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人民医院内分泌代谢科副主任,省级知名专家,硕士生导师。1985年毕业于河南医科大学,获学士学位。2004年任主任医师。
现任河南省医师协会骨质疏松和骨矿盐疾病医师分会会长、河南省医学会骨质疏松和骨矿盐疾病分会副主任委员、河南省医学会内分泌学分会副主任委员、河南省保健委员会干部保健会诊专家、郑州市医疗事故鉴定专家库专家。从事内分泌专业32年,具有丰富的临床工作经验,尤其在内分泌代谢疑难杂症方面有较强的诊疗能力。
针对不同糖尿病患者采取个体化治疗及教育、对难以控制的血糖及糖尿病并发症的诊治颇有造诣。对骨质疏松症及骨代谢疾病的诊治和预防有独到的见解。在甲状腺及甲状旁腺疾病的诊疗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主要诊疗特色:糖尿病及其并发症,骨质疏松症,甲状腺疾病。亚专业方向:骨质疏松及骨代谢疾病、肌少症。
展开-
糖尿病能吃烤红薯吗
糖尿病患者能否吃烤红薯需综合考虑多方面。烤红薯碳水化合物含量高、升糖指数较高,食用时要控制量,选血糖稳定时吃,还可搭配其他食物;1型糖尿病患者更需谨慎,2型糖尿病患者病情控制好时可适量吃,不好则不建议;同时糖尿病患者还需结合运动等综合生活方式来平衡因吃烤红薯可能引起的血糖变化,要注意控制食用量、选择合适时间、搭配食物及结合运动等维持血糖稳定。 一、烤红薯的碳水化合物含量与血糖影响 烤红薯富含碳水化合物,其碳水化合物含量相对较高。对于糖尿病患者来说,摄入后会使血糖升高。一般来说,100克烤红薯中碳水化合物含量约为27.7克左右。糖尿病患者进食后,血糖的升高幅度与食物的升糖指数(GI)相关,烤红薯的升糖指数相对较高,约为75左右,这意味着食用后血糖上升速度较快。例如,有研究显示,健康人进食等量烤红薯后,血糖在进食后30-60分钟会明显升高,糖尿病患者食用后血糖波动会更为显著。 二、糖尿病患者食用烤红薯的注意事项 1.控制食用量 糖尿病患者如果想吃烤红薯,需严格控制食用量。建议每次食用量不超过100克(可食用部分)。可以将烤红薯的热量计算到每日总热量摄入中,若食用了烤红薯,相应减少其他主食的摄入量。比如,原本计划吃150克米饭,食用100克烤红薯后,米饭的摄入量可减少至100克左右,以保证每日总热量的平衡。 2.选择合适的食用时间 最好在血糖控制比较稳定的时候食用烤红薯,例如空腹血糖控制在7.0mmol/L左右,餐后2小时血糖控制在10.0mmol/L左右时。避免在血糖较高的时候食用,如餐后马上食用烤红薯,此时食用会进一步升高血糖,不利于血糖的管理。 3.搭配其他食物 食用烤红薯时可搭配一些富含膳食纤维的蔬菜,如芹菜、菠菜等,膳食纤维可以延缓碳水化合物的吸收,从而减缓血糖的上升速度。同时,搭配一些优质蛋白质食物,如鸡蛋、牛奶等,使饮食营养更均衡,也有助于稳定血糖。 三、不同类型糖尿病患者的特殊情况 1.1型糖尿病患者 1型糖尿病患者自身胰岛素分泌绝对不足,对血糖的调节能力更弱。食用烤红薯时需要更加谨慎,严格按照上述控制食用量、选择合适食用时间等原则进行。因为血糖的波动可能会对1型糖尿病患者的病情控制产生较大影响,容易引发酮症酸中毒等急性并发症。 2.2型糖尿病患者 2型糖尿病患者如果病情控制较好,胰岛功能尚有一定储备,在遵循上述原则的基础上可以适量食用烤红薯。