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庆华,男,河南省人民医院功能神经外科科主任,神经外科主任医师,河南省医学会神经外科分会副主任委员,中国医师协会神经外科分会功能神经外科委员会委员。1998年武汉大学研究生毕业。曾在德国Greifswald大学医学院研修。
从事神经外科工作十几年来,以饱满的工作热情积极主动的工作态度,踏实严谨的工作作风,认真对待每一位患者。具有较强的开拓精神和创新意识,得到了领导、同事和患者的好评。十几年来,独立或协助完成大小手术数千例,能够熟练操作颅底肿瘤、脑血管病、脊髓肿瘤等疑难手术。省内率先开展规范化的三叉神经痛、面肌痉挛的微创减压手术,手术例数已过2500例,效果及安全性良好。
擅长帕金森病的DBS手术、难治性癫痫的外科手术、垂体瘤、脑膜瘤、胶质瘤的手术治疗。
先后在Acta Neurochirurgica,中华显微外科杂志,中华神经外科杂志,中华外科杂志等国际、国家级学术杂志上发表论文30余篇,获得省级科研立项、厅级科技成果多项,拥有个人专利1项。
展开-
恶性脑肿瘤是否为癌症
恶性脑肿瘤属于癌症范畴,其发病与年龄、性别、生活方式、病史等因素相关,诊断靠影像学及病理学检查,治疗包括手术、放疗、化疗等,不同患者因自身情况治疗方案有差异。 恶性脑肿瘤的发病相关因素 年龄方面:不同年龄段恶性脑肿瘤的发病情况有所不同。儿童期常见的恶性脑肿瘤有髓母细胞瘤等,而成人中胶质母细胞瘤等相对多见。儿童的神经系统处于发育阶段,细胞分裂活跃等因素可能与儿童恶性脑肿瘤的发病有一定关联;成人随着年龄增长,细胞发生基因突变等情况的概率增加,也可能导致恶性脑肿瘤的发生。 性别方面:部分恶性脑肿瘤在性别上有一定的发病差异。例如,某些类型的脑肿瘤在男性和女性中的发病率略有不同,但总体来说这种差异不是绝对主导因素,发病机制更多与细胞本身的生物学特性等相关。 生活方式:长期暴露于某些致癌因素下可能增加恶性脑肿瘤风险。比如长期接触电离辐射,像从事放射相关工作且防护不当的人群,其恶性脑肿瘤发病风险可能升高;另外,长期处于污染环境中,接触某些化学污染物等,也可能对脑部细胞产生不良影响,增加癌变几率。 病史方面:有脑部既往疾病史的人群,如脑部有过慢性炎症等情况,可能会使脑部细胞长期处于应激、修复等异常状态,进而增加恶性转化的可能性。例如脑部长期慢性感染的患者,相比无此病史人群,患恶性脑肿瘤的风险可能相对较高。 恶性脑肿瘤的诊断与治疗原则 诊断:主要依靠影像学检查,如磁共振成像(MRI)、计算机断层扫描(CT)等,可以发现脑部的占位性病变。同时结合病理学检查,通过获取肿瘤组织进行病理分析,明确肿瘤是良性还是恶性以及具体的病理类型,这对于制定治疗方案至关重要。 治疗:治疗方法包括手术切除、放疗、化疗等。手术尽可能切除肿瘤组织是首要的治疗手段,对于一些恶性程度高的肿瘤,术后通常需要辅助放疗和化疗来杀灭残留的肿瘤细胞。但不同患者由于年龄、身体状况、肿瘤具体情况等不同,治疗方案会有差异。比如儿童患者由于身体处于生长发育阶段,在治疗时需要充分考虑治疗对其生长发育、神经系统功能等的影响,选择相对更兼顾远期预后的治疗策略;老年患者可能需要综合评估其身体耐受性来选择合适的治疗方式。
2025-09-29 10:58:42 -
摔到头部多久是危险期
摔到头部后的危险期通常与受伤严重程度、个体健康状况及治疗措施有关,一般来说24小时内是危险期,但具体情况因人而异,需密切观察症状变化并遵循医生建议。 1.受伤后的症状: 立即出现的严重头痛、恶心、呕吐、意识丧失或抽搐等症状可能提示颅内出血或其他严重损伤,需要立即就医。 逐渐出现的症状,如头晕、嗜睡、记忆力下降、注意力不集中等,也可能表示存在潜在的问题。 2.头部受伤的机制: 高能量的摔倒,如从高处坠落或头部受到剧烈撞击,可能增加受伤的严重程度和危险期。 摔倒时头部直接着地、碰撞到硬物或与其他物体发生碰撞也可能增加风险。 3.个体的健康状况: 患有基础疾病,如高血压、糖尿病、心脏病等,可能使身体对头部损伤的反应更为复杂。 