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鸿伟,女,副主任医师,硕士研究生。现任河南省医学会皮肤病学分会银屑病学组组长,河南省医学会性与性病学会委员,河南省人民医院皮肤科银屑病组组长。
长期致力于银屑病及白癜风的治疗研究及健康教育,熟练于皮肤科常见病与多发病的诊治,擅长银屑病、白癜风、皮炎湿疹、慢性荨麻疹、结缔组织病及疱病诊治。在国家级核心期刊等国家级杂志发表论文20余篇,地厅级科研成果一等奖1项,地厅级科研成果二等奖一项。
展开-
脚气脚藓怎么根治
脚气脚癣由皮肤癣菌等真菌感染引起,传播途径包括接触污染物品,不同人群均可能患病,生活方式等会增加风险。局部治疗需清洁护理并外用抗真菌药物,系统治疗用于严重等情况,预防复发要注意穿着和生活习惯等方面。 一、明确脚气脚癣的病因 脚气脚癣是由皮肤癣菌等真菌感染引起的,常见的传播途径包括接触被污染的物品,如公共浴池、游泳池、拖鞋等。不同年龄、性别人群都可能患病,生活中爱穿不透气鞋袜、足部多汗等生活方式会增加患病风险,有足部基础疾病或免疫力低下的人群更易受感染。 二、局部治疗措施 1.清洁护理 保持足部清洁干燥,每天用温水清洗足部,洗完后要彻底擦干,尤其是脚趾间。对于儿童,要注意轻柔清洗,避免损伤稚嫩皮肤,洗完后用柔软干净的毛巾擦干,选择透气的棉质袜子,每天更换。 对于水疱型脚癣,若水疱未破,可先用3%硼酸溶液湿敷,待干燥后再使用抗真菌粉剂;对于糜烂渗出型脚癣,应先使用氧化锌油剂等收敛剂,待渗出减少后再用抗真菌霜剂。 2.外用抗真菌药物 常用的外用抗真菌药物有咪唑类,如酮康唑乳膏等,其通过抑制真菌细胞膜麦角固醇的合成发挥抗真菌作用;还有丙烯胺类,如特比萘芬乳膏等,能抑制真菌角鲨烯环氧化酶,阻碍真菌细胞膜的合成。使用时要注意按照疗程用药,一般需连续使用2-4周,以确保彻底杀灭真菌。 三、系统治疗情况 对于病情严重、外用药物疗效不佳、反复发作的患者,可考虑系统使用抗真菌药物,如伊曲康唑等,但系统用药需严格掌握适应证和禁忌证,需在医生指导下使用,且要注意药物可能对肝肾功能等的影响,儿童、孕妇等特殊人群一般不首选系统用药。 四、预防复发要点 1.穿着方面 选择透气的鞋袜,如棉质袜子和透气性好的鞋子,避免穿不透气的塑料鞋、橡胶鞋等。儿童的鞋子要选择合适的尺码,保证足部有足够的空间,减少脚部的摩擦和闷热。 勤换鞋袜,保持鞋袜清洁,定期将鞋袜进行暴晒消毒,可有效减少真菌滋生。 2.生活习惯方面 避免与他人共用拖鞋、脚盆等个人物品,防止交叉感染。在公共浴池、游泳池等场所要注意防护,尽量不赤足行走。 对于足部多汗的人群,可使用止汗剂等控制汗液分泌,但要选择温和不刺激的产品,儿童使用时更要谨慎选择。 积极治疗其他部位的癣病,如手癣等,防止自身传播导致脚气脚癣复发。
2025-10-17 11:43:04 -
三期梅毒脚底有很多红点图
三期梅毒脚底红点是梅毒螺旋体持续感染引发慢性炎症致皮肤异常改变的皮肤黏膜损害表现之一,可通过梅毒血清学检测等辅助确诊,临床特征为暗红结节或斑块等,治疗主要用青霉素类遵循早期足量规范原则,妊娠期女性需选对胎儿影响小的青霉素类并监测胎儿,老年患者需评估肝肾功能选药,青霉素过敏患者需脱敏后规范治疗且选替代药要考虑有效性安全性。 一、三期梅毒脚底红点的医学本质 三期梅毒是由梅毒螺旋体感染引起的晚期疾病阶段,脚底出现的很多红点是其皮肤黏膜损害的表现之一。病理基础是梅毒螺旋体持续感染引发慢性炎症反应,导致皮肤组织出现异常改变,通过梅毒血清学检测(如梅毒螺旋体颗粒凝集试验TPPA、快速血浆反应素环状卡片试验RPR等)阳性可辅助确诊,血清学检测结果阳性结合典型皮肤表现高度提示三期梅毒。 二、临床特征与相关检查 1.临床特征:三期梅毒脚底红点常表现为暗红色结节或斑块,边界清晰,质地较硬,部分可能伴有疼痛,也有无症状情况。其分布、形态等与一期、二期梅毒皮肤损害有明显区别,一期多为硬下疳,二期多为泛发的梅毒疹等。 2.相关检查:需结合患者既往梅毒感染史、不洁性行为史等,通过实验室检查确诊。