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人民医院内分泌代谢科副主任,省级知名专家,硕士生导师。1985年毕业于河南医科大学,获学士学位。2004年任主任医师。
现任河南省医师协会骨质疏松和骨矿盐疾病医师分会会长、河南省医学会骨质疏松和骨矿盐疾病分会副主任委员、河南省医学会内分泌学分会副主任委员、河南省保健委员会干部保健会诊专家、郑州市医疗事故鉴定专家库专家。从事内分泌专业32年,具有丰富的临床工作经验,尤其在内分泌代谢疑难杂症方面有较强的诊疗能力。
针对不同糖尿病患者采取个体化治疗及教育、对难以控制的血糖及糖尿病并发症的诊治颇有造诣。对骨质疏松症及骨代谢疾病的诊治和预防有独到的见解。在甲状腺及甲状旁腺疾病的诊疗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主要诊疗特色:糖尿病及其并发症,骨质疏松症,甲状腺疾病。亚专业方向:骨质疏松及骨代谢疾病、肌少症。
展开-
血清胆固醇高的原因
血清胆固醇高受遗传、饮食、生活方式、疾病、年龄和性别等多因素影响,遗传因素致部分人易代谢异常;饮食中高胆固醇及高脂肪食物摄入过多会升高胆固醇;缺乏运动、吸烟的生活方式不利于胆固醇代谢;甲状腺功能减退症、糖尿病等疾病会干扰胆固醇代谢;年龄增长使代谢衰退,绝经后女性雌激素减少致胆固醇升高风险增加。 一、遗传因素 某些遗传性疾病会导致血清胆固醇高,例如家族性高胆固醇血症,这是一种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患者体内相关基因发生突变,影响了胆固醇的代谢过程,使得机体对胆固醇的清除能力下降,从而导致血清胆固醇水平异常升高。这种情况在有家族病史的人群中较为常见,遗传因素从基因层面决定了个体胆固醇代谢的基础,使得部分人群更容易出现血清胆固醇高的情况。 二、饮食因素 高胆固醇食物摄入过多:长期大量食用富含胆固醇的食物,如动物内脏(猪肝、猪脑等)、蛋黄、蟹黄等,会直接导致体内胆固醇的摄入量大幅增加。例如,一个鸡蛋黄中含有较多的胆固醇,若长期频繁大量食用,会使血清胆固醇水平逐渐升高。因为人体摄入过多的外源性胆固醇后,肝脏合成胆固醇的反馈调节机制可能受到影响,导致内源性胆固醇合成也增加,进而引起血清胆固醇高。 高脂肪饮食:过多摄入高脂肪食物,如油炸食品、肥肉等,其中的脂肪会在体内转化为胆固醇,或者影响胆固醇的代谢。高脂肪饮食会使血液中脂质成分增多,尤其是胆固醇相关的脂质,长期如此会打破胆固醇代谢的平衡,导致血清胆固醇升高。而且高脂肪饮食还可能引起肥胖,肥胖是血清胆固醇高的危险因素之一,肥胖人群往往存在胰岛素抵抗等代谢异常,进一步影响胆固醇的代谢过程。 三、生活方式因素 缺乏运动:长期缺乏体育锻炼会使身体的新陈代谢减缓,包括胆固醇的代谢。运动可以促进身体对脂肪的消耗,增强脂蛋白酯酶的活性,有助于胆固醇的转运和代谢。如果运动量不足,体内多余的胆固醇不能及时被消耗和转运,就会在血液中堆积,导致血清胆固醇升高。例如,长期久坐的办公室人群,由于缺乏运动,血清胆固醇高的发生率相对较高。 吸烟:吸烟会对血清胆固醇水平产生不良影响。