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tice: Undefined index: department_name in /data/web/project/39yst/www/trunk1/app/modules/ask/index.php on line 310
李晓芳主任医师(121)_问答库_民福康养生
李晓芳

河南省人民医院

擅长:消化内镜的诊疗等。

向 Ta 提问
个人简介

  李晓芳,女,主任医师,归国学者。1991年毕业于河南医科大学医疗系,1997年获得该校消化专业硕士学位。2008-2009年赴日本东北大学进修学习一年。

  现任中华医学会消化内镜学分会食管协作组委员,河南省消化学会副主任委员,河南省健康促进会消化分会副主任委员。能熟练处理消化系统各种常见病的诊治及危重病人的救治。

  擅长各种特殊消化内镜(色素内镜、NBI+放大内镜及超声内镜)对疾病的诊断及消化道早期肿瘤内镜下的治疗,如EMR、ESD;擅长小肠镜及胶囊内镜对小肠疾病的诊治及POEM治疗贲门失弛缓症,STER、EFR治疗胃肠道粘膜下肿瘤等多种内镜下操作。

  发表论文10余篇,主编专著1部,现主持河南省科技攻关项目1项,获省级科研成果二等奖1项。

展开
个人擅长
消化内镜的诊疗等。展开
  • 十二指肠球部溃疡的治疗方法

    十二指肠球部溃疡治疗包含一般治疗即保持规律作息、避免过度劳累等并定时进餐、忌刺激性食物等,药物治疗有抑制胃酸分泌及胃黏膜保护药物,若确诊幽门螺杆菌感染需规范根除,且特殊人群如老年人、儿童、妊娠期女性及有基础疾病者有相应注意事项需依特点调整治疗以保障安全有效。 一、一般治疗 保持规律作息,避免过度劳累,减轻精神压力,有助于调节机体神经内分泌功能,利于十二指肠球部溃疡恢复。同时需定时进餐,避免食用辛辣、油腻、刺激性食物,如辣椒、油炸食品等,也要戒烟限酒,因为烟草中的尼古丁及酒精会刺激胃酸分泌,加重对十二指肠球部黏膜的损伤,这些生活方式调整措施经临床观察和研究证实可辅助溃疡愈合。 二、药物治疗 1.抑制胃酸分泌药物 通过抑制胃酸分泌来降低胃内酸度,为溃疡愈合营造适宜环境。临床常用质子泵抑制剂等,其能特异性地作用于胃黏膜壁细胞,抑制胃酸分泌的关键步骤,大量临床研究显示这类药物可有效缓解溃疡相关的疼痛等症状,促进溃疡愈合。 2.胃黏膜保护药物 可在胃黏膜表面形成一层保护膜,抵御胃酸、胃蛋白酶等对黏膜的侵蚀,促进黏膜修复。例如某些铋剂,能在溃疡面形成保护膜,结合临床研究证据,其对十二指肠球部溃疡的修复有积极作用。 三、幽门螺杆菌根除治疗 若通过相关检查确诊存在幽门螺杆菌感染,需依据临床指南规范采用根除方案,通常为四联疗法(质子泵抑制剂+铋剂+两种抗生素)。大量流行病学研究及临床对照试验表明,规范根除幽门螺杆菌可显著降低十二指肠球部溃疡的复发率,因为幽门螺杆菌感染是引发该溃疡的重要病因之一。 四、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老年人由于肝肾功能减退,在药物治疗时需密切监测肝肾功能指标,选择对肝肾功能影响相对较小的药物,因为其机体代谢药物能力下降,药物不良反应发生风险可能增加;儿童患者需严格遵循儿科用药原则,避免使用不适合儿童的成人药物剂型等,因为儿童的生理特点决定了其对药物的代谢、耐受等与成人不同,需特别谨慎;妊娠期女性治疗十二指肠球部溃疡时,要综合权衡药物对胎儿的潜在影响,优先选择对胎儿安全性较高的治疗方案,如部分相对安全的抑酸药物等,以在治疗疾病的同时最大程度保障胎儿健康;有基础疾病(如心脏病、糖尿病等)的患者,在进行溃疡治疗时,要充分考虑基础疾病与治疗溃疡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如某些药物可能影响基础疾病的控制,需在医生指导下调整治疗方案,确保整体治疗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2025-10-27 11:46:47
  • 胰腺炎的表现症状