血清学检查是关键,TPPA可检测特异性抗体,RPR可反映疾病活动度及治疗效果。同时,组织病理检查可见梅毒螺旋体感染相关病理改变,如血管周围浆细胞浸润等特异性表现。 三、治疗原则 三期梅毒的治疗主要采用青霉素类药物抗梅毒螺旋体,如苄星青霉素等。早期规范治疗可有效控制病情进展,阻止疾病进一步损害组织器官。治疗时需遵循早期、足量、规范的原则。 四、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1.妊娠期女性:若妊娠期女性出现三期梅毒脚底红点,需谨慎选择治疗药物,优先选用对胎儿影响小的青霉素类药物,治疗过程中密切监测胎儿状况,因梅毒螺旋体可通过胎盘感染胎儿,需最大程度保障胎儿健康。 2.老年患者:老年患者常伴有肝肾功能减退,药物主要通过肝肾代谢,需评估肝肾功能后合理选用青霉素类药物,确保用药安全,同时关注老年患者对治疗的耐受性等情况。 3.青霉素过敏患者:对于有青霉素过敏史的患者,需进行脱敏等特殊处理后再规范抗梅毒治疗,脱敏过程需密切监测患者反应,选择替代药物时要充分考虑药物有效性及安全性等因素。
2025-10-17 11:40:58 -
脸上有颗突出的痣被抠流血了怎么办
脸上突出的痣被抠流血后要立即止血清洁,儿童和成年人处理时力度等有差异;止血清洁后用碘伏消毒,老年人等预防感染需更谨慎;要留意痣抠破后的变化,儿童和成年人观察重点有别;伤口愈合期要避免再次刺激,有不良生活方式人群应改正以助恢复降低痣恶变风险。 年龄因素影响 儿童皮肤较为娇嫩,在处理时更要注意力度轻柔,选择柔软的纱布或纸巾按压止血,清洁时使用儿童专用温和洁面产品,且要密切观察儿童情绪及伤口恢复情况,因为儿童自我控制能力差,更易搔抓伤口导致再次出血或感染。而成年人相对可稍用力按压止血,但也需注意适度。 预防感染 止血清洁后,可涂抹少量碘伏进行消毒,碘伏具有较好的杀菌作用,能有效预防伤口感染。消毒时用棉签蘸取适量碘伏,从伤口中心向外周轻轻涂抹。 不同人群预防感染差异 老年人由于身体机能下降,免疫力相对较低,在预防感染方面要更加谨慎。消毒后可适当覆盖干净的无菌纱布,且要注意定期更换纱布,保持伤口周围清洁干燥。同时,老年人若有基础疾病如糖尿病等,更要密切关注伤口情况,因为高血糖环境利于细菌生长繁殖,更易引发感染,必要时可能需要就医进一步处理。 观察痣的变化 留意痣抠破后的变化,如是否出现红肿加重、疼痛加剧、有脓性分泌物等感染迹象,以及痣本身是否在短期内出现形态、颜色等方面的明显改变,如面积增大、颜色加深或不均匀、边界变得不清晰等,若有这些情况需及时就医。 不同年龄人群观察重点不同 儿童时期的痣若出现异常变化需高度重视,因为儿童痣有一定恶变可能但相对少见,不过一旦发现异常变化应尽快带儿童就医检查。成年人也不能忽视痣的异常改变,虽然多数痣为良性,但也有恶变风险,及时就医排查可早期发现问题。 避免再次刺激 在伤口愈合期间,要注意避免再次抠抓该部位,同时要注意防晒,因为紫外线可能刺激伤口及痣,影响恢复且可能增加痣恶变风险。外出时可佩戴帽子、口罩等进行物理防晒,或使用温和的防晒产品。 生活方式对避免刺激的影响 对于有熬夜、吸烟、饮酒等不良生活方式的人群,在伤口恢复期间应尽量改正这些习惯。熬夜会影响身体的修复能力,吸烟和饮酒会削弱免疫力,不利于伤口愈合及痣的健康。而保持规律作息、戒烟限酒等健康生活方式有助于伤口更好地恢复,降低痣发生不良变化的风险。
2025-10-17 11:40:52 -
脸过敏红肿怎么办
脸部过敏时首先立即脱离过敏原,用干净纱布或毛巾蘸凉水或冷生理盐水湿敷缓解红肿,避免用热水洗脸、刺激性护肤品及抓挠脸部,严重时遵医嘱用抗组胺药物,孕妇用药谨慎、老年人需评估药物相互作用、敏感肌用温和产品,若红肿不缓解或有严重症状及时就医。 一、立即脱离过敏原 若明确脸部过敏是因接触某物质引起,如化妆品、花粉、某些食物等,需迅速远离该过敏原,避免持续接触导致过敏状况进一步加重,例如使用了新的护肤品后出现过敏,应立刻停止使用该护肤品并彻底清洁脸部残留物质。 二、冷敷缓解红肿 使用干净的纱布或毛巾,蘸取凉水或冷的生理盐水进行湿敷,每次湿敷时长保持在15~20分钟,可每日多次进行。