但如果患者血糖控制不佳,空腹血糖经常大于10.0mmol/L,餐后2小时血糖大于13.0mmol/L,就不建议食用烤红薯,以免加重血糖紊乱。 四、综合生活方式的影响 糖尿病患者的生活方式对血糖控制至关重要。除了烤红薯的食用外,还需要结合运动等其他生活方式干预。例如,在食用烤红薯后,适当进行30分钟左右的中等强度运动,如快走等,有助于消耗血糖,降低血糖升高的幅度。运动可以提高身体对胰岛素的敏感性,促进葡萄糖的利用,从而平衡因食用烤红薯带来的血糖变化。同时,保持规律的作息,避免熬夜等不良生活习惯,也有利于血糖的稳定,因为睡眠不足等情况可能会影响身体的代谢功能,间接影响血糖水平。
2025-10-10 12:10:38 -
糖尿病尿蛋白到尿毒症多长时间
糖尿病患者尿蛋白到尿毒症时间差异大,受血糖、血压控制情况、是否合并其他并发症、年龄、生活方式等因素影响,良好控糖控压等综合管理可延缓进展,不同患者时间迥异需个体化长期管理监测。 血糖控制情况的影响 血糖控制良好者:如果糖尿病患者能严格控制血糖,使血糖长期稳定在理想范围内,那么尿蛋白进展到尿毒症的时间可能会明显延长。大量研究表明,糖化血红蛋白(HbA1c)长期维持在7%以下的糖尿病患者,肾脏病变进展相对缓慢。例如,一些长期坚持规范降糖治疗的患者,可能decades(数十年)才会进展到尿毒症阶段。这是因为良好的血糖控制可以减少高血糖对肾小球等肾脏结构的损伤,延缓肾脏病变的进展。 血糖控制不佳者:若患者血糖长期居高不下,波动较大,会加速肾脏微血管的病变。高血糖会导致肾小球内高压、高灌注、高滤过,进而引起肾小球基底膜增厚、系膜细胞增殖等病理改变,促使尿蛋白迅速增多,肾脏功能快速恶化,可能在数年甚至更短时间内就发展到尿毒症。比如一些不遵医嘱,经常暴饮暴食、不按时服药导致血糖大幅波动的患者,肾脏病变进展往往较快。 血压控制情况的影响 血压控制理想者:高血压是糖尿病肾病进展的重要危险因素,将血压控制在理想水平(如收缩压<130mmHg,舒张压<80mmHg)能显著延缓糖尿病肾病向尿毒症的进展。有研究显示,严格控制血压的糖尿病肾病患者,其肾功能衰退速度比血压控制不佳者慢很多。例如,使用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或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ARB)等降压药物规范控制血压的患者,肾脏病变进展相对缓慢,可能数年乃至更久才会发展到尿毒症。 血压控制不佳者:如果患者血压长期升高且得不到有效控制,会进一步加重肾脏的损伤,加速尿蛋白的增多和肾功能的减退,使进展到尿毒症的时间大大缩短。比如一些合并顽固性高血压,又未积极进行降压治疗的患者,肾脏病变可能在较短时间内就迅速恶化,数年内就可能进入尿毒症阶段。 其他因素的影响 是否合并其他并发症:若糖尿病患者同时合并冠心病、脑血管疾病等其他严重并发症,会影响整体的治疗和预后,也可能加速肾脏病变进展到尿毒症的时间。例如,合并严重冠心病的糖尿病肾病患者,由于全身血液循环等多方面受到影响,肾脏的血液供应等也会受到干扰,从而可能使尿蛋白更快地进展到尿毒症。 年龄因素:老年糖尿病患者相对年轻患者来说,肾脏功能本身可能已经存在一定程度的生理性减退,而且机体的代偿能力较差,所以糖尿病尿蛋白进展到尿毒症的时间可能相对较短。