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tice: Undefined index: department_name in /data/web/project/39yst/www/trunk1/app/modules/ask/index.php on line 310
李晓芳主任医师(107)_问答库_民福康养生
李晓芳

河南省人民医院

擅长:消化内镜的诊疗等。

向 Ta 提问
个人简介

  李晓芳,女,主任医师,归国学者。1991年毕业于河南医科大学医疗系,1997年获得该校消化专业硕士学位。2008-2009年赴日本东北大学进修学习一年。

  现任中华医学会消化内镜学分会食管协作组委员,河南省消化学会副主任委员,河南省健康促进会消化分会副主任委员。能熟练处理消化系统各种常见病的诊治及危重病人的救治。

  擅长各种特殊消化内镜(色素内镜、NBI+放大内镜及超声内镜)对疾病的诊断及消化道早期肿瘤内镜下的治疗,如EMR、ESD;擅长小肠镜及胶囊内镜对小肠疾病的诊治及POEM治疗贲门失弛缓症,STER、EFR治疗胃肠道粘膜下肿瘤等多种内镜下操作。

  发表论文10余篇,主编专著1部,现主持河南省科技攻关项目1项,获省级科研成果二等奖1项。

展开
个人擅长
消化内镜的诊疗等。展开
  • 氟哌酸治疗肠炎吗

    氟哌酸即诺氟沙星,对部分肠炎有治疗作用,对敏感菌引起的肠道感染性肠炎等有杀菌作用,适用细菌性肠炎、旅行者腹泻,病毒性肠炎、儿童、孕妇哺乳期妇女、有中枢神经系统疾病史者不适用或慎用。 一、诺氟沙星对部分肠炎的作用机制 诺氟沙星通过抑制细菌DNA螺旋酶,阻碍细菌DNA复制,从而发挥杀菌作用。对于由敏感菌引起的肠道感染性肠炎,如大肠杆菌等所致的肠炎,诺氟沙星可起到杀灭病原菌的作用。有相关研究表明,在针对特定敏感菌引发的肠道感染治疗中,诺氟沙星能有效改善患者的腹泻、腹痛等症状。 二、适用的肠炎类型 1.细菌性肠炎:当肠炎是由敏感的革兰阴性菌,像大肠埃希菌、克雷伯菌属、变形菌属、沙门菌属、志贺菌属等引起时,诺氟沙星可用于治疗。例如,在一些细菌性痢疾的病例中,若病原菌对诺氟沙星敏感,使用诺氟沙星有一定的治疗效果。 2.旅行者腹泻:部分旅行者腹泻是由细菌感染导致,若病原菌对诺氟沙星敏感,诺氟沙星可用于缓解旅行者腹泻的症状。 三、不适用的情况及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1.病毒性肠炎:对于病毒性肠炎,如轮状病毒引起的肠炎,诺氟沙星无效,因为病毒性肠炎是由病毒感染所致,诺氟沙星对病毒没有杀灭作用。 2.儿童:18岁以下未成年人禁用诺氟沙星,因为喹诺酮类药物可能会影响软骨发育,对儿童的骨骼生长造成不良影响。 3.孕妇和哺乳期妇女:孕妇和哺乳期妇女也应避免使用诺氟沙星,药物可能会通过胎盘或乳汁影响胎儿或婴儿的发育。 4.有中枢神经系统疾病史者:有癫痫等中枢神经系统疾病史的患者应慎用诺氟沙星,因为该药物可能会诱发中枢神经系统不良反应,如抽搐等。