香烟中的尼古丁等有害物质会影响血脂代谢,导致胆固醇、甘油三酯等脂质成分升高。研究表明,吸烟者血清胆固醇水平往往高于不吸烟者,这是因为吸烟会干扰脂蛋白的代谢,影响胆固醇的正常转运和清除,从而使血清胆固醇升高。 四、疾病因素 甲状腺功能减退症:甲状腺激素可以促进胆固醇的代谢和排泄。当患有甲状腺功能减退症时,甲状腺激素分泌减少,机体的代谢率降低,胆固醇的合成增加而分解减少,导致血清胆固醇水平升高。患者除了血清胆固醇高外,还可能伴有乏力、畏寒、体重增加等症状。 糖尿病:糖尿病患者常常存在脂代谢紊乱的情况。高血糖会影响脂肪代谢相关的酶活性,同时糖尿病患者胰岛素分泌或作用异常,也会干扰胆固醇的代谢过程。例如,糖尿病患者体内的脂蛋白酯酶活性降低,影响了乳糜微粒和极低密度脂蛋白的清除,导致血清胆固醇升高。而且糖尿病患者如果血糖控制不佳,长期处于高血糖状态,会进一步加重脂代谢紊乱,使血清胆固醇持续升高。 五、年龄和性别因素 年龄:随着年龄的增长,人体的新陈代谢功能逐渐衰退,尤其是胆固醇的代谢能力下降。中老年人的肝脏等器官功能有所减退,对胆固醇的合成、代谢和排泄能力降低,所以中老年人血清胆固醇高的发生率相对较高。例如,50岁以上的人群相比年轻人更容易出现血清胆固醇水平升高的情况。 性别:在绝经前,女性由于雌激素的保护作用,血清胆固醇水平一般低于男性。但绝经后,女性体内雌激素水平大幅下降,对胆固醇代谢的保护作用减弱,血清胆固醇水平会逐渐升高,接近男性水平。这也是为什么绝经后的女性血清胆固醇高的风险增加的原因之一。
2025-10-10 12:58:40 -
糖尿病为什么不能吃糖
糖尿病患者不能吃糖,因糖会致血糖急剧升高、加重胰岛负担并引发相关不良问题,不同特殊人群糖尿病患者限糖有更严格注意事项,严格控糖是糖尿病管理重要环节。 一、糖尿病患者血糖代谢的特点 糖尿病患者体内胰岛素分泌或作用存在异常,导致血糖调节失衡。正常情况下,人体进食后,食物中的碳水化合物被消化分解为葡萄糖,经肠道吸收进入血液,引起血糖升高,此时胰岛素会分泌增加,促进细胞摄取、利用葡萄糖,使血糖维持在正常范围。而糖尿病患者,无论是1型糖尿病(胰岛素绝对缺乏)还是2型糖尿病(胰岛素相对缺乏或胰岛素抵抗),都不能有效地将血糖降低。当摄入糖后,血糖会迅速升高,因为缺乏足够的胰岛素来促进葡萄糖进入细胞,无法正常代谢利用葡萄糖,就会使血糖水平大幅波动,长期如此会加重病情。 二、吃糖对糖尿病病情的不良影响 血糖急剧升高:糖分为单糖(如葡萄糖、果糖)、双糖(如蔗糖)等,摄入后会很快被人体吸收进入血液。对于糖尿病患者,血糖原本就难以控制,吃糖会使血糖在短时间内快速上升,超出正常范围,可能引发高血糖危象,如糖尿病酮症酸中毒等急性并发症,严重威胁生命健康。例如,有研究表明,健康人摄入一定量的糖后,血糖会在短时间内升高但可较快恢复,而糖尿病患者摄入相同量的糖,血糖会持续处于较高水平且难以回落。 加重胰岛负担:胰腺中的胰岛细胞负责分泌胰岛素,糖尿病患者的胰岛功能已经受损,长期大量吃糖会进一步加重胰岛细胞的负担,导致胰岛功能进一步衰退。因为胰岛细胞需要不断地分泌胰岛素来应对过高的血糖,如果持续摄入糖,胰岛细胞一直处于高强度工作状态,最终会不堪重负,使得胰岛素分泌更加不足,病情逐渐恶化。 