硕士研究生导师,老年临床医学部消化内科科主任。1982年毕业于河南医科大学医疗系,或医学学士学位。现兼任河南省医学会肝病分会副主任委员,河南省抗癌协会肝癌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河南省中西医结合脾胃病专业委员会肝炎学组副组长,河南省抗癌协会康复(姑息治疗)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河南省医学会消化内镜分会委员。
毕业近30年来,长期从事肝病、胃肠病、老年病临床治疗及研究,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对肝脏疑难病如难治型丙肝、隐匿型乙肝伴随脂肪肝、转氨酶反复升高、不明原因肝病、妊娠期合并肝损伤治疗有独到见解;对重症肝炎、肝硬化腹水、黄疸、肝性脑病、肝肾综合征、消化道晚期肿瘤伴多器官功能衰竭等危重症的抢救有丰富的临床诊治经验。
擅长各种肝病(乙肝、丙肝、脂肪肝、自免肝、药物性肝损伤)、晚期肿瘤(肝癌、胰腺癌、胃癌、大肠癌、胆囊癌、食管癌)综合治疗,及>各种疾病导致营养不良的肠内外营养应用。擅长应用肝穿刺术、腹腔穿刺术的诊断与治疗。毕业来发表论文30余篇,参加论著编写若干部,获发明专利1项,获省科委科技进步三等奖1项,省卫生厅科技二等奖2项,省科委立项课题1项,参与申报国家科技奖1项。研究方向:1.肝纤维化非创治疗的检查及治疗评估; 2.晚期消化道肿瘤综合(姑息)治疗; 3.肝癌(转移、原发)综合治疗; 4.肠内外营养。
展开-
便秘拉不下来,怎么治疗
调整生活方式是改善便秘的基础,包括增加膳食纤维摄入、保证充足水分、适度运动;医疗干预可采用使用泻药、灌肠、生物反馈治疗等方式;不同特殊人群如儿童、老年人、孕妇便秘有各自注意事项,儿童优先非药物干预,老年人防用力排便及关注药物相互作用等,孕妇以调整生活方式为主且严重时遵医嘱谨慎治疗。 一、调整生活方式 1.增加膳食纤维摄入:多吃蔬菜(如菠菜、西兰花等)、水果(如苹果、香蕉等)、全谷物(如燕麦、糙米等),膳食纤维能增加粪便体积,促进肠道蠕动。一般成年人每天应摄入25~30克膳食纤维,不同年龄、性别有差异,例如儿童可根据年龄适量摄入,女性可能因生理结构等因素在同等活动量下可能需要关注膳食纤维摄入以维持肠道正常功能,男性也需保证足够膳食纤维。 2.保证充足水分:每天饮用足够的水,一般建议成年人每天饮水1500~2000毫升,晨起空腹喝一杯温开水可能有助于刺激肠道蠕动。不同生活方式下需调整,如高温环境或大量运动后需增加饮水量,女性在孕期、哺乳期等特殊时期也需适当增加水分摄入以保证肠道正常生理功能。 3.适度运动:适合的运动方式有散步、慢跑、瑜伽等。每周至少进行150分钟的中等强度有氧运动,如每周5天,每天30分钟左右的散步。不同年龄人群运动方式和量不同,儿童可选择玩耍、跳绳等运动促进肠道蠕动,老年人要选择温和运动方式避免受伤,同时根据自身病史调整运动强度,如有心血管疾病需避免剧烈运动。 二、医疗干预 1.使用泻药:包括容积性泻药(如欧车前)、刺激性泻药(如比沙可啶)、渗透性泻药(如聚乙二醇)等。容积性泻药通过增加粪便含水量使粪便松软易于排出;渗透性泻药通过在肠道内形成高渗状态,吸收水分,增加粪便体积;刺激性泻药通过刺激肠道蠕动发挥作用。但不同人群使用需谨慎,儿童一般优先非药物干预,老年人使用泻药需注意避免过度腹泻导致脱水等问题,有肠道疾病病史者需在医生评估下选择合适泻药。 2.