硕士研究生导师,老年临床医学部消化内科科主任。1982年毕业于河南医科大学医疗系,或医学学士学位。现兼任河南省医学会肝病分会副主任委员,河南省抗癌协会肝癌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河南省中西医结合脾胃病专业委员会肝炎学组副组长,河南省抗癌协会康复(姑息治疗)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河南省医学会消化内镜分会委员。
毕业近30年来,长期从事肝病、胃肠病、老年病临床治疗及研究,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对肝脏疑难病如难治型丙肝、隐匿型乙肝伴随脂肪肝、转氨酶反复升高、不明原因肝病、妊娠期合并肝损伤治疗有独到见解;对重症肝炎、肝硬化腹水、黄疸、肝性脑病、肝肾综合征、消化道晚期肿瘤伴多器官功能衰竭等危重症的抢救有丰富的临床诊治经验。
擅长各种肝病(乙肝、丙肝、脂肪肝、自免肝、药物性肝损伤)、晚期肿瘤(肝癌、胰腺癌、胃癌、大肠癌、胆囊癌、食管癌)综合治疗,及>各种疾病导致营养不良的肠内外营养应用。擅长应用肝穿刺术、腹腔穿刺术的诊断与治疗。毕业来发表论文30余篇,参加论著编写若干部,获发明专利1项,获省科委科技进步三等奖1项,省卫生厅科技二等奖2项,省科委立项课题1项,参与申报国家科技奖1项。研究方向:1.肝纤维化非创治疗的检查及治疗评估; 2.晚期消化道肿瘤综合(姑息)治疗; 3.肝癌(转移、原发)综合治疗; 4.肠内外营养。
展开-
不嚼食物对胃有什么影响
不嚼食物会带来多方面不良影响,一是增加胃的消化负担,使胃排空延迟,影响正常消化进程,儿童和老年人受影响更甚;二是可能损伤胃黏膜,粗糙食物颗粒易划伤,儿童和老年人胃黏膜更易受损;三是影响营养吸收,因食物未充分咀嚼致营养物质不能充分分解,影响儿童生长发育和老年人疾病康复。 一、影响消化功能 不嚼食物会增加胃的消化负担。食物未经充分咀嚼,颗粒较大,进入胃后,胃需要分泌更多的消化液来尝试分解这些较大的食物颗粒,长期如此可能导致胃的消化功能紊乱。例如,有研究表明,充分咀嚼后的食物进入胃内,胃排空时间相对较为规律,而未经充分咀嚼的食物会使胃排空延迟,影响正常的消化进程。对于儿童来说,由于他们的咀嚼功能尚未完全发育成熟,如果不嚼食物,会进一步加重胃的消化压力,可能导致消化不良、腹胀等问题;对于老年人,本身消化功能逐渐衰退,不嚼食物会使胃的消化工作更加困难,更容易出现消化方面的不适。 二、损伤胃黏膜 未经充分咀嚼的粗糙食物可能会直接摩擦胃黏膜。胃黏膜是保护胃免受食物机械损伤和胃酸侵蚀的重要屏障,粗糙的食物颗粒在通过食管进入胃的过程中,若没有被充分咀嚼,就可能划伤胃黏膜,长期以往,容易引发胃黏膜的炎症、溃疡等问题。比如,一些质地较硬、未嚼碎的食物,如坚果类,如果不嚼碎就吞咽,就可能对胃黏膜造成物理性损伤。在不同年龄段中,儿童的胃黏膜相对娇嫩,不嚼食物更易损伤;老年人的胃黏膜本身有一定程度的退化,不嚼食物也会增加胃黏膜受损的风险。 三、影响营养吸收 食物没有被充分咀嚼,会导致营养物质不能被充分分解,从而影响人体对营养的吸收。因为只有经过充分咀嚼,食物与消化酶才能充分接触,消化酶才能更好地发挥作用,将食物中的蛋白质、碳水化合物、脂肪等营养成分分解成可吸收的小分子物质。例如,蛋白质需要在蛋白酶的作用下分解成氨基酸才能被吸收,若食物未嚼碎,蛋白酶与食物的接触面积减小,蛋白质的分解不充分,就会影响人体对蛋白质的吸收利用。对于处于生长发育阶段的儿童,营养吸收不足会影响身体的正常生长发育;对于患有某些慢性疾病需要保证营养摄入的老年人,不嚼食物会进一步影响其营养状况,不利于疾病的康复。
2025-09-29 11:00:33 -
喝了红茶胃不舒服怎么治疗