引发肥胖等相关问题:过多的糖摄入后,身体无法及时消耗,会转化为脂肪储存起来,导致体重增加,引发肥胖。而肥胖又是2型糖尿病的重要危险因素之一,肥胖会加剧胰岛素抵抗,使得糖尿病患者的病情更难控制。例如,流行病学调查发现,肥胖人群中糖尿病的发病率明显高于正常体重人群,而控制体重对于糖尿病的管理非常重要,过多吃糖导致的肥胖会干扰糖尿病的治疗和康复。 三、特殊人群糖尿病患者吃糖的注意事项 儿童糖尿病患者:儿童正处于生长发育阶段,但是对于糖尿病儿童来说,绝对不能随意吃糖。因为儿童的胰岛功能更脆弱,摄入糖后血糖波动会对其生长发育产生更严重的影响,可能会影响身高、智力等发育。家长要严格控制儿童的糖分摄入,选择低糖或无糖的食品,教育儿童认识到吃糖对病情的危害,帮助他们养成健康的饮食习惯。 老年糖尿病患者:老年糖尿病患者的各器官功能逐渐衰退,包括胰岛功能和对血糖的调节能力。老年糖尿病患者吃糖后血糖升高更难控制,而且容易引发一系列并发症,如心血管疾病等。所以老年糖尿病患者要更加严格地限制糖的摄入,在饮食选择上要仔细阅读食品标签,避免食用含有大量添加糖的食物,如糖果、含糖饮料等。同时,老年糖尿病患者在外出时要随身携带糖果等应急食品,但要谨慎使用,因为一旦食用需要及时监测血糖并采取相应的降糖措施。 妊娠期糖尿病患者:妊娠期糖尿病患者吃糖的危害更大,不仅会影响自身的血糖控制,还会影响胎儿的发育。过高的血糖会通过胎盘传递给胎儿,导致胎儿过大、畸形等问题,还可能引发胎儿宫内窘迫等严重后果。所以妊娠期糖尿病患者必须严格禁止吃糖,在饮食上要遵循糖尿病饮食的原则,由专业的营养师制定个性化的饮食方案,确保母儿健康。 总之,糖尿病患者不能吃糖是因为糖会导致血糖急剧升高、加重胰岛负担并引发相关不良问题,不同特殊人群的糖尿病患者由于自身身体状况的差异,在限制糖摄入方面有更为严格的注意事项,严格控制糖的摄入是糖尿病管理的重要环节。
2025-10-10 12:54:44 -
低血糖和低血压一样吗
低血糖是成年人空腹血糖浓度低于2.8mmol/L、糖尿病患者血糖值≤3.9mmol/L,影响神经系统,有自主神经兴奋和中枢神经系统症状,靠血糖检测诊断,轻症口服含糖食物,重症静脉注射葡萄糖;低血压是成年人上肢动脉血压低于90/60mmHg,分生理和病理,影响重要脏器,靠测血压等诊断,生理无需特殊治疗,病理针对原发病,体位性低血压要避免快速改变体位。 低血压:一般认为成年人上肢动脉血压低于90/60mmHg即为低血压。分为生理性低血压和病理性低血压。生理性低血压常见于健康人群,无明显不适;病理性低血压可由多种疾病引起,如心血管疾病、内分泌疾病、慢性消耗性疾病等。 生理机制差异 低血糖:主要影响神经系统,因为大脑依赖葡萄糖作为主要能量来源。血糖降低时,早期可刺激交感神经兴奋,出现心悸、出汗、颤抖、饥饿感等症状;严重时会影响大脑功能,导致头晕、视物模糊、意识障碍甚至昏迷等。例如,长期慢性低血糖可能会对脑功能造成不可逆的损害,尤其对儿童的大脑发育可能产生不良影响,因为儿童处于生长发育阶段,大脑对能量的需求相对更为敏感。 低血压:不同类型的低血压机制不同。