    2025-10-27 09:44:43
  • 婴儿秋季腹泻的原因及应对方法是什么

    婴儿秋季腹泻主要由轮状病毒经粪-口途径传播所致,秋季气温波动大且婴儿胃肠道功能未发育成熟、抵抗力弱易受侵袭,应对时轻度脱水口服补液盐,中重度脱水需就医静脉补液,母乳喂养婴儿可继续按需喂养,人工喂养婴儿喂稀释牛奶或米汤等易消化流质,每次腹泻后用温水清洗臀部并涂护臀膏,密切监测体温、精神状态等,出现异常情况立即就医,小婴儿因体液调节能力弱需格外重视补液且护理要轻柔。 一、婴儿秋季腹泻的原因 婴儿秋季腹泻主要由轮状病毒感染所致,该病毒通过粪-口途径传播。秋季气温波动大,婴儿胃肠道功能尚未发育成熟,抵抗力相对较弱,易受轮状病毒侵袭引发腹泻。 二、婴儿秋季腹泻的应对方法 (一)补液防治脱水 轻度脱水可口服口服补液盐,按说明书稀释后少量多次服用,以补充丢失的水分和电解质。 若出现中重度脱水症状(如精神萎靡、尿量明显减少、眼窝凹陷等),需及时就医,通过静脉补液纠正脱水状况。 (二)饮食调整 母乳喂养婴儿可继续母乳喂养,按需喂养,母乳易消化,利于腹泻恢复。 人工喂养婴儿可暂时喂稀释的牛奶或米汤等易消化的流质或半流质食物,避免加重胃肠道负担。 (三)臀部护理 每次腹泻后用温水清洗臀部,保持皮肤清洁干燥,可涂抹护臀膏预防红臀。 (四)病情监测与就医指征 密切监测婴儿体温、精神状态及腹泻次数、性状等。若出现精神差、频繁呕吐、高热持续不退、大便带血等异常情况,应立即就医。 (五)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小婴儿因体液调节能力弱,脱水风险更高,需格外重视补液,严格按医嘱补充水分和电解质。同时,护理时动作要轻柔,避免对婴儿皮肤造成额外损伤。

    2025-10-27 09:43:53
  • 幽门螺旋杆菌阳性能不能传染给别人

    幽门螺旋杆菌阳性具有传染性,传播途径包括口-口(共用餐具、接吻)和粪-口传播,不同人群感染风险不同,有家族史、常在卫生差场所就餐、有不良口腔卫生习惯者易感染,阳性者应分餐避免传染他人尤其弱免疫力人群。 口-口传播: 共用餐具:在家庭中,如果有幽门螺旋杆菌阳性的成员,使用共同的碗筷进餐,就有可能通过唾液污染餐具,其他人再使用被污染的餐具时,就容易感染幽门螺旋杆菌。例如,一个家庭中父母一方幽门螺旋杆菌阳性,在喂食幼儿时,可能通过咀嚼食物后喂食,将幽门螺旋杆菌传染给幼儿。 接吻:与幽门螺旋杆菌阳性者接吻,也可能导致幽门螺旋杆菌的传播,因为唾液中可能含有幽门螺旋杆菌。 粪-口传播:幽门螺旋杆菌可随粪便排出体外,如果污染了水源或食物,其他人食用了被污染的水源或食物后也可能被感染。 对于不同年龄人群,儿童由于免疫系统发育尚不完善,且在生活中可能存在与感染者密切接触的情况,如与家人共用餐具等,感染风险相对较高;老年人身体机能下降,免疫力也有所降低,同样容易受到幽门螺旋杆菌的感染。女性在生活中如果与家人有密切接触,也面临着感染风险。有幽门螺旋杆菌感染家族史的人群,相比没有家族史的人群,感染幽门螺旋杆菌的概率更高。在生活方式方面,经常在卫生条件较差的场所就餐,如路边摊等,会增加感染幽门螺旋杆菌的几率;而有不良口腔卫生习惯,如不按时刷牙等,也可能促进幽门螺旋杆菌在口腔内的定植和传播。对于已经发现幽门螺旋杆菌阳性的人群,应尽量采取分餐制等措施,避免将幽门螺旋杆菌传染给他人,尤其是家中的老人、儿童等免疫力相对较弱的人群。

