硕士研究生导师,老年临床医学部消化内科科主任。1982年毕业于河南医科大学医疗系,或医学学士学位。现兼任河南省医学会肝病分会副主任委员,河南省抗癌协会肝癌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河南省中西医结合脾胃病专业委员会肝炎学组副组长,河南省抗癌协会康复(姑息治疗)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河南省医学会消化内镜分会委员。
毕业近30年来,长期从事肝病、胃肠病、老年病临床治疗及研究,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对肝脏疑难病如难治型丙肝、隐匿型乙肝伴随脂肪肝、转氨酶反复升高、不明原因肝病、妊娠期合并肝损伤治疗有独到见解;对重症肝炎、肝硬化腹水、黄疸、肝性脑病、肝肾综合征、消化道晚期肿瘤伴多器官功能衰竭等危重症的抢救有丰富的临床诊治经验。
擅长各种肝病(乙肝、丙肝、脂肪肝、自免肝、药物性肝损伤)、晚期肿瘤(肝癌、胰腺癌、胃癌、大肠癌、胆囊癌、食管癌)综合治疗,及>各种疾病导致营养不良的肠内外营养应用。擅长应用肝穿刺术、腹腔穿刺术的诊断与治疗。毕业来发表论文30余篇,参加论著编写若干部,获发明专利1项,获省科委科技进步三等奖1项,省卫生厅科技二等奖2项,省科委立项课题1项,参与申报国家科技奖1项。研究方向:1.肝纤维化非创治疗的检查及治疗评估; 2.晚期消化道肿瘤综合(姑息)治疗; 3.肝癌(转移、原发)综合治疗; 4.肠内外营养。
展开-
胃烧灼感是什么原因
胃烧灼感可由多种因素引起,包括胃酸分泌过多、食管下括约肌功能障碍、胃部疾病影响(如胃炎、胃溃疡)及其他因素(如药物因素、生活方式因素),不同年龄段人群因各自不同情况可能受这些因素影响出现胃烧灼感。 一、胃酸分泌过多 胃酸分泌过多是导致胃烧灼感常见的原因之一。当胃内胃酸分泌量超出正常范围时,过多的胃酸会刺激胃黏膜,从而引发胃烧灼感。例如,某些因素可能会促使胃壁细胞分泌更多胃酸,像精神紧张、过度疲劳等精神因素,或者食用了一些刺激性食物,如辛辣食物、咖啡、浓茶等,都可能导致胃酸分泌过多,进而出现胃烧灼感。不同年龄段的人群都可能因这些因素出现胃酸分泌过多的情况,比如年轻人可能因工作压力大、生活不规律导致精神紧张从而引起胃酸分泌异常;老年人也可能因胃肠功能的变化等原因出现类似情况。 二、食管下括约肌功能障碍 食管下括约肌是位于食管和胃之间的一组肌肉组织,它的主要功能是防止胃内容物反流进入食管。当食管下括约肌功能出现障碍时,其张力降低,就容易发生胃内容物反流,反流的胃酸会刺激食管黏膜,导致胃烧灼感。比如,肥胖人群由于腹部脂肪堆积,可能会增加腹内压,从而影响食管下括约肌的功能;妊娠晚期的女性,由于子宫增大,也可能会对胃部产生压力,导致食管下括约肌功能受到影响,进而出现胃烧灼感。对于儿童来说,如果存在先天性的食管下括约肌发育异常等情况,也可能出现这种功能障碍,但相对较为少见。 三、胃部疾病影响 1.胃炎:各种类型的胃炎,如慢性非萎缩性胃炎、萎缩性胃炎等,都会不同程度地损伤胃黏膜,导致胃的正常功能受到影响,进而可能出现胃烧灼感。例如,幽门螺杆菌感染是引起胃炎的常见原因之一,感染幽门螺杆菌后,细菌会破坏胃黏膜的保护屏障,使胃酸更容易刺激胃黏膜,引发胃烧灼感。不同年龄段感染幽门螺杆菌的情况有所不同,儿童可能因不良的卫生习惯等感染幽门螺杆菌,成年人则可能因饮食不规律、聚餐等因素感染。 2.