对于心源性低血压,多与心脏泵血功能减弱有关,如心肌梗死导致心肌收缩力下降,心输出量减少,进而引起血压降低。对于体位性低血压,主要是由于从卧位或坐位突然站起时,身体姿势改变,下肢血管扩张,回心血量减少,导致血压短暂下降。老年人由于血管弹性下降、自主神经功能衰退等原因,更容易发生体位性低血压,在起床或改变体位时要缓慢进行,以防摔倒受伤。 临床表现区别 低血糖:症状多样,早期以自主神经兴奋症状为主,如面色苍白、心慌、手抖、出汗等,患者可能会感觉极度饥饿。随着病情进展,会出现中枢神经系统症状,如认知障碍、行为异常、抽搐、昏迷等。儿童低血糖时可能表现为哭闹不安、精神萎靡、喂养困难等,与成人表现有所不同,需要家长特别留意儿童的异常表现。 低血压:生理性低血压一般无明显症状。病理性低血压可能出现头晕、乏力、眼前发黑、少尿等症状。在体位性低血压发作时,患者从卧位或坐位站起后会迅速出现头晕,严重时可摔倒。对于有心血管疾病的患者,低血压可能会加重心、脑、肾等重要脏器的缺血,导致病情恶化。 诊断方法不同 低血糖:主要依据血糖检测,测定毛细血管血糖或静脉血浆血糖即可明确。同时要结合患者的症状、用药史(如降糖药物使用情况)、饮食情况等综合判断。例如,糖尿病患者使用胰岛素后出现相关症状,检测血糖低于3.9mmol/L即可诊断为低血糖。 低血压:需要测量血压来明确诊断,包括测量卧位、坐位、站立位的血压。同时要进行详细的病史询问和体格检查,以寻找可能的病因,如进行心电图检查了解心脏情况,检测甲状腺功能排除内分泌疾病等。对于怀疑有心血管疾病导致的低血压,可能还需要进行心脏超声等检查。 处理原则有别 低血糖:轻症患者可口服含糖食物,如糖果、糖水等,一般很快就能缓解症状。对于重症患者,如出现昏迷等情况,需要立即静脉注射葡萄糖溶液进行抢救。糖尿病患者发生低血糖时,要根据具体情况调整降糖药物的使用。儿童低血糖时,在口服含糖食物的选择上要注意安全性,避免呛咳等情况发生,同时要及时就医查找低血糖的原因。 低血压:生理性低血压一般无需特殊治疗,注意定期监测血压即可。病理性低血压需要针对原发病进行治疗,如治疗心血管疾病、调整内分泌紊乱等。对于体位性低血压患者,要避免快速改变体位,平时可以穿弹力袜帮助促进静脉回流,增加血容量。老年人发生低血压时,要特别注意避免因头晕摔倒造成骨折等严重后果,在日常生活中行动要缓慢,周围环境要安全。
2025-10-10 12:53:40 -
口渴尿频什么原因
口渴尿频可由生理性和病理性原因引起。生理性原因包括饮水过多和食用含水量高的食物,前者短时间大量饮水致排尿增多、口渴,儿童和老年人需注意适度饮水;后者因食用含水量高食物使体内水分增加致尿频口渴,不同人群食用过量均需适量。病理性原因包括糖尿病,患者血糖高致渗透性利尿、多尿、口渴,儿童和老年糖尿病症状表现不同;尿崩症因抗利尿激素缺乏或不敏感致多尿、口渴,儿童和老年尿崩症需不同关注;肾脏疾病影响浓缩功能致尿频口渴,儿童和老年肾脏疾病表现不同;泌尿系统感染致膀胱黏膜受炎症刺激尿频及口渴,儿童和老年泌尿系统感染需不同护理。 一、生理性原因 (一)饮水过多 1.情况说明:当短时间内大量饮水时,肾脏会通过调节尿液生成来排出多余水分,导致排尿次数增多,同时身体为了维持渗透压平衡,可能会有口渴感。