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静

河南省人民医院

擅长:疑难胃肠病,肝病,营养不良等疾病的诊治。

向 Ta 提问
个人简介

  硕士研究生导师,老年临床医学部消化内科科主任。1982年毕业于河南医科大学医疗系,或医学学士学位。现兼任河南省医学会肝病分会副主任委员,河南省抗癌协会肝癌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河南省中西医结合脾胃病专业委员会肝炎学组副组长,河南省抗癌协会康复(姑息治疗)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河南省医学会消化内镜分会委员。

  毕业近30年来,长期从事肝病、胃肠病、老年病临床治疗及研究,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对肝脏疑难病如难治型丙肝、隐匿型乙肝伴随脂肪肝、转氨酶反复升高、不明原因肝病、妊娠期合并肝损伤治疗有独到见解;对重症肝炎、肝硬化腹水、黄疸、肝性脑病、肝肾综合征、消化道晚期肿瘤伴多器官功能衰竭等危重症的抢救有丰富的临床诊治经验。

  擅长各种肝病(乙肝、丙肝、脂肪肝、自免肝、药物性肝损伤)、晚期肿瘤(肝癌、胰腺癌、胃癌、大肠癌、胆囊癌、食管癌)综合治疗,及>各种疾病导致营养不良的肠内外营养应用。擅长应用肝穿刺术、腹腔穿刺术的诊断与治疗。毕业来发表论文30余篇,参加论著编写若干部,获发明专利1项,获省科委科技进步三等奖1项,省卫生厅科技二等奖2项,省科委立项课题1项,参与申报国家科技奖1项。研究方向:1.肝纤维化非创治疗的检查及治疗评估; 2.晚期消化道肿瘤综合(姑息)治疗; 3.肝癌(转移、原发)综合治疗; 4.肠内外营养。

展开
个人擅长
疑难胃肠病,肝病,营养不良等疾病的诊治。展开
  • 受凉拉肚子吃什么好

    受凉拉肚子时可通过饮食调整改善,包括摄入清淡易消化食物、补充水分和电解质、食用益生菌相关食物,不同特殊人群如儿童、老年人、孕妇有各自注意事项,儿童要谨慎调整饮食并密切观察脱水迹象,老年人要注重营养补充与腹部保暖且及时就医,孕妇要小心调整饮食,严重时及时就医遵医嘱处理。 一、饮食调整 1.清淡易消化食物 米粥:大米熬制的米粥易于消化吸收,能为身体提供能量。对于受凉拉肚子的人,适量饮用米粥可减轻胃肠负担。例如,研究表明,米粥中的碳水化合物能快速被人体利用,且其质地柔软,不会对肠道造成过度刺激。 软面条:面条经过煮制后变得柔软,富含碳水化合物,能补充能量。可选择清汤面条,避免添加过多油腻的佐料,这样有助于缓解肠道不适,为身体提供必要的营养支持。 2.补充水分和电解质 口服补液盐:受凉拉肚子容易导致身体失水和电解质紊乱,口服补液盐能有效补充水分和丢失的钠、钾等电解质。市场上有现成的口服补液盐制剂,按照说明服用即可。它能维持身体的水电解质平衡,对于预防脱水有重要作用。 温糖水:适量饮用温糖水可以补充能量和水分,但要注意浓度不宜过高。一般来说,糖水的浓度以接近生理浓度为宜,既能补充因拉肚子丢失的糖分,又能补充一定量的水分。不过,对于糖尿病患者等特殊人群,需要在医生指导下饮用,因为高糖摄入可能会对血糖产生影响。 3.益生菌相关食物 酸奶:部分酸奶中含有益生菌,如乳酸菌等。适量饮用含有益生菌的酸奶有助于调节肠道菌群。但要注意选择不含添加剂过多且低糖的酸奶。例如,一些研究发现,摄入含有益生菌的酸奶可以改善肠道微生态环境,减轻肠道炎症反应,对受凉拉肚子后的肠道功能恢复有一定帮助。不过,对于乳糖不耐受的人群,可能需要谨慎选择酸奶,以免引起肠道不适加重。 二、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1.儿童 儿童受凉拉肚子时,饮食调整需更加谨慎。对于婴儿,若在母乳喂养期间,母亲应注意自身饮食清淡,同时婴儿的喂养要遵循少量多次的原则。如果是人工喂养的婴儿,可考虑更换为低乳糖或无乳糖的配方奶粉,以减轻肠道消化负担。此外,要密切观察儿童的精神状态、尿量等情况,一旦出现脱水迹象(如尿量明显减少、精神萎靡等),应及时就医,可能需要通过静脉补液等方式纠正脱水和电解质紊乱。 2.老年人 老年人受凉拉肚子时,由于其身体机能衰退,对营养物质的吸收和水电解质平衡的调节能力下降。在饮食方面,除了遵循上述清淡易消化等原则外,要更加注重营养的补充。可以适当增加富含蛋白质的食物,如鸡蛋羹等,但要注意适量,避免加重肠道负担。同时,老年人要特别注意保暖,尤其是腹部保暖,因为受凉可能会再次诱发或加重拉肚子的症状。如果拉肚子症状持续不缓解或伴有其他不适,如发热、腹痛加剧等,应及时就医进行检查和治疗。 3.孕妇 孕妇受凉拉肚子需要格外小心。在饮食上,要保证营养均衡的同时选择易消化的食物。如果拉肚子情况较轻,可以通过调整饮食来观察。但如果拉肚子较严重,可能会影响胎儿的营养供应和正常发育。此时,孕妇应及时就医,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处理,因为某些药物可能会对胎儿产生影响,所以必须严格遵循医生的建议,不能自行随意用药。同时,孕妇要注意休息,保持心情稳定,避免因拉肚子导致身体过度虚弱。