灌肠:适用于粪便嵌塞等紧急情况,通过将液体灌入肠道促进排便。但频繁灌肠可能导致肠道功能紊乱,特殊人群如老年人、儿童灌肠需由专业医护人员操作,注意操作规范和力度等。 3.生物反馈治疗:对于功能性便秘患者可能有效,通过仪器训练患者学会正确控制排便的肌肉活动。不同年龄人群参与生物反馈治疗的适应性不同,儿童需要家长配合引导等。 三、针对特殊人群的注意事项 1.儿童:儿童便秘首先提倡通过调整生活方式改善,如保证合理饮食结构,增加蔬菜水果摄入,养成定时排便习惯。一般不轻易使用泻药,若需使用应选择儿童适用且温和的药物,同时关注儿童心理状态,避免因便秘产生心理压力。 2.老年人:老年人便秘需特别注意避免用力排便,以防诱发心脑血管疾病等。调整生活方式时要考虑行动不便等因素,保证饮食中膳食纤维摄入可通过选择易消化的富含纤维食物,运动要选择安全的方式,如室内慢走等。医疗干预时要关注药物相互作用等问题,根据老年人肝肾功能等调整治疗方案。 3.孕妇:孕妇便秘不能随意使用泻药,以调整生活方式为主,如适当增加活动量(避免剧烈运动),保证饮食均衡,多吃富含纤维食物,若便秘严重需在医生指导下谨慎选择对胎儿无影响的治疗方法。
2025-09-29 13:13:29 -
十二指肠球部溃疡a1多久可以恢复
十二指肠球部溃疡a1期经规范治疗大多需4-8周恢复,受患者自身情况(年龄、性别、生活方式、病史)和治疗情况影响,儿童、老年、孕妇等特殊人群有各自注意事项,如儿童要选影响小药物并配合饮食护理,老年要注意药物相互作用和病情观察,孕妇需选对胎儿影响小药物并监测状况。 一、影响恢复时间的因素 1.患者自身情况 年龄:年轻患者身体状况较好,恢复能力相对较强,可能比老年患者恢复得更快。例如,年轻患者如果没有其他基础疾病,在规范治疗下,可能4-6周就能有较明显的恢复;而老年患者由于身体机能衰退,恢复时间可能会延长,有的可能需要6-8周甚至更久。 性别:一般来说性别对十二指肠球部溃疡a1期的恢复时间影响不显著,但女性患者如果处于特殊生理期,如孕期或哺乳期,用药会受到一定限制,可能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恢复速度,需要在医生指导下谨慎选择治疗方案,以保障母婴安全的同时促进溃疡恢复。 生活方式: 饮食:保持良好饮食习惯的患者恢复更快。例如,严格遵循溃疡饮食原则,避免食用辛辣、油腻、刺激性食物,规律进食的患者,其胃黏膜能在相对稳定的环境中修复,恢复时间可能缩短。相反,持续暴饮暴食、进食刺激性食物的患者,会持续刺激溃疡面,延缓恢复。 吸烟饮酒:吸烟会影响胃黏膜的血液循环,抑制胰腺分泌碳酸氢盐,削弱十二指肠腔内的碱储备,不利于溃疡愈合;饮酒会直接损伤胃黏膜,刺激胃酸分泌,加重溃疡炎症反应。所以,吸烟饮酒的患者恢复时间会比不吸烟不饮酒的患者长。 病史:有其他基础疾病的患者,如合并糖尿病,血糖控制不佳会影响创面的愈合,因为高血糖环境不利于细胞的修复和再生,会使十二指肠球部溃疡a1期的恢复时间延长;而没有基础疾病的患者恢复相对顺利。 2.治疗情况 治疗方案的规范性:采用规范的治疗方案,如抑制胃酸分泌(常用质子泵抑制剂等)、保护胃黏膜(如铋剂等)以及根除幽门螺杆菌(如果有感染)等综合治疗的患者,恢复进程更有序,恢复时间相对较短。如果治疗方案不规范,随意停药或换药,可能导致溃疡恢复延迟。 二、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1.儿童患者:儿童患十二指肠球部溃疡a1期相对较少,但一旦患病,恢复时间也受自身情况影响。