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晓芳,女,主任医师,归国学者。1991年毕业于河南医科大学医疗系,1997年获得该校消化专业硕士学位。2008-2009年赴日本东北大学进修学习一年。
现任中华医学会消化内镜学分会食管协作组委员,河南省消化学会副主任委员,河南省健康促进会消化分会副主任委员。能熟练处理消化系统各种常见病的诊治及危重病人的救治。
擅长各种特殊消化内镜(色素内镜、NBI+放大内镜及超声内镜)对疾病的诊断及消化道早期肿瘤内镜下的治疗,如EMR、ESD;擅长小肠镜及胶囊内镜对小肠疾病的诊治及POEM治疗贲门失弛缓症,STER、EFR治疗胃肠道粘膜下肿瘤等多种内镜下操作。
发表论文10余篇,主编专著1部,现主持河南省科技攻关项目1项,获省级科研成果二等奖1项。
展开-
消化道出血的护理措施
针对消化道出血患者需进行多方面护理,包括密切观察生命体征与出血情况、合适体位护理、合理饮食护理、心理安抚、用药观察、口腔护理及管路护理(如有),分别对不同人群在各方面护理有相应注意事项。 出血情况观察:观察呕血及黑便的颜色、量、次数。例如,呕血呈鲜红色提示出血速度较快、量较多,黑便呈柏油样便多提示上消化道出血,若黑便稀薄呈暗红色则可能为下消化道出血且出血量相对较多。同时记录患者每日的出入量,包括呕吐物量、粪便量、尿量等,以评估患者的体液平衡状况。 体位护理 一般体位:患者应绝对卧床休息,采取平卧位并将下肢适当抬高,这样有利于下肢血液回流,保证重要脏器的血液供应。对于有呕血的患者,应将头部偏向一侧,防止呕吐物误吸引起窒息,这对所有年龄段的患者都很重要,尤其是儿童和老年患者,误吸风险更高。 特殊人群体位:儿童患者在采取平卧位抬高下肢时,要注意肢体的舒适位置,避免因体位不当引起不适或影响血液循环。老年患者皮肤较为脆弱,要注意防止因体位长时间不变而引起压疮,可适当协助患者翻身。 饮食护理 急性期饮食:消化道大量出血时应禁食,让胃肠道充分休息。对于少量出血无呕吐的患者,可给予温凉、清淡无刺激性的流质饮食,这有助于中和胃酸、保护胃黏膜。随着病情好转,可逐渐过渡到半流质饮食、软食。 不同人群饮食调整:儿童患者在饮食过渡过程中要注意营养均衡,根据其年龄提供合适的食物质地,避免过硬、过热、过冷的食物。老年患者消化功能减退,饮食应更加细软、易消化,避免加重胃肠道负担。有基础疾病如糖尿病的患者,要注意饮食中糖分的控制,遵循糖尿病饮食原则。 心理护理 情绪安抚:消化道出血患者往往会因突然的病情而产生紧张、恐惧等情绪,护理人员要主动与患者沟通,向其解释病情和治疗方案,给予心理安慰,缓解患者的焦虑情绪。对于儿童患者,要通过温和的态度、亲切的语言安抚其情绪,可借助玩具等转移其注意力;对于老年患者,要耐心倾听其担忧,用耐心和关怀稳定其情绪。 用药护理 药物使用注意:遵医嘱使用止血药物等,在用药过程中观察患者有无不良反应。例如使用垂体后叶素时,要注意观察患者有无面色苍白、心悸、胸闷等不良反应,儿童和老年患者对药物的耐受性不同,更要密切观察。 口腔护理 保持口腔清洁:定期为患者进行口腔护理,预防口腔感染。消化道出血患者口腔可能有血液残留,容易引起口腔异味和细菌滋生,每日至少进行2次口腔护理,对于儿童患者要轻柔操作,避免损伤口腔黏膜;老年患者口腔黏膜相对脆弱,更要注意护理力度。 管路护理(如有) 胃管等管路:若患者留置胃管,要妥善固定胃管,保持胃管通畅,观察胃液的颜色、量等,防止胃管堵塞或脱出。对于儿童患者,要注意胃管固定的牢固性,避免患儿因不配合而导致胃管移位;老年患者皮肤松弛,固定胃管时要选择合适的固定方法,确保胃管位置正确。
2025-09-29 12:33:38 -
上消化道出血的病因