喝红茶后胃不舒服,首先暂停饮用红茶,适当休息,饮食上选择温和食物、避免刺激性食物,观察症状变化,成人若症状不缓解或有基础胃病要就医,儿童持续不适需尽快到儿科就诊。 一、暂停饮用红茶 如果喝了红茶后胃不舒服,首先应立即停止继续饮用红茶,避免进一步刺激胃部。 二、适当休息 让身体处于放松状态,避免剧烈运动等加重胃部负担的活动,可采取平卧或半卧位,有助于缓解胃部不适。对于儿童来说,要确保其处于舒适的体位,减少活动量。 三、饮食调整 1.选择温和食物:可进食一些清淡、易消化的食物,如小米粥、面条等。小米粥富含碳水化合物,能为身体提供能量,且容易被胃消化吸收,减轻胃的负担;面条也较为柔软,对胃的刺激小。对于婴幼儿,要遵循其平时的饮食规律,选择合适的清淡食物。 2.避免刺激性食物:短期内避免食用辛辣、油腻、生冷等刺激性食物,这些食物会进一步损伤胃黏膜,加重胃不舒服的症状。比如辣椒会刺激胃黏膜,使其分泌过多胃酸,加重胃部不适;油炸食品难以消化,会增加胃的消化负担。 四、观察症状变化 1.成人情况:密切观察胃不舒服的具体表现,如是单纯的胃胀、胃痛,还是伴有恶心、呕吐、反酸等其他症状。如果症状较轻,通过上述休息和饮食调整后逐渐缓解,可继续观察。但如果症状持续不缓解或加重,如出现剧烈腹痛、呕吐频繁、黑便等情况,应及时就医。 2.儿童情况:儿童的表达能力有限,要注意观察其精神状态、是否有哭闹不止、是否出现呕吐物的异常(如带血等)。如果儿童喝了红茶后胃不舒服且持续不缓解,需及时带至儿科就诊,因为儿童的胃功能相对较弱,对不适的耐受程度与成人不同。 五、就医评估 1.成人就医:若自行处理后症状无改善,或本身有基础胃部疾病(如胃炎、胃溃疡等),喝红茶后胃不舒服加重,应前往消化内科就诊。医生可能会进行相关检查,如胃镜等,以明确胃部的具体情况,并给予相应的治疗建议。 2.儿童就医:儿童出现喝红茶后胃不舒服的情况,尤其是年龄较小的儿童,应尽快到儿科就诊。医生会根据儿童的具体情况进行评估,可能会通过询问病史、体格检查等方式来判断病情,必要时可能会进行相关检查,以确保儿童的胃部健康。
2025-09-29 10:58:44 -
胃息肉是怎么引起的
胃息肉引起因素较为复杂,包括幽门螺杆菌感染致慢性炎症刺激上皮异常增生、遗传综合征如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增加风险、慢性炎症如慢性胃炎胃溃疡致上皮异常增殖、高盐饮食吸烟饮酒等不良习惯损伤胃黏膜,还有年龄增长、男性略高患病率、长期服非甾体抗炎药及自身免疫性疾病等间接影响。 幽门螺杆菌(Hp)感染:大量研究表明,Hp感染是胃息肉形成的重要因素之一。Hp可在胃内定植,引发慢性炎症反应,长期的炎症刺激会导致胃黏膜上皮细胞异常增生,进而促进胃息肉的发生。例如,相关流行病学调查发现,Hp感染人群中胃息肉的发生率明显高于非感染人群。 遗传因素:某些遗传综合征可能与胃息肉的发生相关。比如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这是一种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疾病,患者体内存在特定的基因突变,会显著增加胃息肉尤其是腺瘤性息肉的发生风险,且往往会有多发性胃息肉表现。 慢性炎症刺激:除了Hp感染引发的炎症外,其他原因导致的长期慢性胃部炎症,如慢性胃炎、胃溃疡等,也会使胃黏膜反复受到损伤和修复,在这个过程中容易出现上皮细胞的异常增殖,从而促使胃息肉形成。例如,长期患有慢性胃炎的患者,胃黏膜处于持续炎症状态,增加了胃息肉发生几率。 饮食习惯:长期高盐饮食、吸烟、饮酒等不良生活习惯与胃息肉的发生也有关系。高盐饮食会对胃黏膜造成直接刺激,损伤胃黏膜屏障;吸烟产生的尼古丁等有害物质以及过量饮酒都会影响胃的正常生理功能,导致胃黏膜损伤和炎症反应,进而促进胃息肉形成。例如,有研究发现长期大量饮酒者胃息肉的发生率比正常人群高出数倍。 年龄和性别:一般来说,随着年龄的增长,胃息肉的发生率有升高趋势。中老年人群相对更易患胃息肉。在性别方面,男性患胃息肉的几率可能略高于女性,但这一差异并非绝对,还受到其他多种因素综合影响。 其他因素:长期服用某些非甾体抗炎药(如阿司匹林等)也可能增加胃息肉的发生风险,这类药物会抑制胃黏膜前列腺素的合成,影响胃黏膜的修复和保护功能,导致胃黏膜损伤,引发息肉形成。另外,自身免疫性疾病等也可能通过影响胃部微环境间接与胃息肉的发生相关,但相对来说这些因素的影响程度不如前面几种常见。
2025-09-29 10:56:48 -
做肠镜能吃饭吗