例如,一个人在运动后大量饮用白开水,就可能出现口渴尿频的情况,这是正常的生理现象,一般减少饮水量后症状会缓解。 2.不同人群影响:儿童新陈代谢快,若短时间内饮水过多也容易出现口渴尿频,家长需注意控制儿童的饮水量;老年人肾功能有所减退,但如果短时间内大量饮水,也可能出现类似情况,要根据自身身体状况适度饮水。 (二)食用含水量高的食物 1.情况说明:一些食物本身含水量较高,如西瓜、黄瓜等,食用后会使体内水分增加,通过肾脏代谢排出,从而引起尿频,同时可能伴有口渴感。比如吃了较多西瓜后,短时间内会频繁排尿且感觉口渴。 2.不同人群影响:不同年龄段人群食用含水量高的食物后反应类似,但儿童消化系统相对稚嫩,过量食用可能会引起胃肠不适等问题,需适量食用;老年人消化系统功能下降,过量食用含水量高的食物可能会加重胃肠负担,要注意适量。 二、病理性原因 (一)糖尿病 1.情况说明:糖尿病患者血糖升高,超过肾糖阈,葡萄糖不能被肾小管完全重吸收,导致尿液中葡萄糖增多,引起渗透性利尿,出现多尿症状,进而刺激口渴中枢,导致口渴。例如,典型的糖尿病症状就是“三多一少”,其中“三多”就包括多饮、多食、多尿,同时伴有口渴。 2.不同人群影响:儿童糖尿病可能起病较急,除了口渴尿频外,还可能出现体重下降、视力模糊等症状;老年糖尿病患者症状可能不典型,容易被忽视,需定期检测血糖。 (二)尿崩症 1.情况说明:尿崩症是由于抗利尿激素(ADH)缺乏或肾脏对ADH不敏感,导致肾小管重吸收水的功能障碍,引起多尿,进而出现口渴多饮。患者每天尿量可多达数升甚至十多升,口渴明显,频繁饮水。 2.不同人群影响:儿童尿崩症可能因遗传等因素引起,需要及时诊断和治疗;老年尿崩症患者要注意监测电解质等指标,防止出现电解质紊乱等并发症。 (三)肾脏疾病 1.情况说明:一些肾脏疾病会影响肾脏的浓缩功能,如慢性肾盂肾炎、慢性肾小球肾炎等,导致肾脏不能有效地浓缩尿液,使尿液生成增加,出现尿频,同时机体缺水会引起口渴。例如,慢性肾小球肾炎患者除了尿频口渴外,还可能有水肿、蛋白尿等表现。 2.不同人群影响:儿童肾脏疾病可能与先天发育等因素有关,需要特别关注肾脏功能的变化;老年肾脏疾病患者本身肾功能有所减退,患病后症状可能会加重,要定期复查肾功能。 (四)泌尿系统感染 1.情况说明:泌尿系统感染时,炎症刺激膀胱黏膜,导致膀胱敏感性增高,出现尿频症状,同时感染引起身体的应激反应,可能会有口渴表现。例如,膀胱炎患者除了尿频、尿急、尿痛外,可能会感觉口渴。 2.不同人群影响:儿童泌尿系统感染可能因卫生习惯等因素引起,要注意保持会阴部清洁;老年泌尿系统感染患者由于抵抗力相对较低,更容易反复感染,需积极治疗并加强护理。
2025-10-10 12:52:31 -
女性雄性激素过高症状
