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擅长:擅长各种月经病、多囊卵巢综合征、不孕症、更年期综合征等妇科内分泌疾病、以及宫颈疾病、外阴阴道病等妇科常见病多发病的诊治。
向 Ta 提问
临床医学博士,副主任医师,中国妇幼保健协会妇科内分泌专业专家委员会青年学组委员,中国医药教育协会生殖内分泌专业委员会委员,河南省医学会妇科内分泌学组秘书,河南省妇幼保健协会妇科内分泌专业委员会委员,《更年期(中文版)》杂志编委。
展开-
上个月2月25日来的月经排卵期是几号呢
月经周期规律时排卵期可按下次月经来潮日推14天及前后算10天;周期不规律难推算,可用基础体温、排卵试纸辅助;不同年龄人群排卵期推算有特点,青春期不规律、育龄期视周期情况、围绝经期紊乱更难;特殊生活方式如熬夜等会影响需调整;有病史人群如妇科、内分泌疾病者推算需结合病情及监测手段来准确判断排卵期。 一、月经周期规律时排卵期的推算 对于月经周期规律的女性,排卵日一般在下次月经来潮前的14天左右,而排卵期则是排卵日的前5天和后4天,连同排卵日在内共10天。假设下次月经来潮日期为下个月(3月)的某一天,设本次月经2月25日为第1天,月经周期按28天计算,那么下次月经来潮大概在3月25日,排卵日则为3月25日-14天=3月11日,排卵期就是3月6日-3月15日。 二、月经周期不规律时排卵期的推算难度及方法调整 1.推算难度 如果月经周期不规律,则较难准确推算排卵期。因为排卵日会受到多种因素影响,如情绪变化、环境改变、疾病等都可能导致排卵提前或推迟。 2.调整方法 可以通过其他方法辅助推算,比如基础体温测定法:女性排卵后基础体温会升高0.3-0.5℃,可以每天清晨醒来后立即测量基础体温并记录,通过体温变化来大致判断排卵期;还可以使用排卵试纸监测,当排卵试纸出现强阳性时,通常提示在接下来的24-48小时内可能排卵。 三、不同年龄人群排卵期推算的特点 1.青春期女性 青春期女性月经周期往往不规律,这是因为下丘脑-垂体-卵巢轴尚未完全成熟,所以排卵期推算相对困难,可借助基础体温测定和排卵试纸等方法辅助判断,但准确性可能不如成熟女性。 2.育龄期女性 育龄期女性如果月经周期规律,则可按上述常规方法推算排卵期;若月经不规律,同样需要借助基础体温、排卵试纸等方法,同时要注意生活方式对月经周期和排卵的影响,保持规律作息、合理饮食等有助于维持月经周期相对稳定,从而更准确推算排卵期。 3.围绝经期女性 围绝经期女性卵巢功能逐渐衰退,月经周期紊乱更加明显,排卵期推算难度更大,可能会出现排卵无规律或不排卵的情况,此时需要综合多种方法,并关注身体其他伴随症状,如潮热、盗汗等,必要时可就医进行相关检查来辅助判断。 四、特殊生活方式对排卵期推算的影响及应对 1.生活方式影响 如果女性长期熬夜、精神压力过大、过度节食等,可能会影响内分泌,导致月经周期紊乱,进而影响排卵期的准确推算。例如长期熬夜会干扰下丘脑-垂体的正常功能,影响激素分泌,使月经周期发生改变。 2.应对措施 建议保持良好的生活方式,规律作息,每天保证7-8小时的睡眠时间;学会缓解压力,可通过适当运动、冥想、听音乐等方式;保持均衡饮食,摄入足够的营养物质,避免过度节食。通过调整生活方式,有助于维持月经周期相对稳定,从而更有利于准确推算排卵期。 五、有病史人群排卵期推算的注意事项 1.患有妇科疾病的人群 如果患有多囊卵巢综合征等妇科疾病,往往会存在排卵障碍,月经周期紊乱,排卵期推算非常困难。此时需要积极治疗妇科疾病,在医生指导下进行调理,同时可借助医疗监测手段,如B超监测卵泡发育情况来准确判断排卵期。 2.患有内分泌疾病的人群 像甲状腺功能异常等内分泌疾病也会影响月经周期和排卵,需要先控制内分泌疾病,使内分泌功能逐渐恢复正常后,再尝试推算排卵期,可能需要结合多种监测方法来准确把握排卵时间。
