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鸿伟,女,副主任医师,硕士研究生。现任河南省医学会皮肤病学分会银屑病学组组长,河南省医学会性与性病学会委员,河南省人民医院皮肤科银屑病组组长。
长期致力于银屑病及白癜风的治疗研究及健康教育,熟练于皮肤科常见病与多发病的诊治,擅长银屑病、白癜风、皮炎湿疹、慢性荨麻疹、结缔组织病及疱病诊治。在国家级核心期刊等国家级杂志发表论文20余篇,地厅级科研成果一等奖1项,地厅级科研成果二等奖一项。
展开-
宝宝脸上一直反复出湿疹怎么办
寻找并避免诱发因素需注意食物因素(母乳喂养宝宝妈妈回避易过敏食物、人工喂养宝宝换深度水解或氨基酸配方奶粉)、环境因素(保持室内温度湿度适宜、穿宽松纯棉衣物);皮肤护理要温水洗脸且时间不超5分钟、洗脸后及时涂温和无刺激保湿霜;医疗干预轻度湿疹用弱效糖皮质激素乳膏、重度湿疹有相关情况用抗组胺药物且遵医嘱;低龄宝宝护理治疗要轻柔、关注湿疹变化,有过敏史宝宝要严格排查过敏原并避免接触。 一、寻找并避免诱发因素 食物因素:对于母乳喂养的宝宝,妈妈要留意自己的饮食,如牛奶、鸡蛋、鱼虾等易过敏食物可能通过乳汁影响宝宝,需暂时回避观察湿疹变化;人工喂养的宝宝可考虑更换深度水解或氨基酸配方奶粉。 环境因素:保持室内温度适宜,一般22℃-26℃为宜,湿度50%-60%;选择宽松、纯棉的衣物给宝宝穿着,避免化纤、羊毛等材质刺激皮肤。 二、皮肤护理要点 清洁方面:用温水给宝宝洗脸,水温不宜过高,一般32℃-36℃,洗脸时间控制在5分钟内,避免过度清洁破坏皮肤屏障。 保湿工作:洗脸后及时涂抹温和、无刺激的保湿霜,每天可涂抹2-3次,比如含有神经酰胺、凡士林等成分的保湿产品,有助于修复皮肤屏障,保持皮肤水分。 三、医疗干预措施 轻度湿疹:可在医生指导下使用弱效糖皮质激素乳膏,如地奈德乳膏等,但要严格遵循医生的用药指导,注意用药部位和用药时间。 重度湿疹:若湿疹伴有明显瘙痒、渗出等情况,可能需要使用抗组胺药物,如西替利嗪滴剂等,但需由医生根据宝宝具体情况判断是否使用及确定剂量等,且要密切观察药物可能引起的不良反应。 四、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低龄宝宝:由于低龄宝宝皮肤娇嫩,在护理和治疗过程中更要格外小心,所有操作都要轻柔,如清洁、涂抹药物等,避免对宝宝皮肤造成额外损伤。同时,密切关注湿疹变化情况,如持续不缓解或加重,及时就医。 有过敏史宝宝:这类宝宝发生湿疹反复的概率相对较高,在日常生活中更要严格排查可能的过敏原,除了食物、环境因素外,还要留意接触性过敏原,如某些洗护用品等,一旦发现相关过敏原,要坚决避免接触。
2025-10-27 10:42:53 -
干燥性湿疹怎么治
干燥性湿疹治疗包括避免刺激因素如减少过度洗浴、避免搔抓摩擦及穿着宽松棉质衣物,调节室内温湿度,保湿为核心需用含甘油等成分保湿剂频繁涂抹,外用可选弱效糖皮质激素或钙调磷酸酶抑制剂,瘙痒明显口服抗组胺药,儿童用温和护理专用保湿品,老年人加强保湿谨慎用药,孕妇哺乳期需咨询医生谨慎用药。 一、一般治疗 1.避免刺激因素:需减少过度洗浴,每周洗浴次数不宜过多,水温控制在32~37℃为宜,洗浴时间尽量不超过10分钟,且应避免使用碱性强的肥皂或沐浴露。同时,要避免搔抓、摩擦皮肤,穿着宽松、棉质的衣物,减少对皮肤的刺激。 2.环境调节:保持室内适宜的温度和湿度,冬季可使用加湿器,将室内湿度维持在50%左右,以缓解皮肤干燥状况。 二、保湿修复 保湿是干燥性湿疹治疗的核心环节。应选用含甘油、凡士林、神经酰胺等成分的保湿剂,如保湿霜、保湿乳液等。需频繁涂抹保湿剂,尤其是在洗浴后3分钟内及时涂抹,以锁住皮肤水分,修复皮肤屏障。 三、药物治疗 1.