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人民医院内分泌代谢科副主任,省级知名专家,硕士生导师。1985年毕业于河南医科大学,获学士学位。2004年任主任医师。
现任河南省医师协会骨质疏松和骨矿盐疾病医师分会会长、河南省医学会骨质疏松和骨矿盐疾病分会副主任委员、河南省医学会内分泌学分会副主任委员、河南省保健委员会干部保健会诊专家、郑州市医疗事故鉴定专家库专家。从事内分泌专业32年,具有丰富的临床工作经验,尤其在内分泌代谢疑难杂症方面有较强的诊疗能力。
针对不同糖尿病患者采取个体化治疗及教育、对难以控制的血糖及糖尿病并发症的诊治颇有造诣。对骨质疏松症及骨代谢疾病的诊治和预防有独到的见解。在甲状腺及甲状旁腺疾病的诊疗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主要诊疗特色:糖尿病及其并发症,骨质疏松症,甲状腺疾病。亚专业方向:骨质疏松及骨代谢疾病、肌少症。
展开-
糖尿病可以吃银耳吗
糖尿病患者可以适量吃银耳,因其碳水化合物含量适中、升糖指数低,富含膳食纤维且含多种营养成分。不同年龄段及有特殊病史的糖尿病患者食用时各有注意事项,儿童要软烂且控量,老年要考虑整体搭配,合并胃肠道疾病者谨慎食用,过敏者绝对不能吃。 碳水化合物含量适中:银耳中的碳水化合物含量相对适中,每100克银耳中碳水化合物含量约为36.9克,且其升糖指数(GI)较低,食用后引起血糖升高的速度相对较慢。有研究表明,食用低GI食物有助于糖尿病患者更好地控制血糖水平,因为低GI食物消化吸收相对缓慢,血糖上升幅度较小,能避免血糖的大幅波动。 富含膳食纤维:银耳富含膳食纤维,每100克银耳中膳食纤维含量约为30.4克。膳食纤维可以增加饱腹感,延缓碳水化合物的消化吸收,从而有助于平稳血糖。同时,膳食纤维还能改善肠道功能,对糖尿病患者常见的肠道问题有一定的改善作用。例如,可溶性膳食纤维在肠道中可以形成凝胶状物质,减缓食物通过肠道的速度,使葡萄糖的吸收更加平缓。 含有多种营养成分:银耳含有蛋白质、多糖等多种营养成分。其中的多糖成分具有一定的生物活性,可能对糖尿病患者的代谢调节有一定益处。例如,银耳多糖可以增强机体的免疫力,而糖尿病患者往往免疫力较低,适当食用银耳有助于提高身体的抵抗力。 不同年龄段糖尿病患者食用银耳的注意事项 儿童糖尿病患者:儿童糖尿病患者食用银耳时,需注意烹饪方式,应尽量做得软烂,便于儿童咀嚼和消化。因为儿童的消化系统发育尚未完全成熟,过于坚韧的银耳可能会引起消化不良。同时,要控制食用量,避免因为银耳的营养丰富而过量食用导致血糖波动。 老年糖尿病患者:老年糖尿病患者消化功能有所减退,食用银耳时同样要注意烹饪得软烂。此外,老年患者可能同时伴有其他慢性疾病,如高血压、高血脂等,在食用银耳时要综合考虑整体的饮食搭配,确保饮食的均衡和多样化。例如,若老年患者同时患有高血脂,虽然银耳对血脂影响较小,但仍要注意不要与过多高脂肪食物搭配食用。 有特殊病史糖尿病患者食用银耳的注意事项 合并胃肠道疾病的糖尿病患者:如果糖尿病患者合并有严重的胃肠道疾病,如胃溃疡、十二指肠溃疡等,食用银耳时要谨慎。因为银耳中的膳食纤维在一定程度上可能会刺激胃肠道,对于胃肠道功能较弱的患者,可能会引起不适症状。此时可以将银耳煮得更软烂一些,减少对胃肠道的刺激,但仍要注意适量食用。 对银耳过敏的糖尿病患者:极少数糖尿病患者可能对银耳过敏,这类患者绝对不能食用银耳,否则会引起过敏反应,如皮肤瘙痒、皮疹、呼吸困难等,严重时可能会危及生命。所以,对银耳过敏的糖尿病患者要避免接触和食用银耳。