    2025-09-29 13:19:04
  • 产后便秘怎么治疗

    产后可通过调整饮食结构(增加膳食纤维摄入、保证充足水分)、适当运动(产后早期活动、选择适合产后的运动方式)、建立良好排便习惯(定时排便、排便时注意事项)及中医调理(食疗方、按摩,需遵专业医生指导)来改善便秘,剖宫产产妇更要特别注意,严重便秘且非药物干预无效时及时就医,避免自行滥用药物。 一、调整饮食结构 1.增加膳食纤维摄入:产后可多吃富含膳食纤维的食物,如全麦面包、糙米、燕麦、新鲜蔬菜(芹菜、菠菜等)和水果(苹果、香蕉等)。膳食纤维能增加粪便体积,促进肠道蠕动。例如,每100克芹菜中约含1.4克膳食纤维,适当摄入有助于改善便秘情况。蔬菜方面,菠菜每100克含约2.2克膳食纤维,香蕉每100克含约2.6克膳食纤维等,不同种类的蔬菜水果膳食纤维含量虽有差异,但都对肠道蠕动有积极作用。 2.保证充足水分摄入:每日饮用足够的水,建议每天饮用1500-2000毫升左右的水。水可以使粪便保持湿润,利于排出。产后女性身体处于恢复阶段,充足的水分摄入对于维持肠道正常功能至关重要。可以选择白开水、淡茶水等,避免饮用过多含糖饮料或咖啡等可能加重便秘的饮品。 二、适当运动 1.产后早期活动:产后身体状况允许时,应尽早进行适当运动。例如产后1-2天可在床上进行简单的肢体活动,如翻身、抬腿等,产后2-3天可在室内缓慢走动。这些轻度活动有助于促进肠道蠕动,防止便秘。随着身体恢复,可逐渐增加活动量,如产后1周左右可以进行一些产后康复操等。 2.适合产后的运动方式:产后42天检查后,如果身体恢复良好,可进行瑜伽、凯格尔运动等。瑜伽中的一些简单体式,如猫牛式等有助于促进肠道蠕动;凯格尔运动主要锻炼盆底肌,但也能间接对肠道蠕动产生积极影响。运动要根据自身身体恢复情况循序渐进,避免过度劳累。 三、建立良好排便习惯 1.定时排便:尝试每天在固定时间去厕所排便,即使没有便意,也可在马桶上坐几分钟,培养肠道的排便反射。一般建议早餐后半小时左右,因为经过一夜的消化,早餐后胃肠道会产生反射性蠕动,此时尝试排便容易形成习惯。 2.排便时的注意事项:排便时要集中注意力,避免久蹲看书、玩手机等,以免分散注意力,影响正常排便。同时,排便时不要过度用力,尤其是剖宫产的女性,过度用力可能会影响伤口恢复等情况。 四、中医调理(需在专业医生指导下进行) 1.食疗方:可在医生指导下使用一些有助于润肠通便的食疗方,如蜂蜜水,早晨空腹饮用适量蜂蜜水有一定的润肠作用,但要注意适量,避免摄入过多糖分。另外,一些中药食材如火麻仁等也可在专业中医师指导下用于调理,但要严格遵循医嘱,确保安全。 2.按摩:可以进行腹部按摩,以肚脐为中心,顺时针方向轻轻按摩腹部,每次按摩10-15分钟,每天可进行2-3次,有助于促进肠道蠕动。按摩时力度要适中,避免用力过猛对腹部造成不良影响。 对于剖宫产的产妇,在进行上述措施时更要特别注意,避免因过度用力等情况影响伤口愈合等。产后便秘的治疗需要综合多方面因素,通过调整饮食、适当运动、建立良好排便习惯等非药物干预为主,若便秘情况严重且通过上述方法无法缓解,应及时就医,在医生评估后再考虑是否需要其他干预措施,避免自行滥用药物等情况。

