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艳芳

河南省人民医院

擅长:糖尿病、甲状腺结节、骨质疏松等疾病的诊治。

向 Ta 提问
个人简介

  河南省人民医院内分泌代谢科副主任,省级知名专家,硕士生导师。1985年毕业于河南医科大学,获学士学位。2004年任主任医师。

  现任河南省医师协会骨质疏松和骨矿盐疾病医师分会会长、河南省医学会骨质疏松和骨矿盐疾病分会副主任委员、河南省医学会内分泌学分会副主任委员、河南省保健委员会干部保健会诊专家、郑州市医疗事故鉴定专家库专家。从事内分泌专业32年,具有丰富的临床工作经验,尤其在内分泌代谢疑难杂症方面有较强的诊疗能力。

  针对不同糖尿病患者采取个体化治疗及教育、对难以控制的血糖及糖尿病并发症的诊治颇有造诣。对骨质疏松症及骨代谢疾病的诊治和预防有独到的见解。在甲状腺及甲状旁腺疾病的诊疗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主要诊疗特色:糖尿病及其并发症,骨质疏松症,甲状腺疾病。亚专业方向:骨质疏松及骨代谢疾病、肌少症。

展开
个人擅长
糖尿病、甲状腺结节、骨质疏松等疾病的诊治。展开
  • 血糖高能不能吃水果

    血糖高人群吃水果需根据自身情况合理安排,血糖控制良好时可选低升糖指数水果并在两餐间适量吃,要控制食用量、注意水果加工方式,儿童、老年、妊娠期血糖高人群吃水果各有特殊注意事项,如儿童要严格控量种类并计碳水摄入,老年要考虑慢性病等因素,妊娠期要选合适水果并监测血糖控量分食。 选择合适水果种类:低升糖指数(GI)的水果较为适合血糖高的人群。升糖指数是指食物进入人体后引起血糖升高的相对速度。比如苹果的GI值约为36-40,属于低GI水果,苹果中含有丰富的膳食纤维,有助于延缓碳水化合物的吸收,从而平稳血糖。梨的GI值大约在36左右,也适合血糖高的人食用,而且梨中富含的维生素等营养成分对身体有益。 血糖高吃水果需注意的方面 控制食用量:即使是适合的水果,也需要控制摄入量。一般建议每次食用量在100-200克左右。以橙子为例,一个中等大小的橙子(约200克),其含糖量相对适中,但是如果过量食用,也会导致血糖升高。可以根据水果的含糖量来换算,比如每15克碳水化合物相当于1份水果,血糖高的人每天摄入水果的量一般不超过2份。 注意水果的加工方式:尽量选择新鲜的水果,避免食用水果罐头、果汁等加工过的水果制品。因为水果罐头在加工过程中会添加大量糖分,果汁在制作过程中会损失大部分膳食纤维,而且糖分高度浓缩,饮用后会导致血糖迅速上升。例如一罐水果罐头的含糖量可能是新鲜水果的数倍,饮用一杯鲜榨果汁也会比吃整个水果更容易使血糖升高。 特殊人群的情况 儿童血糖高:儿童血糖高相对较少见,多与遗传、不良生活方式等有关。如果儿童血糖高需要吃水果,更要严格控制量和种类。比如对于1型糖尿病的儿童,在血糖控制良好时,可以选择低糖水果,且要计算好水果中的碳水化合物含量,将其计入全天的碳水化合物摄入总量中,避免影响血糖的稳定控制。同时要注意教育儿童养成健康的饮食习惯,避免因为食用水果不当导致血糖波动过大,影响身体发育。 老年血糖高:老年人血糖高吃水果时要更加谨慎。老年人多伴有其他慢性疾病,如糖尿病肾病、心血管疾病等。对于有糖尿病肾病的老年患者,要注意水果中钾的含量,因为肾功能不全时排钾能力下降,像香蕉每100克含钾量较高,约256毫克,过多食用可能会引起高钾血症。老年人吃水果最好在医生或营养师的指导下进行,根据自身的肾功能、血糖控制情况等综合因素来选择合适的水果及食用量。 妊娠期血糖高:妊娠期血糖高的孕妇吃水果需要特别注意。要选择含糖量低、GI值低的水果,如柚子,柚子的GI值约为25,含糖量相对较低。同时要监测血糖变化,在吃水果前后都要监测血糖,了解水果对自身血糖的影响。一般建议妊娠期血糖高的孕妇每天水果摄入量控制在200克以内,分多次食用,避免一次性摄入过多水果导致血糖升高,影响胎儿的生长发育以及孕妇自身的健康。

