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艳芳

河南省人民医院

擅长:糖尿病、甲状腺结节、骨质疏松等疾病的诊治。

向 Ta 提问
个人简介

  河南省人民医院内分泌代谢科副主任,省级知名专家,硕士生导师。1985年毕业于河南医科大学,获学士学位。2004年任主任医师。

  现任河南省医师协会骨质疏松和骨矿盐疾病医师分会会长、河南省医学会骨质疏松和骨矿盐疾病分会副主任委员、河南省医学会内分泌学分会副主任委员、河南省保健委员会干部保健会诊专家、郑州市医疗事故鉴定专家库专家。从事内分泌专业32年,具有丰富的临床工作经验,尤其在内分泌代谢疑难杂症方面有较强的诊疗能力。

  针对不同糖尿病患者采取个体化治疗及教育、对难以控制的血糖及糖尿病并发症的诊治颇有造诣。对骨质疏松症及骨代谢疾病的诊治和预防有独到的见解。在甲状腺及甲状旁腺疾病的诊疗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主要诊疗特色:糖尿病及其并发症,骨质疏松症,甲状腺疾病。亚专业方向:骨质疏松及骨代谢疾病、肌少症。

展开
个人擅长
糖尿病、甲状腺结节、骨质疏松等疾病的诊治。展开
  • 怎样治疗尿酸过高

    尿酸过高需从多方面管理,生活方式调整包括饮食控制(低嘌呤食物摄入、限制高嘌呤食物、控制蛋白质摄入)、多饮水;运动干预是每周至少150分钟中等强度有氧运动;药物有促尿酸排泄和抑制尿酸合成类;特殊人群如儿童、孕妇、老年人有各自注意事项。 一、生活方式调整 饮食控制: 低嘌呤食物摄入:多吃各类蔬菜水果,如苹果、香蕉、菠菜等,蔬菜每天摄入量可保持在500克左右,水果200-300克。因为蔬菜水果富含维生素、矿物质和膳食纤维,且嘌呤含量低,有助于降低尿酸水平。同时,可选择全谷物食品,如全麦面包、燕麦等,其升糖指数相对较低,能稳定血糖,间接对尿酸代谢产生积极影响。 限制高嘌呤食物:严格限制动物内脏(如猪肝、牛肝等)、海鲜(如沙丁鱼、生蚝等)、浓肉汤等的摄入。例如,动物内脏每100克中嘌呤含量往往较高,长期大量食用会显著升高血尿酸水平。 控制蛋白质摄入:适量摄入优质蛋白质,可选择牛奶、鸡蛋等,其中牛奶每天可饮用300-500毫升,鸡蛋每天1个左右。因为过多的蛋白质摄入可能会在体内代谢产生尿酸,所以需要合理控制。 多饮水:每天保证饮水量在2000-3000毫升左右。充足的水分可以增加尿量,促进尿酸通过尿液排出体外。对于一些有泌尿系统基础疾病的患者,需根据具体情况调整饮水量,但一般也应维持在合理范围内。例如,肾功能正常的成年人,大量饮水有助于稀释尿酸浓度。 二、运动干预 适度有氧运动:每周进行至少150分钟的中等强度有氧运动,如快走(速度一般为4-6公里/小时)、慢跑、游泳等。运动可以提高身体代谢率,帮助消耗能量,促进尿酸的排泄。对于不同年龄和身体状况的人群,运动强度需适当调整。比如,老年人可选择慢走或打太极拳等相对温和的运动方式,避免过度运动导致关节损伤;年轻人则可以根据自身体能选择更具挑战性的有氧运动。 三、药物治疗 促尿酸排泄药物:这类药物可以增加尿酸从肾脏的排泄,常用的有苯溴马隆等。但对于有泌尿系统结石病史的患者要谨慎使用,因为其可能会增加泌尿系统结石的风险。在使用过程中需要监测肾功能和尿液酸碱度等指标。 抑制尿酸合成药物:别嘌醇是常见的抑制尿酸合成的药物,不过对于有严重肝肾功能不全的患者需要调整剂量或避免使用。使用过程中要关注患者是否出现皮疹、肝功能异常等不良反应。 四、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儿童:儿童尿酸过高相对较少见,若出现需明确病因。一般首先考虑非药物干预,如调整饮食结构,保证营养均衡的同时限制高嘌呤食物摄入,鼓励适当运动,但要避免剧烈运动对儿童正在发育的关节等造成不良影响。如果是由某些遗传代谢性疾病导致的尿酸过高,需在儿科医生的专业指导下进行综合管理。 孕妇:孕妇尿酸过高需谨慎处理。饮食上在保证胎儿营养需求的前提下进行适度的饮食控制,增加水分摄入。药物治疗需非常谨慎,因为很多降尿酸药物可能会对胎儿产生影响,一般先以非药物干预为主,如情况严重需在妇产科和内分泌科医生的共同评估下选择相对安全的药物进行治疗。 老年人:老年人尿酸过高时,在生活方式调整方面要注意运动的安全性,避免因为关节退变等原因导致运动损伤。药物治疗时要考虑老年人肝肾功能减退的特点,选择对肝肾功能影响较小的药物,并密切监测肝肾功能和血尿酸水平的变化。同时,老年人常合并其他慢性疾病,要注意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

