎的人可以喝酸奶
慢性胃炎患者喝酸奶有调节肠道菌群、保护胃黏膜等益处,但要选择合适类型,注意饮用时间和量,不同人群如老年、儿童还有特殊情况需关注,要选无糖低糖、少添加剂的酸奶,饭后1-2小时适量喝,老年者注意温度,儿童要注意卫生安全、适量及饮用习惯。 一、慢性胃炎患者喝酸奶的益处 1.调节肠道菌群 酸奶中富含乳酸菌等有益菌群。对于慢性胃炎患者,正常的肠道菌群有助于维持肠道的正常功能。研究表明,乳酸菌可以抑制肠道内有害菌的生长,比如某些腐败菌等。在慢性胃炎的病理状态下,肠道菌群可能会失调,而饮用酸奶补充有益菌,能够帮助恢复肠道菌群的平衡,进而可能间接改善胃部的消化环境。例如,有研究发现,长期饮用含有特定乳酸菌的酸奶可以使肠道内有益菌的数量增加,有害菌数量减少,这种肠道菌群的改善可能对慢性胃炎的康复有积极作用。 2.保护胃黏膜 酸奶中的某些成分具有保护胃黏膜的作用。酸奶的pH值相对较为合适,它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缓冲胃酸,减少胃酸对胃黏膜的直接刺激。而且,酸奶中的蛋白质等营养物质可以在胃黏膜表面形成一层保护膜,就像给胃黏膜穿上了一层“防护衣”。例如,相关实验显示,给患有胃炎模型的动物饮用酸奶后,胃黏膜的损伤程度明显减轻,这表明酸奶中的成分确实对胃黏膜有保护作用,对于慢性胃炎患者来说,这种保护作用有助于促进胃黏膜的修复。 二、饮用酸奶的注意事项 1.选择合适的酸奶类型 慢性胃炎患者应尽量选择无糖或低糖的酸奶。因为高糖的酸奶可能会刺激胃酸分泌增加,对于本身胃酸分泌就可能存在异常的慢性胃炎患者来说,过多的胃酸分泌可能会加重胃部的不适症状。例如,一些含有大量添加糖的酸奶,饮用后可能会让患者感觉胃部灼热感加重等。同时,要避免选择含有过多添加剂的酸奶,选择成分简单、以优质牛奶为原料发酵而成的酸奶更为适宜。 2.饮用时间和量的把握 饮用时间一般建议在饭后1-2小时。如果在空腹时饮用酸奶,可能会因为胃酸的作用,使酸奶中的有益菌活性降低,影响其对肠道菌群调节等作用的发挥。每次饮用酸奶的量不宜过多,一般以100-150毫升左右为宜。对于老年慢性胃炎患者,由于其胃肠功能相对较弱,更要注意适量饮用,以免引起腹胀等不适。而对于儿童慢性胃炎患者,要根据年龄和病情适当调整饮用量,一般建议从少量开始尝试,观察孩子饮用后的反应再进行调整,因为儿童的胃肠功能发育尚未完全成熟,过多饮用酸奶可能会导致消化功能紊乱。 三、不同人群饮用酸奶的特殊情况 1.老年慢性胃炎患者 老年慢性胃炎患者胃肠蠕动相对较慢,饮用酸奶时要注意温度适中,不宜饮用过冷或过热的酸奶。过冷的酸奶可能会刺激胃肠道,引起胃肠道痉挛,导致腹痛等不适;过热的酸奶可能会损伤胃黏膜。同时,老年患者要密切关注饮用酸奶后的身体反应,如出现腹胀、腹泻等情况,应适当减少饮用量或暂停饮用。 2.儿童慢性胃炎患者 儿童慢性胃炎患者在饮用酸奶时,除了要注意选择合适类型和适量饮用外,还要注意酸奶的选择要符合儿童的口味偏好,但不能因为口味好就过量饮用。并且,要确保酸奶的卫生安全,因为儿童的免疫系统相对较弱,不卫生的酸奶可能会引起胃肠道感染,加重慢性胃炎的病情。同时,家长要引导儿童养成良好的饮用习惯,不要在饭前大量饮用酸奶,以免影响正常的食欲和正餐的摄入。
2025-10-16 14:25:17 -