儿童正处于生长发育阶段,在治疗时要特别注意药物的选择,避免使用对儿童生长发育有影响的药物。同时,要关注儿童的饮食管理,保证营养均衡,以促进溃疡修复,由于儿童依从性相对较差,需要家长密切配合治疗和饮食护理。 2.老年患者:老年患者多合并多种基础疾病,在治疗过程中要注意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例如,老年患者常服用多种药物,在使用治疗十二指肠球部溃疡的药物时,要评估药物相互作用对病情的影响。并且,老年患者胃肠功能相对较弱,饮食上要更加精细,选择易消化、营养丰富的食物,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因为老年患者病情变化可能较为隐匿,需要及时发现并调整治疗方案。 3.孕妇患者:孕妇患十二指肠球部溃疡a1期时,治疗需格外谨慎。要选择对胎儿影响小的药物,在抑制胃酸分泌等治疗时,优先选择对胎儿相对安全的药物。同时,要通过调整饮食等非药物干预措施来辅助治疗,密切监测孕妇和胎儿的状况,因为任何治疗不当都可能对胎儿造成不良影响。
2025-09-29 13:12:32 -
肠道有鸣音是什么原因
肠鸣音异常可由多种因素引起。正常生理现象下肠鸣音是肠道正常消化活动表现;饮食因素中进食过快或过多产气食物、饥饿状态可致肠鸣音改变;胃肠道疾病里肠炎会因炎症刺激使肠鸣音亢进,肠梗阻则因肠道内容物通过障碍致肠鸣音亢进并伴其他症状;其他系统疾病中甲状腺功能亢进使胃肠蠕动加快致肠鸣音活跃,电解质紊乱如低钾血症影响肠道平滑肌运动致肠鸣音异常,不同年龄人群因不同诱因出现相应肠鸣音异常情况。 饮食因素 进食过快或过多产气食物:进食速度过快时,大量空气随食物进入胃肠道,可导致肠鸣音活跃。例如,快速饮用碳酸饮料、大量食用豆类、洋葱、萝卜等易产气食物,会使肠道内气体增多,引起肠鸣音增强。不同年龄人群对此的反应可能不同,儿童胃肠道功能相对较弱,更易因进食过快或过多产气食物出现肠鸣音异常;成年人若短时间内大量摄入产气食物,也会引发肠鸣音变化。生活方式上,饮食习惯不良是主要因素,病史方面若本身胃肠道功能正常,因饮食因素导致的肠鸣音改变,在调整饮食后多可恢复。 饥饿状态:当处于饥饿状态时,胃肠道蠕动会增快,以促进胃肠消化液的分泌和肠道蠕动来寻找食物消化,此时肠鸣音会比较明显,可能听到较频繁的咕噜声。这在各年龄段人群中均可出现,生活方式上长时间未进食是诱因,病史方面若没有胃肠道疾病基础,一般调整饮食即可缓解。 胃肠道疾病 肠炎:各种原因引起的肠炎,如细菌、病毒感染导致的肠炎,炎症刺激会使肠道蠕动加快,从而出现肠鸣音亢进,表现为肠鸣音次数增多、音调响亮甚至呈叮当声或金属音。不同年龄人群肠炎的诱因有所不同,儿童可能因食用不洁食物、腹部着凉等引起;成年人可能与饮食不规律、感染等有关。生活方式上,不注意饮食卫生、腹部保暖等是常见诱因,病史方面若有肠道感染病史等,更容易复发出现肠炎相关肠鸣音异常。 肠梗阻:肠梗阻时,肠道内容物通过障碍,梗阻以上部位的肠道强烈蠕动,导致肠鸣音亢进,同时可伴有腹痛、呕吐、腹胀、停止排气排便等症状。肠梗阻是外科常见急腹症,各年龄段均可发生,新生儿可能因肠道先天畸形等引起,成年人可能因肠道粘连、肿瘤等导致。生活方式上,腹部手术史、肠道炎症等可能增加肠梗阻风险,病史方面有腹部手术史、肠道疾病史等人群需警惕肠梗阻导致的肠鸣音异常。 其他系统疾病 甲状腺功能亢进:甲状腺功能亢进时,机体代谢亢进,胃肠蠕动加快,可出现肠鸣音活跃,同时伴有多汗、心慌、手抖、消瘦等症状。