    2025-10-11 14:08:24
  • 糖尿病的自我诊断方法

    糖尿病可通过观察临床症状(多饮、多食、多尿)、进行血糖检测(空腹血糖、随机血糖)、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OGTT)及糖化血红蛋白(HbA1c)检测来诊断,不同人群(老年人、儿童、孕妇)有其特殊的诊断及关注要点。 一、临床症状观察 1.多饮:糖尿病患者由于血糖升高,会导致渗透性利尿,使得身体失水,从而刺激口渴中枢,引起多饮症状。一般来说,患者会感觉口渴明显,饮水量较平时增加。例如,部分患者可能一天饮水量较以往增加数升。 2.多食:血糖不能被充分利用,身体处于能量缺乏状态,患者会出现饥饿感,导致食欲亢进,食量明显增多。但即使进食量增加,体重可能不增反降。 3.多尿:血糖升高超过肾糖阈,肾脏会将过多的葡萄糖排出体外,带走大量水分,从而出现尿量增多、排尿次数增加的情况。儿童糖尿病患者可能在夜间出现尿床等情况,需要家长留意。 二、血糖检测 1.空腹血糖检测: 检测方法:隔夜空腹8-10小时后,抽取静脉血或使用血糖仪检测指尖血。 正常范围及意义:空腹血糖正常范围一般为3.9-6.1mmol/L。如果空腹血糖≥7.0mmol/L,同时伴有上述多饮、多食、多尿等糖尿病症状,高度怀疑糖尿病。对于儿童来说,空腹血糖的正常范围与成人相似,但需要结合儿童的年龄、生长发育情况综合判断。 2.随机血糖检测: 检测方法:任意时间抽取静脉血或检测指尖血。 正常范围及意义:随机血糖正常范围应<11.1mmol/L。如果随机血糖≥11.1mmol/L,且伴有糖尿病症状,也可诊断为糖尿病。孕妇在孕期进行血糖检测时,随机血糖的监测也很重要,因为孕期糖尿病有其特殊的诊断标准和管理要求。 三、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OGTT) 1.试验方法: 空腹状态下,口服一定量的葡萄糖溶液,然后分别在服糖后30分钟、1小时、2小时、3小时抽取静脉血检测血糖。 儿童进行OGTT试验时,葡萄糖的用量按1.75g/kg计算,但最多不超过75g。 2.诊断标准: 空腹血糖≥7.0mmol/L,服糖后2小时血糖≥11.1mmol/L,可诊断为糖尿病。对于妊娠期女性,OGTT的诊断标准有所不同,空腹血糖≥5.1mmol/L,服糖后1小时血糖≥10.0mmol/L,服糖后2小时血糖≥8.5mmol/L,其中任何一点血糖值达到或超过上述标准即可诊断为妊娠糖尿病。 四、糖化血红蛋白(HbA1c)检测 1.检测意义: 糖化血红蛋白反映的是过去2-3个月的平均血糖水平,不受短期内血糖波动的影响。 正常成年人糖化血红蛋白水平一般在4%-6%。如果糖化血红蛋白≥6.5%,结合临床症状等可辅助诊断糖尿病。对于儿童和孕妇等特殊人群,糖化血红蛋白的正常范围可能略有不同,但总体也是反映较长时间的血糖控制情况。例如,孕妇的糖化血红蛋白控制目标一般要求低于6%,以保障母婴健康。 特殊人群方面,老年人由于身体机能下降,糖尿病的自我诊断需要更加细致,要注意观察不典型症状,如乏力、视力模糊等可能也是糖尿病的表现;儿童糖尿病患者症状可能不典型,多尿、多食等症状可能被忽视,家长需密切关注儿童的生长发育、饮水量、尿量等情况;孕妇在孕期由于身体激素变化等原因,容易出现血糖异常,要定期进行血糖检测,包括OGTT等检查,以便及时发现妊娠糖尿病并进行管理。

