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庆华,男,河南省人民医院功能神经外科科主任,神经外科主任医师,河南省医学会神经外科分会副主任委员,中国医师协会神经外科分会功能神经外科委员会委员。1998年武汉大学研究生毕业。曾在德国Greifswald大学医学院研修。
从事神经外科工作十几年来,以饱满的工作热情积极主动的工作态度,踏实严谨的工作作风,认真对待每一位患者。具有较强的开拓精神和创新意识,得到了领导、同事和患者的好评。十几年来,独立或协助完成大小手术数千例,能够熟练操作颅底肿瘤、脑血管病、脊髓肿瘤等疑难手术。省内率先开展规范化的三叉神经痛、面肌痉挛的微创减压手术,手术例数已过2500例,效果及安全性良好。
擅长帕金森病的DBS手术、难治性癫痫的外科手术、垂体瘤、脑膜瘤、胶质瘤的手术治疗。
先后在Acta Neurochirurgica,中华显微外科杂志,中华神经外科杂志,中华外科杂志等国际、国家级学术杂志上发表论文30余篇,获得省级科研立项、厅级科技成果多项,拥有个人专利1项。
展开-
侧脑室内小脂肪瘤
侧脑室内小脂肪瘤是颅内由脂肪组织构成的良性病变体积小无明显侵袭性,CT检查呈低密度值低于脑脊液,MRI检查T1WI、T2WI均呈高信号,多数无症状常因他病影像检查偶然发现,有症状者因占位可有头痛癫痫等,主要依赖头颅影像学检查诊断,无症状且体积稳定者定期随访,有进行性增大等情况或压迫时需手术,儿童需密切随访手术谨慎,老年需评估手术耐受,女性妊娠者依阶段定制方案。 一、定义与病理特征 侧脑室内小脂肪瘤是颅内由脂肪组织构成的良性病变,体积通常较小,多无明显侵袭性生长特性,其病理基础是局部脂肪细胞异常聚集形成局限病灶。 二、影像学表现 1.CT检查:表现为低密度影,CT值低于脑脊液(一般低于-20HU至-120HU),具有脂肪组织的典型密度特征。 2.MRI检查:T1WI、T2WI均呈高信号,符合脂肪组织在磁共振成像中的信号特点,能清晰显示肿瘤在侧脑室内的位置、形态及与周围结构关系。 三、临床特点 1.无症状情况:多数小侧脑室内脂肪瘤无明显神经系统症状,常因其他疾病行头颅影像学检查时偶然发现。 2.有症状情况:若肿瘤因体积小但存在占位效应,可能出现头痛、癫痫等症状,但相对轻微,与肿瘤对周围脑组织的压迫程度相关。 四、诊断方法 主要依赖头颅影像学检查,头颅CT可初步筛查,头颅MRI是确诊的重要手段,通过其信号特征及解剖位置定位,明确肿瘤为侧脑室内小脂肪瘤。 五、治疗原则 1.随访观察:对于无症状且体积稳定无增大的小侧脑室内脂肪瘤,采取定期随访,一般建议间隔一定时间(如6-12个月)行头颅MRI复查,监测肿瘤大小及神经系统症状变化。 2.手术治疗:当肿瘤出现进行性增大、伴随明显神经系统症状(如持续头痛加重、癫痫发作频率增加等)或对周围脑组织产生明显压迫时,需考虑手术干预,手术方式依据肿瘤具体位置等因素选择。 六、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儿童患者:儿童处于生长发育阶段,需密切随访,关注肿瘤对神经系统发育的潜在影响,手术需谨慎评估风险,优先考虑非手术干预为主,若手术需充分考量儿童耐受及术后恢复等情况。 老年患者:需综合评估身体基础状况、心肺功能等手术耐受情况,若需手术,术前需完善全面评估,术后加强康复监测。 女性患者:妊娠期间发现者,需根据妊娠阶段、肿瘤情况制定个性化方案,妊娠早期需权衡妊娠与肿瘤治疗风险,中晚期则关注肿瘤对妊娠及胎儿的潜在影响,谨慎选择随访或治疗时机。