    胰腺炎有多种表现症状,腹痛多为突然发作的剧烈痛,常在饮酒、饱食后发生,部位多在中上腹,可向腰背部放射;常伴恶心、呕吐,呕吐物多为胃内容物,严重时吐胆汁;多数患者中度发热,持续3-5天,重症者持续不退且体温高;合并胆道梗阻时出现黄疸;重症者可出现低血压和休克;还有腹部压痛等体征,不同年龄、性别患者表现有差异。 特点:多为突然发作的剧烈腹痛,常在饮酒、饱食后发生。疼痛部位多在中上腹,可向腰背部呈带状放射,弯腰抱膝位可减轻疼痛。对于不同年龄、性别的患者,腹痛表现可能有一定差异,例如儿童胰腺炎腹痛可能不如成人典型,但同样会有腹部不适、哭闹等表现;女性患者在腹痛时可能因性别差异在就医时表达或被察觉的情况有所不同。如果患者有胆道疾病等病史,发生胰腺炎时腹痛可能更易发作且程度可能更重。 机制:胰腺炎症刺激胰腺包膜上的神经末梢,以及炎症波及周围组织、神经等引起。 恶心、呕吐 表现:患者常伴有恶心、呕吐症状,呕吐物多为胃内容物,严重时可呕吐胆汁。部分患者呕吐后腹痛并不缓解。在儿童胰腺炎中,恶心、呕吐可能是比较突出的表现,由于儿童表达能力有限,可能会因频繁呕吐导致脱水等情况,需要密切关注。 发热 情况:多数患者有中度发热,一般持续3-5天。如果是重症胰腺炎,发热可能持续不退且体温较高。发热的原因是胰腺炎症引起的机体反应,炎症因子释放导致体温调节中枢紊乱。对于老年患者,机体抵抗力相对较弱,发生胰腺炎时发热可能不太典型,或者更容易出现持续发热等情况,需要谨慎监测体温变化。 黄疸 出现情况:当胰腺炎合并胆道梗阻时可出现黄疸,表现为皮肤、巩膜黄染。例如胰头炎症水肿压迫胆总管可导致胆汁排出受阻,从而出现黄疸。不同年龄患者出现黄疸时的情况不同,儿童发生胆道梗阻相对少见,而老年患者若有胆道基础疾病,发生黄疸的风险相对较高。 低血压和休克 重症胰腺炎表现:在重症胰腺炎患者中,可出现低血压甚至休克,表现为面色苍白、冷汗、脉搏细速、血压下降等。这是因为大量炎性渗出、血管通透性增加、有效循环血容量不足等原因导致。对于有基础心血管疾病的患者,发生休克时病情可能更加危急,需要及时识别和处理。 其他表现 体征:腹部压痛,轻症胰腺炎时压痛可能局限于中上腹,重症胰腺炎时压痛明显,范围较广,可伴有腹肌紧张、反跳痛等腹膜刺激征。对于儿童患者进行腹部查体时,要注意轻柔操作,准确判断压痛等体征情况。