    2025-10-11 14:04:48
  • 糖尿病能吃粽子吗

    糖尿病患者能否吃粽子需注意相关事项,粽子主要成分糯米为高碳水化合物易致血糖升,应选合适种类如杂粮粽,控制食用量,搭配其他食物;老年、合并胃肠道疾病、儿童等特殊人群糖尿病患者吃粽子有特别提示,老年要控量、监测血糖,胃肠道疾病患者慎食,儿童需严格遵医嘱控制量等。 一、粽子的基本成分对血糖的影响 粽子主要由糯米制成,糯米属于高碳水化合物食物,消化吸收相对较快,进入人体后会迅速转化为葡萄糖,从而导致血糖升高。一般来说,100克糯米做成的粽子所含碳水化合物量较高,对于糖尿病患者而言,食用后血糖波动可能较为明显。例如,有研究表明,食用糯米类主食后,健康人的血糖上升速度比食用等量大米类主食快且峰值更高,而糖尿病患者本身血糖调节能力较差,食用糯米粽子更容易出现血糖的大幅波动。 二、糖尿病患者吃粽子的注意事项 选择合适的粽子种类 尽量选择杂粮粽子,如燕麦粽、糙米粽等。这些粽子中的杂粮含有较多的膳食纤维,膳食纤维可以延缓碳水化合物的吸收,从而有助于平稳血糖。例如,燕麦中的膳食纤维能在肠道内形成黏性物质,阻碍碳水化合物与消化酶的充分接触,使葡萄糖释放速度减慢,进而使血糖升高的幅度相对减小。 避免选择豆沙粽等含糖量高的甜味粽子以及肉粽等脂肪含量高的粽子。豆沙粽中的豆沙在制作过程中通常会添加较多的糖,肉粽中的油脂会增加食物的能量密度,糖尿病患者食用后不仅血糖容易升高,血脂也可能会出现波动。 控制食用量 即使是合适种类的粽子,也需要严格控制食用量。一般建议每次食用粽子的量不超过100克(生重对应的熟重)。可以将一个粽子分成几小份,每次只吃一小份,这样既能满足对粽子的口感需求,又能较好地控制血糖。因为即使是杂粮粽子,其碳水化合物的总量还是相对较高,过量食用仍会导致血糖超标。 搭配其他食物 吃粽子时可以搭配一些富含膳食纤维的蔬菜,如菠菜、芹菜等。蔬菜中的膳食纤维可以延缓血糖的上升速度。例如,在吃粽子的同时搭配一盘清炒菠菜,菠菜中的膳食纤维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延缓糯米中碳水化合物的吸收,使血糖上升得更平缓。还可以搭配一些优质蛋白质食物,如鸡蛋、牛奶等,但要注意控制蛋白质食物的量,因为过量的蛋白质也可能会在体内转化为葡萄糖。 三、特殊人群糖尿病患者吃粽子的特别提示 老年糖尿病患者 老年糖尿病患者消化功能相对较弱,食用粽子更容易出现消化不良的情况。所以老年患者在吃粽子时更要严格控制量,并且可以选择煮得相对软烂一些的粽子,以减轻消化负担。同时,由于老年患者对血糖变化的感知可能不如年轻人敏感,更要密切监测食用粽子前后的血糖变化,根据血糖情况及时调整饮食和治疗方案。 合并有胃肠道疾病的糖尿病患者 对于合并有胃炎、胃溃疡等胃肠道疾病的糖尿病患者,糯米粽子相对较难消化,容易引起胃肠道不适,如腹胀、腹痛等。这类患者应谨慎食用粽子,如果要吃,最好选择少量且容易消化的粽子种类,并且在食用后要注意观察胃肠道的反应,如有不适及时就医。 儿童糖尿病患者 儿童糖尿病患者由于处于生长发育阶段,对饮食的控制需要更加谨慎。一般不建议儿童糖尿病患者食用粽子,如果特殊情况需要食用,必须在医生或营养师的指导下严格控制食用量,并且要搭配合适的其他食物,同时密切关注儿童的血糖变化和生长发育情况。

