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庆华,男,河南省人民医院功能神经外科科主任,神经外科主任医师,河南省医学会神经外科分会副主任委员,中国医师协会神经外科分会功能神经外科委员会委员。1998年武汉大学研究生毕业。曾在德国Greifswald大学医学院研修。
从事神经外科工作十几年来,以饱满的工作热情积极主动的工作态度,踏实严谨的工作作风,认真对待每一位患者。具有较强的开拓精神和创新意识,得到了领导、同事和患者的好评。十几年来,独立或协助完成大小手术数千例,能够熟练操作颅底肿瘤、脑血管病、脊髓肿瘤等疑难手术。省内率先开展规范化的三叉神经痛、面肌痉挛的微创减压手术,手术例数已过2500例,效果及安全性良好。
擅长帕金森病的DBS手术、难治性癫痫的外科手术、垂体瘤、脑膜瘤、胶质瘤的手术治疗。
先后在Acta Neurochirurgica,中华显微外科杂志,中华神经外科杂志,中华外科杂志等国际、国家级学术杂志上发表论文30余篇,获得省级科研立项、厅级科技成果多项,拥有个人专利1项。
展开-
什么是最常见的引起脑疝的原因
颅内占位性病变是引起脑疝最常见原因,其中颅内血肿(硬膜外、硬膜下、脑内血肿)、脑肿瘤、颅内脓肿、颅内寄生虫病等可致脑疝,儿童因颅内代偿空间小且病变发展快易发生脑疝,老年人因脑血管退变、代偿能力下降等,若有颅内病变易引发脑疝且需重视早期筛查与监测。 一、颅内占位性病变所致脑疝 颅内占位性病变是引起脑疝最常见的原因。 (一)颅内血肿 1.硬膜外血肿:多因颅骨骨折损伤脑膜中动脉等血管所致,血肿迅速占据硬膜外间隙,使局部颅内压急剧升高,导致脑组织移位形成脑疝。 2.硬膜下血肿:常由脑挫裂伤皮质血管破裂引起,血肿聚集在硬膜下,随着血肿量增加,颅内各部分压力差增大,引发脑疝。 3.脑内血肿:多因脑实质内血管破裂形成,血肿直接压迫周围脑组织,破坏颅内压力平衡,进而导致脑疝。 (二)脑肿瘤 脑肿瘤不断生长占据颅内空间,使肿瘤周围脑组织受压,且肿瘤部位与周围组织形成压力差,随着肿瘤体积增大,可促使脑组织从压力高的部位向压力低的部位移位,引发脑疝。例如,幕上的肿瘤易引起小脑幕切迹疝,后颅窝肿瘤易导致枕骨大孔疝等。 (三)颅内脓肿 颅内脓肿形成后,脓肿部位的炎性渗出及脓肿本身占据空间,使局部颅内压升高,破坏颅内压力的正常分布,当压力差达到一定程度时,可引发脑疝。 (四)颅内寄生虫病 如脑囊虫病等,寄生虫及其代谢产物形成的占位病变,会导致局部颅内压增高,造成颅内压力不均衡,从而引发脑疝。 二、特殊人群相关情况 (一)儿童 儿童颅内代偿空间相对较小,颅内占位性病变发展较快,一旦出现占位情况,颅内压力易迅速失衡,发生脑疝的风险较高。例如,儿童颅内肿瘤或外伤导致的颅内血肿等,需密切监测颅内压变化,早期发现并干预以降低脑疝发生风险。 (二)老年人 老年人常存在脑血管退变等基础情况,若发生脑血管疾病(如脑出血等)导致颅内血肿,由于其机体代偿能力下降,颅内压力波动更易引发脑疝。此外,老年人颅内肿瘤生长相对隐匿,但一旦出现占位效应,也较易迅速引发脑疝,需重视对老年人颅内病变的早期筛查与监测。
2025-09-29 10:42:29 -
车祸脑外伤后遗症有哪些
车祸脑外伤后可能出现认知功能障碍、运动功能障碍、精神情绪障碍、癫痫发作和头痛等后遗症,认知功能障碍影响信息处理等,运动功能障碍包括肢体瘫痪和运动协调障碍,精神情绪障碍有抑郁和焦虑,癫痫发作形式多样,头痛较为常见且不同年龄表现有别。 运动功能障碍 肢体瘫痪:如果脑外伤累及运动中枢相关区域,可能导致肢体不同程度的瘫痪,如单瘫、偏瘫等。这是因为大脑发出的指令传导通路受损,使得肌肉无法正常接收神经信号来完成运动。在儿童中,肢体瘫痪可能影响其正常的生长发育和日常活动能力;成年人则会严重影响生活自理和工作能力。 运动协调障碍:表现为平衡功能差、精细运动困难等。