    2025-10-27 11:45:37
  • 反流性食管炎难不难治

    反流性食管炎可治,治疗方法有生活方式调整、药物治疗、手术治疗等,治疗难易受病情严重程度、个体差异、是否规范治疗等因素影响,轻度、规范治疗等相对易治,需综合自身情况规范治疗以控制病情、改善生活质量。 一、治疗方法及效果 1.生活方式调整 饮食方面:对于不同年龄、性别等人群都需注意。比如肥胖人群应控制体重,因为肥胖会增加腹压,加重反流;老年人群由于胃肠蠕动功能可能减退,更要避免进食过饱、食用高脂食物、巧克力、咖啡、浓茶等,这些食物可降低食管下括约肌压力,加重反流。一般建议少食多餐,避免睡前进食。 体位:睡眠时可将床头抬高15-20cm,利用重力作用减少夜间反流,不同年龄人群均可采用此方法,尤其对于夜间反流症状明显者效果较好。 2.药物治疗:常用药物有质子泵抑制剂等,通过抑制胃酸分泌来缓解症状、促进食管黏膜愈合。临床研究表明,规范使用质子泵抑制剂等药物,多数患者的症状能得到有效控制,食管黏膜炎症也可逐渐修复,但具体疗效因个体对药物的反应不同而有差异。 3.手术治疗:对于内科治疗无效或有严重并发症的患者可考虑手术,如腹腔镜下胃底折叠术等,不过手术有一定适应证和风险,需严格评估患者情况后决定。 二、影响治疗难易程度的因素 1.病情严重程度:轻度反流性食管炎相对容易治疗,通过生活方式调整和短期药物治疗往往能控制症状;而重度反流性食管炎,食管黏膜破损严重,可能需要较长时间的规范治疗,甚至可能需要手术干预,治疗难度相对较大。 2.个体差异:不同年龄人群差异明显,儿童反流性食管炎相对较少见,多与先天因素等有关,治疗时需格外谨慎,优先考虑非药物干预;老年人群常合并多种基础疾病,药物相互作用等问题需关注,治疗方案的选择要综合考量;性别方面一般无明显差异,但女性在孕期等特殊时期反流性食管炎的治疗需权衡药物对胎儿或自身的影响。 3.是否规范治疗:患者是否能严格遵循医嘱进行规范治疗至关重要。如果患者不能按时服药、不坚持调整生活方式等,会导致治疗效果不佳,病情反复,增加治疗难度。例如,部分患者症状稍有缓解就自行停药,容易使病情复发,需要更长时间和更多措施来重新控制病情。 总之,反流性食管炎总体是可治的,只要根据自身情况采取规范的综合治疗措施,多数患者能有效控制病情,改善生活质量,但治疗过程中需充分考虑自身的年龄、性别、基础疾病等因素,遵循医嘱进行合理治疗。

    2025-10-27 11:42:37
  • 慢性食道炎怎么治疗

    慢性食道炎的治疗包括一般治疗、药物治疗及特殊人群注意事项。一般治疗需肥胖者减重、避免睡前进食及刺激食物、戒烟限酒;药物治疗有质子泵抑制剂、H受体拮抗剂、黏膜保护剂;儿童、老年、孕妇等特殊人群治疗各有注意要点,儿童非药物干预为主、谨慎用药,老年注意药物相互作用和营养支持,孕妇优先生活方式调整、谨慎用药。 一、一般治疗 生活方式调整:对于肥胖患者,应建议其合理减重,因为肥胖可能会增加腹压,导致胃酸反流加重食道炎症状。避免睡前2-3小时进食,进食后不宜立即平卧。同时,应避免食用辛辣、油腻、酸性食物以及咖啡、巧克力等可降低下食管括约肌压力的食物,这些食物会刺激食道黏膜,加重炎症。另外,应戒烟限酒,烟草中的尼古丁和酒精都会对食道黏膜产生不良刺激。 二、药物治疗 质子泵抑制剂(PPI):这类药物能有效抑制胃酸分泌,是治疗慢性食道炎的常用药物。它可以减少胃酸对食道黏膜的刺激,促进炎症的修复。例如,埃索美拉唑等PPI,通过特异性地抑制胃壁细胞上的质子泵,从而减少胃酸分泌。 H受体拮抗剂:如雷尼替丁等,可部分抑制胃酸分泌,适用于轻至中度症状的患者。它通过竞争胃壁细胞上的H受体,减少胃酸分泌,但抑制胃酸的作用相对PPI较弱。 黏膜保护剂:像硫糖铝,它可以在食道黏膜表面形成一层保护膜,隔离胃酸、胆汁等对食道黏膜的刺激,促进受损黏膜的修复。 三、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儿童患者:儿童慢性食道炎相对较少见,若发生,应首先考虑非药物干预,如调整饮食习惯,避免食用刺激性食物,少量多餐。在药物选择上需非常谨慎,尽量避免使用可能对儿童胃肠道有较大刺激的药物,必须用药时应在医生严格指导下进行,因为儿童的肝肾功能尚未发育完全,药物代谢能力与成人不同。 老年患者:老年慢性食道炎患者常伴有其他基础疾病,在用药时要注意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例如,同时服用多种药物时,需考虑PPI与其他药物的相互作用。老年患者的胃肠功能可能减退,在生活方式调整方面,要更加关注其吞咽功能和营养状况,必要时可给予适当的营养支持,以帮助维持身体状况,促进食道炎的恢复。 孕妇患者:孕妇患慢性食道炎时,用药需特别谨慎。一般优先采用生活方式调整,如调整饮食结构等。若必须用药,应选择对胎儿影响较小的药物,需在妇产科医生和消化科医生的共同指导下进行,因为孕妇的生理状态特殊,药物可能通过胎盘影响胎儿发育。