而年轻的糖尿病患者如果能较好地控制相关指标,肾脏病变进展可能会更缓慢。 生活方式因素:吸烟、酗酒等不良生活方式会加重肾脏负担,影响病情进展。例如,吸烟会导致血管收缩,减少肾脏的血液灌注,不利于糖尿病肾病的控制,会使尿蛋白更快地向尿毒症方向发展;长期大量酗酒也会对肾脏造成损害,加速肾脏功能的恶化。 总之,糖尿病患者出现尿蛋白后,通过积极控制血糖、血压,改善生活方式等多方面综合管理,可以显著延缓进展到尿毒症的时间,不同患者具体进展到尿毒症的时间差异很大,需要个体化地进行长期管理和密切监测。
2025-10-10 12:08:34 -
爱吃甜食容易得糖尿病吗
爱吃甜食与糖尿病存在关联机制,过多甜食摄入会因热量致肥胖从而增加2型糖尿病风险,还会影响胰岛素分泌和作用引发血糖代谢问题,不过个体差异有影响,且一般人群、有家族史人群等需合理控制甜食摄入,特殊人群如孕妇也应合理安排。 一、甜食摄入与糖尿病的关联机制 1.热量摄入与肥胖 过多食用甜食会导致热量摄入超标。例如,常见的含糖饮料、蛋糕、糖果等甜食往往含有较高的能量。人体摄入的热量如果长期超过消耗,多余的热量就会以脂肪的形式储存起来,引发肥胖。肥胖是2型糖尿病的重要危险因素之一。有研究表明,肥胖者体内脂肪细胞增大,脂肪细胞表面的胰岛素受体数目相对减少,并且脂肪细胞分泌的一些细胞因子会干扰胰岛素的作用,使得胰岛素不能有效地发挥降低血糖的功能,从而增加了患2型糖尿病的风险。 从年龄角度来看,儿童和青少年如果长期爱吃甜食,更容易导致体重超标,随着年龄增长,患2型糖尿病的潜在风险会增加。对于成年人来说,长期高热量甜食摄入导致的肥胖也是引发2型糖尿病的关键因素之一。 2.对胰岛素分泌和作用的影响 频繁大量食用甜食会使血糖波动较大。当大量甜食进入人体后,血糖迅速升高,刺激胰岛β细胞分泌大量胰岛素来降低血糖。长期如此,胰岛β细胞会处于过度劳累状态,可能导致其功能受损,胰岛素分泌逐渐减少。同时,高血糖环境还会使外周组织对胰岛素的敏感性降低,即出现胰岛素抵抗现象。无论是胰岛素分泌不足还是胰岛素抵抗,都会影响血糖的正常代谢,使得血糖不能被有效地控制在正常范围内,进而增加患糖尿病的可能性。 在不同性别方面,虽然性别本身不是直接导致爱吃甜食引发糖尿病的决定因素,但女性在孕期如果大量摄入甜食,可能会影响胎儿的胰岛发育等情况,增加后代患糖尿病的风险;男性长期爱吃甜食同样会面临胰岛素分泌和作用异常的问题。 二、并非绝对关联但需注意的情况 1.个体差异的影响 有些人虽然爱吃甜食,但由于自身具有良好的代谢调节能力,胰岛功能正常,外周组织对胰岛素敏感性也正常,那么他们患糖尿病的风险相对较低。不过,这并不意味着可以无限制地爱吃甜食,因为长期大量甜食摄入即使不立刻引发糖尿病,也可能对整体健康产生其他不良影响,如引发龋齿等口腔问题、导致血脂异常等。 从病史角度看,如果家族中有糖尿病病史,那么爱吃甜食的人患糖尿病的风险会相对更高。因为这类人群可能存在一定的遗传易感性,在相同的甜食摄入情况下,比家族中无糖尿病病史的人更易出现血糖代谢异常的情况。 2.合理甜食摄入的建议 对于一般人群,应控制甜食的摄入量。例如,成年人每天从甜食中摄入的热量应不超过总热量的10%。儿童和青少年由于处于生长发育阶段,更要严格控制甜食摄入,避免因为爱吃甜食而影响正常的营养均衡和健康成长。对于有糖尿病家族史的人群,更要谨慎控制甜食摄入,定期监测血糖等指标,以便早期发现血糖异常情况并采取相应措施。特殊人群如孕妇,要在医生或营养师的指导下合理安排甜食摄入,既要保证自身和胎儿的营养需求,又要避免因甜食摄入过多而增加妊娠糖尿病等风险。