2025-09-29 11:36:57 -
脑居中脂肪瘤
脑居中脂肪瘤是胚胎发育时期脂肪组织异位聚集中枢神经系统形成的良性病变源于神经管闭合时脂肪组织异常迁移病因不完全明确可能与胚胎早期脂肪组织异位种植相关临床表现症状多样性取决于所在部位及对周围脑组织压迫情况不同年龄段表现略有差异诊断主要依靠头颅磁共振成像典型表现为边界清晰信号均匀的脂肪信号病灶T1WI及T2WI均呈高信号脂肪抑制序列信号被抑制可明确位置大小及与周围结构关系治疗原则无症状者定期影像学随访监测变化无需立即干预有症状者根据病情选择手术切除需评估与重要结构关系特殊人群中儿童手术风险高需精细评估术后密切关注神经功能恢复妊娠期女性需综合权衡手术对胎儿影响后谨慎决策老年患者需评估整体健康状况及心肺功能选择个体化治疗方案优先考虑非手术或微创治疗。 一、定义与病因 脑居中脂肪瘤是胚胎发育时期脂肪组织异位聚集于中枢神经系统形成的良性病变,源于神经管闭合过程中脂肪组织异常迁移。其具体病因尚不完全明确,可能与胚胎早期脂肪组织异位种植相关。 二、临床表现 1.症状多样性:取决于脂肪瘤所在部位及对周围脑组织的压迫情况。若压迫脑室系统可引起脑积水相关表现,如头痛、呕吐;压迫神经结构可导致癫痫发作、视力减退、肢体运动或感觉障碍等。 2.年龄差异:不同年龄段表现略有不同,儿童可能因生长发育受影响出现认知或运动功能异常,成人多以局部压迫相关症状为主。 三、诊断方法 1.影像学检查:头颅磁共振成像(MRI)是主要诊断手段,典型表现为边界清晰、信号均匀的脂肪信号病灶,T1WI及T2WI均呈高信号,脂肪抑制序列信号被抑制,可明确肿瘤位置、大小及与周围结构关系。 四、治疗原则 1.无症状者:定期进行影像学随访,监测肿瘤变化,无需立即干预。 2.有症状者:根据病情选择手术治疗,通过切除脂肪瘤解除对周围组织的压迫。手术需充分评估肿瘤与重要结构的关系,以最大程度切除肿瘤且减少神经功能损伤风险。 五、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1.儿童患者:手术风险相对较高,需精细评估肿瘤位置与儿童神经发育的影响,术后需密切关注神经功能恢复情况,加强康复监测与指导。 2.妊娠期女性:若需手术治疗,需综合权衡手术对胎儿的潜在影响,充分沟通手术利弊后谨慎决策。 3.老年患者:需评估整体健康状况及心肺功能等,选择个体化治疗方案,优先考虑非手术干预或微创治疗方式,以降低手术相关风险。
2025-09-29 11:30:38 -
胶质母细胞瘤能治好吗
胶质母细胞瘤总体很难完全治好,中位生存期一般14-16个月。手术难完全切除致复发率高;放疗是辅助手段但有副作用;化疗可控进展但有不良反应。儿童患者预后更差且治疗影响生长发育,老年患者常合并基础病致治疗耐受性差、不良反应明显,综合治疗可延长生存期、改善生活质量但预后因个体差异不同 治疗方式及对预后的影响 手术治疗:手术尽可能地切除肿瘤组织是首要的治疗步骤。然而,由于肿瘤与正常脑组织界限往往不清晰,完全切除非常困难。例如,一项临床研究显示,即使进行了手术切除,术后平均6-9个月肿瘤就会复发。