    2025-10-27 11:41:42
  • 女性便秘的原因有哪些

    女性便秘受生理结构、激素变化、生活方式、心理、药物等多因素影响,生理结构上骨盆出口宽大及妊娠分娩致盆底肌等损伤使排便阻力增;激素变化中月经、孕期、围绝经期激素波动影响肠道蠕动;生活方式里饮食膳食纤维和水分摄入不足、运动少致肠道蠕动慢;心理上压力致不良情绪干扰肠道功能;药物方面某些药物副作用可引发便秘。 一、生理结构因素 女性骨盆出口较宽大,且妊娠、分娩等生理过程可能导致盆底肌和肛提肌损伤,影响排便时的肌肉协调功能,使得粪便排出阻力增加,从而引发便秘。例如,怀孕中后期,增大的子宫会压迫直肠,使肠道蠕动受限,增加便秘发生的几率。 二、激素变化因素 1.月经周期影响:女性在月经周期中,体内激素水平波动,如孕酮水平升高会抑制肠道蠕动,可能导致便秘。一般在月经前几天,这种激素变化引起的肠道蠕动减慢较为明显。 2.孕期激素变化:怀孕期间,孕激素水平大幅升高,它能使平滑肌松弛,包括肠道平滑肌,导致肠道蠕动减缓,食物通过肠道的时间延长,水分被过度吸收,粪便干结,引发便秘。 3.围绝经期激素变化:围绝经期女性卵巢功能衰退,雌激素水平下降,会影响肠道的正常生理功能,使肠道蠕动减弱,容易出现便秘症状。 三、生活方式因素 1.饮食因素 膳食纤维摄入不足:女性如果日常饮食中蔬菜、水果、全谷物等富含膳食纤维的食物摄入过少,膳食纤维不能充分刺激肠道蠕动,就会导致肠道蠕动减慢,引发便秘。例如,长期只吃精细米面,而很少吃粗粮蔬菜的女性,更容易出现便秘。 水分摄入不够:饮水不足会使肠道内粪便干结,难以排出。女性往往没有养成主动饮水的习惯,或者为了控制体重过度限制饮水,都可能导致便秘。 2.运动因素:女性相对男性可能运动量较少,尤其是久坐的工作女性,缺乏足够的体育锻炼会使肠道蠕动减缓,不利于粪便的排出。比如长期伏案工作的办公室女性,由于活动量少,肠道蠕动功能下降,便秘发生率较高。 四、心理因素 女性在生活中面临多方面压力,如工作压力、家庭压力等,长期的精神紧张、焦虑、抑郁等不良情绪会影响植物神经功能,进而干扰肠道的正常蠕动和消化功能,导致便秘。例如,长期处于高压状态下的职场女性,容易出现便秘情况。 五、药物因素 某些药物的使用可能会引起便秘,比如一些抗抑郁药、抗组胺药、钙通道阻滞剂等。女性如果因疾病需要长期服用这类药物,就可能因为药物的副作用导致便秘发生。

    2025-10-27 11:40:49
推荐医生
宗岩

宗岩

中医科

立即咨询

尹朝林

尹朝林

儿科

立即咨询