胃溃疡:胃溃疡患者的胃黏膜存在溃疡病灶,胃酸刺激溃疡面会引起明显的胃烧灼感,通常还会伴有规律性的腹痛等症状。胃溃疡的发生可能与幽门螺杆菌感染、长期服用非甾体类抗炎药物等因素有关。不同年龄段都可能患胃溃疡,年轻人可能因长期熬夜、饮食无规律等导致,老年人则可能因胃肠功能衰退等多种因素引发。 四、其他因素 1.药物因素:某些药物可能会引起胃烧灼感的不良反应,比如非甾体类抗炎药物,像阿司匹林等,这类药物会抑制胃黏膜前列腺素的合成,削弱胃黏膜的保护作用,从而导致胃烧灼感。不同年龄、不同健康状况的人群在使用这类药物时需要特别注意,比如老年人肝肾功能相对较弱,使用这类药物时更要谨慎评估风险;儿童一般不建议使用非甾体类抗炎药物,除非有严格的适应证且在医生指导下使用。 2.生活方式因素:长期大量吸烟、饮酒也可能导致胃烧灼感。吸烟会影响食管下括约肌的功能,还会减少胃黏膜血流量,影响胃黏膜的修复;饮酒会直接刺激胃黏膜,损伤胃黏膜屏障,从而引发胃烧灼感。不同年龄段的人群都可能有吸烟饮酒的情况,年轻人可能因社交等原因较多接触烟酒,老年人如果有长期吸烟饮酒史也容易出现相关问题。
2025-10-16 14:12:04 -
慢性萎缩性胃炎胃镜检查如何
慢性萎缩性胃炎胃镜检查有特定表现,黏膜色泽变淡、粗糙不平、血管透见等;其价值在于明确诊断(可病理活检)、评估病情严重程度(据表现和活检定方案)、监测病变进展(定期查看病情有无进展),不同人群在检查及相关情况上各有特点。 黏膜色泽改变: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胃镜下可见胃黏膜色泽变淡,呈灰色或灰蓝色,与周围正常黏膜色泽有明显差异。这是因为胃黏膜萎缩后,固有腺体减少,黏膜变薄,使得黏膜下血管透见,从而呈现出色泽改变的表现。不同年龄人群中,老年患者由于胃黏膜本身的退行性变,可能更易出现这种色泽改变;而年轻患者若有长期不良生活方式(如长期酗酒、吸烟等)导致的慢性萎缩性胃炎,也可能出现类似黏膜色泽改变。 黏膜粗糙不平:胃镜下可见胃黏膜表面不光滑,呈颗粒状或结节状。这是由于胃黏膜萎缩后,腺体萎缩,黏膜肌层增厚,导致黏膜表面起伏不平。对于有长期幽门螺杆菌感染病史的患者,幽门螺杆菌长期刺激胃黏膜,会加重胃黏膜的萎缩和损伤,更容易出现黏膜粗糙不平的表现;而女性患者若同时伴有内分泌紊乱等情况,也可能影响胃黏膜的状态,在胃镜下表现为黏膜粗糙不平。 血管透见:当胃黏膜萎缩较严重时,可透见黏膜下血管,呈现出树枝状或网状的血管纹理。这是因为黏膜层变薄,固有腺体减少,黏膜下血管失去了足够的黏膜组织覆盖。有长期不良饮食习惯(如长期高盐饮食)的人群,胃黏膜长期受到不良刺激,会促进慢性萎缩性胃炎的发展,进而更容易出现血管透见的胃镜表现;儿童若有先天性胃黏膜发育异常等情况,也可能在胃镜下出现类似血管透见的表现,但相对较为少见。 胃镜检查的价值: 明确诊断:胃镜检查是诊断慢性萎缩性胃炎的重要手段,通过直接观察胃黏膜的形态、色泽等变化,并可取组织进行病理活检,病理活检是诊断慢性萎缩性胃炎的金标准。例如,通过病理检查可以明确胃黏膜固有腺体萎缩的程度、有无肠上皮化生及异型增生等情况。不同年龄阶段的人群进行胃镜检查时,对于儿童患者,需要特别注意操作的轻柔性,避免造成不必要的损伤;而老年患者可能存在心肺功能等基础疾病,在检查前需要充分评估心肺功能,以确保检查的安全性。 评估病情严重程度:根据胃镜下胃黏膜的表现以及病理活检结果,可以评估慢性萎缩性胃炎的病情严重程度。