对于年龄较大的患者,手术风险相对更高,因为其身体机能可能较差,耐受手术的能力较弱;而年轻患者相对来说手术耐受能力稍强,但术后复发的风险依然存在。 放疗:放疗是重要的辅助治疗手段。术后常规进行放疗可以抑制肿瘤细胞的生长。但放疗也会带来一些副作用,如放射性脑损伤等。对于女性患者,放疗可能会对内分泌等系统产生一定影响;在生活方式方面,放疗期间患者需要注意休息,避免劳累,因为劳累可能会加重身体的负担,影响对放疗的耐受性。 化疗:化疗药物如替莫唑胺等常用于胶质母细胞瘤的治疗。化疗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控制肿瘤的进展,但化疗药物也有不良反应,像骨髓抑制等。有基础病史的患者在化疗时需要更加密切地监测身体状况,因为基础病史可能会影响化疗药物的代谢和患者对化疗的耐受。 特殊人群的情况 儿童患者:儿童胶质母细胞瘤相对较为罕见,但一旦发病,预后通常更差。儿童身体处于生长发育阶段,治疗时需要考虑对生长发育的影响。手术、放疗、化疗对儿童的生长、智力发育等可能会产生长期的不良影响。在护理方面,要更加注重营养支持,因为儿童需要充足的营养来维持生长发育,同时要密切关注儿童的神经功能恢复情况等。 老年患者:老年胶质母细胞瘤患者往往合并有其他基础疾病,如高血压、糖尿病等。手术耐受性降低,放疗、化疗的不良反应可能更明显。在治疗决策上需要更加谨慎地权衡利弊,要充分考虑老年患者的生活质量,在治疗过程中要加强对基础疾病的控制,例如控制高血压患者的血压在合适范围,糖尿病患者要控制血糖等。 总之,胶质母细胞瘤总体预后不佳,很难达到完全治愈的效果,但通过综合治疗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延长患者的生存期,改善生活质量,不过不同患者的预后会因个体差异(年龄、基础健康状况等)而有所不同。
2025-09-29 11:28:41 -
为什么后脑勺疼
后脑勺疼可能由多种原因引起,如肌肉紧张或损伤、颈椎问题、头部外伤、神经痛、感染、高血压等,也可能是其他疾病的表现。持续且严重的后脑勺疼应及时就医,医生会进行检查并确定原因,制定相应的治疗方案。在就医前,可尝试保持良好头部姿势、放松颈部肌肉、休息、管理压力、避免诱因等方法来缓解疼痛。 1.肌肉紧张或损伤:长时间保持不良的头部姿势、颈部肌肉紧张或颈部受伤可能导致后脑勺疼痛。这种疼痛通常是钝痛或压痛感。 2.颈椎问题:颈椎间盘突出、颈椎关节炎等颈椎疾病可能压迫颈部神经,引起后脑勺疼痛,还可能伴有颈部僵硬、疼痛或上肢麻木无力等症状。 3.头部外伤:头部受到撞击、摔伤或打击等外伤可能导致后脑勺疼痛和其他头部症状,如头晕、恶心、呕吐等。严重的头部外伤可能需要进一步的医疗评估和治疗。 4.神经痛:三叉神经痛、枕神经痛等神经病变可能引起后脑勺的阵发性或持续性疼痛。这些疼痛可能会突然发作,并且可能与神经分布区域的感觉异常有关。 5.感染:脑膜炎、脑炎、头部感染等感染性疾病可能导致后脑勺疼痛,还可能伴有发热、头痛、恶心等全身性症状。 6.高血压:高血压患者有时会出现头部胀痛,后脑勺疼痛也可能是高血压的表现之一。 7.其他原因:颅内肿瘤、脑血管疾病、贫血、低血糖、睡眠不足、压力过大、焦虑、抑郁等也可能引起后脑勺疼痛。 如果后脑勺疼痛持续时间较长、频繁发作、伴有其他严重症状或逐渐加重,应及时就医进行详细的检查和诊断。