    2025-09-29 13:17:56
  • 有了胃肠病要怎么治好

    胃肠病需先明确病因,通过病史、体格检查及辅助检查等,再进行一般治疗(饮食调整、生活方式改善)、药物治疗(针对不同胃肠病用相应药物),还要关注儿童、老年人、女性及有基础病史人群的特殊注意事项。 一、明确病因诊断 胃肠病有多种类型,如胃炎、胃溃疡、肠炎等,首先要通过详细的病史询问、体格检查以及相关辅助检查来明确病因。例如胃镜检查可用于排查胃部疾病,肠镜检查有助于诊断肠道问题,实验室检查如血常规、粪便常规等也能为病因判断提供依据。不同年龄、性别、生活方式和病史的人群,胃肠病的病因可能不同。比如长期饮酒、吸烟的人群患胃炎、胃溃疡的风险较高;有腹部手术史的人群可能因肠道粘连等问题引发胃肠不适。 二、一般治疗措施 饮食调整:根据不同的胃肠病类型调整饮食。例如胃炎患者应避免食用辛辣、油腻、刺激性食物,以清淡、易消化的食物为主,如米粥、面条等;胃溃疡患者需注意规律饮食,避免过饥过饱,减少摄入对胃黏膜有刺激的食物。不同年龄人群饮食调整有差异,儿童胃肠功能相对较弱,需保证营养均衡且易于消化;老年人胃肠蠕动功能下降,应选择软烂、好消化的食物。 生活方式改善:保持良好的作息,避免熬夜。适当进行运动,如散步等,有助于促进胃肠蠕动,改善消化功能。对于有吸烟、饮酒习惯的患者,应劝导其戒烟限酒,因为吸烟和过量饮酒会加重胃肠黏膜的损伤,影响胃肠病的恢复。 三、药物治疗(仅提及药物名称) 针对胃炎的药物:如果是幽门螺杆菌感染引起的胃炎,可能会用到抗生素类药物,如阿莫西林等;还有抑制胃酸分泌的药物,像奥美拉唑等,以及保护胃黏膜的药物,如铝碳酸镁等。 针对胃溃疡的药物:同样可能会使用抑制胃酸分泌和保护胃黏膜的药物,若存在幽门螺杆菌感染也需进行相应的抗菌治疗。 针对肠炎的药物:如果是细菌感染导致的肠炎,可能会用到抗菌药物;对于腹泻症状明显的患者,可能会使用止泻药物,如蒙脱石散等;如果是炎症性肠病等情况,可能会用到氨基水杨酸制剂等药物。 四、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儿童:儿童胃肠病需要特别注意,用药需谨慎,优先选择对儿童相对安全的治疗方式,非药物干预应作为首选。比如儿童胃炎,在饮食调整上要保证营养满足生长发育需求,同时避免使用对儿童胃肠刺激大的药物。要密切关注儿童的症状变化,如呕吐、腹泻等情况,及时就医调整治疗方案。 老年人:老年人胃肠功能衰退,在治疗胃肠病时,要考虑其肝肾功能减退的情况,药物选择和剂量调整需更加谨慎。同时,老年人可能同时患有多种其他疾病,在用药时要注意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饮食调整要充分考虑老年人的咀嚼和消化能力,确保营养摄入的同时易于消化吸收。 女性:女性胃肠病患者在治疗过程中要注意特殊时期的影响,如孕期、哺乳期用药需格外谨慎,避免使用对胎儿或婴儿有不良影响的药物。同时,女性的情绪状态可能对胃肠病有影响,如长期焦虑、抑郁可能加重胃肠不适,所以要注重心理调节。 有基础病史人群:对于本身有其他基础疾病,如糖尿病、心脏病等的胃肠病患者,治疗胃肠病时要综合考虑基础疾病对药物治疗的影响以及胃肠病治疗对基础疾病的影响。例如糖尿病患者合并胃肠病时,在饮食调整和药物选择上要兼顾血糖的控制,避免因治疗胃肠病导致血糖波动过大。