例如走路时容易摔倒,拿东西不稳等。这是由于小脑等与运动协调相关的脑区受损,影响了身体的平衡调节和运动的精确控制。 精神情绪障碍 抑郁:脑外伤后患者可能出现情绪低落、兴趣减退、缺乏动力等抑郁症状。脑外伤导致神经递质失衡,如5-羟色胺、去甲肾上腺素等神经递质的代谢和功能受到影响,从而引发抑郁情绪。儿童患者可能表现为情绪不稳定、厌学等;成年人则可能影响其社交和家庭关系。 焦虑:出现过度担忧、紧张不安等焦虑症状。这与脑外伤后大脑的神经内分泌系统紊乱以及心理应激等因素有关。对于不同年龄段的患者,焦虑可能表现为不同的形式,儿童可能表现为对上学等日常活动的过度恐惧,成年人则可能在工作和生活中持续处于紧张状态。 癫痫发作 部分车祸脑外伤患者会出现癫痫后遗症,这是因为脑外伤导致大脑神经元异常放电。癫痫发作的形式多样,有全身性发作、部分性发作等。对于儿童患者,癫痫发作可能影响其大脑发育和智力发展;成年人则会严重影响生活质量,甚至在发作时危及生命。 头痛 是较为常见的脑外伤后遗症之一,患者可能出现持续性或间歇性的头痛。头痛的原因可能与脑外伤导致的颅骨、脑膜等结构的改变,以及神经功能紊乱有关。不同年龄的患者头痛表现可能有所不同,儿童可能表述不清头痛的具体情况,但会表现出烦躁不安等;成年人则能较为准确地描述头痛的部位、性质等。
2025-09-29 10:41:00 -
脑肿瘤放疗后的副作用需要多久才能消失
脑肿瘤放疗后皮肤不同反应如红斑轻度脱皮等放疗结束后2-4周渐消中度湿性脱皮等恢复时长因护理及人群而异,放射性脑病症状恢复时间差异大轻重及人群基础状况有影响,胃肠道反应多数放疗结束后1-2周渐缓解且受基础胃肠道病、人群影响,血液系统反应中白细胞等放疗结束后数周开始逐步恢复且受人群骨髓造血功能等影响。 一、皮肤相关副作用恢复时间及影响因素 脑肿瘤放疗后皮肤可能出现红斑、干性脱皮、湿性脱皮等反应。轻度皮肤反应(如红斑、轻度脱皮)通常在放疗结束后2~4周逐渐消退;中度皮肤反应(如湿性脱皮)恢复时间可能延长至4~8周,若护理不当可能延迟恢复,老年人皮肤修复能力相对较弱,恢复时间可能稍长于年轻人;儿童皮肤较娇嫩,但若护理得当,多数也能在数周内逐步恢复。 二、放射性脑病相关副作用恢复时间及影响因素 放射性脑病可导致认知功能障碍、头痛、视力改变等,其恢复时间差异较大。部分较轻的放射性脑病症状可能在放疗结束后数月内逐渐改善,然而严重的放射性脑病可能需要数月甚至数年才能部分恢复,且老年患者因基础健康状况及脑功能储备相对不足,恢复难度可能增加,儿童患者若早期发现并积极干预,部分可能有一定程度恢复,但整体恢复进程较难预测且个体差异显著。 三、胃肠道相关副作用恢复时间及影响因素 放疗引起的胃肠道反应如恶心、呕吐、食欲不振等,多数在放疗结束后1~2周内逐渐缓解,但若患者本身有基础胃肠道疾病,恢复时间可能延长,老年人胃肠道功能相对较弱,可能需要更长时间调整,儿童患者出现胃肠道反应时需密切关注营养状况,一般多数也能在数周内恢复正常饮食相关的状态。 四、血液系统相关副作用恢复时间及影响因素 放疗可能导致白细胞减少、血小板降低等血液系统反应,白细胞减少通常在放疗结束后2~4周左右开始逐步恢复,血小板降低的恢复时间因人而异,一般数周内可有所改善,老年人因骨髓造血功能相对减退,恢复可能稍慢,儿童患者血液系统恢复能力相对较强,但仍需定期监测血常规变化,遵循医生指导进行必要干预。
2025-09-29 10:39:37 -
宝宝脑积水的初期症状有哪些