2025-10-10 12:02:15 -
经常吃点冰糖会得糖尿病吗
冰糖主要成分是蔗糖,长期大量摄入会增加患糖尿病风险,健康人群、有糖尿病家族史人群、肥胖人群经常吃冰糖患糖尿病风险有差异,应控制冰糖摄入量、合理饮食搭配、适度运动、定期监测血糖来避免经常吃冰糖引发糖尿病,一般人群每天冰糖摄入不超25克,要均衡饮食、运动,高危人群更需关注血糖监测。 一、冰糖的成分与糖尿病的关系 冰糖的主要成分是蔗糖,属于双糖。从循证医学角度看,单纯经常吃点冰糖本身并不直接导致糖尿病,但如果长期大量摄入高糖食物包括冰糖,会增加患糖尿病的风险。因为人体摄入过多的糖后,身体需要分泌更多胰岛素来调节血糖,长期高负荷的胰岛素分泌可能导致胰岛素抵抗,进而引发2型糖尿病。有研究表明,长期高糖饮食人群相较于低糖饮食人群,患2型糖尿病的概率明显升高。 二、不同人群经常吃冰糖与糖尿病风险的差异 (一)健康人群 健康人群偶尔吃点冰糖一般不会直接引发糖尿病,但如果长期每天大量摄入冰糖,会使身体摄入糖分过多,超出身体正常代谢能力,逐渐影响胰岛素的正常功能,增加患糖尿病的可能性。例如,长期每天摄入相当于50克以上冰糖量的人群,其患2型糖尿病的风险比摄入少量冰糖的人群高约30%-50%。 (二)有糖尿病家族史人群 这类人群本身就存在一定的遗传易感性,经常吃点冰糖会进一步加重身体代谢糖的负担。因为家族遗传因素使得他们的胰岛细胞功能可能相对较弱,当摄入过多冰糖时,更容易出现血糖调节紊乱,患糖尿病的风险比无家族史人群更高。比如有糖尿病家族史的人,每天摄入超过30克冰糖,患糖尿病的风险较无家族史且摄入少量冰糖者高约2倍。 (三)肥胖人群 肥胖人群本身存在胰岛素抵抗的倾向,经常吃冰糖会使体内血糖波动更大,加重胰岛素抵抗程度。过多的糖分摄入会转化为脂肪堆积,进一步加重肥胖,形成恶性循环,显著增加患糖尿病的风险。研究发现,肥胖且经常大量吃冰糖的人群,患2型糖尿病的概率是正常体重且低糖摄入人群的5倍以上。 三、避免经常吃冰糖引发糖尿病的建议 (一)控制冰糖摄入量 对于一般人群,建议每天冰糖摄入量不超过25克。可以通过减少含糖饮料、甜品等的摄入来控制冰糖的总摄入量,用水果等天然甜味食物替代部分冰糖的食用。 (二)合理饮食搭配 保持均衡饮食,增加蔬菜、全谷物、优质蛋白质食物的摄入。蔬菜富含膳食纤维,有助于延缓糖分的吸收;全谷物能提供持续的能量且升糖指数相对较低;优质蛋白质如瘦肉、鱼类、豆类等可以增加饱腹感,减少对高糖食物的渴望。 (三)适度运动 适当的运动可以提高身体对胰岛素的敏感性,帮助消耗多余的糖分。例如每周进行至少150分钟的中等强度有氧运动,如快走、慢跑等,能够有效降低患糖尿病的风险。对于有糖尿病家族史或肥胖的人群,更应注重运动,运动可以更好地调节身体代谢,减轻胰岛素抵抗。 (四)定期监测血糖 尤其是有糖尿病高危因素的人群,如家族中有糖尿病患者、肥胖人群等,应定期监测血糖,以便早期发现血糖异常情况,及时采取干预措施。一般建议每年至少进行一次空腹血糖和糖耐量检测。
2025-10-10 12:01:01 -
血糖20多的危害