不同年龄人群甲亢的表现可能有所差异,成年人多见,儿童相对较少。生活方式上,长期精神压力大等可能诱发甲亢,病史方面若有甲状腺疾病家族史等,患病风险相对较高,甲状腺功能亢进导致的肠鸣音异常需结合甲状腺功能等检查综合判断。 电解质紊乱:如低钾血症,血钾浓度降低会影响肠道平滑肌的运动,导致肠道蠕动减弱或增强,出现肠鸣音异常。电解质紊乱可由多种原因引起,如长期腹泻、呕吐、大量出汗、不合理的用药等。各年龄人群均可发生,儿童因消化系统发育不完善,更易出现电解质紊乱,生活方式上饮食不均衡、过度出汗等是常见诱因,病史方面若有胃肠道疾病导致长期腹泻等情况,容易出现电解质紊乱相关肠鸣音异常。
2025-09-29 13:07:31 -
为什么夏天多吃水果还会便秘
夏季多吃水果仍便秘可能因水分摄入不足、水果种类及食用方式不当、运动量减少等,可通过保证充足水分摄入、合理选择水果并调整食用方式、增加运动量等来应对,以促进肠道蠕动、预防便秘,不同年龄层需结合自身特点进行相应操作。 一、夏季多吃水果仍便秘的原因 (一)水分摄入不足 夏天人们常因天气炎热而大量出汗,若在吃水果的同时没有补充足够的水分,水果中的纤维等成分需要水分来发挥作用,若水分不足,纤维无法充分膨胀,就难以刺激肠道蠕动,从而导致便秘。例如,正常人体每天需要摄入1500-2000毫升的水来维持身体正常代谢,夏季出汗多,若仅靠水果补水远远不够。 (二)水果种类及食用方式不当 1.水果种类选择:有些水果本身含有的纤维素含量相对较低,比如西瓜,其主要成分是水分和糖分,纤维素含量较少,过多食用西瓜可能无法有效促进肠道蠕动。对于不同年龄层来说,儿童消化系统发育尚不完善,若过多食用低纤维水果易便秘;老年人肠道功能相对较弱,也需要选择合适纤维含量的水果。 2.食用方式:直接吃常温水果,对于一些胃肠道较为敏感的人群,尤其是老年人和儿童,可能会因过凉的水果刺激胃肠道,导致胃肠道蠕动功能紊乱,影响排便。比如,老年人胃肠道对温度变化较为敏感,过凉的水果可能引起胃肠道痉挛,进而影响排便。 (三)运动量减少 夏季天气炎热,人们往往活动量减少,尤其是一些长期久坐的人群,如办公室职员等。运动量不足会使肠道蠕动减慢,即使吃了水果,也不能有效促进肠道的推进性运动,从而引发便秘。不同年龄层中,儿童若夏季活动减少,也容易出现这种情况;老年人本身活动量就相对较少,夏季更应注意适当活动。 二、应对夏季多吃水果仍便秘的措施 (一)保证充足水分摄入 除了吃水果外,要主动多喝水,每天定时饮用白开水,一般建议少量多次饮用,每次100-200毫升左右,以维持身体水分平衡,让水果中的纤维能更好地发挥作用,促进肠道蠕动。对于儿童,要引导其养成主动喝水的习惯;老年人则要根据自身情况合理安排饮水量,避免一次饮水过多加重心脏负担等。 (二)合理选择水果并调整食用方式 1.选择合适水果:可以多吃一些富含纤维素的水果,如苹果、香蕉、梨等。苹果中的果胶等成分有助于调节肠道功能;香蕉含有一定的膳食纤维和钾元素,能促进肠道蠕动。不同年龄层选择水果时需考虑自身特点,儿童可选择易于消化的水果,如熟透的香蕉;老年人选择水果时要注意避免过于坚硬难以消化的品种。 2.调整食用方式:对于胃肠道敏感的人群,水果可以适当加热后食用,比如将苹果蒸熟后食用,既能保留水果的营养成分,又能避免过凉刺激胃肠道。儿童食用水果时,家长要注意控制量和选择合适的食用方式;老年人更要注重水果食用的温和性。 (三)增加运动量 根据自身情况适当增加活动量,比如夏季早晚天气相对凉爽时,老年人可以选择慢走等运动方式,每次运动30分钟左右;儿童可以在户外进行玩耍、奔跑等活动;上班族可以利用工作间隙进行简单的伸展运动等,通过增加运动量来促进肠道蠕动,预防便秘。不同年龄层要选择适合自己的运动方式和强度,确保运动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2025-09-29 13:06:40 -