上消化道出血的常见病因包括消化性溃疡(幽门螺杆菌感染、非甾体类抗炎药等为病因,十二指肠溃疡多在球部、胃溃疡多在胃角和胃窦小弯)、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主要见于肝硬化门静脉高压致静脉回流受阻曲张破裂)、急性糜烂出血性胃炎(服用NSAIDs、大量饮酒、严重创伤等为诱因,NSAIDs抑制环氧合酶、酒精直接损伤胃黏膜致损伤)、胃癌(随年龄增长发病风险增,男性高,不良生活方式等增加风险,肿瘤破溃侵蚀血管出血)、胆道出血(常见于胆道蛔虫症、肝胆道结石、胆道外伤等,胆道蛔虫症多见于儿童及青少年、胆道结石等中老年常见,常伴上腹部绞痛、黄疸且出血具周期性)。 一、消化性溃疡 1.发病机制:幽门螺杆菌(Hp)感染是主要病因,Hp可破坏胃十二指肠黏膜屏障,导致胃酸和胃蛋白酶对黏膜自身消化;此外,非甾体类抗炎药(NSAIDs)等药物、胃酸分泌过多等也可引发,不同年龄人群中,儿童消化性溃疡多与Hp感染、遗传等因素相关,老年人可能因黏膜修复能力下降等因素易患。 2.好发部位:十二指肠溃疡多发生在十二指肠球部,胃溃疡多在胃角和胃窦小弯。 二、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 1.常见病因:主要见于肝硬化门静脉高压,各种原因引起的肝硬化导致门静脉血流受阻,压力增高,进而使食管胃底静脉回流受阻而曲张,破裂后引起大量出血,不同性别、年龄人群中,肝硬化患者是主要发病人群,男性可能因饮酒等生活方式因素导致肝硬化的风险相对较高,老年人肝硬化相关风险也需关注。 2.破裂风险:当门静脉压力显著升高时,曲张的静脉壁承受压力增大,易发生破裂出血。 三、急性糜烂出血性胃炎 1.诱因:服用NSAIDs、大量饮酒、严重创伤、大手术等应激状态是常见诱因,不同生活方式人群中,长期大量饮酒者、接受大手术或严重创伤患者等易患,年龄方面,老年人因机体应激反应能力可能相对较弱,更易在应激情况下发生急性糜烂出血性胃炎。 2.胃黏膜损伤机制:NSAIDs可抑制环氧合酶(COX),减少前列腺素合成,削弱胃黏膜的保护作用;酒精可直接损伤胃黏膜上皮细胞,引起黏膜糜烂和出血。 四、胃癌 1.发病情况:胃癌是上消化道出血的病因之一,随着年龄增长,发病风险逐渐增加,男性发病率通常高于女性,不良生活方式如长期高盐饮食、吸烟、酗酒等会增加胃癌发生风险,有胃癌家族史等病史人群患病风险更高。 2.出血机制:肿瘤组织生长迅速,血供相对不足,易发生缺血坏死、破溃,侵蚀血管引起出血。 五、胆道出血 1.病因:常见于胆道蛔虫症、肝胆道结石、胆道外伤等,蛔虫钻入胆道可损伤胆管黏膜引起出血,结石反复刺激胆管导致黏膜损伤出血,外伤可直接损伤胆道血管引起出血,不同年龄人群中,胆道蛔虫症多见于儿童及青少年,而胆道结石等在中老年人群中更为常见。 2.出血特点:常伴有上腹部绞痛、黄疸等表现,出血具有周期性。
2025-09-29 12:32:03 -
大便隐血的弱阳性原因
大便隐血弱阳性可能由多种原因引起,包括消化道疾病(如胃溃疡、十二指肠溃疡、早期肠道肿瘤、肠息肉)、全身性疾病(如血小板减少性紫癜、过敏性紫癜)以及饮食因素(如食用动物血或肝脏、服用某些药物),不同病因涉及不同人群特点及发病机制等情况。 一、消化道疾病相关 1.胃溃疡:胃黏膜存在溃疡病灶时,溃疡部位的血管可能会有少量渗血,导致大便隐血弱阳性。研究表明,胃溃疡患者中约有一定比例会出现大便隐血弱阳性情况,其机制是溃疡处的黏膜破损,使得红细胞进入消化道随粪便排出。不同年龄段人群均可能患病,年龄增长会增加胃黏膜损伤风险,男性和女性患病概率无显著性别差异,但生活不规律、长期服用非甾体抗炎药等人群易患。 2.十二指肠溃疡:十二指肠部位的溃疡同样会引发少量出血,进而造成大便隐血弱阳性。十二指肠溃疡的出血机制与胃溃疡类似,也是溃疡面导致血管破裂出血。