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庆华,男,河南省人民医院功能神经外科科主任,神经外科主任医师,河南省医学会神经外科分会副主任委员,中国医师协会神经外科分会功能神经外科委员会委员。1998年武汉大学研究生毕业。曾在德国Greifswald大学医学院研修。
从事神经外科工作十几年来,以饱满的工作热情积极主动的工作态度,踏实严谨的工作作风,认真对待每一位患者。具有较强的开拓精神和创新意识,得到了领导、同事和患者的好评。十几年来,独立或协助完成大小手术数千例,能够熟练操作颅底肿瘤、脑血管病、脊髓肿瘤等疑难手术。省内率先开展规范化的三叉神经痛、面肌痉挛的微创减压手术,手术例数已过2500例,效果及安全性良好。
擅长帕金森病的DBS手术、难治性癫痫的外科手术、垂体瘤、脑膜瘤、胶质瘤的手术治疗。
先后在Acta Neurochirurgica,中华显微外科杂志,中华神经外科杂志,中华外科杂志等国际、国家级学术杂志上发表论文30余篇,获得省级科研立项、厅级科技成果多项,拥有个人专利1项。
展开-
先天性脊柱裂可以治疗么
先天性脊柱裂治疗方案依病情严重程度等因素而定,手术治疗方面,脊髓脊膜膨出等严重患儿出生后1-3天内尽早手术,不同年龄患儿手术均具重要性;术后康复治疗包括神经功能康复(物理治疗等)和脊柱畸形矫正康复(佩戴合适支具等),需多学科协作制定个性化方案并长期随访。 一、手术治疗 1.婴儿期手术 对于脊髓脊膜膨出等较为严重的先天性脊柱裂患儿,通常建议尽早手术。一般在出生后1-3天内进行手术较为合适。手术的目的是修补缺损的硬脊膜及脊髓膜,还纳膨出的神经组织,防止神经组织进一步受损。例如,有研究表明早期手术可以降低神经功能损伤加重的风险,改善预后。 对于新生儿来说,手术需要在无菌、精细的操作环境下进行,要特别注意保护脊髓神经组织,避免在操作过程中对其造成二次损伤。 2.不同年龄患儿的手术考量 对于年龄稍大一些但仍有神经功能障碍表现的患儿,手术同样是重要的治疗手段。虽然随着年龄增长,手术难度可能会增加,但仍可通过手术尽量修复脊柱的畸形,减轻神经压迫等情况。比如,对于一些因先天性脊柱裂导致下肢运动、感觉功能障碍的大龄儿童,手术可以尝试解除局部的病理因素,为神经功能的恢复创造一定条件。 二、术后康复治疗 1.神经功能康复 对于术后存在神经功能损伤的患儿,需要进行长期的神经功能康复。包括物理治疗,如运动疗法,通过针对性的运动训练来促进肌肉力量恢复、改善肢体运动功能。例如,对于下肢肌力减弱的患儿,可进行下肢的被动运动、主动运动训练等。 还可以结合针灸、按摩等中医疗法辅助神经功能恢复,但需在专业医生指导下进行,要考虑患儿的年龄因素,避免对幼儿造成过度刺激。对于年龄稍大能够配合的儿童,还可以进行作业疗法等,提高其日常生活活动能力。 2.脊柱畸形矫正康复 如果先天性脊柱裂患儿伴有脊柱畸形,术后需要进行脊柱畸形的康复治疗。比如,佩戴合适的支具进行矫正。支具的选择要根据患儿的年龄、脊柱畸形的类型和程度等来确定。在佩戴支具过程中,要密切观察患儿的适应情况,随着患儿生长及时调整支具。对于年龄较小的患儿,要注意支具佩戴的舒适性和安全性,避免影响患儿的正常生长发育。 总之,先天性脊柱裂的治疗需要多学科团队协作,根据患儿的具体情况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并且要长期随访,关注患儿的生长发育、神经功能恢复等情况。
2025-09-29 11:20:27 -
大脑镰小脂肪瘤
大脑镰小脂肪瘤是中枢神经系统中脂肪组织异位致的先天性良性病变,多数患者无明显症状常因其他检查偶然发现,较大时可出现头痛、癫痫等非特异性症状,CT表现为边界清晰低密度影,MRI呈高信号增强无强化,主要靠MRI确诊,无症状者定期随访,有症状者需手术切除,大多数预后良好,儿童需密切关注动态变化优先非侵袭随访,妊娠期需权衡检查对胎儿影响谨慎决策,老年无症状者定期随访并综合评估手术风险。 一、定义与病因 大脑镰小脂肪瘤是中枢神经系统中脂肪组织异常聚集于大脑镰部位的良性病变,多为先天性,源于胚胎发育时期脂肪组织异位。 二、临床表现 多数患者无明显临床症状,常因其他原因行头部影像学检查时偶然发现。