宝宝脑积水初期有头部外观异常(头颅进行性增大、囟门改变)、神经系统表现(发育迟缓、眼球运动障碍)及其他表现(烦躁不安、呕吐),家长需重视,及时带宝宝就医检查,确诊后依病情治疗,护理时注意避免宝宝头部剧烈晃动。 头颅进行性增大:这是婴儿脑积水比较典型的表现。正常婴儿出生时头围约33-35cm,前半年增长较快,每月约增加1.2-1.3cm,后半年约增加0.25cm。脑积水的宝宝头围会异常增大,明显大于同月龄、同性别婴儿的头围标准。例如,出生后数月内头围就迅速增大,外观看起来头颅呈圆形,与面部比例不协调,头颅看起来很大而面部相对较小。 囟门改变:前囟扩大且张力增高,正常婴儿前囟在1-1.5岁闭合,脑积水宝宝前囟扩大,可能在出生后数月就出现前囟饱满、隆起,囟门张力增加,有时后囟也可扩大。 神经系统表现 发育迟缓:宝宝在运动、智力等方面的发育可能落后于正常婴儿。运动发育上,可能会出现抬头、坐、爬、站、走等大运动发育延迟;智力发育方面,可能对周围环境的反应不如正常宝宝灵敏,认知、语言等发育落后。比如正常3个月大的宝宝能短暂抬头,而脑积水宝宝可能到4-5个月仍不能很好抬头;正常6个月宝宝能独坐,脑积水宝宝可能6个月时还不能独坐。 眼球运动障碍:常见眼球向下转动,露出白色巩膜,称为“落日征”,这是由于颅内压增高导致眼球受压,眼球不能上视,呈现下转的状态。 其他表现 烦躁不安:宝宝可能会出现烦躁、哭闹不止的情况,这是因为脑积水导致颅内压升高,宝宝感觉不适。 呕吐:多为非喷射性呕吐,由于颅内压增高刺激呕吐中枢引起。尤其是在宝宝进食后或活动后容易出现呕吐现象。 对于宝宝出现上述症状,家长应高度重视,及时带宝宝就医进行详细检查,如头颅超声、头颅CT或MRI等检查,以明确是否存在脑积水情况。如果确诊为脑积水,需要根据具体病情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同时,在护理脑积水宝宝时,要注意避免宝宝头部受到剧烈晃动,保持宝宝头部相对稳定,防止颅内压进一步升高加重病情。
2025-09-29 10:37:45 -
脑门长了脂肪瘤
脑门部位脂肪瘤是脂肪细胞异常增生聚集的良性皮下肿物,表现为皮下可触及圆形或椭圆形质地柔软边界清晰生长缓慢的肿块,通过体格检查初步判断、超声检查明确诊断,小且无症状者可观察随访,较大影响美观或有压迫症状者可手术切除,儿童需谨慎评估手术时机,孕期优先观察,有基础病史者手术前需控制基础疾病,生活上要健康均衡饮食、减少高脂食物摄入、适度锻炼并避免过度刺激脑门部位脂肪瘤。 一、定义与表现 脑门部位的脂肪瘤是由脂肪细胞异常增生聚集形成的良性皮下肿物,多表现为皮下可触及的圆形或椭圆形肿块,质地柔软,边界清晰,一般无明显疼痛等不适症状,肿块大小不等,生长较为缓慢,通常不与皮肤或深部组织粘连。 二、诊断方法 1.体格检查:医生通过触诊可初步判断肿块的质地、边界等特征,初步怀疑为脂肪瘤。2.超声检查:利用超声成像技术能清晰显示肿块的位置、大小及内部结构,有助于明确是否为脂肪瘤,区分脂肪瘤与其他皮下肿物。 三、治疗方式 1.观察随访:若脑门脂肪瘤较小且无明显不适、不影响外观及功能,可定期观察,密切关注其大小、形态等变化。2.手术切除:当脂肪瘤较大,影响美观或出现压迫相关症状(如局部坠胀感等)时,可考虑外科手术切除,手术能完整去除肿物。 四、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儿童患者:儿童脑门出现脂肪瘤时,因身体处于发育阶段,需谨慎评估手术时机,密切观察脂肪瘤变化,尽量选择对儿童身体发育影响小的处理方式,如暂未达手术指征时以定期监测为主。 孕期女性:孕期发现脑门脂肪瘤,需观察其有无异常变化,因孕期身体状况特殊,一般优先选择观察,待产后根据具体情况决定是否进行干预。 有基础病史患者:若患者伴有糖尿病等基础病史,考虑手术治疗时,需先有效控制基础疾病,保障手术安全,降低手术相关风险。 五、生活方式建议 保持健康均衡饮食,减少高脂食物摄入,适度进行体育锻炼,维持身体代谢平衡,同时避免对脑门部位脂肪瘤的过度刺激,如频繁按压等,以利于维持身体良好状态。
2025-09-29 10:33: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