    2025-10-27 09:43:06
  • 患有直肠炎好不好治疗

    直肠炎治疗包括一般治疗即充分休息并调整饮食减轻直肠负担,药物治疗上感染性直肠炎用对应抗感染药,非感染性直肠炎用氨基水杨酸制剂、糖皮质激素等抗炎,影响治疗效果的因素有年龄方面儿童慎用药优先非药物干预、老年合并基础病需综合评估,直肠炎类型上急性易控慢性难且易反复,基础健康状况差如免疫低下会增加治疗复杂性需调整整体免疫。 一、直肠炎的治疗方式 直肠炎的治疗需综合多方面因素,主要包括一般治疗与药物治疗。一般治疗中患者需充分休息,避免过度劳累,同时调整饮食结构,避免摄入辛辣、油腻及刺激性食物,以减轻直肠负担。药物治疗方面,若为感染性直肠炎,需根据病原体类型选用相应抗感染药物;若是非感染性直肠炎,可选用氨基水杨酸制剂(如柳氮磺吡啶)、糖皮质激素(如泼尼松)等药物进行治疗,通过抗炎等作用改善直肠炎症状态。 二、影响直肠炎治疗效果的因素 1.年龄因素:儿童患者由于机体代谢及器官功能特点,用药需格外谨慎,优先考虑非药物干预措施,如通过调整饮食等方式缓解症状;老年患者常合并基础疾病,如心血管疾病、糖尿病等,这些基础疾病可能影响直肠炎的治疗进程及药物选择,需综合评估基础疾病情况来制定治疗方案。 2.直肠炎类型:急性直肠炎相对病程较短,若能及时采取规范治疗,通常较易控制病情;而慢性直肠炎病程较长,治疗周期相对较长,且病情易反复,治疗难度相对更大。 3.基础健康状况:患者自身的基础健康状况对直肠炎治疗有重要影响,若患者合并免疫功能低下等情况,会增加直肠炎治疗的复杂性,需要在治疗直肠炎的同时关注整体免疫状态的调整。

    2025-10-27 09:42:19
  • 嗜酸细胞性胃肠炎的治疗方法有什么

    嗜酸细胞性胃肠炎的治疗包括药物治疗、饮食调整和手术治疗。药物治疗主要用糖皮质激素,效果不佳或不能耐受可考虑免疫抑制剂;饮食调整需避免可能过敏食物;出现肠梗阻、肠穿孔等严重并发症时考虑手术,儿童和有基础病史患者手术需谨慎评估。 一、药物治疗 嗜酸细胞性胃肠炎的药物治疗主要使用糖皮质激素,如泼尼松等。糖皮质激素可以抑制炎症反应,减少嗜酸粒细胞的浸润。有研究表明,使用糖皮质激素后,患者的症状通常能较快改善,嗜酸粒细胞计数也会下降。对于糖皮质激素治疗效果不佳或不能耐受的患者,可考虑使用其他免疫抑制剂,如硫唑嘌呤等,但免疫抑制剂的使用需要谨慎评估其不良反应。 二、饮食调整 饮食调整也是治疗的重要方面。患者应避免食用可能引起过敏的食物,如牛奶、鸡蛋、海鲜等。通过避免接触过敏原性食物,有助于减少嗜酸粒细胞在胃肠道的浸润,从而缓解症状。例如,对于明确对牛奶过敏的患者,避免饮用牛奶及食用含牛奶成分的食品后,胃肠道的炎症可能会减轻。 三、手术治疗 在某些情况下需要手术治疗。当出现肠梗阻、肠穿孔等严重并发症时,手术是必要的治疗手段。但手术治疗通常是在药物治疗效果不佳或出现紧急并发症时才考虑。例如,当患者因肠道广泛嗜酸粒细胞浸润导致肠梗阻,经药物治疗无效时,可能需要进行手术解除梗阻。对于儿童患者,手术需更加谨慎评估,要充分考虑儿童的生长发育等因素,手术方式的选择要以最小程度影响儿童胃肠道功能为原则。对于有基础病史的患者,如本身有免疫功能异常等情况,手术前需要进行更全面的评估,以降低手术风险。

    2025-10-27 09:40:44
推荐医生
宗岩

宗岩

中医科

立即咨询

尹朝林

尹朝林

儿科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