冷敷能够收缩局部血管,减轻炎症反应,从而有效缓解脸部的红肿症状,且对于因过敏引起的瘙痒也有一定的舒缓作用。 三、避免刺激脸部 不要用热水洗脸,热水会使脸部血管扩张,加重红肿情况;不用刺激性的护肤品和化妆品,包括含有酒精、香料等成分的产品;严禁用手抓挠脸部,抓挠可能会破坏皮肤屏障,导致皮肤破损,进而引发感染,使过敏症状恶化。 四、药物辅助(需遵医嘱) 若脸部过敏红肿瘙痒较为严重,可在医生指导下使用抗组胺药物,如氯雷他定等,但儿童使用抗组胺药物需格外谨慎,应遵循儿科安全护理原则,优先考虑非药物干预措施,且低龄儿童一般避免随意使用此类药物;对于孕妇等特殊人群,使用药物时更要充分评估风险,需咨询医生后再决定是否用药及选择合适的药物。 五、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孕妇:脸部过敏时用药需极为谨慎,因为某些药物可能会影响胎儿发育,应先咨询妇产科医生,在医生评估后选择相对安全的缓解方式,如单纯冷敷等非药物方法为主。 老年人:往往可能合并其他基础疾病,在考虑使用药物缓解过敏症状时,要评估药物与其他基础疾病用药之间是否存在相互作用等情况,需在医生全面评估后进行处理。 敏感肌肤人群:平时就应注重选择温和无刺激、经过敏感肌测试的护理产品,当出现过敏红肿时,更要严格避免使用任何可能刺激皮肤的产品,护理方式以简单冷敷等基础缓解措施为主。 六、及时就医情况 如果脸部过敏红肿情况持续不缓解,或者出现呼吸困难、脸部肿胀加重影响呼吸等严重症状时,应立即前往医院就诊,避免延误病情导致更严重的后果。
2025-10-17 11:40:05 -
过敏性皮炎怎么治疗才能彻底除根
过敏性皮炎管理需精准识别并规避过敏原保持居住环境清洁,洗浴用温和无刺激产品控水温时长,洗浴后即刻涂含特定成分保湿剂,依病情选外用或口服药,儿童避强效激素优先温和药,孕妇用药需谨慎咨询,老人用滋润保湿产品关注药物相互作用,要定期复诊依病情调方案,还需调整生活方式保持规律作息避紧张适度运动防新过敏原。 一、避免诱因 1.精准识别过敏原并规避,通过斑贴试验、血清特异性IgE检测等明确致敏原,如对某些食物(海鲜、坚果等)、接触性物质(金属饰品、某些化妆品)过敏者需严格避免接触相应物质,同时保持居住环境清洁,减少尘螨、霉菌等易致敏物质滋生,维持室内通风干燥。 二、皮肤护理 1.洗浴管理:选用温和无刺激的沐浴产品,水温控制在32~37℃,洗浴时间限制在10~15分钟内,避免过度搓洗损伤皮肤屏障。 2.保湿修复:洗浴后即刻涂抹含甘油、神经酰胺、透明质酸等成分的保湿剂,每日可多次涂抹以维持皮肤水分,强化皮肤屏障功能。 三、药物治疗 1.外用药物:依据病情程度选择合适制剂,轻度炎症可选用弱效糖皮质激素药膏(如氢化可的松乳膏),皮肤屏障受损时可选用钙调磷酸酶抑制剂(如他克莫司软膏);若局部有渗出,可先用3%硼酸溶液湿敷。 2.口服药物:瘙痒明显时可使用抗组胺药(如氯雷他定),病情严重且其他治疗无效时,可短期系统使用糖皮质激素,但需严格遵循医嘱,密切监测用药反应。 四、特殊人群注意 1.儿童:避免使用强效糖皮质激素,优先选择温和外用药物,加强皮肤保湿护理,家长需密切观察儿童皮肤反应及用药后变化,如出现异常及时就医。 2.孕妇:用药需谨慎,应咨询皮肤科医生,权衡药物对胎儿的潜在影响后选择安全治疗方案,避免自行盲目用药。 3.老年人:因皮肤老化致屏障功能减退,需选用滋润度高的保湿产品,用药时关注药物相互作用,如同时服用其他药物需告知医生以评估用药安全性。 五、长期管理 1.定期复诊:根据病情变化调整治疗方案,长期患病者需关注皮肤屏障修复状况及是否出现感染、色素沉着等并发症,动态监测病情发展。 2.生活方式调整:保持规律作息,避免精神紧张,因压力可能诱发或加重过敏性皮炎,同时适度进行有氧运动以增强机体免疫力,但需避免接触运动中可能接触的新过敏原。
2025-10-17 11:39: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