若脂肪瘤较大压迫周围脑组织,可能出现头痛、癫痫发作等非特异性症状,但此类情况相对少见。 三、影像学表现 1.CT表现:病灶呈边界清晰的低密度影,CT值接近脂肪密度(-20~-120HU)。 2.MRI表现:T1加权成像(T1WI)、T2加权成像(T2WI)均呈高信号,符合脂肪组织的信号特征,增强扫描无强化。 四、诊断 主要依靠头部磁共振成像(MRI)检查确诊,根据其典型脂肪信号特点可明确诊断,结合临床表现排除其他占位性病变。 五、治疗原则 1.无症状者:定期进行头部MRI随访观察,监测脂肪瘤大小及周围脑组织情况,一般无需特殊治疗。 2.有症状者:若出现明显压迫症状或癫痫发作等,需考虑手术切除,手术目的是解除对脑组织的压迫。 六、预后 大多数大脑镰小脂肪瘤预后良好,定期随访观察的无症状患者通常不会出现病情进展。手术切除后的患者需关注术后恢复情况,多数可获得较好预后,但儿童等特殊人群需尤其注意术后脑组织恢复及长期随访。 七、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1.儿童:儿童大脑镰小脂肪瘤需密切关注影像学动态变化,由于儿童处于生长发育阶段,应优先采用非侵袭性的随访观察方式,避免过早进行手术干预,减少不必要的医疗风险。 2.妊娠期女性:妊娠期发现大脑镰小脂肪瘤时,需权衡影像学检查对胎儿的潜在影响,优先选择对胎儿影响较小的监测方式,根据病情进展谨慎决策后续处理方案。 3.老年人群:老年患者若无症状,同样以定期随访为主,关注脂肪瘤是否因年龄相关因素出现变化,在评估手术风险时需综合考虑老年患者的全身状况。
2025-09-29 11:18:12 -
儿童头脑脂肪瘤
儿童头脑脂肪瘤起源于脂肪组织好发头皮与脂肪代谢等因素相关,临床表现为头皮下无痛性边界清晰质地柔软活动度良好的肿块,特殊部位可影响外观心理,诊断靠体格检查及超声CTMRI等检查,治疗分观察随访和手术,预后较好但需随访,处理要考量儿童特殊性及术后护理关注心理发育。 一、定义 儿童头脑脂肪瘤是起源于脂肪组织的良性肿瘤,好发于头皮等部位,由成熟脂肪细胞构成,属于体表常见的良性肿瘤类型,其发生与儿童个体的脂肪代谢及局部组织发育等因素相关。 二、临床表现 1.肿块特征:多表现为头皮下无痛性肿块,边界清晰,质地柔软,活动度良好,大小不一,部分可随体位变化有一定形态改变。2.对生长发育影响:若肿瘤生长于特殊部位(如影响头发生长区域),可能对儿童局部外观及心理发育产生潜在影响,需关注其长期影响。 三、诊断方法 1.体格检查:医生通过触诊可初步判断肿块的质地、边界、活动度等情况,初步筛选头脑脂肪瘤可能。2.影像学检查:超声检查可显示低回声的肿块影像,CT检查能清晰呈现边界清晰的脂肪密度影,MRI检查对于判断肿瘤与周围组织的关系更具优势,可明确肿瘤的具体位置及范围,为诊断及后续治疗提供依据。 四、治疗原则 1.观察随访:对于体积较小且无明显症状(如不影响外观、无压迫周围组织等)的儿童头脑脂肪瘤,可定期进行体格检查及影像学复查,监测肿瘤的变化情况。2.手术治疗:若肿瘤影响儿童外观,或存在逐渐增大、压迫周围组织等情况时,可考虑手术切除。手术需遵循儿科安全护理原则,充分考虑儿童的耐受性及术后恢复等因素。 五、预后情况 儿童头脑脂肪瘤经手术切除后预后一般较好,复发概率较低。但需注意定期随访,以确保肿瘤无复发及其他异常情况发生,关注儿童术后局部恢复及对生长发育的长期影响。 六、注意事项 1.儿童特殊性考量:儿童处于生长发育阶段,对于头脑脂肪瘤的处理需综合考虑其对生长、外观及心理的影响。定期随访时要关注肿瘤是否对儿童头部正常发育产生潜在干扰,如头围变化、局部组织受压等情况。2.护理原则:若涉及手术,术后护理需遵循儿科安全护理规范,注重创口清洁,避免感染,同时关注儿童的心理状态,给予心理安抚,帮助儿童更好地适应术后恢复过程,避免因疾病及治疗对儿童心理发育造成不良影响。
2025-09-29 11:14:21 -
脑子里长脂肪瘤晕倒