2025-10-11 12:32:54 -
餐后胰岛素正常值范围是多少
餐后胰岛素由胰腺β细胞分泌,正常成人餐后0.5-1小时达高峰为空腹5-10倍,2小时渐降至空腹2-3倍,3小时基本恢复空腹水平;儿童胰岛素分泌随年龄增长完善,妊娠期女性因胎盘激素致胰岛素分泌增加,糖尿病患者餐后胰岛素分泌有异常,其水平受饮食、代谢状态等多种因素影响,需结合临床等综合判断糖代谢情况。 一、基础概念 胰岛素是由胰腺β细胞分泌的一种蛋白质激素,它在调节血糖水平方面起着关键作用。餐后胰岛素的分泌会因进食而增加,以帮助机体处理摄入的葡萄糖,使其进入细胞内被利用或储存。 二、正常成人餐后胰岛素值范围 一般来说,正常成人餐后0.5-1小时胰岛素水平会达到高峰,通常为空腹胰岛素水平的5-10倍。空腹胰岛素正常范围一般为5-20mU/L,那么餐后0.5-1小时胰岛素水平大致在25-200mU/L左右;餐后2小时胰岛素水平会逐渐下降,恢复到空腹水平的2-3倍左右,即10-60mU/L;餐后3小时基本恢复到空腹水平。 三、特殊人群的餐后胰岛素情况 儿童:儿童的胰岛素分泌功能随年龄增长逐渐完善。一般而言,儿童餐后胰岛素变化规律与成人相似,但由于儿童处于生长发育阶段,其空腹胰岛素水平较成人略低,餐后胰岛素的波动情况也会因年龄不同而有差异。例如,幼儿期空腹胰岛素可能在3-15mU/L左右,随着年龄增长逐渐向成人范围靠近,但具体数值需结合儿童的生长发育情况综合判断。 妊娠期女性:妊娠期女性由于胎盘分泌的激素对胰岛素产生抵抗等因素,胰岛素分泌会相应增加。餐后胰岛素水平会高于非妊娠女性,但也有一定的正常范围。一般餐后1小时胰岛素水平可达到空腹的10倍左右,即50-200mU/L;餐后2小时胰岛素水平可达到空腹的5-8倍,即25-160mU/L;餐后3小时也会逐渐恢复到接近非妊娠时的空腹水平。不过,妊娠期胰岛素水平的变化是为了满足胎儿生长发育对葡萄糖的需求,同时要注意与妊娠糖尿病等情况相鉴别。 糖尿病患者:对于2型糖尿病患者,餐后胰岛素分泌可能存在高峰延迟、分泌量异常等情况。一些2型糖尿病患者餐后胰岛素水平可能高于正常,但机体对胰岛素的敏感性下降,导致血糖不能有效被控制;而1型糖尿病患者由于自身胰岛β细胞受损,餐后胰岛素分泌显著减少,需要外源性胰岛素补充来维持血糖稳定。 餐后胰岛素的水平受多种因素影响,如饮食的种类(碳水化合物含量高的食物比脂肪、蛋白质含量高的食物更能刺激胰岛素分泌)、个体的代谢状态、是否患有内分泌疾病等。如果对餐后胰岛素水平有疑问,需要结合临床症状、其他血糖相关指标以及进一步的检查来综合判断机体的糖代谢情况。
2025-10-11 12:27:58 -
血糖高可以吃哈密瓜吗
血糖高人群能否吃哈密瓜需看情况,其含一定糖分,升糖指数中等,控制稳定可两餐间少量吃200克内,食用后要监测血糖;成年人按原则吃且注意饮食均衡,儿童血糖高少见,特殊情况经评估谨慎少量吃;合并肾病者要考虑钾含量,谨慎食用,合并胃肠道疾病者要适量且餐后少量吃。 哈密瓜含有一定量的糖分,每100克哈密瓜中碳水化合物含量约为15%左右,其中主要是葡萄糖、果糖等单糖和双糖,食用后会较快升高血糖。不过其升糖指数(GI)约为56,属于中等升糖指数食物。 血糖高人群食用哈密瓜的原则 血糖控制稳定时可少量食用:当血糖高人群的血糖控制比较理想,空腹血糖控制在7.0mmol/L以下,餐后2小时血糖控制在10.0mmol/L以下,且血糖波动相对较小时,可以在两餐之间少量食用哈密瓜,一般建议食用200克以内。例如,早餐和午餐之间,或者午餐和晚餐之间,选择这个时间段食用可以避免餐前低血糖,同时减少对餐后血糖的过度影响。 