外用药物 糖皮质激素:可选用弱效的外用糖皮质激素,如氢化可的松乳膏等,能减轻炎症反应、缓解瘙痒,但需注意避免长期大面积使用,以防出现皮肤萎缩、色素沉着等不良反应。 钙调磷酸酶抑制剂:如他克莫司软膏,适用于面部、颈部等皮肤薄嫩部位,具有抗炎作用且相对不易引起皮肤萎缩,但使用初期可能会有短暂的灼热感。 2.口服药物:若瘙痒明显,可口服抗组胺药物,如氯雷他定等,但儿童、孕妇及哺乳期女性等特殊人群使用时需谨慎,应在医生指导下用药。 四、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1.儿童:儿童皮肤娇嫩,更应注重温和护理,洗浴时严格控制水温与时间,保湿需选择儿童专用且温和的保湿产品,药物使用需避免低龄儿童使用强效激素,必要时咨询儿科医生。 2.老年人:老年人皮肤屏障功能减退,保湿需加强,可选择滋润度较高的保湿剂,药物使用时要更谨慎,避免长期大面积使用强效激素,用药前应咨询皮肤科医生。 3.孕妇或哺乳期女性:此类人群用药需格外谨慎,应咨询医生后选择相对安全的药物,以避免对胎儿或婴儿产生不良影响。
2025-10-27 10:42:29 -
出麻疹的症状
麻疹由麻疹病毒引发属急性呼吸道传染病,前驱期3-4天有发热、上呼吸道感染症状及麻疹黏膜斑,出疹期多在发热3-4天后从耳后发际始逐渐蔓延全身,皮疹为红色斑丘疹,恢复期出疹3-4天后按顺序消退、体温渐降,皮肤留棕色色素沉着伴糠麸样脱屑,儿童患者症状相对更明显需加强护理,成人患者全身症状相对轻仍要注意休息等。 一、前驱期症状 麻疹前驱期一般持续3~4天,此期主要表现为发热、上呼吸道感染症状及麻疹黏膜斑。发热多为中度以上发热,体温可波动于38℃~40℃左右,同时伴有咳嗽、流涕、流泪、咽部充血等上呼吸道感染表现,类似普通感冒,但结膜炎症状较明显。在发热2~3天左右,患者口腔颊黏膜处可见麻疹黏膜斑,为直径约0.5~1mm的灰白色小点,周围绕以红晕,是麻疹早期的特异性体征,具有重要诊断价值。 二、出疹期症状 多在发热3~4天后出现皮疹,皮疹先从耳后、发际开始,逐渐蔓延至额部、面部、颈部,然后自上而下蔓延至躯干、四肢,最后到达手掌和足底。皮疹为红色斑丘疹,大小不等,初起时颜色较淡,呈淡红色,随后逐渐融合成暗红色,疹间皮肤正常。出疹时患者体温可进一步升高,全身症状加重,精神萎靡、嗜睡等表现可能更为明显。 三、恢复期症状 出疹3~4天后,皮疹按出疹顺序逐渐消退,同时体温开始逐渐下降至正常。皮肤会留有棕色色素沉着,伴有糠麸样脱屑,一般7~10天可痊愈。 四、不同人群特点 儿童患者:儿童免疫系统相对较弱,感染麻疹后症状可能更明显,需加强护理,保持皮肤清洁,避免搔抓皮疹导致皮肤感染,同时保证充足休息与营养摄入,促进身体恢复。 成人患者:成人感染麻疹后,全身症状可能较儿童相对轻一些,但仍需注意休息,保证充足水分摄入,维持良好的身体状态以应对疾病过程。此外,不同年龄人群在麻疹病毒的易感性及病情发展上存在差异,临床需综合评估并针对性处理。 麻疹是由麻疹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上述症状均是基于临床科学研究及大量病例观察总结而来,诊断需结合流行病学史、典型临床表现及相关实验室检查等综合判断。
2025-10-27 10:39:05 -
湿疹的特征是什么样的
湿疹皮肤损害分急性期红斑基础上有丘疹丘疱疹等、亚急性期红肿渗出减轻有小丘疹鳞屑结痂、慢性期有肥厚浸润苔藓样变,症状特点是瘙痒剧烈夜间明显且长期搔抓易继发感染,好发部位婴儿在头面部,儿童及成人常对称累及手足等部位,特殊人群好发部位不固定或有特定部位,病程呈反复发作慢性型易受环境饮食等因素诱发加重。 一、皮肤损害表现 1.急性期:皮肤出现红斑,红斑基础上密集分布小丘疹、丘疱疹,严重时可形成水疱,因瘙痒搔抓后易出现糜烂、渗出,渗出液干涸后会形成结痂。例如,有研究显示约60%-70%的急性期湿疹患者会出现红斑、丘疹、渗出等表现。 2.