肠镜检查前有饮食准备及特殊人群注意事项,普通肠镜检查前1天进低渣易消化饮食,当天禁食禁水;无痛肠镜检查当天严格禁食禁水且检查前6-8小时禁食、前2小时禁饮清水等;儿童肠镜检查饮食准备严格谨慎,无痛肠镜需依情况把握禁食禁水;老年人肠镜检查饮食要兼顾营养与消化,肠道清洁准备要依身体状况选择泻药及关注反应。 检查前1天:应进食低渣易消化饮食,如粥、面条、馒头等,避免食用蔬菜、水果、坚果等富含膳食纤维的食物以及红色肉类等,防止肠道内残留过多粪便影响肠镜观察。一般检查前1天中午可正常进食半流质食物,下午开始需按医嘱服用泻药进行肠道清洁准备,同时要保证充足的水分摄入,以促进排便。 检查当天:通常需要禁食禁水。因为如果检查当天进食,肠道内会有食物残渣,会干扰医生对肠道黏膜的观察,还可能在肠镜操作过程中引起呕吐、误吸等风险。 无痛肠镜检查:除了遵循普通肠镜检查当天禁食禁水的要求外,还需要注意,在进行无痛肠镜时,患者需要静脉麻醉,进食后麻醉过程中发生呕吐误吸的风险更高,所以检查当天更是严格禁食禁水。一般要求检查前6-8小时开始禁食,检查前2小时开始禁饮清水等无色透明液体。 特殊人群的注意事项 儿童:儿童进行肠镜检查时,饮食准备需更加严格且谨慎。如果是儿童普通肠镜检查,检查前1天的饮食同样要低渣易消化,检查当天也是严格禁食禁水。对于需要无痛肠镜的儿童,禁食禁水的时间要求与成人无痛肠镜类似,但要根据儿童的年龄、体重等情况合理把握禁食禁水的量和时间,确保在安全的前提下进行肠道清洁准备和肠镜检查,因为儿童的心肺功能等相对不完善,误吸等风险需要更谨慎预防。 老年人:老年人进行肠镜检查时,饮食准备要考虑其消化功能可能较弱的情况。检查前1天的低渣饮食要保证营养供应的同时易于消化,检查当天禁食禁水要关注老年人的耐受情况,避免因长时间禁食禁水导致低血糖等情况发生。在进行肠道清洁准备时,要根据老年人的身体状况选择合适的泻药及服用方式,因为老年人可能存在心肾功能等方面的基础疾病,过度腹泻可能会影响其水电解质平衡等,所以需要更密切观察肠道清洁效果和老年人的身体反应。
2025-09-29 10:55:23 -
吃玉米消化不良吗
吃玉米是否会消化不良因人群而异,正常人群适量且充分咀嚼一般不致,过量或咀嚼不充分会有风险;儿童、老年人、胃肠疾病患者等特殊人群食用需更注意,避免消化不良可通过控制食用量、充分咀嚼、选择合适烹饪方式来实现。 一、正常人群食用玉米的一般情况 玉米含有丰富的膳食纤维等营养成分,对于正常人群,适量食用一般不会导致消化不良,但如果食用过多或咀嚼不充分,就可能引发消化不良。正常成年人胃肠功能正常时,少量食用玉米,其中的膳食纤维能促进肠道蠕动,但如果一次进食大量玉米,尤其是未充分咀嚼的玉米粒,由于其外层的种皮较难被胃肠消化,就会增加胃肠的消化负担,可能出现腹胀、腹痛等消化不良症状。 二、特殊人群食用玉米需注意的情况 儿童:儿童的消化系统尚未发育完全,牙齿咀嚼能力有限,食用玉米时如果没有充分咀嚼,玉米粒容易整个进入胃肠道,增加消化难度,较易出现消化不良。建议将玉米充分煮熟煮软后,研磨成糊或切碎后再给儿童食用,以减少消化不良的风险。 老年人:老年人胃肠功能逐渐衰退,消化酶分泌减少,胃肠蠕动减慢。食用玉米时同样需要注意充分咀嚼,且不宜过量食用,否则也容易引发消化不良,出现腹胀、便秘等不适。可以选择将玉米制作成玉米粥等相对容易消化的形式。 胃肠疾病患者:本身患有胃炎、胃溃疡、肠炎等胃肠疾病的患者,胃肠消化功能较弱,食用玉米后更易出现消化不良。这类患者应根据自身病情适当控制玉米的摄入量,最好在病情稳定期且胃肠功能允许的情况下,少量食用,并观察食用后的反应,若出现消化不良症状应及时调整饮食。 三、如何避免吃玉米时出现消化不良 控制食用量:无论是正常人还是特殊人群,都要根据自身情况控制玉米的食用量,一般成年人每次食用玉米不宜超过一个中等大小的量,儿童和老年人等特殊人群还要适当减少。 充分咀嚼:进食玉米时一定要充分咀嚼,尽量将玉米粒嚼碎,这样可以减轻胃肠的消化负担,降低消化不良的发生几率。 选择合适的烹饪方式:将玉米采用煮、蒸等烹饪方式,使其更加软烂,也有助于消化,例如煮玉米相对蒸玉米可能更易咀嚼和消化,做成玉米糊则更适合胃肠功能较弱的人群食用。
2025-09-29 10:53: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