    2025-09-29 13:17:03
  • 胆囊炎的症状

    胆囊炎有疼痛表现,包括右上腹突发性、程度不一且可放射的疼痛,进食油腻食物易诱发;有消化道症状,如恶心呕吐(儿童需防脱水,女性特殊时期等可能加重)、腹胀(因胆汁排泄受阻致消化吸收受影响);有全身症状,急性胆囊炎可发热(老人、儿童表现不同,糖尿病患者需关注血糖),部分患者发热时伴寒战(因细菌感染致机体应激) 一、疼痛表现 1.右上腹疼痛:是胆囊炎最常见的症状,多为突发性,疼痛程度不一,可为持续性钝痛或阵发性绞痛,可向右肩部或背部放射。这是因为胆囊受到炎症刺激,引发神经冲动传导至相应的神经节段,从而产生牵涉痛。例如,在急性胆囊炎发作时,疼痛往往较为剧烈,患者常因疼痛而难以忍受,被迫采取屈膝仰卧位以缓解疼痛。对于不同年龄段的人群,疼痛的感受可能有所差异,一般来说,成年人对疼痛的感知相对较为明确,而儿童由于表述能力有限,可能会表现出哭闹、烦躁不安等异常行为来提示身体的不适。在生活方式方面,如果长期高脂饮食的人群,胆囊需要频繁收缩来排出胆汁消化脂肪,更容易引发胆囊炎症,进而出现疼痛症状;有胆囊炎病史的患者,再次发作时疼痛可能相对更熟悉,但仍需引起重视。 2.疼痛的诱发因素:进食油腻食物后容易诱发疼痛,这是因为油腻食物会刺激胆囊收缩,若胆囊存在炎症,收缩时会加重炎症刺激,从而引发疼痛发作。比如,大量进食油炸食品、肥肉等后,可能很快就会出现右上腹的疼痛不适。 二、消化道症状 1.恶心、呕吐:胆囊炎患者常伴有恶心、呕吐症状,这是由于胆囊炎症刺激胃肠道,导致胃肠道蠕动功能紊乱所致。呕吐物多为胃内容物,严重时可能会呕吐出胆汁。在年龄较小的儿童中,由于消化系统发育尚未完善,胆囊炎引发的恶心、呕吐可能会导致脱水等更严重的问题,需要特别关注其水电解质平衡。对于女性患者,在月经周期等特殊生理时期,身体的激素水平变化可能会对胃肠道功能产生一定影响,若同时患有胆囊炎,恶心、呕吐等症状可能会有所加重。而有不良生活方式,如经常熬夜、精神压力大的人群,胃肠道功能本身就可能存在一定紊乱,患胆囊炎时更容易出现恶心、呕吐的消化道症状。 2.腹胀:患者可感觉上腹部胀满不适,这与胆囊炎症影响胆汁的正常排泄,进而影响食物的消化吸收有关。胆汁排泄受阻会导致脂肪消化不完全,引起胃肠道的不适和腹胀感。 三、全身症状 1.发热:急性胆囊炎患者可能出现发热症状,体温一般在38℃左右,若为化脓性胆囊炎或胆囊坏疽穿孔等情况,体温可升高至39℃以上。发热是身体对炎症的一种防御反应,是由于炎症因子释放引起体温调节中枢紊乱所致。对于老年人,由于机体免疫力相对较低,胆囊炎引发的发热可能不容易被及时察觉,或者发热症状可能较为隐匿,需要密切监测体温变化。而儿童的体温调节中枢尚未发育成熟,胆囊炎导致的发热可能波动较大,且更容易出现高热惊厥等并发症,因此需要更加谨慎地处理。有基础疾病的患者,如糖尿病患者,胆囊炎发热时可能会影响血糖的控制,需要同时关注血糖变化并进行相应调整。 2.寒战:部分患者在发热的同时可伴有寒战,这是由于细菌感染等因素导致机体产生强烈的应激反应。当炎症较为严重时,细菌及其毒素进入血液循环,刺激机体产生寒战,进一步加重全身不适。