2025-10-17 14:23:23 -
绝经有什么好处与坏处
绝经有好处也有坏处,好处包括避免月经相关问题、降低某些妇科疾病风险;坏处涉及内分泌相关问题(雌激素水平下降引发不适、骨质疏松风险增加)、心血管系统相关问题(血脂代谢紊乱、血压波动)、泌尿生殖系统相关问题(阴道萎缩、泌尿系统感染风险增加)、心理健康相关问题(情绪波动),特殊人群需针对性采取措施,有不适症状可在医生评估后考虑激素补充治疗等。 一、绝经的好处 1.避免月经相关问题 对于女性来说,绝经后不再有每月的月经来潮,可避免痛经、月经不调等月经相关的不适症状。例如,一些女性在月经期间会出现较为严重的下腹疼痛、恶心呕吐等痛经症状,绝经后这些症状不再出现。 减少了因月经导致的贫血风险,因为月经期间会有一定量的失血,绝经后这种失血情况消失,降低了缺铁性贫血等因失血引发的血液系统问题的发生概率。 2.降低某些妇科疾病风险 卵巢囊肿等疾病风险降低:绝经后,卵巢的周期性变化停止,卵巢囊肿等一些与卵巢周期性活动相关的疾病发生风险降低。研究表明,绝经女性患卵巢囊肿的概率明显低于有月经周期的女性。 子宫内膜相关疾病风险降低:绝经后子宫内膜不再发生周期性的增生和脱落,从而降低了子宫内膜癌等子宫内膜相关疾病的发生风险。子宫内膜癌在绝经前女性中的发病率相对较高,绝经后这种风险显著下降。 二、绝经的坏处 1.内分泌相关问题 雌激素水平下降引发的不适:绝经后,女性体内雌激素水平大幅下降,会出现一系列不适症状,如潮热、盗汗。据统计,约75%-85%的绝经女性会经历潮热症状,表现为突然感到热浪涌上脸部和颈部,随后出汗,这会影响睡眠和日常生活。 骨质疏松风险增加:雌激素对维持骨骼的密度和强度有重要作用,绝经后雌激素缺乏,骨吸收大于骨形成,导致骨量丢失加速,骨质疏松的发生风险显著增加。绝经后女性每年骨丢失率可达1%-3%,比绝经前明显升高,更容易发生骨折,如髋部骨折、脊柱骨折等,严重影响生活质量。 2.心血管系统相关问题 血脂代谢紊乱:绝经后女性血脂代谢发生变化,表现为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升高,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降低,这会增加动脉粥样硬化的风险,进而影响心血管健康。研究发现,绝经后女性冠心病的发病率明显高于绝经前女性。 血压波动:雌激素具有一定的血管保护作用,绝经后雌激素缺乏可能导致血管弹性下降,血压容易出现波动,增加高血压的发生风险。 3.泌尿生殖系统相关问题 阴道萎缩:绝经后雌激素水平降低,阴道黏膜变薄、萎缩,弹性减退,出现阴道干涩、性交疼痛等症状,影响性生活质量。 泌尿系统感染风险增加:阴道和尿道黏膜的萎缩使得局部抵抗力下降,泌尿系统感染的发生率升高,表现为尿频、尿急、尿痛等症状,给女性带来不适。 4.心理健康相关问题 情绪波动:绝经相关的内分泌变化等因素可能导致女性情绪波动较大,出现焦虑、抑郁等情绪问题。有研究表明,绝经女性抑郁症的患病率高于绝经前女性,情绪问题不仅影响自身的心理状态,还可能影响家庭关系和社会交往。 对于特殊人群,如患有骨质疏松高风险的绝经后女性,需要注意避免剧烈运动,防止骨折;对于有心血管疾病风险的绝经后女性,要注意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如合理饮食、适量运动等,以降低心血管疾病的发生风险;对于出现明显绝经相关不适症状影响生活质量的女性,可以在医生评估后考虑适当的激素补充治疗等,但需要严格掌握适应证和禁忌证。