比如,根据固有腺体萎缩的比例等情况将病情分为不同程度,从而为制定治疗方案提供依据。对于有家族遗传史的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其病情发展可能有一定的遗传倾向性,在胃镜检查及后续治疗中需要更加密切关注;女性患者若处于孕期等特殊生理时期,进行胃镜检查需要谨慎权衡利弊,因为孕期进行胃镜检查可能会对胎儿产生一定影响,需要在充分评估后决定是否进行检查以及检查的时机。 监测病变进展:对于已经诊断为慢性萎缩性胃炎的患者,定期进行胃镜检查可以监测病情是否有进展,如是否出现异型增生加重、肠上皮化生范围扩大等情况。长期吸烟的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吸烟会加重胃黏膜的损伤,导致病情更容易进展,需要更频繁地进行胃镜监测;肥胖人群由于体内代谢紊乱等因素,也可能影响慢性萎缩性胃炎的病情变化,在监测病变进展时需要综合考虑其生活方式等因素。
2025-10-16 14:11:16 -
新冠拉肚子和普通拉肚子的区别
新冠拉肚子与普通拉肚子在病因、症状表现、实验室检查、治疗及预后、特殊人群情况等方面存在差异。新冠拉肚子由新冠病毒感染引起,有新冠其他常见症状,核酸等检测呈阳性,治疗对症支持等,儿童等特殊人群需特殊关注;普通拉肚子病因多样,无新冠其他典型症状,相关检测阴性,依病因治疗,预后一般较好,特殊人群也各有需注意之处。 普通拉肚子:普通拉肚子的病因多种多样,可能是饮食因素,如食用了不洁食物、变质食物、过多生冷食物等;也可能是腹部受凉,使胃肠道蠕动加快;还可能是肠道感染了细菌(如大肠杆菌、沙门氏菌等)、寄生虫等,或者是由于胃肠道功能紊乱等原因引起。 症状表现方面 新冠拉肚子:除了腹泻症状外,可能还伴有新冠病毒感染的其他常见症状,如发热(部分患者为高热,部分为低热或无明显发热)、咳嗽、乏力、咽痛等。腹泻的程度轻重不一,可能是稀水样便,每天排便次数可多达数次至十余次不等。 普通拉肚子:主要以腹泻为主要表现,一般没有新冠病毒感染的其他典型症状。腹泻的性状多样,可能是稀便、水样便等,排便次数也因病因不同而有所差异,比如饮食不洁引起的拉肚子,排便次数可能相对较多,而腹部受凉引起的可能次数相对少些,但也可能因个体差异而不同。 实验室检查方面 新冠拉肚子:进行新冠病毒核酸检测或抗原检测会呈阳性结果。在粪便常规等检查中,可能会有一些非特异性改变,比如肠道黏膜受损时可能会有少量红细胞、白细胞等。 普通拉肚子:新冠病毒相关检测为阴性。如果是细菌感染引起的普通拉肚子,粪便常规检查可能会发现较多白细胞、脓细胞等;如果是寄生虫感染导致的,可能会检测到相应的寄生虫卵等。 治疗及预后方面 新冠拉肚子:治疗主要是针对新冠病毒感染的对症支持治疗以及针对腹泻的对症处理。例如,给予补液以防止脱水和电解质紊乱,对于腹泻严重者可使用一些止泻药物等。大多数新冠感染患者的腹泻症状会随着新冠病情的好转而逐渐缓解,预后一般较好,但对于一些基础疾病较多的患者,需要密切关注病情变化。 普通拉肚子:治疗主要是根据病因进行相应处理。如果是饮食因素引起的,调整饮食后多可逐渐恢复;如果是细菌感染引起的,可能需要使用抗生素进行抗感染治疗;如果是肠道菌群失调引起的,可补充益生菌等。普通拉肚子患者经过合适治疗后,一般预后良好,恢复相对较快。 特殊人群情况 儿童:儿童感染新冠出现拉肚子时,由于儿童的生理特点,更容易出现脱水等并发症,需要密切关注儿童的精神状态、尿量等情况,及时补充水分和电解质。