医生可能会进行身体检查、神经系统检查、影像学检查等,以确定疼痛的原因并制定相应的治疗方案。 在就医之前,可以尝试以下方法来缓解后脑勺疼痛: 1.保持良好的头部姿势:避免长时间低头或仰头,保持颈部伸直。 2.放松颈部肌肉:可以通过热敷、按摩、伸展等方式缓解颈部肌肉紧张。 3.休息:保证充足的睡眠,避免过度劳累。 4.管理压力:采取适合自己的放松技巧,如冥想、深呼吸、瑜伽等。 5.避免诱因:避免长时间使用电子设备、保持正确的读写姿势、避免头部受寒等。 需要注意的是,不同原因引起的后脑勺疼可能需要不同的治疗方法。因此,在接受任何治疗之前,最好先咨询医生的建议。此外,对于儿童和老年人,后脑勺疼的原因和治疗可能会有所不同,医生会根据具体情况进行评估和处理。如果对后脑勺疼有任何疑虑或担忧,应尽快就医。
2025-09-29 11:23:16 -
何为颅内高压的表现
颅内高压常见症状包括头痛多为持续性胀痛或搏动性痛随颅内压增高加剧、清晨夜间重、动作可加重且部位因病变不同而异,呕吐常喷射性与进食无关多在头痛剧烈时出现,视神经乳头水肿是重要客观体征可致视力减退甚至失明,意识障碍轻者嗜睡反应迟钝重者昏睡昏迷,早期有库欣反应即血压升高脉搏呼吸减慢,部分患者有复视视力下降,婴幼儿有前囟饱满等,还可出现精神状态改变及抽搐且儿童表现有差异。 一、头痛:为颅内高压最常见症状之一,多呈持续性胀痛或搏动性痛,疼痛程度可随颅内压增高而加剧,一般清晨或夜间较重,咳嗽、用力、排便、弯腰等动作可使头痛加重,疼痛部位可随病变部位不同而有所差异,如幕上肿瘤引起的头痛多在前额部,幕下肿瘤则多在枕颈部;二、呕吐:常呈喷射性,与进食无明显关系,多在头痛剧烈时出现,系因颅内压增高刺激位于第四脑室底部的呕吐中枢所致,婴幼儿因颅缝未闭,颅内压增高可使颅缝分离,故呕吐可能为其较早出现的症状之一;三、视神经乳头水肿:是颅内高压的重要客观体征,由颅内压增高使视神经鞘内压力增高,阻碍眼底静脉回流所致,表现为视神经乳头充血、边缘模糊、中央凹陷消失、静脉怒张,若不及时处理,长期可导致视力减退甚至失明;四、意识障碍:轻者可表现为嗜睡、反应迟钝,随着颅内压进一步增高,可出现昏睡、昏迷等,这与颅内压增高影响脑干网状结构的上行激活系统有关,不同年龄患者表现有所差异,儿童患者因神经系统发育尚不完善,意识障碍出现时间可能相对较晚但进展可能较快;五、生命体征变化:早期可出现血压升高、脉搏缓慢(脉搏可减慢至50~60次/分钟)、呼吸减慢(呼吸频率可降至10~12次/分钟),称为库欣反应,多见于急性颅内高压情况,而慢性颅内高压患者生命体征变化可能不明显;六、眼部症状:部分患者可出现复视,这是由于展神经在颅底走行较长,颅内压增高时易受压迫导致眼球外展受限,另外视力可逐渐下降,婴幼儿颅内高压时可见前囟饱满、紧张,颅缝增宽,头围增大等,这是因为婴幼儿颅骨骨缝未完全闭合,颅内压增高可使骨缝分离以缓解颅内压力;七、其他神经系统症状:可出现烦躁不安、淡漠、精神萎靡等精神状态改变,还可能发生抽搐,儿童患者由于神经系统调节功能相对较弱,抽搐发生率可能相对较高,且不同年龄段儿童表现有所不同,婴幼儿可能以惊厥为主要表现形式。
2025-09-29 11:21: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