胃疼的症状和原因
胃疼症状多样,包括不同疼痛性质、部位及伴随症状;原因有饮食因素(不合理饮食、过度节食)、疾病因素(胃部疾病如胃炎、胃溃疡、十二指肠溃疡、胃部肿瘤,其他系统疾病累及)、精神心理因素(不良情绪致胃肠调节紊乱)、药物因素(长期服损伤胃黏膜药物)。 一、胃疼的症状 胃疼的症状表现多样,常见的有以下几种: 疼痛性质:可为隐痛、胀痛、刺痛、绞痛等。例如胃溃疡患者多表现为餐后半小时左右出现的隐痛,持续一段时间后缓解;而胃痉挛引起的胃疼往往是较为剧烈的绞痛。 疼痛部位:一般在上腹部,但具体位置可能因病因不同而有差异。比如十二指肠溃疡患者的疼痛常发生在空腹时,疼痛部位可能稍偏右;胃炎引起的胃疼部位相对不固定,可能范围较广。 伴随症状:可能伴有恶心、呕吐、反酸、嗳气、食欲不振等症状。若胃疼伴有黑便,可能提示上消化道出血;如果同时有消瘦、贫血等情况,需警惕胃部肿瘤等严重疾病。 二、胃疼的原因 (一)饮食因素 不合理饮食:长期暴饮暴食,一次性摄入大量食物,会加重胃部消化负担,导致胃疼。例如短时间内进食过多油腻、辛辣食物,像辣椒、油炸食品等,这些刺激性食物会直接刺激胃黏膜,引起胃黏膜的损伤和炎症,从而引发胃疼。 过度节食:长期过度节食会使胃酸分泌缺乏食物中和,胃酸直接刺激胃黏膜,容易导致胃炎,出现胃疼症状。尤其对于儿童,过度节食可能影响其正常的生长发育,导致胃部功能紊乱。 (二)疾病因素 胃部疾病 胃炎:包括急性胃炎和慢性胃炎。急性胃炎多因食用不洁食物、大量饮酒等引起,胃黏膜受到急性刺激而出现炎症反应,导致胃疼;慢性胃炎则可能与幽门螺杆菌感染、长期服用非甾体抗炎药等因素有关,胃黏膜长期处于炎症状态,引发间断性或持续性的胃疼。 胃溃疡:胃黏膜被胃酸和胃蛋白酶消化形成的慢性溃疡,其典型症状是周期性发作的上腹部疼痛,疼痛与进食有一定规律,多在进食后发作,然后缓解。 十二指肠溃疡:主要是胃酸分泌过多,导致十二指肠黏膜被胃酸侵蚀形成溃疡,疼痛特点多为空腹疼,进食后可缓解,疼痛具有节律性。 胃部肿瘤:如胃癌,早期可能症状不明显,随着病情进展会出现胃疼加重、消瘦、乏力等症状,胃疼往往持续不缓解,且可能逐渐加重。 其他系统疾病累及胃部:例如胆囊炎、胰腺炎等疾病,疼痛可能放射到上腹部,被误认为是胃疼。胆囊炎多与胆道梗阻、细菌感染等有关,除了上腹部疼痛外,还可能伴有右上腹压痛、黄疸等症状;胰腺炎多因胆道疾病、酗酒等引起,疼痛较为剧烈,可向腰背部放射。 (三)精神心理因素 长期精神紧张、焦虑、抑郁等不良情绪可影响神经系统对胃肠道的调节,导致胃黏膜血管收缩,胃酸分泌失调,从而引发胃疼。比如一些长期处于高压工作状态的人群,由于精神压力大,容易出现功能性消化不良,表现为胃疼、胃胀等症状。对于儿童来说,如果学习压力过大、家庭环境不和谐等也可能影响其胃肠功能,出现胃疼情况。 (四)药物因素 长期服用某些药物可能损伤胃黏膜,引起胃疼。例如非甾体抗炎药,像阿司匹林、布洛芬等,这类药物会抑制胃黏膜前列腺素的合成,前列腺素具有保护胃黏膜的作用,其合成减少会导致胃黏膜屏障功能受损,引发胃疼甚至溃疡、出血等并发症。老年人由于肝肾功能减退,服用药物时更易出现胃黏膜损伤的情况,需要特别注意。
2025-10-16 14:24: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