普通拉肚子在儿童中也较为常见,同样要注意预防脱水,小婴儿尤其要注意臀部护理,防止红臀等。 老年人:老年人本身各脏器功能有所减退,新冠拉肚子时发生脱水、电解质紊乱的风险更高,需要更加谨慎地进行补液等治疗。对于普通拉肚子的老年人,要注意基础疾病的影响,比如有心血管疾病的老年人,补液速度等需要特别注意,避免加重心脏负担等。 孕妇:孕妇感染新冠出现拉肚子时,要格外谨慎用药,因为很多药物可能会对胎儿产生影响,需要在医生指导下进行安全的对症处理。普通拉肚子的孕妇也需要注意补液等,以保障自身和胎儿的健康。
2025-10-16 14:10:33 -
为什么拉出来的屎是绿色的
大便绿色可由多种因素导致,饮食方面如大量摄入绿色蔬菜、食用含叶绿素或绿色色素的食物及补充剂会引起;消化系统方面肠道蠕动过快会因胆绿素未及时还原成胆红素致大便绿,胆道疾病影响胆汁排泄使胆红素代谢异常也会致大便绿;特殊人群中婴幼儿因消化系统不完善、喂养或腹部着凉易大便绿,老年人因消化功能减退、有基础疾病等也易大便绿,若大便绿色持续不缓解或伴其他不适需及时就医检查。 一、饮食因素导致大便绿色 1.摄入大量绿色蔬菜:当大量食用如菠菜、油麦菜等绿色蔬菜时,蔬菜中的叶绿素不能完全被肠道消化吸收,未被消化的叶绿素会随着粪便排出,从而使大便呈现绿色。例如,一项针对大量摄入绿色蔬菜人群的粪便观察研究发现,约有一定比例的人群在大量食用绿色蔬菜后出现大便绿色的情况,这是因为叶绿素是绿色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主要色素,其结构稳定,部分会通过消化道排出体外。 2.食用特殊食物或补充剂:一些富含叶绿素的食物或者含有绿色色素的食品添加剂,以及某些维生素补充剂等,也可能导致大便绿色。比如,服用含有铁元素的药物时,在肠道内可能与硫化物结合形成硫化铁,影响大便颜色,但如果是因为食用特殊绿色食物补充剂导致,同理,未被完全代谢的相关成分会使大便呈现绿色。 二、消化系统相关原因 1.肠道蠕动过快:当肠道蠕动速度加快时,食物在肠道内停留的时间缩短,胆绿素来不及被还原成胆红素,就会随粪便排出,使大便呈绿色。例如,在一些患有肠道功能紊乱的人群中,肠道蠕动异常加快,通过对他们粪便样本的检测以及肠道运动监测发现,此类人群大便绿色的发生率相对较高。这是因为正常情况下,胆红素在肠道内会经过一系列还原等过程,而肠道蠕动过快会干扰这一正常进程。 2.胆道疾病影响:胆道系统出现问题时,比如胆管部分梗阻等情况,会影响胆汁的正常排泄。胆汁中的胆红素代谢异常,当胆绿素不能正常转化为胆红素排出时,就可能导致大便绿色。有相关临床研究表明,胆道疾病患者中出现大便绿色症状的比例有一定数据,这是由于胆道与肠道的胆汁排泄通路相关,胆道的异常会打破胆红素代谢的正常环节。 三、特殊人群情况 1.婴幼儿:婴幼儿的消化系统发育尚不完善,肠道菌群也处于建立阶段。如果喂养不当,如过早添加辅食或者辅食中绿色蔬菜比例不合适等,容易出现大便绿色的情况。此外,婴幼儿腹部着凉等也可能导致肠道蠕动加快,引起大便绿色。因为婴幼儿的肠道功能相对脆弱,对外界因素的影响较为敏感,例如一项针对婴幼儿大便情况的调查显示,约有一定比例的婴幼儿因喂养或腹部保暖问题出现大便绿色现象。 2.老年人:老年人的消化功能逐渐减退,肠道蠕动能力下降,同时可能存在一些基础疾病,如胃肠道疾病等。这些因素都可能影响食物的消化吸收以及胆汁的代谢过程,从而导致大便绿色。例如,老年人群中患有胃肠道慢性疾病的比例较高,这些疾病会干扰正常的消化生理过程,使得大便绿色的发生率相对增加。 总之,大便绿色可能由多种因素引起,若大便绿色情况持续不缓解或者伴有其他不适症状,如腹痛、腹泻、呕吐等,应及时就医进行相关检查,以明确具体原因并采取相应措施。