    2025-10-10 11:41:28
  • 如何理解激素调节

    激素调节是内分泌器官或细胞分泌激素经体液运输作用于靶细胞调控生理活动,内分泌系统包含垂体等腺体及所分泌激素,存在负反馈与正反馈调节机制,涉及血糖调节、应激反应调节,且儿童、孕期女性、老年人有不同激素调节特点。 一、激素调节的基本概念 激素调节是指由内分泌器官或细胞分泌的激素,通过体液运输至全身,作用于靶细胞或靶器官来调控生理活动的过程。内分泌系统由垂体、甲状腺、肾上腺、胰岛等内分泌腺构成,各腺体分泌的激素在机体代谢、生长发育、生殖等诸多方面发挥关键作用。 二、内分泌系统的组成与激素分泌 1.主要内分泌腺及分泌激素:垂体可分泌促甲状腺激素等多种促激素,调控其他内分泌腺活动;甲状腺分泌甲状腺激素,参与代谢与生长发育调控;肾上腺分泌肾上腺素等,在应激反应中升高血糖等;胰岛分泌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分别调节血糖的降低与升高。 2.激素的运输与作用方式:激素通过血液循环运输到全身,仅作用于具有相应受体的靶细胞或靶器官,凭借与受体结合引发细胞内一系列生理变化,实现对机体功能的精准调控。 三、激素调节的反馈机制 1.负反馈调节:是激素调节中常见的机制,例如下丘脑分泌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作用于垂体,促使垂体分泌促甲状腺激素,进而促进甲状腺分泌甲状腺激素。当血液中甲状腺激素含量过高时,会反过来抑制下丘脑和垂体的分泌活动,使甲状腺激素分泌量减少,维持其在体内的相对稳定水平。 2.正反馈调节:相对较少见,如分娩过程中,胎儿头部压迫子宫颈,刺激催产素分泌,催产素进一步促进子宫收缩,而子宫收缩又加强对子宫颈的刺激,如此形成正反馈,推动分娩进程直至完成。 四、不同激素的调节实例 1.血糖调节:胰岛B细胞分泌的胰岛素能促进组织细胞加速摄取、利用和储存葡萄糖,从而降低血糖;胰岛A细胞分泌的胰高血糖素则能促进肝糖原分解和非糖物质转化为葡萄糖,使血糖升高,二者共同维持血糖浓度的相对稳定。 2.应激反应调节:当机体处于应激状态时,肾上腺髓质分泌肾上腺素增加,它能使心跳加快、血压升高、血糖升高等,以应对紧急情况。 五、特殊人群的激素调节特点 1.儿童时期:生长发育相关激素(如生长激素等)的调节至关重要,此阶段激素调节尚不完善,需关注营养、睡眠等对生长激素分泌的影响,以保障正常生长发育,且儿童期应避免不合理使用可能干扰激素调节的物质。 2.孕期女性:体内孕激素、雌激素等激素水平显著变化,以适应胎儿发育需求,如孕激素维持子宫内膜状态利于胚胎着床,雌激素促进乳腺等发育,孕期需监测激素水平,确保母婴健康。 3.老年人:内分泌腺功能减退,激素分泌量下降,易出现激素失衡问题,例如甲状腺功能减退较为常见,表现为代谢减缓等,需定期监测激素水平,必要时进行合理干预,但应谨慎选择干预方式以契合老年人机体特点。