    2025-10-11 14:00:53
  • 孕妇甲减的症状

    孕妇甲减有一般全身症状如疲劳乏力、体重变化异常、怕冷;代谢相关症状如消化系统症状、血脂异常;神经系统相关症状如记忆力减退、情绪改变;还有对胎儿发育间接影响相关潜在表现,出现相关症状应及时就医检查,孕期要密切关注自身状况、定期产检保障健康。 疲劳乏力:孕妇患甲减时,由于甲状腺激素分泌不足,机体代谢率降低,会使孕妇经常感到疲倦,即使经过充分休息也难以缓解。例如,一项研究显示,约60%以上的甲减孕妇会出现明显的疲劳感,这种疲劳感会影响孕妇的日常活动和生活质量,导致其难以像正常孕妇那样精力充沛地进行工作和家务劳动。 体重变化异常:一方面可能出现体重增加,因为甲状腺激素缺乏会使机体代谢减慢,能量消耗减少,即使孕妇的饮食量没有明显变化,也可能出现体重逐渐上升的情况;另一方面,也有部分孕妇可能体重增加不明显,但代谢异常的情况依然存在。一般来说,与正常孕妇相比,甲减孕妇的体重增长速度可能不符合正常孕期体重增长的规律。 怕冷:甲状腺激素有调节体温的作用,甲减时甲状腺激素分泌不足,机体产热减少,孕妇会比正常孕妇更易感到寒冷,在正常室温下也可能穿着比他人厚或频繁添加衣物来保暖。 代谢相关症状 消化系统症状:可能出现食欲减退,这是因为甲状腺激素缺乏影响了胃肠道的蠕动和消化功能,导致孕妇对食物的兴趣降低。同时,还可能伴有便秘,由于胃肠蠕动减慢,食物在肠道内停留时间延长,水分被过度吸收,从而引起大便干结、排便困难。例如,有研究发现,约40%的甲减孕妇存在不同程度的消化系统症状,其中便秘较为常见。 血脂异常:甲减会影响脂质代谢,导致孕妇血脂水平升高,尤其是胆固醇和甘油三酯水平可能超出正常范围。长期的血脂异常可能增加孕妇发生心血管疾病的风险,需要引起重视。 神经系统相关症状 记忆力减退:甲状腺激素对神经系统的发育和功能维持有重要作用,孕妇甲减时,可能出现记忆力下降的情况,表现为对近期发生的事情容易遗忘,影响孕妇对自身健康状况的关注以及对胎儿相关情况的记忆和关注。 情绪改变:部分孕妇可能出现情绪低落、抑郁等表现,这与甲状腺激素对神经递质代谢和情绪调节的影响有关。甲减孕妇的血清甲状腺激素水平与抑郁情绪的发生存在一定关联,血清甲状腺激素水平越低,抑郁情绪的发生率可能越高。 对胎儿发育相关的间接影响相关症状(通过影响甲状腺激素水平体现) 胎儿智力发育风险相关的潜在表现:虽然不是直接的症状,但由于胎儿的神经系统发育依赖于母体充足的甲状腺激素供应,孕妇甲减如果未得到及时纠正,可能会影响胎儿的智力发育。从孕妇自身角度来看,可能会间接感受到对胎儿发育担忧的情绪,但这并非典型的身体症状,不过可以反映出甲减对孕妇和胎儿健康影响的关联性。例如,若孕妇甲减长期未控制,可能导致胎儿在子宫内的甲状腺激素供应不足,进而影响胎儿大脑的正常发育。 对于孕妇甲减,一旦出现上述相关症状,应及时就医进行甲状腺功能检查等相关检查,以便早期发现并积极治疗,保障孕妇自身健康和胎儿的正常发育。孕妇在孕期要密切关注自身身体状况的变化,定期进行产检,尤其是甲状腺功能的检查,以便及时发现甲减等异常情况并采取相应措施。同时,要保持良好的心态,合理安排饮食和生活,为自身和胎儿的健康创造良好条件。