2025-10-16 14:09:44 -
水样便腹泻怎么办
水样便腹泻需初步判断严重程度,轻度每天<10次、精神尚可无明显脱水;中度10-20次、有明显脱水表现;重度>20次、精神萎靡伴严重脱水及电解质紊乱。一般处理要调整饮食,轻度脱水口服补液盐,中重度需静脉输液。感染性腹泻病毒感染对症支持,细菌感染遵医嘱用抗生素;非感染性腹泻调整饮食或避过敏原。婴幼儿要密切观察、护臀;老年人防诱发并发症;儿童需心理安抚,病情重或不缓解及时就医。 一、初步判断病情严重程度 1.轻度水样便腹泻:每天腹泻次数一般小于10次,患儿精神状态尚可,无明显脱水表现,如眼眶、前囟稍凹陷,皮肤弹性稍差等。这种情况常见于饮食不当、腹部着凉等引起的功能性腹泻。 2.中度水样便腹泻:每天腹泻次数在10-20次左右,患儿精神稍差,有明显脱水表现,如眼眶、前囟明显凹陷,皮肤弹性差,尿量减少等。可能是肠道感染等原因导致。 3.重度水样便腹泻:每天腹泻次数大于20次,患儿精神萎靡,出现严重脱水症状,如眼眶、前囟深陷,皮肤弹性极差,无尿或尿量极少,还可能伴有电解质紊乱等情况,多由严重肠道感染或其他严重疾病引起。 二、一般处理措施 1.调整饮食 婴幼儿:继续母乳喂养,若为人工喂养,可暂时改为低乳糖或无乳糖奶粉,减轻肠道负担。 年长儿:给予清淡、易消化的饮食,如米粥、面条等,避免食用油腻、辛辣、生冷等刺激性食物。 2.补充水分 轻度脱水:可以口服补液盐,按照说明书配置后少量多次饮用,补充丢失的水分和电解质。 中、重度脱水:需要及时就医,可能需要通过静脉输液来补充水分和电解质,纠正脱水和电解质紊乱。 三、针对病因治疗 1.感染性腹泻 病毒感染:如轮状病毒等引起的水样便腹泻,目前尚无特效抗病毒药物,主要是对症支持治疗。 细菌感染:如大肠杆菌等引起的感染,可根据病情在医生评估下考虑使用抗生素,但需严格遵循用药指征,避免滥用。 2.非感染性腹泻 饮食因素:调整饮食结构后一般可逐渐缓解。 过敏因素:如果考虑是食物过敏引起的水样便腹泻,需要明确过敏原并避免接触相关过敏原。 四、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1.婴幼儿:由于婴幼儿器官功能发育尚未完善,对腹泻引起的脱水等情况耐受性差,所以一旦出现水样便腹泻,要更加密切观察精神状态、尿量等情况,及时采取补液等措施。同时,护理时要注意臀部护理,防止出现红臀等情况,每次便后用温水清洗臀部并擦干,可适当涂抹护臀霜。 2.老年人:老年人本身可能存在基础疾病,如心脑血管疾病、糖尿病等,水样便腹泻容易导致脱水、电解质紊乱,进而诱发心脑血管意外等严重并发症。所以老年人出现水样便腹泻时,要及时就医,积极补液纠正脱水和电解质紊乱,同时要关注基础疾病的控制情况。 3.儿童:除了上述婴幼儿的注意事项外,儿童的心理安抚也很重要,腹泻可能会让儿童感到不适和不安,家长可以通过温柔的安抚等方式缓解儿童的情绪。 总之,当出现水样便腹泻时,首先要判断病情严重程度,然后采取相应的一般处理、针对病因治疗等措施,特殊人群要格外注意其特殊的健康状况和护理要点,及时就医是关键,尤其是病情较重或持续不缓解的情况。
2025-10-16 14:08: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