颅内脂肪瘤是胚胎发育中异位脂肪组织聚集形成的罕见中枢神经系统先天性良性肿瘤体积增大到一定程度可因占据颅内空间致颅内压增高、压迫重要结构等引发晕倒及相关表现头颅MRI和CT可用于诊断无症状小体积者观察随访有明显症状或增大时手术切除不能耐受手术则对症支持儿童患者需密切关注术后恢复老年患者需全面评估整体状况选择合适方案女性患者需综合考量妊娠哺乳对治疗及胎儿婴儿的影响谨慎制定计划。 一、颅内脂肪瘤基本概况 颅内脂肪瘤是胚胎发育过程中异位脂肪组织聚集形成的罕见中枢神经系统先天性良性肿瘤,多在胚胎发育第4-5周时,原始脑膜形成过程中神经管背侧外胚层细胞异位发展所致,其生长缓慢,但当体积较大时可引发颅内相关病理改变。 二、导致晕倒的病理机制 当颅内脂肪瘤体积增大到一定程度,会占据颅内空间,引起颅内压增高,使得脑灌注压发生改变,影响脑部正常功能,尤其当肿瘤压迫或影响脑干等重要结构时,会干扰神经传导及脑的正常生理活动,进而引发晕倒症状,常伴随头痛、恶心、呕吐等表现。 三、诊断手段 1.影像学检查:头颅MRI是诊断颅内脂肪瘤的重要手段,其在T1WI、T2WI上均呈高信号,能清晰显示脂肪瘤的位置、形态及与周围结构的关系;头颅CT可发现颅内低密度病灶,依据脂肪密度特征辅助诊断。 四、治疗原则 1.观察随访:对于无症状且体积较小的颅内脂肪瘤,通常每6-12个月复查头颅MRI,密切监测脂肪瘤变化。 2.手术治疗:当患者出现明显症状(如频繁晕倒、头痛进行性加重、神经功能缺损等)或脂肪瘤进行性增大时,需考虑手术切除,以缓解占位效应、改善症状。 3.对症支持:对于不能耐受手术的患者,可采取降低颅内压等对症支持治疗以缓解当下不适。 五、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1.儿童患者:儿童颅内空间相对有限,脂肪瘤对颅内压影响更显著,且儿童手术耐受性差,治疗中需密切关注术后恢复,加强术后护理,预防感染等并发症。 2.老年患者:老年人常伴基础疾病(如高血压、糖尿病等),手术风险高,治疗前需全面评估心肺功能等整体状况,选择合适治疗方案,术后加强基础疾病管理。 3.女性患者:妊娠哺乳期女性发现颅内脂肪瘤时,需综合考量妊娠、哺乳对治疗的影响及治疗对胎儿、婴儿的影响,谨慎制定治疗计划。
2025-09-29 11:12:22 -
老年人脑内有脂肪瘤
脑内脂肪瘤是源于胚胎发育神经外胚层组织异位的先天性中枢神经系统良性肿瘤病因不明,多数老年人无症状常因其他检查偶然发现,大肿瘤可致癫痫、头痛、神经功能缺损等,头颅CT见边界清晰低密度灶MRI是诊断金标准,无症状者定期复查,有症状者视病情手术,无症状者预后好,有症状经治疗多数症状可改善但与多因素相关,老年人需健康生活方式、遵医嘱复查、控基础病及不适及时就医。 一、定义与病因 脑内脂肪瘤是一种先天性中枢神经系统良性肿瘤,源于胚胎发育时期神经外胚层组织异位。其具体病因尚不十分明确,推测与胚胎早期神经管闭合过程中脂肪组织异位沉积相关,老年人发病同样由该胚胎发育异常机制引发。 二、临床表现 多数老年人脑内脂肪瘤无明显临床症状,常因其他原因行头颅影像学检查时偶然发现。若肿瘤较大压迫周围脑组织,可能出现相应症状:一是癫痫发作,因肿瘤刺激脑组织导致异常放电;二是头痛,由于肿瘤占位引起颅内压变化或对周围组织牵拉;三是神经功能缺损症状,如肢体无力、感觉异常等,具体表现取决于肿瘤所在部位。 三、诊断方法 1.头颅CT:可见脑内边界清晰的低密度病灶,CT值接近脂肪密度,此为重要影像学特征。2.头颅MRI:T1、T2加权像均呈高信号是诊断脑内脂肪瘤的金标准,能精准显示肿瘤位置、大小及与周围组织关系。 四、治疗原则 1.无症状者:一般无需特殊治疗,定期进行头颅MRI复查,监测肿瘤大小及周围脑组织情况,通常建议每6~12个月复查一次。2.有症状者:若出现癫痫、头痛或神经功能缺损等症状,需根据具体病情评估后考虑手术治疗等干预措施,手术目的主要是解除肿瘤对脑组织的压迫。 五、预后情况 无症状的脑内脂肪瘤患者预后较好,肿瘤通常长期稳定。有症状经治疗后,多数患者症状可得到改善,但具体预后还与肿瘤部位、大小及治疗时机等因素相关。 六、老年人注意事项 老年人应保持健康生活方式,如合理饮食(均衡营养,减少高脂、高糖食物摄入)、适度运动(根据自身状况选择散步、太极拳等)。需严格遵循医嘱定期进行头颅影像学复查,密切关注肿瘤变化及自身症状变化。同时要积极控制基础疾病,如高血压、糖尿病等,因为基础疾病可能影响病情发展及预后。若出现新的不适症状,应及时就医进一步评估。
2025-09-29 11:1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