    2025-10-10 11:39:11
  • 甲亢伴重症肌无力可以治愈吗

    甲亢伴重症肌无力能否治愈需综合多方面因素,部分患者经规范治疗有望临床缓解但存在个体差异,抗甲状腺治疗与重症肌无力治疗方式影响预后,个体差异如年龄、性别、生活方式、病史等也起作用,总体有治愈可能,需患者配合多学科综合治疗制定个性化方案以改善预后争取较好状态。 治疗方式对预后的影响 抗甲状腺治疗:针对甲亢部分,常用药物如甲巯咪唑等可抑制甲状腺激素合成,放射性碘治疗或手术也可用于甲亢治疗。规范的抗甲状腺治疗能有效控制甲亢病情,当甲亢病情得到良好控制后,部分重症肌无力症状可能会随之改善,但并非所有患者的重症肌无力都能完全缓解。例如,有研究显示,约半数左右的甲亢伴重症肌无力患者在甲亢得到控制后,重症肌无力症状有不同程度减轻,但仍有部分患者重症肌无力症状持续存在。 重症肌无力治疗:对于重症肌无力,常用药物有胆碱酯酶抑制剂等。通过合理应用药物,可改善肌肉无力症状。比如胆碱酯酶抑制剂能暂时改善肌肉力量,但要达到理想的临床缓解效果需要综合治疗。一些患者经过积极的重症肌无力规范治疗,肌肉无力症状可得到较好控制,甚至接近临床治愈状态,但也有患者病情容易反复。 个体差异因素 年龄因素:不同年龄患者预后有所不同。年轻患者相对来说身体修复和代偿能力可能更强,在接受规范治疗后,病情缓解的可能性相对较大;而老年患者往往合并其他基础疾病更多,治疗过程中需要更谨慎评估药物等治疗手段的风险与收益,预后相对年轻患者可能稍差,但也不是绝对的,通过精细的个体化治疗,也有老年患者获得较好预后。 性别因素:性别本身并非是决定甲亢伴重症肌无力能否治愈的关键因素,但女性患者在妊娠等特殊生理时期需要特别注意病情监测与治疗调整。例如妊娠期间,抗甲状腺药物的使用需要权衡对胎儿的影响以及甲亢对母亲和胎儿的影响,重症肌无力症状也可能因妊娠生理变化而有所波动,需要密切关注并及时调整治疗方案以保障母婴健康。 生活方式因素:良好的生活方式对预后有重要影响。规律作息、合理饮食、避免过度劳累等有助于患者整体健康状况的维持,从而利于病情控制。例如,过度劳累可能诱发重症肌无力症状加重,而保持充足睡眠、均衡营养的饮食(保证足够蛋白质等营养物质摄入以维持肌肉功能等)有利于身体处于较好的状态来应对疾病。 病史因素:如果患者甲亢伴重症肌无力病程较短,在早期就得到规范诊断和治疗,那么治愈的可能性相对较高;而如果病程较长,已经出现较为严重的肌肉萎缩等情况,治疗难度会增大,完全治愈的概率相对降低,但通过积极治疗仍可改善症状、提高生活质量。 总体而言,甲亢伴重症肌无力有治愈的可能,但需要患者积极配合规范的多学科综合治疗,密切监测病情变化,根据个体情况制定个性化治疗方案,以最大程度改善预后,争取达到较好的临床缓解甚至接近治愈的状态。

    2025-10-10 11:38:18
  • 低钾血症严重危害

    低钾血症对人体多系统有危害,影响心脏可致心律失常危及生命;影响肌肉致骨骼肌肌无力、平滑肌胃肠症状;影响肾脏致肾小管功能损害等;影响中枢神经系统致相应症状;引起代谢性碱中毒及相关影响;对儿童、老年人、孕妇等特殊人群有特殊危害。 肌肉方面危害 骨骼肌:低钾会使肌肉的兴奋性降低,患者可出现肌无力,先是四肢软弱无力,然后可累及躯干和呼吸肌。严重时可导致弛缓性麻痹,影响患者的运动功能,对于从事体力劳动或需要良好肌肉功能的人群影响更大,比如运动员可能因此无法正常训练和比赛。 平滑肌:胃肠道平滑肌受累时可出现腹胀、恶心、呕吐、便秘等症状,影响患者的消化功能,长期可能导致营养不良等问题,尤其对于老年人,本身消化功能就相对较弱,低钾引起的胃肠道症状可能会加重其身体不适。 肾脏方面危害 长期慢性低钾血症可导致肾小管功能损害,出现尿浓缩功能下降,表现为多尿、口渴、多饮等症状。还可能引起间质性肾炎等病变,影响肾脏的正常结构和功能,对于有基础肾脏疾病的患者,低钾血症可能会加重肾脏损害,进一步影响肾功能,导致肾功能逐渐减退,增加发展为慢性肾衰竭的风险。 对中枢神经系统危害 轻度低钾时患者可能出现倦怠、淡漠、嗜睡等症状;严重低钾时可出现精神错乱、定向力障碍甚至昏迷等情况。这会影响患者的认知和意识状态,对于老年人,本身中枢神经系统功能就有一定退化,低钾血症更易引发神经系统的异常表现,影响其生活质量和日常活动能力。 对酸碱平衡的影响及相关危害 低钾血症可引起代谢性碱中毒,因为细胞外液钾离子浓度降低,细胞内钾离子向细胞外转移,细胞外氢离子向细胞内转移,同时肾小管上皮细胞排钾减少而排氢增多,导致碱中毒。而酸碱平衡紊乱又可能进一步影响机体的多种生理功能,例如碱中毒时可出现手足抽搐等症状,影响患者的神经肌肉等系统功能,对于患有呼吸系统疾病等本身存在酸碱平衡调节问题的患者,低钾引发的酸碱平衡紊乱可能会加重病情。 特殊人群的特殊危害 儿童:儿童处于生长发育阶段,低钾血症可能影响其神经肌肉发育和心脏功能发育。例如,严重低钾的儿童可能出现呼吸肌无力,导致呼吸困难,危及生命,而且儿童对低钾的耐受性相对较差,需要更加密切地监测和及时处理。 老年人:老年人各器官功能减退,低钾血症对其心脏、肾脏等器官的影响更为明显,发生心律失常等严重心脏事件的风险更高,同时胃肠道功能减退,低钾引起的胃肠道症状可能导致营养摄入进一步减少,加重身体的虚弱状态,而且老年人对低钾的感知可能不如年轻人敏感,容易延误治疗。 孕妇:孕妇出现低钾血症可能影响胎儿的生长发育,因为胎儿的营养供应依赖母体,低钾可能导致胎儿宫内发育受限等问题,同时孕妇自身也会因低钾出现上述各系统的相关危害,如心脏负担加重等情况,需要特别谨慎处理。