各年龄段均可发病,生活压力大、饮食不规律者更易患病,同样无明显性别差异。 3.肠道肿瘤(早期):肠道肿瘤在早期可能仅有少量出血,从而表现为大便隐血弱阳性。例如结肠癌、直肠癌早期,肿瘤组织血供丰富且质地脆弱,容易有少量渗血。随着年龄增加,肠道肿瘤发病风险升高,男性和女性在不同肠道肿瘤类型上有一定发病差异,长期高脂低纤维饮食、有肠道息肉病史等人群患病风险较高。 4.肠息肉:肠息肉表面的血管较脆弱,当受到粪便摩擦等情况时可能会少量出血,导致大便隐血弱阳性。肠息肉可发生于各个年龄段,有家族息肉病史的人群发病风险明显增高,男性和女性发病无显著性别差异。 二、全身性疾病相关 1.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由于血小板数量减少或功能异常,导致凝血功能障碍,容易出现消化道等部位的出血,可表现为大便隐血弱阳性。该疾病可发生于任何年龄,儿童和成人均可患病,女性患者在某些特殊生理期(如经期)可能会加重病情,有自身免疫性疾病基础的人群易患。 2.过敏性紫癜:机体发生过敏反应时,会累及消化道血管,引起血管炎,导致肠道黏膜出血,出现大便隐血弱阳性。过敏性紫癜多见于儿童和青少年,春秋季发病相对较多,女性与男性发病无明显差异,但有过敏体质人群更易患病。 三、饮食因素相关 1.食用动物血或肝脏:大量食用动物血(如猪血、鸭血)或动物肝脏后,其中的铁元素可能会影响大便隐血检测结果,导致假阳性的大便隐血弱阳性。不同年龄段人群大量食用后均可能出现这种情况,无明显性别差异,一般停止食用相关食物后,大便隐血可恢复正常。 2.服用某些药物:某些药物可能会导致大便隐血检测出现弱阳性结果,比如一些非甾体抗炎药,它们可能会刺激胃肠道黏膜,引起少量出血。不同年龄段服用此类药物的人群均可能出现这种情况,长期服用非甾体抗炎药的人群风险更高,男性和女性服用后出现该情况的概率无显著差异。
2025-09-29 12:25:09 -
喝了啤酒第二天拉肚子是什么原因引起的
啤酒饮用后第二天拉肚子的原因包括啤酒成分方面,酒精刺激致胃肠道蠕动紊乱、二氧化碳影响消化吸收;个体差异方面,肠道敏感人群易受诱因影响、部分人存碳水化合物不耐受;饮用方式及其他因素方面,饮用速度快或量多加重胃肠负担、啤酒质量问题致肠道感染,特殊人群如儿童、孕妇、老年人饮用啤酒需特别注意。 一、啤酒成分相关原因 (一)酒精刺激 啤酒中的酒精具有刺激性,会对胃肠道黏膜产生直接刺激。酒精可使胃肠道蠕动加快,正常情况下胃肠道的蠕动是有规律且适度的,而过量酒精刺激后,蠕动变得紊乱,从而导致拉肚子。例如,有研究表明,一次性大量摄入酒精后,短时间内就可能出现肠道功能紊乱的情况,表现为腹泻等症状。 (二)二氧化碳影响 啤酒中含有一定量的二氧化碳,饮用后二氧化碳会在胃肠道内产生气泡,这可能会影响胃肠道的正常消化和吸收功能。二氧化碳的存在会使胃肠道内环境发生变化,干扰肠道的正常生理过程,进而引发腹泻。比如,某些人对啤酒中的二氧化碳较为敏感,饮用后就容易出现拉肚子的现象。 二、个体差异因素 (一)肠道敏感人群 对于本身肠道较为敏感的人,如患有肠易激综合征的人群,啤酒中的各种成分更容易诱发肠道的不适反应。肠易激综合征患者的肠道对食物、饮品等刺激的耐受性较低,啤酒中的酒精、二氧化碳等成分都可能成为诱因,导致第二天出现拉肚子的情况。这类人群的肠道神经敏感性高于常人,即使饮用少量啤酒也可能引发肠道功能紊乱。 (二)乳糖不耐受相关 虽然啤酒中乳糖含量极低,但部分人群可能存在广义的碳水化合物不耐受情况。如果个体肠道内缺乏相应的酶来充分消化啤酒中的某些碳水化合物成分,也可能影响肠道的消化吸收,进而引起腹泻。例如,一些人可能对啤酒中的某些发酵产物不耐受,从而出现拉肚子的症状。 三、饮用方式及其他因素 (一)饮用速度与量 如果饮用啤酒的速度过快或者一次饮用过量啤酒,会加重胃肠道的负担。