2025-10-17 14:22:33 -
引起宫颈癌的原因及分期
宫颈癌的发生与高危型人乳头瘤病毒(HPV)持续感染、免疫功能低下、遗传等因素有关,国际妇产科联盟(FIGO)分期系统将其分为Ⅰ期(癌灶局限于子宫颈)、Ⅱ期(癌灶已超出子宫,但未达骨盆壁或未达阴道下1/3)、Ⅲ期(癌灶扩展到骨盆壁和/或累及阴道下1/3,导致肾盂积水或无功能肾)、Ⅳ期(癌播散超出真骨盆或累及膀胱黏膜或直肠黏膜),其分期对治疗和预后评估重要,不同人群宫颈癌发生发展及分期有差异。 一、引起宫颈癌的原因 (一)高危型人乳头瘤病毒(HPV)持续感染 年龄与性别因素:不同年龄阶段女性感染HPV的风险不同,年轻女性由于生殖系统发育尚不完善,免疫力相对较弱,更容易感染HPV,而随着年龄增长,机体免疫力逐渐成熟,部分女性可自行清除病毒,但仍有部分会持续感染。女性相较于男性,在生殖系统结构和生理特点上更易接触到HPV,从而增加感染风险。 生活方式因素:不洁的性生活是高危型HPV感染的重要危险因素,多个性伴侣、过早开始性生活等情况会显著提高感染HPV的概率。此外,吸烟会影响机体的免疫系统功能,使机体清除HPV的能力下降,从而增加高危型HPV持续感染进而引发宫颈癌的风险。 病史因素:患有其他性传播疾病会破坏生殖系统的黏膜屏障,为HPV的入侵创造更有利的条件,增加高危型HPV感染并持续的可能性。 (二)其他因素 免疫功能低下:患有艾滋病等免疫缺陷性疾病的患者,或者长期使用免疫抑制剂的人群,机体的免疫监视功能减弱,不能有效清除感染的高危型HPV,使得HPV持续感染的几率大大增加,从而更容易引发宫颈癌。 遗传因素:虽然遗传因素在宫颈癌发病中所占比例相对较小,但某些遗传易感性会使部分人群对高危型HPV感染的易感性增加,相比普通人群更易发展为宫颈癌。 二、宫颈癌的分期 (一)国际妇产科联盟(FIGO)分期系统 Ⅰ期:癌灶局限于子宫颈(包括累及宫体)。 ⅠA期:镜下浸润癌,间质浸润深度≤5mm,宽度≤7mm。其中ⅠA期为间质浸润深度≤3mm,宽度≤7mm;ⅠA期为间质浸润深度>3mm但≤5mm,宽度≤7mm。 ⅠB期:临床可见癌灶局限于子宫颈,或镜下病灶>ⅠA期。ⅠB期为临床可见癌灶最大直径≤4cm;ⅠB期为临床可见癌灶最大直径>4cm。 Ⅱ期:癌灶已超出子宫,但未达骨盆壁或未达阴道下1/3。 ⅡA期:无宫旁浸润。 ⅡA期:临床可见癌灶最大直径≤4cm。 ⅡA期:临床可见癌灶最大直径>4cm。 ⅡB期:有宫旁浸润。 Ⅲ期:癌灶扩展到骨盆壁和(或)累及阴道下1/3,导致肾盂积水或无功能肾。 ⅢA期:癌累及阴道下1/3,未达骨盆壁。 ⅢB期:癌已达骨盆壁,或有肾盂积水或无功能肾。 Ⅳ期:癌播散超出真骨盆或累及膀胱黏膜或直肠黏膜。 ⅣA期:癌浸润膀胱黏膜或直肠黏膜。 ⅣB期:癌扩散至远处器官。 宫颈癌的分期对于治疗方案的选择和预后评估具有重要意义,不同分期的患者治疗方法和预后差异较大。在不同年龄、性别、生活方式和病史的人群中,宫颈癌的发生发展及分期情况可能会有所不同,例如年轻女性的宫颈癌可能在发现时分期相对较早,但也有其自身的生物学行为特点;有长期吸烟史或免疫功能低下的患者,病情进展可能相对更快,分期可能更晚等。在临床诊断和治疗过程中,需要充分考虑这些因素对宫颈癌分期和病情的影响,制定个体化的诊疗方案。