亚急性期:红肿和渗出情况逐渐减轻,皮肤主要表现为小丘疹、鳞屑以及结痂,炎症反应较急性期有所缓解,但仍有一定不适。 3.慢性期:皮肤出现肥厚、浸润现象,表面变得粗糙,呈现苔藓样变,皮肤纹理加深,多因长期搔抓、摩擦等导致皮肤结构改变。 二、症状特点 瘙痒是湿疹最突出的症状,且瘙痒程度剧烈,夜间瘙痒感往往更为明显,这会严重影响患者的睡眠质量和日常生活。长期搔抓会进一步导致皮肤破损加重,增加继发细菌、真菌等感染的风险,有研究发现约30%的湿疹患者因搔抓继发感染。 三、好发部位 1.婴儿湿疹:多发生于头面部,如额头、脸颊、头皮等部位,可能与婴儿皮肤屏障功能尚未完善,且头面部接触外界刺激较多有关。 2.儿童及成人湿疹:可累及手、足、小腿、肘窝、腘窝等部位,且常呈对称性分布,这是湿疹的一个典型分布特点,比如双侧肘部同时出现湿疹表现较为常见。 3.特殊人群:老年人湿疹好发部位相对不固定,但皮肤屏障功能较差,易受外界环境影响,而患有糖尿病等基础疾病的患者湿疹可能更易出现在下肢等血液循环相对较差的部位。 四、病程特点 湿疹多呈反复发作的慢性病程,病情时轻时重。环境因素如干燥或潮湿的环境、饮食中接触过敏原(如某些食物)、接触刺激性物质(如化学洗涤剂)以及精神因素(如长期精神紧张)等都可能诱发或加重湿疹病情,有数据表明约50%的湿疹患者病情会因环境变化而波动。
2025-10-27 10:38:41 -
眼周发黑黄。什么原因阿
眼周发黑黄可能是由多种原因引起的,如色素沉着、血液循环问题、营养不良、疾病因素、过敏反应和遗传因素等。如果问题持续存在或伴有其他症状,建议及时就医,以确定具体原因并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 眼周发黑黄可能由多种原因引起,以下是一些可能的原因: 1.色素沉着:眼周皮肤薄,且富含血管和黑色素细胞,容易出现色素沉着。长期暴露在阳光下、使用某些化妆品或眼部疲劳等因素可能导致色素沉着,使眼周看起来发黑黄。 2.血液循环问题:血液循环不畅可能导致眼周皮肤缺氧,引起血液中血红蛋白的代谢产物堆积,从而使眼周呈现黯沉的颜色。血液循环问题可能与年龄增长、缺乏运动、某些疾病(如静脉曲张)或不良的生活习惯(如长时间用眼、熬夜)有关。 3.营养不良:缺乏某些维生素和矿物质,如维生素C、E、B12以及铁等,可能影响皮肤的健康,导致眼周皮肤发黄。此外,饮食中缺乏抗氧化剂也可能增加色素沉着的风险。 4.疾病因素:某些疾病也可能导致眼周发黑黄。例如,肝胆疾病可能影响胆红素的代谢,导致黄疸,使眼周皮肤呈现黄色;肾脏疾病可能导致体内毒素积聚,影响皮肤的色泽;内分泌失调、贫血等也可能对皮肤产生影响。 5.过敏反应:眼部过敏反应可能引起皮肤炎症和色素沉着,导致眼周发黑黄。过敏物质如化妆品、尘埃、花粉等可能引发过敏反应。 6.遗传因素:有些人天生眼周皮肤较薄,毛细血管丰富,容易出现发青或发黑的现象。 如果眼周发黑黄问题持续存在或伴有其他症状,如眼部疼痛、瘙痒、视力模糊等,建议及时就医进行全面的眼部检查和身体检查,以确定具体原因并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此外,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如充足的睡眠、合理的饮食、适度的运动、避免过度用眼和防晒等,有助于改善眼周皮肤的健康。 对于特殊人群,如孕妇、老年人或患有特定疾病的人,眼周发黑黄的原因可能会有所不同。在这种情况下,应特别关注身体的变化,并遵循医生的建议进行相应的护理和治疗。如果对眼周发黑黄问题感到担忧或困惑,最好咨询专业的医生或皮肤科医生,以获取个性化的建议和诊断。
2025-10-27 10:38:1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