大量啤酒迅速进入胃肠道,超过了胃肠道的消化和适应能力,容易导致胃肠道功能失调,出现拉肚子的情况。比如,短时间内喝下大量啤酒,胃肠道来不及对如此多的液体和成分进行处理,就可能引发腹泻。 (二)啤酒质量问题 如果啤酒本身存在质量问题,例如受到细菌污染等。被污染的啤酒中含有大量有害微生物,饮用后这些微生物会在胃肠道内繁殖,破坏肠道的正常菌群平衡,引起肠道感染,从而导致拉肚子。例如,一些劣质啤酒可能在生产、储存过程中受到细菌污染,饮用后极易引发胃肠道炎症,出现腹泻症状。 对于特殊人群,比如儿童,由于其胃肠道发育尚未完全成熟,更应避免饮用啤酒,以防出现胃肠道不适;孕妇饮用啤酒可能会影响胎儿发育,也应禁止;老年人胃肠道功能相对较弱,饮用啤酒后出现拉肚子的风险更高,应适量饮用并密切关注身体反应。
2025-09-29 12:21:34 -
慢性胃炎食疗方法
慢性胃炎患者饮食应遵循易消化、温和、规律原则,要避免刺激性食物并戒烟限酒,具体有小米粥健脾和胃、山药莲子粥调理脾胃、南瓜羹修复胃黏膜、红枣银耳羹改善胃部气血循环等食疗方法,同时儿童、老年、孕妇等特殊人群食疗需分别注意相应事项。 一、饮食原则 慢性胃炎患者的饮食应遵循易消化、温和、规律的原则。要避免食用辛辣、油腻、刺激性食物以及过冷、过热、过酸、过甜的食物,同时要戒烟限酒。 二、具体食疗方法 (一)小米粥 制作方法:取适量小米,洗净后加水煮粥,煮至小米软烂即可。 功效:小米富含碳水化合物、蛋白质等营养成分,具有健脾和胃的作用,对于慢性胃炎患者的胃黏膜有一定的保护作用,能缓解胃部不适。例如,有研究表明,经常食用小米粥可以改善胃部的消化功能,减轻胃部的负担。 (二)山药莲子粥 制作方法:山药去皮洗净切块,莲子提前浸泡后与大米一同煮粥,快熟时加入山药块继续煮至粥成。 功效:山药具有健脾益胃、滋肾益精的功效,莲子能养心安神、健脾止泻。两者搭配煮粥,对于慢性胃炎患者的脾胃功能有很好的调理作用,有助于改善消化不良等症状。 (三)南瓜羹 制作方法:南瓜去皮切块,蒸熟后捣成泥状,加入适量温水搅拌成羹。 功效:南瓜中含有丰富的果胶,果胶可以保护胃黏膜免受刺激,对于慢性胃炎患者的胃黏膜有修复作用。同时,南瓜还富含维生素等营养物质,能为身体提供营养支持。 (四)红枣银耳羹 制作方法:红枣去核,银耳泡发后撕成小朵,一起加水炖煮至银耳黏稠、红枣软烂。 功效:红枣能补中益气,银耳有滋阴润肺、养胃生津的作用。慢性胃炎患者适量食用红枣银耳羹,有助于改善胃部的气血循环,缓解因胃炎引起的不适。 三、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一)儿童慢性胃炎患者 儿童慢性胃炎患者在食疗时要注意食物的质地,应选择更易于消化的食物,如将上述粥类煮得更软烂。同时,要控制食物的摄入量,避免过度进食加重胃部负担。因为儿童的消化系统尚未完全发育成熟,过于粗糙或不易消化的食物可能会对他们的胃部造成不良刺激。 (二)老年慢性胃炎患者 老年慢性胃炎患者的消化功能相对较弱,在食疗过程中要注意食物的营养均衡,保证摄入足够的蛋白质、维生素等。但要避免食用过于油腻、难以消化的食物。此外,老年患者可能伴有其他慢性疾病,在选择食疗方法时要综合考虑其整体健康状况,比如合并糖尿病的老年患者要注意控制粥类等食物的糖分摄入。 (三)孕妇慢性胃炎患者 孕妇患有慢性胃炎时,食疗要格外谨慎。应选择对胎儿无不良影响且易于消化的食物。例如,小米粥是比较适合孕妇的,既能提供营养又不会给胃部造成太大压力。但要避免食用可能引起过敏或对胎儿有潜在风险的食物。同时,孕妇的饮食要遵循少食多餐的原则,以适应孕期身体的变化和胃部的消化特点。
2025-09-29 12:20: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