    2025-09-29 13:15:37
  • 大便很黏感觉拉不痛快怎么回事

    大便黏稠可能由多种因素引起,饮食方面包括高油高脂食物摄入过多、膳食纤维摄入不足;消化系统疾病有肠道炎症(如结肠炎、感染性肠道疾病)、消化不良;其他因素包括肠道菌群失调、水分摄入不足,需针对不同情况调整饮食、就医治疗或补充益生菌、保证水分摄入等来改善。 一、饮食因素 (一)高油高脂食物摄入过多 长期大量进食高油高脂的食物,如油炸食品、肥肉等,会使肠道内脂肪含量增加,影响肠道的正常消化吸收功能,导致大便黏稠。例如,研究表明,高脂饮食人群肠道内的脂肪代谢异常,粪便中的脂肪含量相对较高,从而出现大便黏腻不爽的情况。对于这类人群,应调整饮食结构,减少高油高脂食物的摄入,增加蔬菜、水果等富含膳食纤维食物的摄取,以改善大便性状。 (二)膳食纤维摄入不足 膳食纤维能促进肠道蠕动,帮助排便。如果日常饮食中膳食纤维摄入过少,如蔬菜、粗粮等吃得少,会使肠道蠕动减慢,粪便在肠道内停留时间过长,水分被过度吸收,导致大便黏稠。不同年龄段人群对膳食纤维的需求不同,一般成年人每天膳食纤维摄入量建议在25~30克左右,儿童相对较少,但也需保证一定量的摄入。例如,儿童若膳食纤维摄入不足,可能更容易出现大便黏腻的情况,应鼓励其多吃蔬菜、全麦面包等富含膳食纤维的食物。 二、消化系统疾病 (一)肠道炎症 1.肠炎:如结肠炎等肠道炎症性疾病,会导致肠道黏膜受损,分泌过多黏液,使大便变得黏稠。炎症还会影响肠道的消化吸收功能,患者除了大便黏腻外,可能还伴有腹痛、腹泻等症状。不同年龄人群均可发病,儿童患肠炎可能与感染等因素有关,成年人则可能与自身免疫、感染等多种因素相关。对于肠炎患者,需要就医明确病因,进行相应治疗。 2.感染性肠道疾病:如细菌性痢疾等由细菌感染引起的肠道疾病,细菌在肠道内繁殖,会刺激肠道黏膜分泌大量黏液,导致大便黏腻,常伴有腹痛、发热、脓血便等症状。不同年龄段人群感染风险不同,儿童由于免疫系统发育不完善,相对更容易感染。发现此类情况需及时就医,进行抗感染等治疗。 (二)消化不良 胃肠功能较弱的人群,如老年人胃肠蠕动功能减退,或者儿童胃肠消化功能尚未完全发育成熟,容易出现消化不良。食物不能被充分消化吸收,在肠道内发酵,也会导致大便黏稠。老年人要注意合理饮食,少食多餐,儿童则需避免暴饮暴食,可适当通过调整饮食结构等方式改善消化不良情况,如增加容易消化的食物摄入等。 三、其他因素 (一)肠道菌群失调 肠道内有益菌和有害菌处于平衡状态,若由于长期使用抗生素、饮食不规律等原因导致肠道菌群失调,有益菌数量减少,有害菌大量繁殖,会影响肠道的正常功能,导致大便黏稠。不同人群肠道菌群失调的原因有所不同,老年人长期使用抗生素的几率相对较高,儿童若不合理使用抗生素也可能导致菌群失调。出现肠道菌群失调时,可在医生指导下适当补充益生菌来调节肠道菌群。 (二)水分摄入不足 日常生活中饮水过少,会使肠道内水分缺乏,粪便干结、黏稠,不易排出。不同年龄人群都应保证充足的水分摄入,一般建议成年人每天饮水1500~2000毫升左右,儿童根据年龄不同饮水量也有所差异,要鼓励多喝水,尤其是在天气炎热、运动后等情况下更要注意补充水分。

    2025-09-29 13:14:43
推荐医生
宗岩

宗岩

中医科

立即咨询

尹朝林

尹朝林

儿科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