女性雄性激素过高会引发月经紊乱、多毛症、痤疮、脱发、肥胖及皮肤改变等多种表现,其机制涉及对下丘脑-垂体-卵巢轴等的影响,且受年龄、生活方式、既往病史等因素影响,如多囊卵巢综合征常是导致雄性激素过高的常见原因,不良生活方式会加重相关症状,不同年龄段女性受影响情况不同。 一、月经紊乱 1.表现及机制:女性雄性激素过高可影响下丘脑-垂体-卵巢轴的正常功能,导致月经周期紊乱,常见月经稀发(周期延长)、闭经等情况,也可能出现不规则子宫出血。研究显示,过高的雄性激素会干扰卵泡的正常发育和排卵,进而影响月经的规律性。例如,有研究表明多囊卵巢综合征患者中约70%存在月经不调的情况,而多囊卵巢综合征是导致女性雄性激素过高的常见原因之一。 2.年龄因素影响:对于育龄期女性,月经紊乱可能会影响生育功能,因为排卵异常是导致不孕的重要原因之一;而对于青春期女性,可能会影响正常的生长发育进程,需要密切关注其身体变化。 二、多毛症 1.表现及机制:雄性激素过高会促使毛发过度生长,常见于面部(如胡须、唇周毛发增粗)、下巴、胸部、腹部、背部等部位。这是因为雄性激素刺激了毛囊,使其对雄激素的敏感性增加,导致毛发增多变粗。例如,在多囊卵巢综合征患者中,约70%-80%会出现多毛的表现。 2.生活方式影响:长期高糖、高脂饮食等不良生活方式可能会加重雄性激素过高相关的多毛症状,因为这类饮食可能会进一步影响内分泌代谢,导致雄激素水平进一步升高。 三、痤疮 1.表现及机制:雄性激素过高会刺激皮脂腺分泌过多油脂,导致毛孔堵塞,从而引发痤疮(粉刺、丘疹、脓疱等)。皮肤油脂分泌增加为痤疮丙酸杆菌等微生物的繁殖提供了适宜环境,进一步加重炎症反应。多项研究表明,痤疮患者中部分存在雄性激素水平异常升高的情况,尤其是女性痤疮患者中,约有30%-50%存在雄性激素过高的现象。 2.病史相关:如果患者既往有内分泌疾病史,如曾被诊断为多囊卵巢综合征等,那么出现痤疮与雄性激素过高相关的可能性更大,需要结合病史进行综合判断。 四、脱发 1.表现及机制:部分女性雄性激素过高可表现为头顶毛发进行性稀疏,即雄激素性脱发。这是因为雄激素作用于毛囊,使其微小化,毛发逐渐变细、变短,最终导致脱发。研究发现,在女性雄激素性脱发患者中,常常伴有血清雄激素水平的升高。 2.年龄因素影响:随着年龄增长,尤其是更年期前后,女性体内激素水平变化较大,更容易出现因雄性激素相对过高导致的脱发情况,需要关注不同年龄段的激素变化对脱发的影响。 五、肥胖 1.表现及机制:雄性激素过高可能与肥胖相关,尤其是腹型肥胖。过高的雄性激素会影响脂肪代谢,导致脂肪分布异常,促进腹部脂肪堆积。例如,多囊卵巢综合征患者中约50%-60%存在肥胖问题,且多为腹型肥胖,这与患者体内雄性激素水平升高以及胰岛素抵抗等因素有关。 2.生活方式影响:缺乏运动、长期久坐等不良生活方式会加重肥胖与雄性激素过高的关联,因为运动不足会影响代谢,进一步干扰激素平衡。 六、皮肤改变 1.表现及机制:雄性激素过高还可能导致皮肤粗糙、油腻,肤色暗沉等改变。这是由于雄激素刺激皮脂腺分泌,同时影响皮肤的新陈代谢,使皮肤状态变差。有研究显示,雄性激素水平与皮肤的油脂分泌量呈正相关,油脂分泌过多会引发一系列皮肤问题。 2.特殊人群提示:对于青春期女性,由于身体处于生长发育阶段,激素变化较大,更易受雄性激素过高影响出现皮肤改变,此时需要注意保持皮肤清洁,选择适合的护肤品,同时关注内分泌情况,如有异常及时就医。
2025-10-10 12:47: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