    2025-10-10 11:37:36
  • 总胆固醇高不能吃什么

    总胆固醇高的人群需避免高胆固醇食物(如动物内脏、部分海鲜、油炸食品)、高糖食物(如含糖饮料、精制谷物制成的高糖食品)、高脂肪肉类(如肥肉、加工肉类),因为这些食物会影响脂质代谢,导致总胆固醇升高或加重病情,增加健康风险。 一、高胆固醇食物 1.动物内脏:像猪肝、猪肾、牛肝等动物内脏中胆固醇含量较高。例如每100克猪脑中胆固醇含量可达2571毫克,长期大量食用会使总胆固醇快速升高。这是因为动物内脏是动物代谢的重要器官,囤积了大量胆固醇,对于总胆固醇高的人群,应尽量避免频繁食用此类食物。 2.部分海鲜:一些贝类海鲜如蟹黄,每100克蟹黄中的胆固醇含量能达到466毫克;虾头部分胆固醇含量也较高。对于喜欢吃海鲜的总胆固醇高人群,需注意选择低胆固醇的海鲜品种,如鱼类中的三文鱼相对来说胆固醇含量相对较低,但也不宜过量食用。 3.油炸食品:油炸过程中往往会使用大量油脂,且经过高温油炸后食物中胆固醇含量会增加。比如炸鸡,在油炸过程中吸收了大量油脂,本身鸡肉也含有一定胆固醇,食用后会导致总胆固醇水平上升。长期食用油炸食品不仅会使总胆固醇升高,还可能带来肥胖等其他健康问题,尤其是本身总胆固醇高的人群更要远离。 二、高糖食物 1.含糖饮料:可乐、奶茶等含糖饮料中含有大量添加糖。过多摄入含糖饮料会影响体内脂质代谢,导致甘油三酯升高,进而可能影响总胆固醇水平。研究表明,长期大量饮用含糖饮料的人群,总胆固醇异常的风险会增加。对于儿童等特殊人群,含糖饮料的过量饮用还可能影响生长发育,并且更容易引发肥胖等问题,而肥胖又是总胆固醇高的一个重要危险因素。 2.精制谷物制成的高糖食品:白面包、甜点心等由精制谷物制成且添加大量糖分的食品。精制谷物在加工过程中丢失了很多营养成分,而添加的大量糖分会促使体内胰岛素分泌增加,进而影响脂质代谢。对于患有糖尿病同时总胆固醇高的人群来说,这类食物的影响更为明显,因为糖尿病本身就容易伴随脂质代谢紊乱,再加上高糖食品的摄入会进一步加重这种紊乱。 三、高脂肪肉类 1.肥肉:如肥猪肉,其脂肪含量极高,而脂肪摄入过多会转化为胆固醇在体内囤积。对于不同年龄阶段的人群,总胆固醇高的人都应严格控制肥肉的摄入。年轻人如果长期大量食用肥肉,可能会在年轻时就埋下总胆固醇高的隐患;老年人本身代谢功能减退,更易受肥肉中高脂肪的影响,导致总胆固醇难以控制,增加心血管疾病等风险。 2.processedmeat(加工肉类):火腿、香肠等加工肉类在制作过程中往往添加了大量的脂肪、盐和添加剂等。加工肉类中的饱和脂肪酸含量较高,会升高血液中的胆固醇水平。对于有家族性高胆固醇血症等特殊病史的人群,加工肉类的摄入会极大地加重病情,这类人群更需要严格避免食用加工肉类。

    2025-10-10 11:36:25
推荐医生
宗岩

宗岩

中医科

立即咨询

尹朝林

尹朝林

儿科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