    2025-10-11 13:59:40
  • 低血糖吃什么食物能补上来

    不同人群低血糖时可选择快速升糖的碳水化合物类、主食类、水果类食物,儿童要注意食物安全性,糖尿病患者选升糖食物需谨慎并密切监测血糖,老年人要注意食物质地、定期监测血糖并及时就医查因调整方案。 一、快速升糖的碳水化合物类食物 1.葡萄糖片:葡萄糖能迅速被人体吸收,直接提升血糖水平。研究表明,口服葡萄糖后15-20分钟内血糖可明显升高,对于低血糖发作时能快速起效,适用于各种人群低血糖时紧急补充,但糖尿病患者需在医生指导下使用。 2.糖果:如硬糖、软糖等,其中的糖分可快速被机体利用。例如普通的水果硬糖,每块糖含有的糖分能在短时间内提升血糖,一般人群低血糖时可食用,但儿童食用时需有人监护,避免呛噎。 3.甜饮料:像可乐、雪碧等含糖量较高的碳酸饮料,饮用后其中的糖分能较快被吸收。不过,对于有胃肠道不适或糖尿病等特殊人群,要谨慎选择,糖尿病患者饮用后需监测血糖变化。一般健康人群低血糖时可少量饮用,但不宜过量,以免引起胃肠道不适。 二、富含碳水化合物的主食类食物 1.白面包:白面包属于精制碳水化合物,消化吸收相对较快。进食后,其中的碳水化合物会迅速分解为葡萄糖进入血液,从而升高血糖。一般人群可选择适量食用,但对于血糖波动较大或有肥胖风险的人群,要控制食用量,避免血糖波动过大或热量摄入过多。 2.馒头:馒头也是常见的主食,其主要成分是淀粉,在体内经过消化酶的作用转化为葡萄糖。低血糖时吃馒头能起到补充血糖的作用,不同年龄人群食用时需注意量,儿童食用要避免过大块,防止噎住。 三、水果类食物 1.香蕉:香蕉富含碳水化合物,且易于消化吸收。每100克香蕉中含有一定量的糖分,食用后能较快提升血糖。但对于糖尿病患者,要根据自身血糖控制情况适量食用,因为香蕉的升糖指数相对较高;对于儿童,食用香蕉时要注意安全,避免一次性食用过多。 2.葡萄:葡萄含有较多的葡萄糖和果糖,能快速被人体吸收利用来升高血糖。一般人群低血糖时可适量吃葡萄,但要注意清洗干净,儿童食用时需成人陪伴,防止误吞葡萄籽等。 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1.儿童:儿童低血糖时,除了选择上述快速升糖食物外,要特别注意食物的安全性。避免选择过硬、过大块的食物,防止发生呛噎等意外。例如在选择糖果时,应选择小块且不易呛噎的类型;食用香蕉时要切成合适的小块。同时,要及时查找儿童低血糖的原因,如是否是空腹运动过度等,并在日后注意避免类似情况发生。 2.糖尿病患者:糖尿病患者发生低血糖时,选择升糖食物需更加谨慎。要优先选择那些升糖相对平稳且能准确预估血糖升高幅度的食物。比如选择葡萄糖片时要严格按照自身情况适量使用,因为糖尿病患者的血糖调节机制异常,对血糖的波动更为敏感。在食用甜饮料、糖果、水果等食物后,要密切监测血糖变化,根据血糖情况调整后续饮食和治疗方案。 3.老年人:老年人低血糖时,由于其身体机能下降,对血糖变化的感知可能不敏锐。在选择升糖食物时,要注意食物的质地,避免过于坚硬或难以消化的食物,以防加重胃肠道负担。同时,老年人要定期监测血糖,了解自身血糖情况,在发生低血糖后,要及时就医查找低血糖的原因,如是否是药物使用不当等,并在医生指导下调整相关治疗方案,以预防再次发生低血糖。

    2025-10-11 13:56:59
推荐医生
宗岩

宗岩

中医科

立即咨询

尹朝林

尹朝林

儿科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