年龄也是一个因素,老年人可能更容易出现并发症。 4.治疗和观察: 医生会进行详细的神经系统检查,并可能安排头部影像学检查,如CT扫描,以评估头部的情况。 在危险期内,患者可能需要密切观察症状的变化,并遵循医生的建议进行休息、限制活动等。 一般来说,摔到头部后的24小时内是危险期,但具体情况可能因个体差异而异。在受伤后的数天至数周内,仍可能出现迟发性的症状或并发症。如果出现以下情况,应及时就医或咨询医生的建议: 症状加重或出现新的症状。 意识改变或昏迷。 频繁呕吐。 头痛持续不缓解。 对光、声音或其他刺激反应异常。 出现抽搐或肌肉痉挛。 平衡或协调问题。 视力、听力或言语方面的问题。 需要注意的是,儿童和老年人摔到头部后尤其需要密切关注。儿童的头部相对较大,头部与身体的比例较高,摔倒时更容易受伤。老年人的头部和颈部肌肉力量减弱,反应能力下降,受伤后也更容易出现并发症。 在日常生活中,可以采取以下措施来预防头部受伤: 注意安全,特别是在活动中要小心谨慎。 佩戴适当的防护设备,如头盔(如骑自行车、滑板时)。 保持身体健康,控制慢性疾病。 教育儿童和老年人注意安全,避免危险行为。 总之,摔到头部后的危险期因人而异,需要密切观察症状的变化,并遵循医生的建议进行治疗和观察。如果对头部受伤有任何疑虑或担忧,应及时咨询医生。
2025-09-29 10:55:23 -
脑部位有脂肪瘤
脑部位脂肪瘤是起源于中枢神经系统胶质细胞的先天性良性肿瘤好发于脑中线部位与胚胎发育时神经管闭合脂肪异位沉积相关多数患者无症状有症状时可出现头痛等表现头颅磁共振成像为诊断金标准无症状者定期随访观察有症状者出现明显压迫等情况考虑手术等干预儿童需密切关注对脑发育影响女性妊娠时加强影像学监测有基础病史者兼顾相关处理老年需综合评估身体状况及手术耐受能力谨慎评估手术风险收益比。 一、定义 脑部位脂肪瘤是起源于中枢神经系统胶质细胞的良性肿瘤,由脂肪组织异常增生形成,多为先天性,好发于脑中线部位(如胼胝体、第三脑室周围等区域)。 二、病因 主要与胚胎发育时期神经管闭合过程中脂肪组织异位沉积相关,具体分子机制尚在研究中,无明确单一致病基因或明确环境因素直接关联的确切证据。 三、临床表现 1.无症状情况:多数患者无明显症状,常于影像学检查时偶然发现。 2.有症状情况:肿瘤较大压迫周围脑组织或神经结构时,可出现头痛、癫痫发作、视力障碍、认知功能减退等;儿童患者可能因肿瘤影响脑发育出现发育迟缓;女性患者妊娠等生理状态变化时需关注肿瘤可能变化。 四、诊断方法 头颅磁共振成像(MRI)为诊断金标准,MRI表现为T1加权像、T2加权像均呈高信号,脂肪抑制序列呈低信号,可清晰显示肿瘤位置、大小及与周围结构关系,结合症状、体征综合判断。 五、治疗原则 1.无症状者:定期随访观察,每6~12个月复查MRI评估肿瘤变化。 2.有症状者:出现明显压迫症状、癫痫频繁发作等时,考虑手术治疗或其他干预措施,手术需充分评估肿瘤与周围重要结构关系以降风险;无针对脑脂肪瘤的特异性药物,优先非药物干预。 六、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儿童患者:密切关注肿瘤对脑发育影响,定期评估神经功能发育,注重神经心理发育监测。 女性患者:妊娠期间加强影像学监测,因妊娠可能致体内激素变化影响肿瘤血供,需评估肿瘤有无快速增长等情况。 有基础病史(如癫痫)患者:处理脑脂肪瘤时兼顾癫痫控制,手术等干预需考虑对癫痫发作影响。 老年患者:综合评估身体状况及手术耐受能力,手术治疗需更谨慎评估风险收益比。
2025-09-29 10:53:19 -
小脑皮下脂肪瘤