高血糖(血糖20mmol/L以上)会引发高渗高血糖综合征、糖尿病酮症酸中毒,损害心血管系统、神经系统、肾脏、眼部,儿童1型糖尿病患者及孕妇血糖20mmol/L多危害更凶险,需及时应对以减少不良影响。 糖尿病酮症酸中毒 对于1型糖尿病患者,血糖20mmol/L多可能诱发糖尿病酮症酸中毒。由于自身胰岛素分泌绝对不足,机体代谢紊乱,脂肪分解加速,产生大量酮体,导致血液中酮体堆积,出现酸中毒。患者会有恶心、呕吐、腹痛、呼吸深快(有烂苹果味)、意识障碍等表现,严重时可危及生命。临床数据表明,1型糖尿病患者发生酮症酸中毒时,若血糖控制不佳且达到较高水平,病情进展迅速,及时救治也需要多科室协作,治疗不及时死亡率也不低。 对心血管系统的损害 长期高血糖(血糖20mmol/L持续存在)会损伤血管内皮细胞,促进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使血管壁增厚、弹性降低、管腔狭窄,增加冠心病、心肌梗死、脑卒中等心血管疾病的发生风险。研究发现,血糖控制不佳的患者,发生心血管事件的概率比血糖控制良好者高出2-4倍,而且病情进展更快,预后更差。对于合并有高血压、高血脂的患者,这种损害会进一步加剧,形成恶性循环。 对神经系统的损伤 高血糖会影响神经系统的正常功能,导致周围神经病变和自主神经病变。周围神经病变表现为手脚麻木、刺痛、感觉减退等;自主神经病变可引起胃肠道功能紊乱(如便秘或腹泻)、心血管反射异常(如体位性低血压)、排尿障碍等。例如,长期高血糖患者中,约有30%-50%会出现不同程度的神经病变,且随着血糖水平的升高和病程的延长,神经病变的发生率和严重程度都会增加,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使患者行动不便、生活自理困难等。 对肾脏的影响 高血糖会造成肾脏微血管病变,引发糖尿病肾病。早期可出现尿蛋白增多,随着病情进展,肾小球滤过功能逐渐下降,最终发展为肾衰竭。在糖尿病患者中,糖尿病肾病是导致肾功能衰竭的重要原因之一,当血糖长期处于20mmol/L左右时,会加速肾脏病变的进程。有资料显示,病程较长且血糖控制不佳的糖尿病患者,约有20%-40%会发展为糖尿病肾病,进而需要进行透析等肾脏替代治疗。 对眼部的危害 高血糖会影响眼部的晶状体和视网膜等结构。长期高血糖可引起白内障,导致视力下降;还会损伤视网膜,引发糖尿病视网膜病变,表现为视力模糊、视野缺损,严重时可导致失明。在糖尿病患者中,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发生率较高,血糖控制不佳时,病变进展更快。研究表明,血糖20mmol/L以上持续存在的患者,发生严重视网膜病变的风险比血糖正常或控制良好者显著增加。 特殊人群方面,儿童1型糖尿病患者血糖20mmol/L多危害更为凶险,因为儿童处于生长发育阶段,高血糖会严重影响其身体发育和各器官功能,必须紧急采取措施降低血糖,以减少对生长和各系统的长期不良影响;孕妇血糖20mmol/L多不仅会影响自身健康,还会影响胎儿的生长发育,可能导致胎儿过大、畸形、早产等,需要立即就医调整血糖,保障母婴健康。
2025-10-10 12:0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