食用后需监测血糖:食用哈密瓜后要密切监测血糖变化,一般建议食用后1-2小时监测血糖,观察血糖的升高幅度。如果发现血糖升高较明显,那么下次就需要减少哈密瓜的食用量或者暂时不食用。 不同年龄血糖高人群食用哈密瓜的差异 成年人:成年人血糖高时食用哈密瓜遵循上述原则即可,但要注意整体饮食的均衡,保证每天摄入的总热量不超标。比如一位从事办公室工作的中年血糖高患者,每天除了哈密瓜外,还需要合理搭配蔬菜、瘦肉、粗粮等食物。 儿童血糖高(相对少见,多为特殊类型糖尿病等情况):儿童血糖高较为复杂,若为儿童糖尿病患者,一般不建议随意食用哈密瓜等含糖水果,因为儿童的饮食需要更精准的控制以满足生长发育需求。但如果是特殊情况,经医生评估后,可在严格控制总量并密切监测血糖下谨慎少量食用,且要注意选择合适的时机,避免影响儿童的血糖稳定和正常生长。 有其他病史人群食用哈密瓜的注意事项 合并肾病的血糖高人群:如果血糖高人群合并有肾病,需要注意哈密瓜中钾的含量,哈密瓜含钾量相对较高,每100克约含250-300毫克钾。肾病患者排钾能力下降,过多食用哈密瓜可能会引起高钾血症,导致心律失常等严重并发症。所以这类人群食用哈密瓜需要更加谨慎,最好咨询肾内科和内分泌科医生,根据肾功能情况来决定是否能食用及食用量。 合并胃肠道疾病的血糖高人群:对于合并有胃溃疡、胃炎等胃肠道疾病的血糖高人群,哈密瓜性偏凉,过多食用可能会刺激胃肠道,引起腹痛、腹泻等不适。所以这类人群食用哈密瓜时要注意适量,并且最好在餐后少量食用,减少对胃肠道的刺激。
2025-10-11 12:19:13 -
二型糖尿病根本不是病吗
二型糖尿病是慢性代谢性疾病,发病机制有胰岛素抵抗和胰岛素分泌不足,会致代谢紊乱及慢性并发症,不同人群有其特点及应对,需早期预防、规范治疗与长期管理来控制病情、减少并发症、提高生活质量。 胰岛素抵抗:在二型糖尿病患者中,机体对胰岛素的敏感性降低,肌肉、肝脏和脂肪组织等对胰岛素促进葡萄糖摄取和利用的作用发生抵抗。例如,肌肉细胞不能有效地利用胰岛素来摄取葡萄糖进行代谢,导致血糖不能被及时摄取利用而堆积在血液中。 胰岛素分泌不足:胰岛β细胞功能逐渐受损,胰岛素分泌量相对不足,不能很好地调节血糖水平。随着病情进展,胰岛β细胞功能进行性减退,进一步加重血糖的异常。 对健康的影响 代谢紊乱:长期高血糖会引起一系列代谢紊乱,如脂代谢异常,表现为甘油三酯、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升高等,增加动脉粥样硬化等心血管疾病的风险。 慢性并发症 微血管病变:可累及视网膜,导致糖尿病视网膜病变,严重时可引起失明;累及肾脏,引起糖尿病肾病,晚期可发展为肾衰竭。 大血管病变:会使动脉粥样硬化加速,增加冠心病、脑卒中和下肢动脉硬化等疾病的发生风险,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和寿命。 不同人群的特点及应对 年龄因素:老年二型糖尿病患者往往合并多种慢性疾病,如高血压、冠心病等,在治疗和血糖控制方面需要更加谨慎,要综合考虑药物相互作用等问题。例如,老年患者使用降糖药物时需密切监测肝肾功能,因为其肝肾功能可能随年龄增长而减退。 性别因素:一般来说没有明显的性别差异导致二型糖尿病发病机制本质不同,但在妊娠相关的二型糖尿病(妊娠糖尿病部分患者可能发展为二型糖尿病)等特殊情况时有不同表现。对于女性患者,在孕期和产后的血糖管理需要特别关注,因为妊娠期间的代谢变化可能影响二型糖尿病的发展和控制。 生活方式因素:不健康的生活方式如高热量饮食、缺乏运动等是二型糖尿病的重要诱因。