大便发粘排便困难是什么原因
大便发粘且排便困难可能由多种因素引起,饮食方面包括膳食纤维摄入不足、油脂摄入异常;肠道菌群失调会影响肠道功能;消化系统疾病如肠炎、肠易激综合征会导致肠道黏膜受损或蠕动紊乱;运动量过少、年龄因素以及内分泌及代谢疾病如甲状腺功能减退症、糖尿病等也会引发该症状。 一、饮食因素 (一)膳食纤维摄入不足 正常人体需要从饮食中摄取足够的膳食纤维来促进肠道蠕动。如果长期摄入富含膳食纤维的食物过少,比如蔬菜、全谷物、水果等摄入不足,就会导致肠道蠕动减慢,粪便在肠道内停留时间延长,水分被过度吸收,从而出现大便发粘且排便困难的情况。例如,长期以精细米面为主食,蔬菜摄入每天少于500克的人群,相对更容易出现此类排便问题。 (二)油脂摄入异常 油脂摄入过少会使肠道缺乏润滑,影响粪便的顺利排出;而油脂摄入过多时,可能会导致消化不良,也会影响肠道功能。比如一些减肥人群过度控制油脂摄入,或者部分人群长期大量食用油炸食品等,都可能干扰肠道正常的消化吸收和蠕动功能,引发大便发粘排便困难。 二、肠道菌群失调 肠道内有着复杂且平衡的菌群环境,有益菌可以帮助消化、维持肠道正常的生理功能。当肠道菌群失调时,比如有害菌增多、有益菌减少,会影响肠道的消化吸收和蠕动。例如长期使用广谱抗生素的人群,抗生素在杀灭有害菌的同时也可能破坏有益菌的平衡,导致肠道菌群失调,进而出现大便发粘、排便不畅等症状。一些患有肠道疾病如肠炎的患者,也常常伴有肠道菌群失调的情况,影响排便状态。 三、消化系统疾病 (一)肠炎 各种原因引起的肠炎,如细菌性肠炎、病毒性肠炎等,会导致肠道黏膜受损,影响肠道的吸收和分泌功能。肠道黏膜受损后,可能会出现分泌物增多,同时肠道蠕动功能紊乱,从而表现为大便发粘、排便次数改变或排便困难等症状。例如感染了大肠杆菌等细菌引起的肠炎患者,除了有腹痛、腹泻等表现外,往往也会有大便异常的情况。 (二)肠易激综合征 这是一种常见的功能性肠道疾病,与精神因素、肠道动力异常等多种因素有关。患者的肠道敏感性增高,容易出现肠道蠕动功能紊乱,表现为大便性状改变,如大便发粘,同时伴有排便困难或腹泻与便秘交替等症状。精神压力大、焦虑的人群患肠易激综合征的风险相对较高,这类人群更易出现大便发粘排便困难的情况。 四、其他因素 (一)运动量过少 长期缺乏运动的人,肠道蠕动会减慢。比如久坐办公室的上班族,每天运动量极少,肠道蠕动功能得不到有效刺激,就会影响粪便的排出,导致大便在肠道内停留时间过长,变得发粘且难以排出。 (二)年龄因素 老年人随着年龄的增长,肠道功能逐渐衰退,肠道蠕动能力下降,消化液分泌减少,更容易出现大便发粘排便困难的情况。而儿童如果饮食结构不合理或者有不良排便习惯,也可能出现类似问题,比如儿童挑食导致膳食纤维摄入不足等情况。 (三)内分泌及代谢疾病 例如甲状腺功能减退症患者,由于甲状腺激素分泌不足,会导致机体代谢减慢,包括肠道代谢减慢,从而出现大便干结、发粘以及排便困难等症状。糖尿病患者如果血糖控制不佳,也可能影响肠道神经功能和蠕动功能,引起大便异常。
2025-09-29 13:05: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