2025-10-17 14:21:16 -
无痛人流第13天突然又出血了是怎么回事
无痛人流第13天突然又出血可能由子宫复旧不全、宫腔感染、宫腔残留等原因引起。子宫复旧不全与胎盘胎膜残留、自身子宫肌层发育不良、年龄、生活方式、病史等有关;宫腔感染因术后卫生护理不当、年龄、生活方式、病史等致子宫内膜炎症影响修复而出血;宫腔残留是手术时妊娠组织未完全清除干净影响子宫收缩所致,不同年龄、生活方式、病史对其有不同影响,需及时就医通过妇科检查、超声检查等明确原因并采取相应处理措施。 一、子宫复旧不全 原因:正常情况下,人流后子宫会逐渐收缩恢复至未孕状态。若子宫收缩欠佳,就可能导致第13天突然又出血。一般与胎盘、胎膜残留影响子宫收缩有关,也可能和孕妇自身子宫肌层发育不良等因素相关。从临床研究来看,约有一定比例的无痛人流术后患者会出现子宫复旧不全的情况,影响子宫正常收缩止血。 年龄因素:不同年龄人群子宫复旧能力有差异,年轻女性相对子宫复旧能力可能稍强,但也不是绝对,若存在子宫肌层本身问题等,仍可能发生子宫复旧不全;而年龄偏大女性子宫复旧能力相对弱些,发生子宫复旧不全导致术后出血的风险可能相对高一些。 生活方式:术后休息不好、过早进行剧烈运动等不良生活方式会影响子宫复旧,增加子宫复旧不全导致出血的几率。比如术后短期内进行重体力劳动等,会干扰子宫正常恢复进程。 病史影响:若既往有子宫疾病史,如子宫肌瘤等,会影响此次人流术后子宫复旧,更易出现子宫复旧不全而导致出血。 二、宫腔感染 原因:无痛人流术后如果卫生护理不当,如过早性生活、盆浴等,容易引起宫腔感染。细菌等病原体感染宫腔后,会导致子宫内膜炎症,影响子宫内膜修复,从而引起出血。临床研究发现,宫腔感染在无痛人流术后出血原因中占一定比例,尤其是不注意术后卫生的患者更易发生。 年龄因素:年轻女性如果术后不注意卫生等,相对更容易发生宫腔感染,因为其生殖系统防御功能相对可能在某些情况下相对较弱;而年龄偏大女性如果自身免疫力等情况不佳,也可能增加宫腔感染风险。 生活方式:术后不注意个人卫生,如不勤换内裤、不注意外阴清洁等不良生活方式,是导致宫腔感染的重要诱因。比如术后使用不洁卫生用品等,会增加病原体入侵宫腔的机会。 病史影响:既往有生殖道感染病史者,此次无痛人流术后发生宫腔感染的风险更高,因为其生殖道局部环境可能已存在利于病原体滋生的因素,影响术后宫腔恢复导致出血。 三、宫腔残留 原因:手术时宫腔内妊娠组织物未完全清除干净,有部分残留于宫腔内,影响子宫收缩,就会导致术后第13天又出血。这与手术操作医生的技术水平等有关,若手术中对宫腔内情况判断不准确等,易造成残留。 年龄因素:不同年龄人群宫腔残留发生几率可能无明显特定差异,但如果存在子宫畸形等情况,不同年龄可能因子宫形态问题影响手术操作,进而影响残留发生。比如有子宫纵隔的女性,人流时可能更易出现妊娠组织残留。 生活方式:生活方式一般不是直接导致宫腔残留的主要因素,但术后如果过早劳累等,可能不直接影响残留情况,但会影响术后恢复过程中对出血等情况的察觉等。 病史影响:既往有宫腔手术史者,此次无痛人流术后发生宫腔残留的风险相对高,因为宫腔解剖结构可能因既往手术发生改变,影响此次手术操作的彻底性。 当无痛人流第13天突然又出血时,应及时就医,通过妇科检查、超声检查等明确具体原因,并采取相应处理措施。
2025-10-17 14:19:35 -
头晕是更年期症状吗