小脑皮下脂肪瘤是胚胎发育中脂肪细胞异位至小脑区域的罕见颅内病变病因与胚胎期脂肪细胞异位迁移相关临床表现分无症状及有症状型(有症状者有神经症状或颅内压增高表现)诊断靠头颅MRI且T1WI、T2WI呈高信号治疗包括无症状无进展者随访观察有症状或肿瘤进行性增大时手术干预特殊人群中儿童手术风险高优先保守观察孕妇需权衡后优先保守待产后定治。 一、定义 小脑皮下脂肪瘤是一种较为罕见的颅内病变,系胚胎发育过程中脂肪细胞异位种植至小脑区域所形成的肿瘤样结构。 二、病因 其发生主要与胚胎早期发育阶段脂肪细胞异位迁移有关,具体机制尚未完全明晰,但已明确与正常胚胎发育过程中脂肪组织的异常分布相关。 三、临床表现 1.无症状型:部分患者无明显神经系统相关症状,多因其他原因行影像学检查时偶然发现。 2.有症状型:可出现头痛、头晕、共济失调(如步态不稳、肢体协调障碍)等神经系统表现,若肿瘤较大压迫周围脑组织,还可能引发颅内压增高相关症状,如恶心、呕吐等。 四、诊断方法 1.影像学检查:头颅磁共振成像(MRI)是诊断小脑皮下脂肪瘤的重要手段,MRI上该病变表现为T1加权成像(T1WI)、T2加权成像(T2WI)均呈高信号影,具有特征性。 五、治疗原则 1.随访观察:对于无症状且肿瘤无明显进展的患者,采取定期复查头颅MRI的方式,密切监测肿瘤变化。 2.手术治疗:当患者出现明显神经系统症状或肿瘤呈进行性增大时,需考虑手术干预,手术目的在于切除肿瘤以缓解神经压迫症状,但手术存在一定风险,需充分评估患者整体状况。 六、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1.儿童患者:儿童小脑皮下脂肪瘤患者在手术及术后恢复过程中需格外关注,儿童身体各器官功能发育尚不完善,手术风险相对较高,术后恢复需密切监测神经系统功能及生长发育情况,优先考虑非手术保守观察策略,若需手术应选择经验丰富的小儿神经外科团队进行操作。 2.孕妇患者:孕妇确诊小脑皮下脂肪瘤时,需综合权衡手术对胎儿的潜在影响,优先采取保守观察措施,密切监测肿瘤变化及孕妇孕期状况,待分娩后再根据具体情况决定是否进一步治疗。
2025-09-29 10:51:57 -
脑彩超可以查的出脑瘤吗
脑彩超对脑瘤有一定辅助诊断价值但不能单独确诊,脑瘤确诊主要依赖头颅CT和头颅MRI,不同人群检查脑瘤有不同注意事项,如儿童需考虑辐射等对生长发育影响,老年人要考虑基础疾病对检查的影响,有基础病史人群要向医生详细告知病史。 一、脑彩超对脑瘤的辅助诊断作用 经颅多普勒超声主要是通过检测颅内动脉的血流速度、血流方向等指标来反映脑血管的功能状态。对于一些因脑瘤导致颅内血管受压、血流动力学改变的情况,脑彩超可能会有相应表现,比如可以发现颅内动脉血流速度异常等,但这些表现缺乏特异性,不能直接确诊脑瘤。 二、脑瘤的确诊主要依赖的检查方法 1.头颅CT:是筛查脑瘤常用的重要方法之一。它可以清晰地显示颅内病变的位置、大小、形态等,能够发现大部分颅内肿瘤。通过头颅CT平扫加增强扫描,可以更准确地判断肿瘤的性质等情况。例如,对于一些常见的脑胶质瘤、脑膜瘤等,头颅CT能提供较为明确的影像特征。 2.头颅MRI(磁共振成像):对脑瘤的诊断价值往往优于头颅CT。它具有更高的软组织分辨率,可以多方位、多序列成像,能更清晰地显示肿瘤与周围脑组织的关系,对于发现较小的肿瘤以及鉴别肿瘤的性质等有重要意义。比如,在鉴别肿瘤是良性还是恶性、肿瘤是否有侵袭周围组织等方面,头颅MRI有独特的优势。 三、不同人群检查脑瘤的注意事项 1.儿童:儿童进行头颅相关检查时,需要考虑辐射等因素对生长发育的影响。头颅CT有一定辐射,而头颅MRI相对更安全,但对于不配合检查的儿童可能需要适当采取镇静等措施来保证检查顺利进行。 2.老年人:老年人可能存在一些基础疾病,在进行头颅CT或MRI检查时,要考虑其心肾功能等情况。比如,对于肾功能不全的老年人,使用含碘对比剂进行头颅CT增强检查时需要谨慎,要评估对比剂对肾功能的影响等。 3.有基础病史人群:如有脑血管病史、神经系统病史等人群,在进行相关检查时,要向医生详细告知病史,以便医生综合评估检查的必要性和选择合适的检查方案。例如,有脑出血病史的患者进行头颅CT检查时,要结合既往病史来分析当前颅内病变情况。
2025-09-29 10:48: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