对于有二型糖尿病风险或已患病的人群,合理的生活方式干预至关重要。例如,增加体力活动,每周至少进行150分钟的中等强度有氧运动,如快走等;调整饮食结构,减少高糖、高脂肪、高盐食物的摄入,增加蔬菜、全谷物等富含膳食纤维食物的摄入。 病史因素:有家族糖尿病病史的人群属于高危人群,需要更加密切监测血糖等指标。如果已经患有二型糖尿病,有长期病史的患者可能并发症发生风险更高,需要更全面的综合管理,包括血糖、血压、血脂的控制以及并发症的筛查等。 总之,二型糖尿病是一种需要重视的疾病,应通过早期预防、规范治疗和长期管理来控制病情,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2025-10-11 12:16:05 -
促甲状腺激素偏高可以自己恢复吗
促甲状腺激素偏高是否可自己恢复分情况,生理性因素如妊娠期、剧烈运动后导致的可能恢复,病理性因素如甲状腺功能减退症、垂体病变、其他内分泌疾病相关导致的通常难自行恢复,发现促甲状腺激素偏高需及时就医完善检查,明确病因,病理性的要规范治疗,生理性的要定期复查,特殊人群要特殊密切监测处理。 妊娠期:女性在妊娠早期,由于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hCG)水平升高,可能会刺激甲状腺,导致促甲状腺激素(TSH)轻度偏高。一般在妊娠14-20周后,hCG水平逐渐稳定,TSH可能会恢复正常。这是因为妊娠期特殊的生理变化引起的短暂性TSH偏高,随着妊娠进程的推进,身体适应了这种变化,TSH有自行恢复的可能。 剧烈运动后:短时间内剧烈运动可能会影响甲状腺功能,导致TSH一过性偏高。在休息一段时间后,身体恢复正常状态,TSH有可能恢复到正常水平。这是因为剧烈运动引起的身体应激状态是短暂的,当应激因素消除后,甲状腺功能可逐渐调整至正常。 病理性因素导致的促甲状腺激素偏高通常难以自行恢复 甲状腺功能减退症相关:如果是由于自身免疫性甲状腺炎(如桥本甲状腺炎)、甲状腺手术、放射性碘治疗等原因引起的甲状腺功能减退,导致TSH偏高,这种情况一般不能自行恢复。自身免疫性甲状腺炎会持续破坏甲状腺组织,使甲状腺分泌甲状腺激素减少,反馈性引起TSH升高;甲状腺手术或放射性碘治疗会直接损伤甲状腺组织,影响甲状腺激素的合成与分泌,从而导致TSH持续偏高,需要通过外源性补充甲状腺激素(如左甲状腺素钠)进行替代治疗。 垂体病变相关:垂体肿瘤等垂体病变可能会影响促甲状腺激素的分泌,导致TSH偏高。垂体病变是病理性的,不会自行恢复,需要针对垂体病变进行相应的治疗,如手术切除垂体肿瘤等,同时根据TSH及甲状腺激素水平调整治疗方案。 其他内分泌疾病相关:如库欣综合征等内分泌疾病也可能影响甲状腺轴,导致TSH偏高,这些疾病本身不会自行恢复,需要治疗原发疾病来改善TSH偏高的状况。 对于发现促甲状腺激素偏高的人群,无论何种情况都应及时就医,进一步完善甲状腺相关抗体、甲状腺超声等检查,明确病因。如果是病理性因素导致的,应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规范治疗;如果是生理性因素导致的,也需要定期复查甲状腺功能,监测TSH的变化情况。特殊人群如妊娠期女性发现TSH偏高,更要密切监测,因为甲状腺功能异常可能会影响胎儿的生长发育;对于老年人发现TSH偏高,要考虑到可能存在多种慢性疾病相互影响的情况,需要综合评估后进行合理处理。
2025-10-11 12:12: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