头晕可能是更年期症状,也可能由非更年期因素引起。更年期头晕与雌激素水平下降、血压波动、自主神经功能紊乱等有关;非更年期头晕常见于耳部问题(如梅尼埃病、耳石症)、脑部疾病(如脑供血不足、脑血管病变)、眼部问题(如严重屈光不正、青光眼)、全身性疾病(如贫血、甲状腺功能异常)。更年期女性应关注激素变化,保持健康生活方式,严重时可考虑激素替代治疗;非更年期人群出现头晕应及时就医全面检查,针对病因治疗。 更年期头晕的其他相关因素 血压波动:更年期女性内分泌紊乱可能影响血管的收缩和舒张功能,导致血压不稳定,进而引起头晕。部分女性可能出现血压升高或降低的情况,当血压波动较大时,就容易感到头晕不适。 自主神经功能紊乱:更年期时自主神经系统失衡,会出现一系列症状,头晕是常见表现之一。例如,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的平衡被打破,可能影响心血管系统的调节,从而引发头晕。 非更年期导致头晕的常见情况 耳部问题:如梅尼埃病,是一种内耳疾病,主要病理改变为膜迷路积水,临床表现为反复发作的旋转性眩晕、波动性听力下降、耳鸣和耳闷胀感。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耳石症)也较为常见,是由于耳石脱落,头部位置改变时引起前庭感受器受到刺激,导致头晕,且头晕与头部位置变化密切相关。 脑部疾病:脑供血不足可引起头晕,多种原因可导致脑动脉循环障碍,如颈椎病导致椎动脉受压,影响脑部血液供应;脑血管病变,如脑梗死、脑出血等,病变部位影响脑部正常血液循环和神经功能,从而出现头晕症状,常伴有头痛、肢体麻木、言语不利等其他神经系统症状。 眼部问题:严重屈光不正,如近视、远视、散光未矫正时,眼睛长期处于疲劳状态,会引起头晕。此外,青光眼患者眼压升高时也可能出现头晕,同时伴有眼痛、视力下降等表现。 全身性疾病:贫血时,血液携带氧气的能力下降,导致脑部缺氧,引起头晕,还常伴有面色苍白、乏力等症状。甲状腺功能异常,无论是甲状腺功能亢进还是减退,都可能影响机体的代谢和神经系统功能,导致头晕。例如,甲状腺功能减退时,机体代谢率降低,会出现嗜睡、头晕、畏寒等症状;甲状腺功能亢进时,交感神经兴奋,可能出现心悸、手抖、头晕等表现。 更年期头晕的应对及注意事项 对于更年期女性:应关注自身激素变化情况,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包括合理饮食,保证摄入足够的营养,尤其是富含钙、维生素D等有助于维持骨骼和神经系统健康的营养成分;适量运动,如散步、瑜伽等,有助于调节自主神经功能,缓解头晕等不适;保持良好的心态,通过心理调适、与他人交流等方式减轻精神压力。如果头晕症状严重影响生活,可在医生评估后考虑适当的激素替代治疗等干预措施,但需权衡利弊,因为激素替代治疗有一定的适应证和禁忌证。 对于非更年期人群:若出现头晕症状,应及时就医,进行全面检查以明确病因。例如,耳部问题需到耳鼻喉科就诊,通过相关检查如听力学检查、前庭功能检查等明确诊断;脑部疾病需进行头颅CT、MRI等检查;眼部问题到眼科就诊,进行视力、眼压等检查;全身性疾病则根据具体情况进行血常规、甲状腺功能等相应检查。针对不同病因进行针对性治疗,如耳石症需通过复位治疗;脑供血不足需改善脑部血液循环等。 总之,头晕可能是更年期症状,但也可能由多种其他原因引起,出现头晕症状时应综合考虑自身情况,必要时就医明确病因并进行相应处理。
2025-10-17 14:19: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